- 年份
- 2024(13458)
- 2023(19676)
- 2022(17076)
- 2021(16101)
- 2020(13475)
- 2019(31233)
- 2018(31110)
- 2017(60016)
- 2016(32984)
- 2015(37120)
- 2014(37444)
- 2013(37069)
- 2012(34717)
- 2011(31575)
- 2010(31904)
- 2009(29391)
- 2008(29196)
- 2007(26204)
- 2006(23048)
- 2005(20840)
- 学科
- 济(135694)
- 经济(135556)
- 管理(91398)
- 业(89295)
- 企(71952)
- 企业(71952)
- 方法(57615)
- 数学(49677)
- 数学方法(49046)
- 农(39351)
- 中国(38886)
- 财(33974)
- 地方(33374)
- 学(30508)
- 业经(30014)
- 农业(26294)
- 制(25457)
- 贸(25127)
- 贸易(25108)
- 易(24280)
- 银(22070)
- 银行(22008)
- 理论(21660)
- 和(21130)
- 行(21061)
- 环境(20937)
- 融(20929)
- 金融(20925)
- 务(20487)
- 财务(20399)
- 机构
- 大学(470970)
- 学院(470404)
- 济(187330)
- 经济(182943)
- 管理(180168)
- 研究(165875)
- 理学(154293)
- 理学院(152390)
- 管理学(149650)
- 管理学院(148770)
- 中国(124106)
- 科学(104316)
- 京(102349)
- 财(87147)
- 所(85801)
- 农(82910)
- 研究所(77887)
- 中心(75007)
- 江(72479)
- 业大(71598)
- 财经(68293)
- 范(65416)
- 北京(65206)
- 农业(64849)
- 师范(64789)
- 经(61839)
- 院(60119)
- 州(58511)
- 经济学(55395)
- 师范大学(52135)
- 基金
- 项目(312436)
- 科学(243934)
- 研究(227037)
- 基金(223919)
- 家(195951)
- 国家(194242)
- 科学基金(165068)
- 社会(140462)
- 社会科(132913)
- 社会科学(132877)
- 省(122813)
- 基金项目(119018)
- 自然(108185)
- 自然科(105612)
- 自然科学(105581)
- 教育(104553)
- 划(103841)
- 自然科学基金(103662)
- 编号(93779)
- 资助(92524)
- 成果(77438)
- 重点(70533)
- 发(69254)
- 部(68475)
- 课题(65496)
- 创(63705)
- 科研(59576)
- 创新(59476)
- 教育部(57932)
- 大学(57414)
- 期刊
- 济(213703)
- 经济(213703)
- 研究(141167)
- 中国(95880)
- 学报(76604)
- 农(75849)
- 科学(70541)
- 财(66485)
- 管理(65852)
- 大学(56891)
- 教育(55597)
- 学学(53234)
- 农业(51647)
- 融(44505)
- 金融(44505)
- 技术(40789)
- 业经(35680)
- 经济研究(33326)
- 财经(32794)
- 问题(28426)
- 经(28036)
- 业(27370)
- 图书(25990)
- 技术经济(23024)
- 版(22571)
- 科技(22093)
- 理论(21976)
- 资源(21932)
- 贸(21736)
- 现代(21417)
共检索到711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亚琛 马冬青 张兵华
文章以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饱和度层级分析的方法解析古镇聚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特征,总结了七级古镇的空间发展演变规律,揭示了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空间演变发展的直接动因、核心动因和内生动因,提出基于文化传承、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空间传承的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以保障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空间适应性、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为目标,提出发展策略,以期对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的发展提供指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琪悦 罗谦
淮安是一个水网密集的城市,水系是淮安城市文化的起源。文化的缺失和场所记忆的丧失是当前淮安滨水空间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以里运河河下古镇段为例,研究在总结淮安不同文化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多元文化规划理念,从运河文化、漕盐文化、市井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角度对里运河滨水空间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滨水空间文化风貌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何雨 王长松
京杭运河沿线古镇的发展正面临文化同质化的困境,为了切合城镇整体发展脉络,以进行保护利用的实践,迫切需要理论依据。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能对此提供有力的借鉴。选择淮安河下古镇为研究对象,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总结其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通过城镇形态演变透视城水关系,试图在城镇的历史形态分析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间搭建桥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郝海钊 陈晓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旅游、政策驱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古镇空间不断生长,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的老区域及富有现代感的新区域共同形成当前城镇的风貌。文章首先以协同发展一般规律及古镇生长一般逻辑为基础,建构了古镇人地产协同发展的分析框架。其次以陕南古镇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土地、产业等方面对陕南古镇的生长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协同视角对人地产互动作用下的古镇发展进行检视。最后提出多主体协调下的社会发展策略、适应于自然环境的空间发展策略、基于精细化利用的产业发展策略以促进陕南古镇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陕南古镇 空间生长 协同发展引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滕珊珊 吴晓 王承慧
本文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以城河关系的演化剖析为主线,同时从运河水系、聚落形态、文化特色三方面展开并联式研究,叠合和映射不同阶段、不同特色文化的衍生与演化轨迹,并由此将其大致划分为运河创建期、运河完善期、运河发展期和运河转型期四个阶段,在解析古镇历史演化的基础上,从运河古镇和整体格局两方面得到其价值特色的研判。
关键词:
文化空间 运河古镇 历史演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明 孙一富
晋蒙交界明长城沿线堡寨式聚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百年变迁现已成为普通聚落。本文选取明长城沿线老牛湾堡至铁山堡段军堡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初步探析堡寨演变的三种类型:聚落规模不变在原址上进行人口繁衍,聚落在原址边界扩张,聚落废为空城或另建新址,提出堡寨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
明长城 军事聚落 空间演变 历史沿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明 孙一富
晋蒙交界明长城沿线堡寨式聚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百年变迁现已成为普通聚落。本文选取明长城沿线老牛湾堡至铁山堡段军堡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初步探析堡寨演变的三种类型:聚落规模不变在原址上进行人口繁衍,聚落在原址边界扩张,聚落废为空城或另建新址,提出堡寨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
明长城 军事聚落 空间演变 历史沿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石亚灵 黄勇 杨林川 李骥
针对传统聚落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商业化”现象,在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等交叉研究领域,构建“基于社会网络演变视角的传统聚落商业化机制”为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案。选取重庆龚滩镇、云南沙溪镇、贵州青岩镇分别作为“居民为主体的非生产性转型商业化”、“外部要素主导的去主体商业化”、“居民主体+外部要素综合型商业化”研究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传统聚落的社会网络模型,通过k-核指标计算1978~2018年血缘、业缘关系网络稳定性特征。结果显示:商业化过程中,血缘结构逐渐由初期的大家庭转向核心家庭,再迈向混合家庭结构,业缘结构由初期的同业结构转向合作结构,进而形成竞争结构。三者对比揭示出西南古镇在商业化初期为熟人社会结构,商业化中期转向半熟人社会结构,商业化成熟期形成陌生人社会结构,为不同商业化发展阶段的传统聚落保护提供新的社会视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中华
地方性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根本所在,正如"此处"与"它处"的差异一般,是不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要素机制下所形成的一种地域差异规律。因此,地方性成为地域意象解构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基于"地方性"原理视角对古镇意象进行耦合解构分析,探讨地方性视角下古镇文化意象建构的基本特征、过程及规律,从而为古镇形象设计服务。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塑造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古镇环境形态是创造地方意象的基本条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静文 王仲宇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贵州安顺屯堡聚落是在明朝军屯制度的推动下,江淮移民基于本初的汉文化传统,融合贵州山川地貌所造就的半军事半农居的产物。本文以安顺云山屯堡为研究案例,借助空间句法与生态适应性等理论,并引入相关量化分析软件,对其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句法图解,进而系统分析与探讨其自然与人文生态适应性,尝试把握屯堡聚落空间形式之后独特的建构机制与组织逻辑,从个体屯堡聚落的探讨来完善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以期对屯堡聚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林 田健 徐晓楠 曾坚 辛儒鸿
寻找新的理论视角,有效识别和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可为谋划差异化的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及乡村发展振兴路径提供基础支撑。论文以鲁西南单县442个村镇聚落单元为研究对象,构架“形态分异—功能分化—耦合分析”的论证逻辑,建立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空间形态与功能量化评价方法,系统识别县域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Spearman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并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形态与功能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单县村镇聚落呈现传统平原农区典型的“均散同质”空间格局特征。聚落单元表现为“散村广布、集村零簇”的布局特征;规模等级显现以乡镇驻地为中心的圈层式和沿主要交通线的点轴式两种空间结构模式;形状多数规则,不规则聚落呈道路和微地形指向。(2)生活功能等级以城镇驻地为中心圈层分布;生产功能优势聚落单元绕城或沿主要交通线呈点轴式分布;生态功能较优聚落单元亲水特征明显;综合功能强势聚落单元分布存在明显的中心地和道路空间指向性,与生态功能呈负相关。(3)“三维”形态与各功能间以协同关系为主,权衡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维”形态与生态功能之间;规模强度与各项功能均显著相关,而聚散程度、形状规则度和各项功能相关性较弱或不相关。形态—功能协同/权衡关系存在功能导向下的空间分异规律,传统平原农区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和治理需以综合功能提升为核心目标,进而加强形态和功能的协同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施利锋 黄贤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规模、空间扩张模式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当前不缺乏大运河重要河段以及沿线典型城市的研究,但对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扩张的研究较为少见。论文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分析了1984—2016年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空间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①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可被归纳为4类,不同类别之间差异显著;②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面积通常为相同城市对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中建成区面积的1~2倍;③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整体趋于离散、破碎,江浙地区运河沿线城市的建成区空间分布最离散、破碎,且离散度增长最剧烈。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刘哲军
针对大通古镇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色、传统建筑的现状、保护发展规划及大通古镇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维护大通古镇原真性、文化性、差异性、持续性出发,坚持宜游、宜商、宜居的开发原则,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应以抢救濒危古建筑、保护整修传统建筑院落为基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重组,找准定位、打造特色,运用市场运作方式保障大通古镇旅游发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逵 张晓莉
清代淮盐税收甲于天下,仅其—隅,便可抵数省之课,其运销范围覆盖了苏、皖、赣、湘、鄂、豫六省.淮盐运销促使了淮盐运输线路的形成,此线路不仅对沿线经济繁荣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其沿线城镇聚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该文运用古地图解读法对清代"四省行盐图"中淮盐运输线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将点状城镇聚落串联成线,根据各城镇聚落在淮盐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分为产盐古镇和运盐古镇两类,并探讨盐业经济给沿线城镇聚落带来的影响,旨在为沿线城镇聚落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关键词:
淮盐运输线路 聚落类型 聚落分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