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6)
2023(1266)
2022(1081)
2021(1107)
2020(922)
2019(2124)
2018(1965)
2017(3467)
2016(1999)
2015(2403)
2014(2335)
2013(2417)
2012(2368)
2011(2230)
2010(2274)
2009(1968)
2008(1973)
2007(1586)
2006(1484)
2005(1421)
作者
(6733)
(5581)
(5571)
(5421)
(3607)
(2711)
(2480)
(2206)
(2175)
(2081)
(2018)
(1902)
(1896)
(1828)
(1788)
(1776)
(1706)
(1611)
(1540)
(1457)
(1429)
(1386)
(1347)
(1334)
(1317)
(1246)
(1227)
(1193)
(1191)
(1137)
学科
(7003)
经济(6994)
管理(4748)
地方(4195)
(3032)
(2802)
(2467)
中国(2206)
方法(2048)
地方经济(1955)
农业(1784)
数学(1674)
数学方法(1608)
(1588)
企业(1588)
(1556)
贸易(1546)
(1472)
(1449)
人事(1416)
人事管理(1416)
环境(1384)
工作(1332)
教育(1251)
生态(1212)
业经(1201)
及其(1187)
(1162)
(1156)
(1142)
机构
大学(26323)
学院(26302)
研究(11567)
中国(8989)
科学(8706)
管理(8601)
(8296)
经济(8002)
理学(7031)
理学院(6862)
(6790)
管理学(6556)
管理学院(6506)
(6456)
(6451)
研究所(5890)
中心(5404)
(5396)
农业(5198)
业大(5134)
(4883)
(4563)
(4395)
师范(4361)
北京(4320)
(4100)
(4084)
(3993)
科学院(3930)
(3586)
基金
项目(19276)
科学(14613)
基金(13633)
(12986)
国家(12900)
研究(12314)
科学基金(10323)
自然(7817)
自然科(7499)
自然科学(7495)
基金项目(7362)
自然科学基金(7345)
(7188)
社会(7017)
(6801)
社会科(6524)
社会科学(6522)
资助(5607)
教育(5312)
编号(4652)
重点(4639)
(4377)
计划(4256)
科技(4083)
科研(3756)
(3726)
课题(3663)
成果(3547)
(3477)
创新(3313)
期刊
(11204)
经济(11204)
中国(9657)
研究(8108)
学报(6387)
(5867)
科学(5708)
大学(4447)
学学(4025)
教育(3855)
农业(3738)
管理(3372)
资源(3124)
(2795)
图书(2619)
(2510)
(2504)
金融(2504)
书馆(2014)
图书馆(2014)
技术(1975)
(1917)
林业(1866)
(1732)
业大(1638)
科技(1627)
业经(1561)
(1444)
论坛(1444)
问题(1410)
共检索到48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安才  
现在安置点的条件比刚住进来时好多了。路面硬化了,排水沟也有了,用电更有保障,电磁炉、电饭锅这些家用电器也可以放心使用。"10月2日,在云南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骡马口安置点的村民郑其富高兴地说,"国庆节期间,政府为我们灾民每人发放20斤大米,遇难家属发放500元现金,还送来了衣物。"目前,在龙头山镇各个安置点,坑洼不平的泥土地面大部分已变成水泥地面,一顶顶蓝色的帐篷搭建得整整齐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王传胜  汤青  徐勇  陈东  
地震灾区是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最剧烈、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深入开展综合地理研究对于协调这一区域的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鲁甸灾前的资源环境特点与区域发展特征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发现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大、贫困面广、生产生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资源环境长期处于超载状态。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尽早启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制定重建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开展整个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及近邻地区的防灾减灾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划等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祀人  
在遭遇了地震和海啸袭击后,东南亚和南亚的许多灾区开始逐渐恢复生气。掩埋了亲人的尸体,擦干了脸上的泪水,灾区的民众又开始面对新的生活。尽管伤痛仍然萦绕心头,一切还都那么艰难,但是生活毕竟还要继续下去。恢复生机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的班达亚齐是印尼此次遭遇地震和海啸袭击的重灾区,至少有3万居民在灾难中丧生,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匡文慧  迟文峰  高成凤  杜国明  潘涛  杨天荣  刘爱琳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此次地震危害性较大。在快速收集震区地震烈度分布、地形状况、土地利用/覆盖现状、乡镇人口、居民点分布、房屋建筑物以及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等信息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和定量评估模型,对重灾区自然环境状况,受灾人口、房屋建筑物及道路交通等敏感受体影响,牛栏江沿岸次生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坡耕地退耕及水土流失防治4个方面进行了快速评估,并针对震区人员救助、地质次生灾害防治以及灾后重建生态治理提出了科学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丁仁立  
在对四川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中,成都特派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灾后恢复重建不出重大问题"的审计目标,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此,总结为以下四点意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怀宇  
随着地震灾区救援工作的结束,灾区(尤其是受损严重的农村)重建已成为抗震救灾的中心工作。系统地研究、科学地预测灾后重建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案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认为:于2007年开始的成都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且城乡统筹已显现出解决灾区农村重建中一系列问题的一种全新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冬冬  陈更  沈慧雯  
街区色彩,作为视觉体验的首要因子,饱含着城市文化情怀的必需元素,理应在规划设计中予以重视。根据色彩地理学、色彩景观理论,以四川绵竹富新镇区灾后重建的色彩规划作为实践案例,探索了以细致的现状调研、色彩基调的准确把握、针对不同街区给出不同的色彩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色彩设计、景观色彩设计的街区色彩设计手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栀向  刘永恒  
北京时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一阵地动山摇后,震碎的不仅仅是山河,还有成百上千个深山中的家。由于此次地震震级高、震源浅,加上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当天17时,云南省减灾委、民政厅启动Ⅱ级救灾应急响应,向鲁甸县调拨帐篷、棉衣等救灾物资;云南省财政厅第一时间向灾区拨付应急补助资金2000万元。8月4日,中央财政紧急下拨云南应急救灾综合补助资金6亿元,用于地震受灾人员医疗救治、遇难人员家属抚慰以及灾区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济、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抢修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灏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汶川地震涉及范围广,灾情严重,情况复杂,在具体的灾后重建尤其是农村灾后重建工作中尚存在诸问题和困难,如规划严重滞后;重建资金缺乏统筹安排;时间紧、任务重,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项目活动不能按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缺乏灵活性;原宅基地复耕矛盾凸显。对策建议为:各灾区市县应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项目活动;财政报账制度应具有灵活性;重点区域的项目完成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凤京  郗蒙浩  范嘉毅  
为了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后重建时期灾区应采取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融资模式。PPP融资模式正是很好地体现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市场融资模式。文章基于后重建时期的融资特点,提出PPP融资模式是后重建时期灾区主要融资模式之一,并针对后重建时期融资环境、融资特点,对PPP模式的应用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特殊设计——风险合理分担设计、制度和技术应用创新设计、补偿设计、应对次生灾害设计。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农村震后重建课题组  张晓山  党国英  肖金成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所在的龙门山地区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给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全国人民奋起救援,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震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恢复重建。调研组于8月10日抵达地震灾区,调研了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受灾严重的县乡村根据调研的情况和获得的有关资料,我们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形成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升  孟庆国  
汶川地震已2周年了。研究灾区居民的重建信心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增强他们的重建信心,充分发挥其重建主体作用,从而为实现各项重建任务目标奠定基础,并为青海玉树的灾后重建提供经验借鉴。因此研究受灾群众的重建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鲜见。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的有关文献,构建起评价受灾群众重建信心指标体系,通过2008年8月、2009年2月、2010年1月三个不同时点对五大极重灾县(市)近3 000个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灾群众的重建信心在不同时点具有显著差异,目前重建信心有下降趋势;因灾受伤情况越严重、除房屋外因灾财产损失及地震对工作经营或生产影响越大的群体,其重建信...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华京生  
本文在对道德关怀和精神重建进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道德关怀是帮助灾区儿童实现精神重建的有效策略;平等、理解和对话是道德关怀的实施基础和重要原则;全面和谐发展是对灾区儿童实施道德关怀的终极目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蒋尉  
本文从紧迫性、可行性及潜在优势方面论证了低碳重建是地震灾区追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寻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一致性的最优选择。本文以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广元市为例,对于低碳重建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增加碳汇、能源结构低碳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是符合灾区现实的节能减排途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尹稚  
灾后重建中重建的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其次重建的是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第三是重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区域协调解决在阿坝州内无法合理解决的发展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