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42)
- 2023(11406)
- 2022(9487)
- 2021(8879)
- 2020(7568)
- 2019(17155)
- 2018(17340)
- 2017(33667)
- 2016(18228)
- 2015(20533)
- 2014(20471)
- 2013(20323)
- 2012(18528)
- 2011(16559)
- 2010(16971)
- 2009(16306)
- 2008(16311)
- 2007(14992)
- 2006(13383)
- 2005(12207)
- 学科
- 业(87315)
- 济(85303)
- 经济(85211)
- 企(69652)
- 企业(69652)
- 管理(63240)
- 农(46645)
- 方法(36442)
- 农业(31189)
- 业经(29600)
- 数学(28694)
- 数学方法(28172)
- 财(23410)
- 中国(20660)
- 务(17246)
- 财务(17204)
- 财务管理(17189)
- 技术(17070)
- 制(16850)
- 企业财务(16201)
- 地方(15891)
- 策(15597)
- 和(15108)
- 理论(15099)
- 贸(14408)
- 贸易(14395)
- 易(14010)
- 划(13879)
- 学(13158)
- 体(13069)
- 机构
- 学院(269987)
- 大学(259654)
- 济(114684)
- 经济(112571)
- 管理(112448)
- 理学(96760)
- 理学院(95845)
- 管理学(94199)
- 管理学院(93733)
- 研究(83743)
- 中国(68670)
- 农(59270)
- 京(54967)
- 科学(51433)
- 财(49145)
- 农业(45286)
- 业大(44257)
- 江(42855)
- 所(42720)
- 中心(40313)
- 财经(39246)
- 研究所(38511)
- 经(35527)
- 北京(33986)
- 州(33607)
- 经济学(33272)
- 经济管理(32438)
- 范(31992)
- 师范(31720)
- 经济学院(30141)
- 基金
- 项目(177714)
- 科学(141278)
- 研究(131303)
- 基金(129123)
- 家(111584)
- 国家(110471)
- 科学基金(96698)
- 社会(85063)
- 社会科(80342)
- 社会科学(80316)
- 省(72151)
- 基金项目(68441)
- 自然(62323)
- 自然科(60795)
- 自然科学(60780)
- 自然科学基金(59732)
- 教育(58680)
- 划(58058)
- 编号(55027)
- 资助(52523)
- 成果(41903)
- 发(39502)
- 创(39336)
- 业(39239)
- 部(39227)
- 重点(39036)
- 课题(36133)
- 创新(35897)
- 国家社会(34893)
- 制(34007)
- 期刊
- 济(136342)
- 经济(136342)
- 研究(71120)
- 农(61432)
- 中国(58026)
- 管理(43262)
- 农业(41549)
- 财(39300)
- 科学(39263)
- 学报(37911)
- 业经(29798)
- 大学(29461)
- 学学(28226)
- 技术(26280)
- 融(24429)
- 金融(24429)
- 业(22268)
- 教育(21969)
- 财经(19160)
- 经济研究(18701)
- 问题(18381)
- 经(16625)
- 技术经济(16248)
- 资源(15740)
- 农村(14605)
- 村(14605)
- 农业经济(14296)
- 世界(14109)
- 统计(13760)
- 版(13487)
共检索到405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邵晓梅 张洪业
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论文从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评价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在建立模型分析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估算劳动力的剩余。结果如下: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为0.39hm2,而实际劳均耕地面积为0.34hm2;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约有53.3×104个劳动力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林牧渔业总劳动力的14.9%;规模种植压力指数K=1.18>1,表明耕地处于正压力状态(承受压力)。说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晓梅 张洪业
根据已建立的最小劳均耕地面积、耕地劳动力承载力、耕地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耕地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2],对鲁西北地区未来50年不同情景下的耕地劳动力承载力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何种方案,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均呈增大趋势,而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只在理想方案下呈逐渐降低态势,在不理想方案和适中方案下均呈升高趋势,且以不理想方案下提高的幅度较大;由2010年到2050年,耕地劳动力承载能力将逐渐降低,劳动力超载程度逐步加剧,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将十分严重。因此,要保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寻求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途径,确保在一定的收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一中 夏军 谈戈
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制约因素 ,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和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该文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的评价方法 ,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各评价指标的可承载极限临界值和理想值进行了界定 ,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并运用之对西北地区现状年及未来 1 0a、2 0a、5 0a不同发展情景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评价。模型预测结果表明 ,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节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 ,未来各年段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将逐步改善 ,其中以采用A1 +B2 +C2发展情景方案将使水资源承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兆敏 杨世琦 姚学慧 贾志宽 韩清芳
通过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承载能力,以及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通过农田"蒸发水"开发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运用,构建农田节水技术体系,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探索草畜产业的开发和水资源贸易途径,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发展生态经济农业,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增进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水资源 承载力增进 可持续利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文宽 李兰图 孙沁谷 刘松
本文在对成都平原9县26镇53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条件、劳动力状况、土地利用类型、作物类型等,以从事农业人员的劳动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最大劳均负担农地面积、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最优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等概念。通过调查数据测算出成都平原最大劳均负担农地面积的标准,以此作为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量的计算标准。并对大邑县永兴村的现状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量进行了测算。为统筹城乡发展、农地资源利用结构调整、农业富余劳动力测算、农业劳动力解放和转移安置等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璐红 曹瑞超 王盼婷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合理配置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最终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测算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耦合协调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耕作、供水、气候、生产环境、气象灾害和盐碱化敏感性6个方面18个评价因子,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包括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四个阶段,西安和榆林两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最高,渭南市最低;陕西省农业生产适宜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关中平原最高、陕南地区次之、陕北黄土高原最低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高低和面积大小,去充分协调农业生产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之间的关系,可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璐红 曹瑞超 王盼婷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合理配置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最终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测算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耦合协调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耕作、供水、气候、生产环境、气象灾害和盐碱化敏感性6个方面18个评价因子,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包括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四个阶段,西安和榆林两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最高,渭南市最低;陕西省农业生产适宜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关中平原最高、陕南地区次之、陕北黄土高原最低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高低和面积大小,去充分协调农业生产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之间的关系,可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段春青 邱林 黄强 陈晓楠
在前人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承载力的新见解,定义了承载力的四要素,并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建立了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时考虑了农业水资源的两个特殊性,即各种作物的被承载能力及作物的需水和供水过程。最后将模型应用于河南省第三濮清南灌区,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词:
灌区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 量化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传江 朱劲松
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直接关系到三峡库区土地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实现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3个发展阶段:人口承载力阶段、综合承载力阶段和生态足迹阶段;并根据三峡库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运用最新的有关数据,对库区的耕地、森林植被以及饲草的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库区人地关系非常紧张,森林植被分布不均,而饲草供应则非常充足。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库区植被恢复,发展柑橘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提高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地资源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喻送霞 杨波 宾津佑 叶帮玲 丁闪闪 陶前辉 李博 左青
长株潭城市群沿湘江下游两岸分布,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快,人口集中,随着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造成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人地矛盾愈发突出。以格网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DPSIR模型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借助GIS技术实现指标格网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出土地资源相对承载力,依据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结构对其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空间布局围绕城市群中心城区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且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变化趋势,湘江两岸土地承载力等级相对偏高;(2)研究区相对中等承载力等级分布较广,面积比重最大;(3)指标体系中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类指标对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4)评价模型中状态因子对研究区内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为敏感。本研究对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海霞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山西省人增地减的矛盾日趋突出。该文分析了山西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统计模型计算了山西省土地资源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经济人口容量必将高于自然人口容量。因此,山西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的承载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国宏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问题也就是生存空间问题,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历来受学术界的注目。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曾主持了一项大型的发展中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的研究,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也主持了一项大型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相应地还有一系列有关中国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探讨。本文从中国人地关系变化的角度介入这一讨论,分析中国远期的土地资源是否超载的问题。
关键词:
土地资源 人地比率 人口承载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子江 韩伟超 杨恩秀
针对昆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水资源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特征,在综合考虑水资源需求、水资源供给、污水再生利用、外地供水、缺水程度的影响等因素的情况下,利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了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SD模型,在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协调发展型5种方案下模拟2015~2030年昆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寻求提高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现状延续型用水模式出现十分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很容易达到极限承载值,不能实现昆明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型模式虽然提高了经济水平,但是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和缺水问题,供需比低至0.25;采用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模式,虽然可以适当缓解生态环境污染及缺水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缺水现象依然严峻;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下,适当减缓城市发展规模增速,实施水资源集约利用、污水处理再生和加强外地供水的协调发展型方案可以实现昆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5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
水资源 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模拟 预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海燕 张昕 李光永 穆乃君 陈瑾
利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了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SD模型,选取工业、农业总产值和可承载的城镇人口数量作为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衡量指标,在现状延续、节水兼污水再生回用、节水兼境外调水和综合型4种方案下模拟2003—2020年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寻求提高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现状延续型用水模式水资源承载能力十分脆弱,难以满足未来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承载的城镇人口自2010年开始递减,城市规模开始萎缩;采用污水回用或境外调水模式,虽然工农业总产值维持快速发展,但仍然承载不了与之对应的城市人口规模。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前提下,实施污水回用和境外调水的综合型方案,到202...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玉芬
水资源是一个城市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资源,而且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资源,因此常常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或者城市承载力的最"短板因素"而受到极大重视。北京市作为北方干旱缺水城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显得突出。本文选择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首都北京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的动态的分析。模型中考虑了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以及南水北调水量等供水因素,同时考虑了工农业发展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量的变动及其用水结构等变量以及它们的变化核相互作用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并对上述因素未来的各种变化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如果按照目前的供水和用水标准以及用水结构,北京...
关键词:
北京 水资源 人口承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