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7)
- 2023(11145)
- 2022(9979)
- 2021(9445)
- 2020(8037)
- 2019(18487)
- 2018(18485)
- 2017(35555)
- 2016(19705)
- 2015(21816)
- 2014(21901)
- 2013(21688)
- 2012(19900)
- 2011(17773)
- 2010(17512)
- 2009(15814)
- 2008(15595)
- 2007(13411)
- 2006(11426)
- 2005(9910)
- 学科
- 济(72028)
- 经济(71949)
- 管理(57051)
- 业(54752)
- 企(46459)
- 企业(46459)
- 方法(35051)
- 数学(30258)
- 数学方法(29879)
- 财(21007)
- 农(18687)
- 学(18223)
- 中国(18162)
- 业经(16028)
- 务(14900)
- 财务(14838)
- 财务管理(14810)
- 地方(14275)
- 企业财务(14133)
- 制(13699)
- 理论(12818)
- 贸(12660)
- 贸易(12654)
- 农业(12515)
- 易(12277)
- 和(12097)
- 技术(12053)
- 银(11461)
- 银行(11416)
- 环境(11127)
- 机构
- 大学(272694)
- 学院(270730)
- 管理(108271)
- 济(100796)
- 经济(98395)
- 理学(94501)
- 理学院(93403)
- 研究(92092)
- 管理学(91688)
- 管理学院(91208)
- 中国(66660)
- 科学(60573)
- 京(58489)
- 农(48230)
- 所(47755)
- 财(46672)
- 业大(44137)
- 研究所(44006)
- 中心(41494)
- 农业(38337)
- 江(38317)
- 财经(37830)
- 北京(36800)
- 范(35535)
- 师范(35118)
- 经(34476)
- 院(33586)
- 州(31713)
- 技术(29712)
- 经济学(28980)
- 基金
- 项目(192864)
- 科学(150256)
- 基金(139124)
- 研究(137718)
- 家(122912)
- 国家(121880)
- 科学基金(103633)
- 社会(83894)
- 社会科(79363)
- 社会科学(79343)
- 省(75990)
- 基金项目(74784)
- 自然(70239)
- 自然科(68608)
- 自然科学(68589)
- 自然科学基金(67343)
- 划(64582)
- 教育(62980)
- 资助(57616)
- 编号(55831)
- 成果(45309)
- 重点(43295)
- 部(42151)
- 发(40371)
- 创(40225)
- 课题(38445)
- 科研(37754)
- 创新(37465)
- 计划(36531)
- 大学(35607)
- 期刊
- 济(106025)
- 经济(106025)
- 研究(76484)
- 学报(48872)
- 中国(48430)
- 科学(43000)
- 农(42966)
- 管理(38643)
- 财(35810)
- 大学(35609)
- 学学(33587)
- 农业(30446)
- 教育(29827)
- 技术(22149)
- 融(21535)
- 金融(21535)
- 财经(17771)
- 业经(17401)
- 经济研究(16682)
- 业(15877)
- 图书(15218)
- 经(14970)
- 科技(13933)
- 理论(13713)
- 问题(13588)
- 版(13484)
- 实践(12809)
- 践(12809)
- 业大(12745)
- 技术经济(12170)
共检索到383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洋 陈松林
本文系统介绍了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的研究历程、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首先,作者回顾了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历程,包括探索期(2001—2006年),突破期(2007—2012年)和快速发展期(2013—2023),其中在突破期重点描述了半滑舌鳎、黄颡鱼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为我国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其次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采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出半滑舌鳎“鳎优1号”,黄颡鱼“全雄1号”、“全雄2号”等新品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工作。最后,文章对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今后应从持续开发养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强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方法创新、优化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的应用方法等方面加强鱼类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佳淑 赵立宁 臧巩固 程超华 唐晴 李育君 杨明 郭鸿彦
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标记,用8个EcoRⅠ-NNN和8个MseⅠ-NNN组成64对引物,对大麻10个品种混合组成的雌性、雄性植株基因池进行筛选,并将筛选到的引物在此10个品种中进行验证,引物E-ACT/M-CTA在10个品种的雄株中均扩增出1条特异条带,雌株中均没有此带,对此引物扩增得到的特异性条带回收、克隆、测序,获得1条大小为348bp的雄性特异性条带,得到的序列进行GenBank序列比对,数据库中没有与此特异条带同源的序列.该条特异条带可作为分子遗传标记用于大麻早期性别鉴定的参考.
关键词:
大麻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性别鉴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飞 马三梅 刘翠平 王鸣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植物遗传育种中 ,分子标记主要用于基因组图谱构建、基因定位、辅助标记选择、种质资源评价、基因克隆、杂种优势预测、杂交育种及跟踪育种过程等方面。文章主要介绍了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原理及分析方法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分子标记 植物遗传育种 遗传标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贾继增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形式,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本文就以下6个方面讨论了分子标记的最新进展及存在问题:(1)用于种质资源鉴定及植物育种的主要分子标记,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简单重复序列DNA(SS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以及染色体原位杂交等;(2)分子标记遗传图谱;(3)分子标记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4)质量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5)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的分子标记;(6)分子标记育种目前存在问题。
关键词:
分子标记 植物遗传资源 育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冉 刘红
对虾繁殖性状的相关分子遗传标记一直是甲壳动物中研究极少的部分,为了筛选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繁殖性状(产卵与产卵量)相关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子标记,为凡纳滨对虾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选择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基因作为筛选基因。本实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VG基因进行SNP位点筛查,并与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150个凡纳滨对虾样品中,VG基因的4个结构域一共可以检测到37个SNP位点,8个能引起蛋白质氨基酸的同义突变,3个错义突变,26个无义突变。(2)对37个位点进行分析,发现4个可能的SNP候选位点。(3)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候选位点都在中等多态水平,多态信息较为丰富。(4)对4个候选位点与产卵次数、产卵总量、平均产卵量和单位体质量产卵量繁殖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位点3 839与总产卵量和单位体质量产卵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凌立彬 司伟 傅洪拓 吴滟 龚永生 熊贻伟
运用RAPD技术比较建鲤雌雄之间的遗传差异,以筛选性别相关的DNA分子标记。共筛选出67个RAPD随机引物,其中18个引物扩增出了群体水平的性别差异。用该18个引物对个体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某些条带在不同性别出现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未发现个体水平性别特有条带。
关键词:
建鲤 性别 RAPD 分子标记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静 陈松林 温海深
对动物性别的研究一直深受人们关注,以哺乳类为代表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由于鱼类在脊椎动物系统进化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征和重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对于鱼类性别决定机理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鱼类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和性别特异标记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鱼类 性别相关 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秀文 张秀梅
好斗性是一种适应性行为特征,对于配偶、食物和领地的竞争以及社群等级的建立非常重要。其中社群等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生理状况,也避免了过度的好斗行为带来的相应伤害,所以好斗性也是一种处于稳定性选择的特征。在遗传学上,好斗性作为一种数量性状,在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动物中均表现出了较高的遗传率。但是好斗行为的表现却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有必要将人类和不同物种的好斗性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释动物好斗性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本文介绍了鱼类好斗性的判别方法,并综述了与鱼类好斗性相关的分子通路及基因类别的研究概况,内容包括5-羟色胺通路、多巴胺通路、组胺通路、生长激素抑制素通路、一氧化氮通路、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通路、下丘脑-垂体-肾间轴通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通路和其他相关基因,以期为深入研究鱼类好斗性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鱼类 好斗性 好斗行为 基因 分子通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秦英 刘军伟 刘莉 焦定量 郭富常 郭敏
为了解西瓜强雌性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强雌性系BG1为母本,分别与不同的西瓜品系杂交、自交及回交,共获得5个F1群体、1个F2群体、1个回交群体BC1R34,以及1个回交转育品系(BC4S3)。5个F1群体植株全部表现为正常花性型;经χ2测验F2分离群体中强雌性型与普通花性型的分离符合1∶3的分离比率;与普通花性型回交后代的BC1R34表现为普通花性型;回交转育得到的BC4S3品系表现为强雌性型,雌花率高达77.9%。试验结果表明,该强雌性状主要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但根据F2单株雌花率的分布情况,认为还可能存在微效基因的作用。对两对近等基因系BG1和BG2及BC4S3和R34进行RAPD分析,共使...
关键词:
西瓜 强雌性系 遗传分析 RAPD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小军 欧立军 李文嘉 刘平 陈良碧
利用SRAP,TRAP,SSR,ISSR标记系统对水稻典型籼粳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共检测到86条特异性标记带可用于区分典型籼粳稻,其中SSR有13条,ISSR有18条,SRAP有25条,TRAP有30条.4种分子标记都检测到爪哇稻有丰富的籼型和粳型特异性标记,表明爪哇稻籼粳是介于籼型、粳型之间的中间类型.野生稻材料在不同标记中部分材料在偏籼,偏粳上存在差异,但在结合4种分子标记的籼粳特异性带对比中,所有野生稻材料粳型特异带较多,表明普通野生稻是籼粳分化不太彻底的原始性,但已经有了偏粳的趋势.实验结果证实四种分子标记系统都可以较好的应用于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分析,而SRAP和TRAP标记有更大的应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少伟
松树是世界上森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的重要树种,松树的遗传改良开展早,进展快,成效大。分子标记技术为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回顾了世界上松树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比较遗传作图、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进展。已经构建遗传连锁图的林木有13个属,近40个树种,其中松树占40%,而大多数松树遗传图谱仍然是不完整的,不能覆盖全基因组;比较遗传作图显示松属树种具有高度的遗传保守性;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表明,大多数性状的遗传基础存在着主效基因,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杂种松部分重要性状的遗传控制中存在着树种效应,对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策略的制订具有指导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鲁翠云 匡友谊 郑先虎 李超 孙效文
本文介绍了水产动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发展。获得与经济性状连锁的标记是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基础,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获得基因/标记技术的进步,探讨了基因/标记与性状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论述了准确鉴定性状紧密连锁的基因/标记的难度,指出难点主要源于基因组对性状的形成具有非常复杂的影响。近十年来,已有多个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的品种在产业上应用,表明这项新技术具有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同时指出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包括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不足之处,其根本原因在于鱼类性状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多变,从而决定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具有发展阶段论的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建珍 李大琪 李涛 马恩波 郭亚平
【目的】研究稻蝗属特异性DNA分子标记,为稻蝗属物种的分类鉴定提供快速有效的分子检测方法。【方法】基于稻蝗属物种及其近缘属种的大量RAPD-PCR结果,筛选出稻蝗属物种特异性的RAPD条带,对该特异RAPD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基于所测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稻蝗属不同物种和蝗总科其它物种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随机引物S823可在稻蝗属不同物种扩增出约650bp的RAPD条带,经对该条带的克隆、测序,发现在3个受试的稻蝗属物种中序列同源度达92.3%—96.6%,序列G+C含量大于15%,并富含大量的A、T重复区;基于已知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对稻蝗属7个物种可以扩增出目的条带(55...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袁晓倩 迪丽娜·茹斯坦木 张琪 韩洁
裂腹鱼类(Schizothoracids)分布有复杂的水系格局,在形态学鉴定时有些鱼种容易混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是动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物种分子条形码,分析GenBank数据库中裂腹鱼类COI作为分子标记的有效性,可以加深理解和认识前人用这些数据所做的研究工作,也为今后更合理地使用这些数据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GenBank数据库中裂腹鱼类CO I基因的分子标记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同源性比对、参考序列间遗传分歧的估算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等方法,判断GenBank数据库中裂腹鱼类CO I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序列所属鱼种鉴定的准确性,以及序列信息对系统发育关系的解析力。通过对下载的1431条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发现,有3条序列与其他序列存在显著差异,同源性存疑,数据信息经BLAST相似性搜索和核查确认为,以CO I基因的互补链形式提交的序列,比对前应先进行互补链转换。全部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GenBank数据库中裂腹鱼类的CO I基因片段序列均为该基因近5'端至中部的序列。权衡序列的数量和长度后,舍弃较短的35条序列,保留长度为527 bp的1396条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共定义了228个单倍型,在有多条序列的鱼种中,普遍存在种内共享单倍型,还有41个单倍型为种间共享。裂腹鱼类COI单倍型的平均p-距离为9.5%,与鱼类的属级水平相当,原始、特化和高度特化类群各自的平均p-距离值更低,体现近期辐射演化的特征,可能与它们随着青藏高原演化成种的历史较短有关。GenBank中一些裂腹鱼类CO I基因序列的鱼种鉴定存在错误,在使用时应先与参考序列对比,或从系统发育分析的角度做出判断。总体来看,COI基因序列能够有力解析裂腹鱼类各演化等级裂腹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可用于分类和演化的初步分析。结合形态学、生态学、线粒体和核基因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更准确地界定裂腹鱼种类,同时也为深入探讨杂交和成种过程等问题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