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03)
- 2023(3985)
- 2022(3299)
- 2021(3086)
- 2020(2323)
- 2019(5422)
- 2018(5348)
- 2017(9724)
- 2016(5230)
- 2015(5753)
- 2014(5638)
- 2013(5604)
- 2012(5289)
- 2011(4914)
- 2010(4789)
- 2009(4422)
- 2008(4148)
- 2007(3782)
- 2006(3328)
- 2005(2445)
- 学科
- 农(21717)
- 济(20265)
- 经济(20239)
- 农业(14609)
- 业(13984)
- 管理(9185)
- 业经(8373)
- 地方(7905)
- 农业经济(6647)
- 企(5608)
- 企业(5608)
- 中国(5271)
- 发(5258)
- 制(4969)
- 方法(4759)
- 发展(4571)
- 展(4569)
- 村(4512)
- 农村(4491)
- 土地(4283)
- 数学(4228)
- 数学方法(4180)
- 工作(4028)
- 建设(4009)
- 收入(3944)
- 分配(3580)
- 学(3357)
- 策(3298)
- 财(3290)
- 经济建设(3148)
- 机构
- 学院(71127)
- 大学(67096)
- 管理(25134)
- 济(24256)
- 研究(23515)
- 经济(23464)
- 理学(21735)
- 理学院(21379)
- 管理学(20977)
- 管理学院(20836)
- 农(20399)
- 中国(18411)
- 科学(15528)
- 农业(14942)
- 京(14268)
- 业大(13651)
- 中心(12429)
- 范(11715)
- 师范(11649)
- 所(11363)
- 江(11208)
- 财(10428)
- 研究所(10333)
- 农业大学(10099)
- 州(9473)
- 省(9343)
- 师范大学(9145)
- 北京(8500)
- 财经(8072)
- 院(8044)
- 基金
- 项目(49896)
- 研究(39047)
- 科学(38682)
- 基金(34346)
- 家(29576)
- 国家(29187)
- 科学基金(24697)
- 社会(24411)
- 社会科(22640)
- 社会科学(22635)
- 省(21789)
- 基金项目(19329)
- 编号(17739)
- 划(17220)
- 教育(16647)
- 自然(14903)
- 自然科(14491)
- 自然科学(14490)
- 成果(14219)
- 自然科学基金(14185)
- 农(12964)
- 发(12168)
- 资助(12047)
- 课题(11864)
- 重点(10764)
- 创(10224)
- 年(10138)
- 部(10114)
- 性(9724)
- 发展(9710)
共检索到105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钧力
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是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依据华北地区米村的田野调查资料,以米村高音喇叭的演变史为分析文本,发现在改革开放以后,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的变化。喇叭的"角色转换"事实上反映了国家权力运作方式在乡村社会的转变:少了些"管控",多了些"治理"。以国家治理内在逻辑的变迁及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表征的乡村社会转型是权力运作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华
1949年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高音喇叭"是国家动员、政策宣传的主要媒介。利用其受众面广、没有文字障碍等优势,国家将声音传播至广袤的边远地区,协助权力中心控制、管理疆域之内的每一个角落。然而,随着改革的到来,国家权力逐渐从农村事务中隐退,市场经济的力量抢占了国家原先占据的社会空间。高音喇叭则转变成农业经纪人播送市场信息、打击竞争对手、规训菜农们的工具。也就是说,高音喇叭的扮演角色已然转向:从过去的国家权力隐喻转变为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力量。在这两者的进退中,明村村民焦虑而惶恐地应对现实世界。他们借助集体化时代的文化记忆,为自己生存空间和历史存在感而挣扎着。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法,以高音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振其 郭诚诚
人口流动与乡村公共性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命题。大众媒介作为乡村公共性的载体,发挥着联结整合的作用,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变革的技术支撑。通过提炼“媒介传播-公共性再生产-治理重构”分析框架,本文以华北前赵固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音喇叭作为早期扎根乡土的适宜媒介和基层治理工具,表现出具有权威主导性的单向管控特征。社会结构转型使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祛魅化的角色嬗变,高音喇叭的信息传播功能受时空限制而明显削弱。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乡村社会中乡村公共性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脱域,数字赋能下的村务微信群成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载体。村务微信群使村民实现了跨时空的“共同在场”,塑造了虚拟的熟人社会,增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强化了村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互动治理的形成,为乡村善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高音喇叭 微信群 乡村公共性 社会治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彭笑颖 吴新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压力越来越大,亟需在旅游中放松、体验慢节奏的生活状态,乡村旅游成为了更多游客的选择。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一方的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助力。文章通过对喇叭沟门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数据研究,针对喇叭沟门满族乡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拉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
旅游 生态 文化 民俗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周硼焜 刘长武
工业遗产是国家历史发展中的宝贵财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量工业厂房、工具、产品等被废弃,成为工业遗存品。如何深入挖掘这些代表着各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特征的工业遗产,使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再次“活”起来,已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银洞海银矿进行现场调查,解析其工业旅游的内涵和特性,围绕产业资源的特色与结构,对工业文旅研学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模式进行综合研判,提出工业遗产价值开发要以自然旅游为依托、以应用实践为手段、以沉浸体验为载体,通过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推动参与者培养探索自然兴趣,感悟国家发展艰辛历程,丰富体验经历,厚植爱国情怀,促进参与者高素质培养、全方面发展。
关键词:
工业遗产 文旅研学 矿业 地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树岩 马玮 彭记永 陈忠民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和倒伏类型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定量评估倒伏对夏玉米造成的产量损失。【方法】以浚单20为试验材料,开展2个生长季夏玉米倒伏田间控制试验,分别在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进行不同类型人工倒伏模拟。大喇叭口期倒伏处理为:轻度根倒伏(BR1)、重度根倒伏(BR2)、低节位茎倒伏(BSL)和高节位茎倒伏(BSH);灌浆期倒伏处理分别为:轻度根倒伏(FR1)、重度根倒伏(FR2)、低节位茎倒伏(FSL)和高节位茎倒伏(FSH)。研究倒伏后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穗长、穗粗、秃尖率、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变化,计算表征玉米受害程度的相对损失率。...
关键词:
根倒伏 茎倒伏 产量灾损 夏玉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满福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生成的主体隐喻是关于教育理念的诗性的表达。隐喻观照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也以其语言表述上的巨大张力传播和推广着隐喻背后的教学理念。从人是容器到人是动物到人是机器再到人就是人的意义嬗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在认识上,教学中的学生正越来越靠近主体或成为主体。
关键词:
教育 主体 隐喻 嬗变 表达 诠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关键词:
隐喻 逻辑 类比 教育研究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成克武 崔国发 李新彬 路端正 李俊清 彭光强 彭明本 马世林
该文根据植物的用途 ,将喇叭沟门林区植物资源分为 9类 ,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前景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了林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策略措施
关键词:
植物资源 评价 喇叭沟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建让 VAN TUYL Jaap 梁振旭
以常见的15个东方百合×喇叭百合(OT百合)品种和14个东方百合品种为材料,通过花粉离体萌发及常规柱头授粉,研究OT百合的花粉活力及其与东方百合雌配子的亲和性;同时,以这15个OT百合品种为母本,以‘布莱斯卡’、‘蒙特祖玛’和‘圣坦德’3个东方百合品种为父本,采用常规柱头授粉研究OT百合雌配子的育性.结果表明:(1)OT百合品种‘宇宙山’和‘入侵’的花粉具有低频率的活力(花粉萌发率分别为5%和6%),其他13个OT百合品种的花粉基本没有活力;(2)‘宇宙山’的花粉与东方百合品种‘卡西尼’、‘居里’、‘凯里湖’的雌配子具有一定亲和性;(3)‘入侵’的花粉与东方百合品种‘吉瑞斯’、‘科德萨’的雌配...
关键词:
百合 雌配子 雄配子 育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万世长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权力,特别是软权力或软实力在政治话语中实现的工具。文章分析了隐喻话语和软实力建构的相互关系,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提出了权力斗争即旅程,权力斗争非上即下以及权力即资本等软实力隐喻化图示,认为隐喻图示在软实力构建过程中起到推翻已有权力话语体系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隐喻 权力 软实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白凯 孙天宇 谢雪梅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典型的标志化符号,它用特殊设计过的文字或图形组成来表达旅游目的地的特定含义。本文从游客认知角度,以陕西旅游形象为研究内容,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符号隐喻关联的假设。对该研究假设的实证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兵马俑是游客最为倾心的陕西旅游视觉符号代表;"秦皇汉武,盛世长安"是陕西旅游形象游客评价的最佳文字表述符号(旅游宣传口号)。以此为基准,对陕西旅游视觉标志符号和文字表述符号进行了隐喻内涵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陕西旅游形象符号的视觉形体和语言形体存在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5),旅游形象符号的视觉形体和该视觉形体引发的符号隐喻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0),陕西旅游形象符号的语...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形象 符号隐喻 认知 陕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关键词:
知识隐喻 知识特质 教学转型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燕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之外的被当代隐喻研究所忽略的文学层面的价值理应受到关注:作为一种艺术,文学是充满隐喻性的创作。作家的整个思维运作方式和创作过程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表现形式或修辞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以认知隐喻研究为理论参照,并以自身的理论与之相互观照,而不仅仅是认知隐喻研究的补充。注重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促成相得益彰且均衡有序的隐喻理论发展态势。
关键词:
隐喻 文学 修辞 思维 认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立新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的,离开了语境,隐喻也就无从辨别和理解,因此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借助语境来推导话语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的分析以期对隐喻做出合理解读。
关键词:
隐喻 认知语境 语用 会话含义 关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