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53)
2023(10276)
2022(9286)
2021(8848)
2020(7380)
2019(17331)
2018(17320)
2017(33764)
2016(18507)
2015(20962)
2014(21025)
2013(20965)
2012(19470)
2011(17584)
2010(17407)
2009(15890)
2008(15283)
2007(13244)
2006(11511)
2005(9957)
作者
(55362)
(46006)
(45599)
(43236)
(29182)
(22254)
(20712)
(18164)
(17420)
(16359)
(15895)
(15359)
(14657)
(14388)
(13998)
(13985)
(13836)
(13529)
(13079)
(12975)
(11511)
(11214)
(11104)
(10300)
(10281)
(10130)
(10114)
(10038)
(9200)
(9150)
学科
(75398)
经济(75326)
管理(51916)
(48046)
(39295)
企业(39295)
方法(34197)
数学(29386)
数学方法(29050)
(20068)
(19426)
中国(18124)
地方(17395)
(16096)
业经(15743)
农业(13721)
(13366)
(12644)
贸易(12637)
环境(12533)
理论(12292)
(12211)
(11745)
技术(10974)
(10293)
(10045)
资源(10036)
财务(9983)
财务管理(9967)
教育(9666)
机构
大学(264168)
学院(261766)
管理(106466)
(99884)
经济(97562)
理学(92487)
理学院(91366)
研究(91314)
管理学(89755)
管理学院(89280)
中国(66306)
科学(60073)
(58308)
(47275)
(45739)
研究所(43571)
(42683)
业大(42421)
中心(41064)
(37105)
北京(36992)
农业(36110)
(35937)
师范(35626)
财经(35030)
(33503)
(31848)
(30901)
师范大学(28982)
经济学(28270)
基金
项目(186316)
科学(145085)
基金(134399)
研究(133754)
(118649)
国家(117717)
科学基金(99817)
社会(81480)
社会科(77053)
社会科学(77029)
基金项目(72677)
(71898)
自然(67305)
自然科(65559)
自然科学(65545)
自然科学基金(64347)
(61711)
教育(60083)
编号(55433)
资助(55154)
成果(44260)
重点(41697)
(40569)
(39875)
(37932)
课题(37289)
科研(35742)
创新(35381)
计划(34431)
教育部(33877)
期刊
(108400)
经济(108400)
研究(73793)
中国(50280)
学报(45128)
科学(42104)
(41109)
管理(37482)
大学(32457)
学学(30269)
(29666)
农业(29009)
教育(27759)
技术(21336)
(18352)
金融(18352)
业经(17712)
图书(17479)
资源(16341)
经济研究(16224)
财经(15889)
(14958)
问题(14268)
科技(13624)
(13448)
理论(13343)
实践(12489)
(12489)
技术经济(12361)
现代(11905)
共检索到3766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洪业  
本文从分析鲁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入手,讨论了该地区土地需求、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以及水土资源条件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和农业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实现土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彩云  陈宾  
本论文把城市化作为背景研究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以西北地区五市于1993年到2011年之间在耕地面积的变化、人口相关数据的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西北地区五市耕地数量变化经历了"增加—急剧减少—急剧增加—缓慢减少—不断增加"的波动式变化过程;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存在近似"kuznets"曲线型关系;人文驱动力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科技政策等因素,对于城市化条件下的地区耕地数量变化作用显著。最后,结合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的现实状况,对于如何保护西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从人文、政策、法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对策措施,以资借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计平  岳德鹏  刘永兵  李海龙  黄月艳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3期TM影像(19891、996、2005)进行解译判读,获取北京西北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同时应用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定量分析1989—2005年间区域景观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6年来耕地、沙荒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明显减少,而城市及建筑用地和林地的面积在连续增加;各景观组分间的转移过程频繁,其中耕地斑块向城市及建筑用地斑块的转移数量最大,沙荒地向林地的转变最为明显;1989—1996年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率较1996—2005年间的大,变化集中表现在西北城郊过渡区域;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形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邵晓梅  张洪业  
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论文从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评价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在建立模型分析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估算劳动力的剩余。结果如下: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为0.39hm2,而实际劳均耕地面积为0.34hm2;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约有53.3×104个劳动力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林牧渔业总劳动力的14.9%;规模种植压力指数K=1.18>1,表明耕地处于正压力状态(承受压力)。说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全斌  朱鹤健  晏路明  李壁成  
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和马尔柯夫预测模型的方法,获得了厦门岛1996年和2001年1∶5万土地利用各地类转化信息。从厦门岛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入手,预测其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居民点工矿地土地和交通用地是厦门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最为活跃的几种类型。其中,耕地的面积和比重均大幅度下降,50年(即2051年)后耕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约0 5%,其去向为居民点工矿地、交通用地和水域;而城市居民点工矿用地则呈快速扩张,50年后将增加13 5%,交通用地50年后将增加8 5%,其新增来源主要为耕地和园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等。这说明,厦门岛城市用地发展是以牺牲耕地、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业翠,刘彦随,邓旭升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土地科学领域前沿的重要课题,而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正可为此提供支持,并相互促进。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有效的利用这种关系,无论对我们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还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利用都异常重要。本文对二者的研究目标及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二者的结合方式和途径,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能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数据、理论、研究方法支持,同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有益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的深化,二者的结合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凤武  金志丰  崔飞飞  吕立刚  王静  
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2008年4期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三生"(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借助ArcGIS和社会学网路分析软件(UcInet),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等研究方法,定量研究苏南地区1985~2008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以来苏南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的大量减少、生态用地的略有增加和生活用地的显著增加;其中,农业生产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四种地类空间转化明显;农业生产用地为主要转出者,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为最主要的转入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志远  岳大鹏  郭彩玲  
在以最新TM彩色合成图像为主要信息源编制成的陕西省1∶50×104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的八大类型,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结构格局和分布规律,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途径。此研究为有关部门决策和制定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闫庆武   陈宇涵   移明昊   张定祥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交通路网等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净碳排放量为1.07×10~8t、1.13×10~8t、1.37×10~8t,排放量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土地利用类型极大地影响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的土地,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主要地类为非耕地的相同面积土地;耕地中,旱地的碳排放程度高于水田和水浇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用复杂。自然因素中,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起巨大的主导作用;其次为表层土壤泥沙含量、高程等;交通因素反映人类活动,其对碳排放起正向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碳效应,采取相关举措进行碳减排、碳增汇,是推动东北地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海荣  蔡玉梅  何挺  吕春燕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应关注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评价、土地预测与模拟、土地利用规划等技术以及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标准的研究。研究结论: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研究,推进形成集成创新成果;三是加强成果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四是以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技术研究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建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摆万奇  
在分析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基础上 ,将城镇用地细化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 ,并将它们与耕地和工业投资、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水资源状况等主要驱动力纳入统一的总体结构中 ,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定量地描述它们的动态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模拟结果显示 ,城镇用地的长期变化趋势是一种“S”型的增长规律 ,从1980年至2030年是城镇用地变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在城镇用地的变化过程中 ,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在总的城镇用地中所占的比例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波动后 ,大约从2020年开始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耕地的变化趋势是持续下降 ,并逐渐消失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淑英  计爽  李雁  冯仲科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演变情况及丰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应用实例,该文利用大庆市1978、1988、1996和2003年4期矢量数据,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据,构建和分析了大庆市1978—19881、988—19961、996—2003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图谱,并在SPS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马尔可夫预测法预测了大庆市未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庆市农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迅速,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和工业较发达地区;同时大庆市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文中定性地分析了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姬艳梅  王小文  梁宝翠  洪雷  
本文研究了陕北地区2003-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动态度、程度以及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北地区延安市、榆林市土地利用程度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总量及其比例减小,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不断降低,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减。论文还分析讨论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刚  陈莹  
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自1990年代以来福建省晋江市城市化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状况发生急剧变化,是我国东南沿海高速城市化地区的典型代表。研究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进行动态模拟,对于认识我国东南沿海高速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构建了晋江市1989-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研究土地利用状况的时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序演变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耕地大量流转为建设用地,在当前驱动压力下,将来土地利用的格局将以高度城市化为特征。针对以晋江市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提出了若干保护耕地的相应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白雪莲  季树新  王理想  陈正新  常学礼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衡量区域植被生产力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进程深刻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变化。因此本文结合趋势分析和转移矩阵法,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NDVI年际变化角度分析鄂尔多斯北部典型农牧交错区(十大孔兑地区)2000-2015年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与LUCC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农牧交错区植被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显著增加和不显著增加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9.41%,分别为22.01%和67.4%;其后依次为不显著减少区域、无变化区域和显著减少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4.59%、3.32%和2.68%。(2)在不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区,土地转换面积分别为235146.08 hm2和82761.76 hm2,草地转为农田、林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尤其是草地转为农田导致对应区域植被生产力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