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13)
2023(2595)
2022(2145)
2021(2019)
2020(1674)
2019(3650)
2018(3603)
2017(6393)
2016(3808)
2015(4385)
2014(4353)
2013(4248)
2012(4354)
2011(3901)
2010(4007)
2009(3531)
2008(3833)
2007(3413)
2006(3067)
2005(2737)
作者
(12602)
(10659)
(10652)
(9962)
(6922)
(5135)
(4740)
(4093)
(4075)
(3897)
(3891)
(3632)
(3610)
(3464)
(3448)
(3217)
(3210)
(3120)
(3094)
(3068)
(2848)
(2787)
(2680)
(2570)
(2543)
(2413)
(2333)
(2324)
(2319)
(2189)
学科
(12727)
经济(12708)
管理(7521)
(6772)
(6355)
企业(6355)
(5808)
方法(5693)
理论(4311)
中国(4287)
业经(4032)
(3895)
文化(3739)
教育(3634)
数学(3510)
(3464)
数学方法(3400)
地方(2770)
产业(2658)
农业(2653)
市场(2519)
(2396)
经济理论(2261)
(2231)
企业经济(2053)
(2029)
贸易(2028)
(1993)
金融(1991)
(1934)
机构
大学(60444)
学院(58978)
研究(23938)
(17851)
管理(17566)
经济(17378)
科学(17274)
中国(15660)
理学(15095)
理学院(14765)
管理学(14231)
管理学院(14117)
(13853)
(13654)
(13466)
研究所(12563)
(11205)
农业(11132)
师范(11050)
业大(10482)
(9812)
中心(9685)
师范大学(9098)
(8692)
北京(8569)
(8147)
(7789)
科学院(7608)
教育(7400)
(7245)
基金
项目(40037)
科学(30646)
基金(28139)
研究(27879)
(26053)
国家(25813)
科学基金(20372)
社会(16553)
(15515)
社会科(15501)
社会科学(15496)
基金项目(14572)
(14219)
自然(13671)
自然科(13325)
自然科学(13316)
教育(13248)
自然科学基金(13079)
编号(11188)
资助(11059)
成果(10716)
重点(9936)
(8949)
(8625)
课题(8543)
计划(8252)
(8101)
科研(7703)
创新(7489)
科技(7377)
期刊
(22197)
经济(22197)
研究(16946)
学报(14840)
科学(12800)
(12738)
中国(12513)
大学(10610)
教育(10227)
学学(9923)
农业(8738)
管理(6387)
(6256)
(5317)
(4955)
业大(4374)
图书(4211)
技术(3880)
财经(3704)
(3636)
金融(3636)
农业大学(3593)
书馆(3342)
图书馆(3342)
(3233)
业经(3158)
资源(3139)
(3034)
论坛(3034)
问题(2982)
共检索到88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焦杰   施妍  
萱草又叫宜男草,也叫忘忧草,还被称作母亲草。在先秦语境中,萱草只有忘忧作用,象征着女性对意中男子的不忘之情。魏晋时期生成的“萱草宜男”话语,是人们利用“女歧生九子”的传说附会而成,其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味。魏晋文人士子撰写《宜男花赋》之类的文字,把宜男草比作理想的女性,并暗示其有促使夫妻好合、多生贵子的功效。妇女们则在迎合父权需求的同时,巧妙利用“萱草宜男”话语,使佩戴萱草花增加个人性魅力的行为正当化“。萱草宜男”话语的生成及其文化内涵,一方面凸显了父权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表明魏晋时期妇女并非一味地顺从父权的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她们有可能利用父权制的文化需求,使自己“非礼”的行为合礼化,以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存状态。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刘青  
魏晋南北朝文化及其书目刘青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民族文化从来中断的唯一国度。书目作为文化的一支,也在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着。本文仅就魏晋南北朝文化及其书目作些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由分到合、文化呈多元走向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贺巷超  
承接汉代佣书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佣书业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受其影响,公私藏书量明显增加,文化典籍得到保护,图书收藏与整理机制走向成熟,图书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图书流通受到重视,图书阅读热情空前高涨,书法艺术由此诞生。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文化  陈虹  
脱胎于中国古代算筹、起源于苏州的商业体数字----苏州码子曾广泛流传全国各地,因其主要为民间百姓所用,故保存下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并不多见。晚清至民国时期,海南民间所立金石中至少有21份石碑560余处数字采用苏州码子,海南渔民苏德柳抄写的三个小册子有近100处苏州码子,海南渔民林树教所用《癸亥年更流部》有33处采用苏州码子记录“更”数与海域深浅,另有一份新加坡入境证和一份民国时期的家谱也发现有苏州码子,这些均是江南文化在海南民间广泛传播的有力证据。苏德柳小册子涉及苏州码子的计算方法科学、准确度较高,更路簿中的苏码计算结果高度可信,但也发现相关文献对金石中的苏州码子解读多处有误。结合东南亚各国亦存在苏州码子的历史背景,或可寻找出新的海南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转站的文化印迹。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庄华峰  蔡小冬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如疟疾、瘴气、伤寒、恙虫病、天花、痢疾、结核病、狂犬病、麻风病以及各种寄生虫病等都较为流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当与频繁的战争和灾害、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人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习俗关系至密。面对当时林林总总的流行病,时人进行了包括顺应四季变化、注意维护和治理定居生活区环境的清洁卫生、隔离病人和派遣医生巡诊及无偿施药、实施助葬措施等在内的预防和控制举措。这些应对措施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彰显了预防为主的理念,二是重视流行病防治的制度建设,三是注重用科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顺福  
天人合一的严格意思是天人一体,很多人将其视为中国早就存在的传统观点。事实上,它真正出现于魏晋时期。汉代的天人相副的天人学与混为一体的宇宙起源论为魏晋时期的天人一体说做了铺垫。王弼提出"天地之心"昭示了天人一体观的出场,嵇康提出"宇内为一",阮籍正式提出"万物一体",郭象也坚持"万物一体论"。"万物一体论"将天生万物改造为"万物自生说"。这些观点为宋儒的天人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辉  于晓英  邱收  李婷  
为了探明盐胁迫对萱草生长及其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水培试验,对重瓣大花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var.florepleno)、玫瑰红萱草(Hemerocallis.fulva var.rosea)、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和大花萱草(Hemerocallishybriaa)在NaCl质量分数分别为0.0%,0.2%,0.4%,0.6%,0.8%,1.0%的水溶液下的生长及相关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个萱草材料在0.2%~0.6%的NaCl胁迫下,叶片伤害指数较小,根的生长只受到了轻微的抑制,胁迫后第20天,平均新根数≥3.67条;在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吉成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盐产地,《三国志》、《华阳国志》、《水经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北史》、《魏书》等史籍都有所涉及,但是都不全面。《华阳国志》主要记载了东晋时期巴、蜀、南中几个地区的盐产地,《水经注》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河流附近的盐产地。其他各史都属于断代史,专门叙述某一个或某几个朝代的史事,对盐产地偶尔有所涉及,都没有专门、系统的记载。要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盐产地情况必须将这些资料综合利用起来。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瑞楠  
作为一部记录魏晋士人生活风貌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情况。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名士崇佛事迹和名僧在士人群体中清谈、宣佛等活动。文章选取书中有关士人与僧人交游的记录,以琅琊王氏和支遁为代表分析了魏晋时期名士名僧交游这一社会现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银钰  
谐音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的谐音现象。文章以山西为例,探讨研究山西文化中的谐音现象,并从这些山西文化中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由此延伸到研究谐音现象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晓峰  
形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栈道主要集中在秦岭巴蜀一带。以褒斜道、傥骆道、米仓道、剑阁道、迴车道等为主的栈道不但在沟通蜀地与中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产生了不同的建设方法,呈现出不同的栈道形态。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胡滄澤  
秦汉时期,福建人烟稀少,到处深林丛莽,“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秦置闽中郡,汉设冶县,直至东汉末,福建仍然是地旷人稀,经济状况十分落后。可是,经过魏晋南朝时期的开发,到了隋唐五代,福建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口迅速增加,各项生产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应该看到,隋唐五代福建经济的进步是建立在魏晋南朝福建经济开发的基础之上,而魏晋南朝时期福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大量北方汉人入闽,福建经济开发离不开他们。对于魏晋南朝时期入闽汉人的数量、成分、生产生活状况,历来记载极少,且有的记载互有歧异,造成这一时期真实情况模糊不清,本文根据有关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着重探讨北方汉人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昕玥  郭淑新  
魏晋幽深驳杂的历史土壤孕育了独特的理论思想,玄学家们通过审视魏晋禅代之际的历史经验与时代困境,提出了自己对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儒道的关系问题)这一玄学主题的独到见解。王弼主张拨乱反正,"崇本以举末",试图摆脱名教异化带来的现实困境;阮籍、嵇康投身道家,崇尚自然以保全自身;裴頠则顺应现实,坚决维护名教;最终郭象统一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从而将玄学的精神发扬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到达了魏晋玄学思想的顶峰。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何官峰  
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魏晋南北朝阅读的历史特征,并探讨其文化意义。总结为六个方面:纸本变迁促进阅读形态发生转型;教育格局对受教育群体的阅读影响至深;学人的阅读促使思想学术由多元转向会通;阅读清谈和无功利阅读成为时代风尚;读者的阅读精神光昭后世;阅读理论与方法的认识成就占据历史高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国庆  
高等性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对其内涵的理解应跳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一框架的局限,在高职教育整体办学结构平台予以解读。工具主义管理模式是制约高职教育高等性实现的文化基因,要突破这一制约,应当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发展高职教育办学中的研究成分,并充分认识到这一目标实现的长远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