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42)
- 2023(6758)
- 2022(5764)
- 2021(5479)
- 2020(4649)
- 2019(10343)
- 2018(10539)
- 2017(18645)
- 2016(11011)
- 2015(12684)
- 2014(12898)
- 2013(12366)
- 2012(12182)
- 2011(11143)
- 2010(11468)
- 2009(10703)
- 2008(10883)
- 2007(10064)
- 2006(9131)
- 2005(8315)
- 学科
- 济(38685)
- 经济(38617)
- 管理(27760)
- 业(23610)
- 企(18948)
- 企业(18948)
- 学(15151)
- 方法(14769)
- 农(12323)
- 数学(11875)
- 中国(11830)
- 数学方法(11558)
- 制(10325)
- 财(9800)
- 理论(9103)
- 地方(8777)
- 业经(8413)
- 体(8384)
- 农业(7831)
- 融(7385)
- 金融(7376)
- 银(7319)
- 银行(7266)
- 教育(7036)
- 行(7007)
- 和(6698)
- 贸(6462)
- 贸易(6457)
- 易(6193)
- 策(5721)
- 机构
- 大学(164971)
- 学院(162611)
- 研究(67004)
- 济(54599)
- 经济(53034)
- 管理(50798)
- 中国(48902)
- 科学(47745)
- 理学(42414)
- 理学院(41681)
- 农(41356)
- 管理学(40200)
- 管理学院(39931)
- 京(38332)
- 所(38328)
- 研究所(35257)
- 农业(33431)
- 业大(30914)
- 中心(29190)
- 江(27410)
- 财(27090)
- 省(24546)
- 范(24404)
- 北京(24398)
- 院(24312)
- 师范(23934)
- 技术(21783)
- 州(21741)
- 农业大学(21021)
- 室(20784)
- 基金
- 项目(107623)
- 科学(81178)
- 基金(74987)
- 研究(71183)
- 家(70455)
- 国家(69885)
- 科学基金(55584)
- 省(43584)
- 社会(40466)
- 自然(39472)
- 基金项目(38745)
- 自然科(38535)
- 自然科学(38513)
- 划(37869)
- 社会科(37869)
- 社会科学(37850)
- 自然科学基金(37770)
- 教育(33583)
- 资助(32177)
- 编号(28084)
- 重点(25997)
- 成果(25266)
- 计划(23777)
- 发(23007)
- 部(22481)
- 科技(22171)
- 课题(22157)
- 科研(21120)
- 创(21078)
- 创新(19900)
共检索到2620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心齐 孙华 熊德祥
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法研究了不同肥力砂姜黑土无机磷的组成与分布。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无机磷以磷酸+钙盐和闭蓄态磷酸盐为主,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27%~48%和26%~37%。土壤无机磷中的Ca2-P、Ca8-P、Al-P、Fe-P均与速效磷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并且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其含量亦随之增加。土壤无机磷主要集中分布于<5μm粒级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各种形态无机磷的含量一般均随着复合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晓娜 李慧 朱刘兵 韩燕来 唐政 李忠芳 谭金芳 张水清
【目的】研究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砂姜黑土黏板障碍因子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光照培养室内用砂姜黑土进行的培养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施有机物料,CK)、单施生物炭(5%生物炭,B)、单施秸秆(1.5%玉米秸秆,S)和生物炭与秸秆配施(5%生物炭+1.5%的玉米秸秆,BS)。培养6个月后采集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对>2 mm团聚体含量影响较大,其中施用秸秆显著提高了该粒级团聚体含量。单施生物炭有利于0.053—0.25 ...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庆福 赵兰坡 齐广
利用颗粒分形理论对东北黑土土壤无机颗粒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其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黑土无机颗粒分形维数主要分布在2.80~2.90,与各粒级均呈极显著相关。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形维数主要分布在2.66~2.93,与黏、粉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无机颗粒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形维数间的回归方程y=88.18x-60.73x2+10.57x3,表明无机颗粒复合有机质可降低土壤的分形维数,但受低温的影响,也可能使土壤复合度降低,进而增加土壤的分形维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与肥力的相关分析证实无机颗粒复合有机质后,可增强土壤养分的保蓄能力,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岳龙凯 王伯仁 黄庆海 柳开楼 蔡泽江 李冬初 黄晶 张会民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及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特征,深入探索长期不同施肥引起的土壤供钾能力差异,明确不同施肥土壤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的供应能力。【方法】以持续20年以上的进贤和祁阳旱地长期试验为研究基础,采用超声波打散,虹吸管法分离土壤100μm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制备钙饱和样品,通过草酸连续浸提,得到原土及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非交换性钾释放量并建立动力学方程,探索非交换性钾释放规律。【结果】浸提300 h,土壤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变化表现为进贤试验点化学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和化学氮、磷、钾肥配施(NPK)...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仁杰 强久次仁 薛彦飞 张树兰 杨学云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无机碳含量的影响,以了解土碳固存机制对施肥的响应。【方法】依托21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采集不施肥(CK)和施用有机无机肥(MNPK)处理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分析不同大小水稳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比、原土和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结果】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降低各个土层>1 mm团聚体百分含量,显著增加0—20 cm土层0.25—1 mm团聚体百分含量。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对照显著降低了所有土层平均重量直径(MWD),3个土层分别降低26.6%、38.3%和62.4%。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丽娟 常江 蒋丽娜 徐姗 章力干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10℃、20℃、30℃)、不同秸秆加入量(秸秆全量和过量)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方法】采用室内恒温控湿好气培养试验,对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在不同温度(10℃、20℃、30℃)条件下,设置50 g土样中加秸秆0.3 g(处理Ⅰ)、1.5 g(处理Ⅱ)、3.0 g(处理Ⅲ)及不加秸秆(CK)的处理,进行240 d的矿化培养。【结果】温度对有机碳矿化影响显著,在对照(CK)和秸秆加入量相同的处理中,有机碳的矿化累积量均随温度(10—30℃)升高而增加;温度较低(<20℃)时,CK、Ⅰ、Ⅱ、Ⅲ各处理的有机碳矿化温度系数(Q10)平均值约为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箫璇 张敏 张鑫尧 魏鹏 柴如山 张朝春 张亮亮 罗来超 郜红建
【目的】探究不同磷肥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小麦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土壤-磷肥-作物体系磷肥精准匹配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砂姜黑土和红壤上设置不施磷(CK)、施用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FMP)、磷酸二铵(DAP)、重过磷酸钙(TSP)和聚磷酸铵(APP)6个处理,研究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磷库转化特征及其与植株体内磷素累积利用的关系。【结果】砂姜黑土施用磷肥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194%—662%,不同磷肥处理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为APP>TSP>DAP>FMP>SSP>CK处理。施用磷肥显著提升了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砂姜黑土中H2O-P和NaHCO3-Pi含量,降低Residual-P含量,其中H2O-P和NaHCO3-Pi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TSP和APP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对NaHCO3-Pi含量提升幅度最大,分别较不施磷提升了41.0和36.0 mg·kg-1。红壤施用磷肥后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84%—791%,其中DAP和TS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磷肥处理,红壤中根际土壤NaHCO3-Pi和NaOH-Pi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磷肥后红壤中NaHCO3-Pi和NaOH-Pi含量分别提高275.2%—848.3%和26.9%—58.3%,其中DAP和TSP处理提升效果最为显著。砂姜黑土和红壤上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小麦拔节期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砂姜黑土和红壤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小麦拔节期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每提高1 mg·kg-1,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0.87和0.37 mg/pot。砂姜黑土施用不同磷肥均可显著提高植株磷素累积量,较不施磷提高15.4%—50.9%,其中APP和TSP处理使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及磷素利用效率较其他磷肥处理显著提高。红壤中施用不同磷肥使磷素累积量和产量分别较不施磷提高123.7%—643.9%和75.5%—337.2%,其中TSP处理的小麦产量、植株磷素累积量和磷素吸收效率较其他磷肥处理均显著提高。【结论】砂姜黑土施用重过磷酸钙和聚磷酸铵显著提高土壤H2O-P和NaHCO3-Pi含量,红壤施用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可显著提高土壤NaHCO3-Pi和NaOH-Pi含量。因此,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角度考虑,两种土壤均适合施用重过磷酸钙,种植小麦时,砂姜黑土还可推荐施用聚磷酸铵,红壤可选用磷酸二铵。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阎占元
河南省淮北平原砂姜黑土与低洼易涝区呈复域分布。涝、渍、旱、僵、薄灾害并在,严重。过去,灾害防治缺少区域综合研究且没有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今后的灾害防治应当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区域综合研究与部门技术研究结合;综合研究控制部门研究,部门研究深化综合研究。
关键词: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灾害防治,综合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华 黄源 辛明华 苑沙沙 康国章 冯伟 谢迎新 朱云集 郭天财
【目的】探讨周年不同氮磷钾配施对砂姜黑土麦玉轮作体系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适宜豫东南砂姜黑土麦玉一体化种植的氮磷钾配施模式。【方法】于2012—2014年连续两年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典型砂姜黑土区设置氮磷钾不同配施大田定位试验,研究磷钾肥总用量不变、2种氮用量投入水平下麦玉两季磷钾配施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体系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其中,氮肥设全年用量360.00kg·hm(-2)和540.00 kg·hm(-2)两个梯度,磷钾肥总量不变,设计4种配施方式,即麦季全磷玉米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卫东 王庆云
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原砂姜黑土进行了野外剖面和室内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原砂姜黑土具有明显变性特征,表现在旱季土体开裂,土体中具有大量滑擦面和楔形体,显微薄片上可看到大量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粘粒含量、粘粒矿物学组成和线胀系数等都符合变性土的特征。拟将具有变性特征的原砂姜黑土划归为变性土;而将那些不具变性特征的变异和过渡类型的原砂姜黑土仍列入砂姜黑土土类。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形态特征 变性特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红青 徐凤琳 李学垣
研究了幕阜山垂直带五个土壤剖面21个土样的粘土矿物组成与磷的吸附及解吸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铁、铝氧化物是供试土壤粘粒吸附磷的主要载体,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作用相对较小。②非晶形铁铝氧化物在磷吸附中的作用比晶形铁铝氧化物的大。③供试土壤随海拔升高,粘粒复合体中非晶形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增高,这导致了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增大,吸持力增强,磷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减小,有效性降低。
关键词:
幕阜山土壤 粘土矿物组成 磷的吸附与解吸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终达 肖宏彬 张春晓 李珍玉 曾娟娟 何彬 谢佳佑
通过对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室内直剪试验,探讨了根系直径和分布方式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垂直加斜交等量布根时,复合体的抗剪强度最高;垂直加水平等量布根时,其抗剪强度最低;其它布根方式时,其抗剪强度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研究表明,根系分布方式对根-土复合体的粘聚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而对其内摩擦角的影响却并不明显。同时,在相同根系数量和布根方式条件下,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大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及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当根系直径达到某一值时,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索生态护坡工程中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淑霞 王宇 周平 赵兰坡 刘景双 秦治家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常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1)、1.5倍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2)和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5个处理。结果表明:长期合理施用化肥能使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的含量和原土复合量趋于增加;有机无机配施能使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原土复合量、土壤追加复合量及追加复合度增加,而原土复合度降低,增加有机肥用量可以降低土壤追加复合度。施肥能促进土壤中各种结合形态的腐殖质绝对含量和土壤松/稳和松/紧比值增加,但以松结合态腐殖质增加的较多。不同处理中高用量的有机肥处理(NPKM2)效果更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章明奎 郑顺安 王丽平
【目的】为了解林地转化为农地对砂质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自然林地、桔园和蔬菜地等3种利用方式下砂质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C)、氮(N)和磷(P)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林地开垦种植柑桔和蔬菜,表土有机碳平均分别减少了79%和67%,全氮平均分别下降了64%和31%,而土壤磷却成倍的增加。农业土壤(桔园和蔬菜地土壤)的C/N比(11~19)低于林地土壤(25~37)。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对土地利用变化极为敏感,在林地开垦为桔园和蔬菜地后,颗粒态有机质形式的碳(POM-C)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非颗粒态有机碳,林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亚丽 刘卫玲 程思贤 周亚男 周金龙 王秀玲 张谋彪 王群 李潮海
【目的】研究深松(耕)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置5个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物理特性、根系形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深松(耕)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促进了冬小麦和夏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深耕的效应大于深松,在冬小麦季深松(耕)的影响大于夏玉米季。与秋季旋耕+夏季免耕相比,秋季深松(耕)土壤紧实度降低20.9%,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12.9%,作物根系干重密度增加29.8%,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总产分别增加22.0%、8.8%和15.2%,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8.2%、7.9%和14.0%,经济效益增加19.8%。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其作物根系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与单一秋季深松(耕)相比,秋季深耕+夏季深松(ADMP+SSS)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5.6%和15.0%,作物增产4.4%,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4.0%和3.3%。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最好,作物根系生长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降低28.4%和26.6%,夏玉米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干重密度分别增加67.0%、45.3%、23.1%和49.5%。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作物产量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5.5%、3.4%和4.4%,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27.8%、11.6%和19.4%;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3.7%、3.5%和4.1%,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20.9%、10.7%和18.1%;经济效益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增加24.4%。【结论】秋季深耕+夏季深松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在5个不同的深松(耕)方式处理中,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