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96)
- 2023(11339)
- 2022(10031)
- 2021(9496)
- 2020(8075)
- 2019(18520)
- 2018(18615)
- 2017(35185)
- 2016(19484)
- 2015(22110)
- 2014(22195)
- 2013(21935)
- 2012(20180)
- 2011(18241)
- 2010(18161)
- 2009(16455)
- 2008(15993)
- 2007(13895)
- 2006(12157)
- 2005(10625)
- 学科
- 济(74107)
- 经济(74026)
- 管理(56567)
- 业(54597)
- 企(45592)
- 企业(45592)
- 方法(35763)
- 数学(30514)
- 数学方法(30121)
- 农(20306)
- 学(19992)
- 中国(18725)
- 技术(17441)
- 财(16971)
- 业经(16719)
- 地方(14758)
- 理论(13860)
- 农业(13787)
- 贸(13406)
- 贸易(13400)
- 易(12972)
- 和(12740)
- 环境(12455)
- 制(12155)
- 务(11083)
- 财务(11004)
- 财务管理(10984)
- 教育(10715)
- 划(10710)
- 银(10630)
- 机构
- 大学(282747)
- 学院(279865)
- 管理(111621)
- 济(103484)
- 经济(100986)
- 理学(97205)
- 研究(96466)
- 理学院(96079)
- 管理学(94203)
- 管理学院(93718)
- 中国(68514)
- 科学(64525)
- 京(61475)
- 农(50620)
- 所(50364)
- 研究所(46627)
- 业大(46547)
- 财(44514)
- 中心(43036)
- 江(40620)
- 农业(40352)
- 北京(38807)
- 范(38448)
- 师范(37985)
- 财经(36542)
- 院(35026)
- 经(33244)
- 州(33175)
- 技术(32920)
- 师范大学(30902)
- 基金
- 项目(198893)
- 科学(154579)
- 研究(142528)
- 基金(142316)
- 家(126137)
- 国家(125101)
- 科学基金(105684)
- 社会(85864)
- 社会科(81217)
- 社会科学(81193)
- 省(78487)
- 基金项目(76336)
- 自然(71290)
- 自然科(69600)
- 自然科学(69580)
- 自然科学基金(68338)
- 划(67251)
- 教育(65432)
- 资助(58776)
- 编号(58136)
- 成果(47016)
- 重点(45071)
- 部(43273)
- 发(42298)
- 创(41889)
- 课题(40515)
- 创新(39084)
- 科研(38453)
- 计划(38040)
- 大学(36245)
- 期刊
- 济(110617)
- 经济(110617)
- 研究(77877)
- 中国(51084)
- 学报(50794)
- 科学(45251)
- 农(44832)
- 管理(40199)
- 大学(36793)
- 学学(34478)
- 教育(33215)
- 农业(32248)
- 财(31716)
- 技术(27163)
- 融(19426)
- 金融(19426)
- 业经(17894)
- 图书(17313)
- 财经(16729)
- 经济研究(16613)
- 业(16490)
- 科技(15947)
- 技术经济(14769)
- 经(14127)
- 问题(14127)
- 理论(13985)
- 版(13845)
- 业大(13804)
- 实践(13084)
- 践(13084)
共检索到398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天沛 汪小旵 施印炎 丁为民
中国淡水养殖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但过量投饲和养殖模式落后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生产效率低下以及水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鱼菜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是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最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鱼菜共生技术可实现氮素和水资源的高利用率,生产农产品的同时生态效益也很显著。鱼菜共生系统包含水产养殖、养殖尾水预处理、微生物降解转化、作物栽培等农艺环节,涉及多种农业生产过程和装备。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现代鱼菜共生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鱼菜共生系统的装备组成和模式特点,分析了鱼菜共生技术及其装备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鱼菜共生技术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与建议,以期为鱼菜共生技术的研究和我国生态种养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慧敏 陈曦 孟顺龙 周剑 范丁月 范立民 宋超 裘丽萍 李丹丹 方龙香 张露
鱼菜共生技术模式是一种高效绿色健康的循环农业模式,对于解决水产养殖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微生物在营养元素转化和动植物生长健康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刻影响着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部分功能特征已经得到了关注。本文首先对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介,其次对近年来与鱼菜共生系统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功能及其环境驱动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论述,同时,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限制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微生物角度的见解。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慧敏 陈曦 孟顺龙 周剑 范丁月 范立民 宋超 裘丽萍 李丹丹 方龙香 张露
鱼菜共生技术模式是一种高效绿色健康的循环农业模式,对于解决水产养殖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微生物在营养元素转化和动植物生长健康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刻影响着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部分功能特征已经得到了关注。本文首先对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介,其次对近年来与鱼菜共生系统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功能及其环境驱动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论述,同时,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限制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微生物角度的见解。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金晓玲 于晓宇 周中允 王刊良
自2007年神经信息系统学被正式提出以来,认知神经科学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脑电技术作为新兴的认知神经工具,为信息系统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现有综述文章基于常用的认知神经工具对神经信息系统学的研究现状、研究范式进行总结,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使用脑电技术以及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信息系统研究中,本研究系统梳理2008-2018年间神经信息系统学中的脑电研究,对神经信息系统学中四个主要的研究议题(在线环境下的从众行为、信息安全、情绪影响和沉浸体验)进行了总结。最后,本研究对脑电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并基于脑电技术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将脑电技术应用于信息系统行为科学和设计科学的一些前沿议题,并讨论了脑电技术的局限与应用注意事项。脑电技术的引入突破了现有测量方法的壁垒,使研究者可以从客观的生理、认知层面来诠释管理信息系统中人、组织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有效地促进了信息系统研究的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丛宏斌 赵立欣 姚宗路 孟海波 李敏
介绍生物质炭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不同分类,论述我国生物质炭化技术装备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典型炭化技术与装备的工艺过程与结构原理,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在生物质炭化技术装备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生物质 炭化技术 装备 现状 建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彭士明 施兆鸿 陈超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鲻梭鱼营养(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与维生素、摄食水平与投喂频率)与环境(包括温度、盐度、光照及环境污染物)因子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鲻梭鱼就营养与环境因子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鲻鱼 梭鱼 营养因子 环境因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永安 王婉丽
技术并购研究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即对技术并购模式、绩效等领域的多元化研究。技术并购已在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方面形成了重要进展,而关于企业技术绩效、产品绩效等的研究更日渐丰富。目前,中外学者就技术并购的内外部动因已经初步形成了共识,但在并购模式与并购绩效方面仍存在一些学术争论。未来技术并购期待着在技术并购对于并购企业的影响效果即技术绩效、财务绩效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共识,在技术并购形成与作用机理的动态研究方面实现突破。
关键词:
技术并购 动因 绩效 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由路
长期以来,施肥目的是为了提高作物产量,保证人类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化学肥料的发明大大缓解了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的矛盾。但是,随着与之相伴的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问题逐渐揭示并被广泛关注,如何在提高肥料效益、保证粮食产量与减少肥料施用、保证环境安全问题上找到平衡点,成了施肥技术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高效施肥。文中阐述了高效施肥的内涵,认为高效施肥需要从粮食高效、生产高效、资源高效和环境高效四个方面加以理解。高效施肥可定义为,在作物营养供应的各个环节上,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以充分保证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浪费、维护生态环境。文中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成熟的几种高效施肥技术,即测土施肥、精准施肥、灌溉施肥和轻简施肥等。在测土施肥方面,介绍了美国和欧洲目前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介绍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测土施肥以来的进展;在精准施肥方面,介绍了精准施肥技术的理论、核心技术、发展过程及其实现的技术途径等,分析了精准农业的经济效益及其在世界的应用情况;在灌溉施肥方面,介绍了灌溉施肥的优点、灌溉施肥的方式与研究历程,重点介绍了表面灌溉施肥技术、滴灌施肥技术和微喷施肥技术等。作者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高效施肥会向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轻简化方向发展,特别在高效施肥技术、数字化养分管理系统、养分高效利用基因筛选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同时还要注意营养链一体化管理、作物营养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继宁 周胜 孙会峰 张鲜鲜
生物质炭是生物质在限氧环境中经过热化学转化产生的固体物质,它在土壤改良、污染土壤修复和碳封存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我国蔬菜地面临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渍化、面源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通过查阅和汇总生物质炭在我国蔬菜地的应用文献,总结和分析了生物质炭在我国蔬菜地的应用现状,深入挖掘其在影响蔬菜地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排放、面源污染和重金属迁移等方面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可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土壤中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减小土壤容重等、从而减缓养分的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蔬菜增产;生物质炭可减弱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和可迁移性,钝化其在土壤中的迁移。然而,不同制备工艺的生物质炭性质差异较大;生物质炭在不同区域不同蔬菜地土壤应用时出现结果不一致;缺乏生物质炭的负面效应报道等问题。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在蔬菜地进行区域间生物质炭的横向对比研究;将短期与长期蔬菜地定位试验相结合进行纵向比较研究;降低生物质炭的成本、识别其潜在风险,为推广生物质炭在我国蔬菜生产领域的应用、建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黄新建 张宗益
作为财务揭示的热点问题,盈余管理受到广泛的关注。盈余管理动机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大量的实证研究对盈余管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进行了检验,但是研究还相当肤浅,还有许多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动机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曹洪 刘小梅
与传统的企业相比,平台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论文在分析平台产业特性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组织理论传统的 SCP 分析框架对当前平台产业市场结构对平台市场行为及其绩效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依据 SCP 分析框架提出了当前平台产业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平台 研究现状 展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生文 范惠玲
综述了油菜杂种优势的原理、表现其利用途径等,并对分子标记与油菜杂种优势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卢馨 雷蕾
近年来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全球的迅速发展,XBRL的理论研究以及实务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选择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和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库,围绕XBRL理论基础及其价值优势、XBRL分类标准制定以及XBRL财务报告的审计鉴证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综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样本统计分析发现,基于XBRL风险分类标准的财务报告审计鉴证研究将会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
XBRL 应用现状 分类标准 审计鉴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丽
在流通业演变的每一步都能发现技术发展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讲,流通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技术进步史。流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流通领域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等,但仍存在着商流交易模式落后、物流配送不尽人意、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区域两极分化和流通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应该增强商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广拍卖交易;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以物流配送中心为龙头推进连锁经营;推进供应链管理,提高流通效率;加速流通信息化建设,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流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会使流通领域技术密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电子商务迅速普及,推动流通基础建设达到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流通技术 流通现代化 供应链管理 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涂书新,韦朝阳
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生物修复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恢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及湖沼生态恢复技术等。在高效特异微生物与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及其机理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已筛选出近50种针对农药、石油、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高效特异菌种和As、Cd、Mn、Zn等12种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今后应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拓宽研究领域,注重生物修复的机理研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展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污染环境修复的法规与标准;从而促进生物修复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及环境与健康保护服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