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7)
- 2023(14333)
- 2022(12349)
- 2021(11484)
- 2020(9447)
- 2019(21671)
- 2018(21469)
- 2017(40732)
- 2016(22340)
- 2015(25110)
- 2014(25009)
- 2013(24645)
- 2012(22971)
- 2011(20821)
- 2010(20966)
- 2009(18851)
- 2008(18217)
- 2007(15919)
- 2006(14214)
- 2005(12567)
- 学科
- 济(90168)
- 经济(90078)
- 管理(59067)
- 业(58246)
- 企(46549)
- 企业(46549)
- 方法(35555)
- 数学(30127)
- 数学方法(29787)
- 中国(26976)
- 农(26022)
- 地方(24562)
- 学(22422)
- 业经(21317)
- 财(19610)
- 农业(17794)
- 贸(15873)
- 贸易(15859)
- 易(15291)
- 制(15237)
- 和(15090)
- 环境(15023)
- 理论(14682)
- 技术(14666)
- 银(14238)
- 银行(14180)
- 融(13818)
- 金融(13816)
- 发(13762)
- 行(13687)
- 机构
- 学院(313696)
- 大学(313272)
- 管理(121128)
- 济(118518)
- 经济(115709)
- 研究(112116)
- 理学(103981)
- 理学院(102706)
- 管理学(100876)
- 管理学院(100332)
- 中国(82745)
- 科学(73093)
- 京(69017)
- 所(58006)
- 农(56977)
- 财(53582)
- 研究所(53103)
- 业大(50277)
- 中心(50067)
- 江(47094)
- 范(44662)
- 农业(44485)
- 北京(44273)
- 师范(44223)
- 财经(42505)
- 院(41241)
- 州(38776)
- 经(38643)
- 师范大学(35778)
- 技术(35147)
- 基金
- 项目(217113)
- 科学(169270)
- 研究(157588)
- 基金(154544)
- 家(136447)
- 国家(135263)
- 科学基金(114521)
- 社会(95947)
- 社会科(90678)
- 社会科学(90656)
- 省(86161)
- 基金项目(82975)
- 自然(75827)
- 自然科(73975)
- 自然科学(73959)
- 划(73192)
- 自然科学基金(72603)
- 教育(71667)
- 编号(65245)
- 资助(62712)
- 成果(52752)
- 发(50467)
- 重点(49487)
- 部(46325)
- 课题(45693)
- 创(44878)
- 创新(41813)
- 科研(41510)
- 计划(40208)
- 发展(39447)
- 期刊
- 济(136495)
- 经济(136495)
- 研究(93829)
- 中国(64754)
- 学报(53950)
- 农(52590)
- 科学(49856)
- 管理(44503)
- 教育(39984)
- 大学(39949)
- 财(37926)
- 学学(37514)
- 农业(36807)
- 融(27295)
- 金融(27295)
- 技术(26874)
- 业经(24200)
- 经济研究(20962)
- 财经(19581)
- 业(19280)
- 图书(17920)
- 问题(17493)
- 经(16578)
- 科技(16547)
- 资源(16031)
- 理论(15067)
- 版(14657)
- 技术经济(14455)
- 现代(14267)
- 业大(14036)
共检索到469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苏绘梦 黄景春 王玲 宁立波 王忠伟 李华翔 杜博涛 朱晛亭
植被地境是植被生存的物质基础,植被根系是联系植被生长与植被地境条件的纽带。植被在岩体内部的根系分布、形态特征可以反映植被对地境条件的利用情况。在调查实验植被根系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地质学理论,通过分析岩体裂隙内根系生长空间及地境条件(温度、水分、土壤肥分等),结果表明:在高陡岩质边坡条件下,植被根群范围浅,植被根系深入岩体裂隙呈扁平状发育;植被生长的地境条件(温度、水分、土壤肥分等)能满足植被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发育需求;地境再造技术充分利用岩体裂隙人工再造植物地境条件,为高陡岩质边坡覆绿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贺环宇 李鹏飞 胡永歌 王艺琳 雷雅凯 田国行
【目的】为明确高速公路护坡草本植物在不同坡向下的根系特征。【方法】采用整株挖掘法对信(阳)南(阳)高速公路边坡常见草本植物根系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1)同一坡向不同草本植物根长、根径、根表面积和根干重均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人工恢复草本高羊茅和白三叶的根长、根表面积、根干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坡面入侵杂草根系特征之间差异性不显著,人工草本的根长、根表面积、根干重基本都要高于坡面入侵杂草,且根径较入侵草本小;各坡向高羊茅、白三叶和蛇莓的根长、根表面积、根干重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性(P<0
关键词:
高速公路边坡 坡向 草本植物 根系特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康 徐学选 陈文媛 Shahmir Ali Kalhoro
黄土塬塬坡的水土流失一直是一个重要热点问题而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长武塬边坡的刺槐、侧柏和草地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月测定了3类样地030 cm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SOC)及土壤稳定入渗率(SIR)等土壤物理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和入渗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刺槐林地表层03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SOC及SIR的测定结果为:2.63 mm、2.60、5.62 g/kg和10.40 mm/min;侧柏林地分别为3.67 m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英宇 宋桂龙 韩烈保 李义强 徐洪雨 赵斌
以京承高速公路(三期)为例,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岩石边坡人工植被重建3年期的群落特征,以期探明主要立地因子对边坡植被恢复的影响以及植被恢复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结论如下:边坡人工植被总盖度达到80%以上时,土石坡>岩石坡,阴坡>阴阳坡>阳坡,缓坡>陡坡,不同类型边坡之间分盖度比总盖度的差异显著性更明显,乔灌木层分盖度随阳坡—阴阳坡—阴坡的坡向改变呈逐渐增加趋势,草本层则相反;边坡植被群落特征受立地条件影响明显,乔灌木层以胡枝子、紫穗槐为优势种,刺槐为亚优势种,草本层以沙打旺、狗尾草为主,胡枝子在阴坡优势更突出,紫穗槐则在阳坡表现更好,沙打旺在缓坡优势突出,狗尾草则在陡坡更突出;人工植被物种多样性受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传磊 王小德 沈年华 沈海滨 周巍
以浙江新昌穿岩十九峰和千丈幽谷两处典型丹霞地貌为例,采用典型样方法对其岩生植被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内植物种类较少,共有维管束植物30科39属48种,地理成分复杂,主要由北温带和泛热带成分组成,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群落类型主要有山类芦(Neyraudia montana)草甸、晚红瓦松(Orostachys erubescens)+藓状景天(Sedum polytrichoides)、薜荔(Ficus pumila)灌丛等.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本层、灌木层、苔藓层;均匀度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灌木层、苔藓层、草本层.
关键词:
岩生植被 群落构成 丹霞地貌 浙江新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丹 陈蕴生 韩信 陈刚
对地震荷载作用下岩体力学特性、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安全评价两个方面的发展、应用及特点进行了综述,着重论述了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拟静力法、Newmark法、数值模拟法、模型试验研究方法以及概率分析、可靠性数学分析等其他研究方法的应用及特点。同时提出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岩质边坡 动荷载 地震荷载 边坡稳定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会纳 潘文杰 雷波 陈懿 杨丙贤 刘照
为替代化学肥料,提高有机肥源在烤烟育苗中的效率,以烤烟生产上所用育苗专用肥作对照,研究沼液和鱼蛋白有机液肥对烤烟烟苗根系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营养液比育苗专用肥所育烟苗总根长、根平均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侧根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沼液处理烟苗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为最大。根系活力和根冠比也表现为沼液处理>鱼蛋白有机液肥处理>对照。可见,有机营养液对根系发育和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沼液处理较好。
关键词:
有机营养液 烟苗 根系形态 根系活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飞 张秋良 马秀枝 郭旭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对大兴安岭不同发育阶段兴安落叶松3种林型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随兴安落叶松林的发育年龄而改变。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灌草层多样性从幼龄林开始,增加到中龄林(或近熟林)达到最大值(中龄林灌木层D、H为0.34和0.55,草本层H为1.07;近熟林草本层D为0.54),然后随郁闭度的增加在成熟林(灌草层D、H分别为0.20,0.38和0.32,0.63)降到最低,到过熟林由于林冠疏开和自然整枝增强了林地光照强度,多样性又升高。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灌草层多样性从幼龄林开始,增加到近熟林达到最高(灌草层D和H分别为0.39,0.76和0.57,1.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吉定 张金香 郝铁山
通过对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乔灌草主要植被类型的植物组成、生物量、枯落物量及其持水力的调查和测定,统计和描述了本区9个植物群丛的植物组成特性,测定了12个植物群丛的生物量、枯落物量及持水量.其生物量大小为油松林>刺槐林>荆条灌草>酸枣灌草>草本群落.灌草丛中,根系生物量>枝、叶生物量.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植物组成 生物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胡仲承 周金洁 陈吴文涛 李建武 程志超 王孝
【目的】探究浙江省东部玄武岩发育土壤的发生演化过程,对当前亚热带地区土壤的发生和演变提供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促进对该区域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方法】选取新昌-嵊州盆地4个玄武岩风化壳母质发育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的常量元素组成、化学风化指标[化学蚀变指数(I_(CIA))、化学风化指数(I_(CIW))]和元素迁移率。【结果】①不同土壤剖面中常量元素质量分数以二氧化硅(SiO_2)、氧化铝(Al_2O_3)和三氧化二铁(Fe_2O_3)为主,三者质量分数可达79%以上。②I_(CIA)为42.81%~87.37%, I_(CIW)为45.04%~91.43%,两者均指示中等强度化学风化。③大多数土壤样品的常量元迁移率为负值。钙(Ca)、钾(K)、镁(Mg)、钠(Na)等易溶元素大量淋失,在剖面中的迁移率表现为明显的负值(最小值可达-99%),铝(Al)、铁(Fe)、钛(Ti)元素在部分剖面的淀积层(B)相对富集,迁移率>0。常量元素的迁移率随土壤深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①研究区不同剖面土壤样品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研究区较为湿热环境下,土壤经历了较为强烈的化学风化过程。③土壤发育过程符合亚热带地区脱硅富铝铁的基本成土过程。各剖面土壤常量元素迁移率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基岩发育土壤自下而上的风化渐进特征。图1表3参18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英 孙虎 胡克志 耿海波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选择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宁陕县寨沟区域典型植被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板栗林、灌木林、荒坡草地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实验分析的方法对其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及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有林地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等理化特征均优于荒坡和坡耕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含水量最高,蓄水能力明显好于其它植被类型;在垂直剖面上,各种植被类型坡地土壤含水量和饱和蓄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呈递减趋势,但有林地下降幅度较大,表层含水量明显高于荒坡与坡耕地表层。由此可见,在涵养水源方面,针阔混交林最好,针叶林、板栗林与灌木林次之,荒坡与坡耕地较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崇婧 杨达源 姜洪涛 李徐生 刘浩龙 张丽萍
坡地发育是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三峡地区坡地发育的研究对三峡库岸稳定性的评估和三峡移民的土地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概括坡地发育的研究进展 ,阐述科学家们对坡地发育的不同看法入手 ,引出三峡地区坡地发育的特殊性。初步研究认为三峡地区的坡地发育具有分段式分进的特点 ,包括中山尖峰陡坡的剥蚀后退过程 ,山顶缓坡的风化剥蚀夷平的过程 ,上段斜坡的片流坡地侵蚀过程 ,下段陡坡的剥蚀后退过程 ,山麓堆积缓坡的剥蚀过程等。通过分析三峡地区坡地的五种坡段的成因、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三峡库区的稳定性和三峡移民的土地开发的影响 ,预测未来的三峡库岸 ,大部分为剥蚀陡坡 ,部分为崩塌滑坡陡坡 ,三峡...
关键词:
长江三峡 坡地发育 分段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绍才 孙海龙
该文对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原理及我国的技术现状进行了初步阐述,并为国内的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是指用活的植物与工程措施结合,以防止岩石坡面风化剥落的一项生态工程技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是在坡面构建各种各样的基质-植被综合保护体系,它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复合材料系统,基质-植被综合保护体系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护坡功能主要通过植被、引导基质与工程措施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可形成基岩-基质-植被的有机整体,达到稳固坡面的目的。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具有突出的优点和潜能,现已逐渐替代传统的护坡技术而成为岩石坡面防护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应用技...
关键词:
岩石边坡 植被护坡 坡面防护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绍才 孙海龙 杨志荣 何磊 崔保山
基质--植被系统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的主要功能构件,其养分循环状况决定了系统的稳定发展.该文以狗芽根为建植植物,利用模拟边坡的观测试验,对岩石边坡基质--植被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基质中养分贮量平均占整个系统的98%以上,是系统营养元素的主要贮藏库,各种营养元素总贮量的顺序为K>N>P>Ca>Mg,生物亚系统营养元素总贮量的顺序为K>N>Ca>Mg>P;坡面植被建植2年左右,植被死体的生物量积累可达动态平衡,是系统养分循环得以实现的基础;系统养分元素的生物循环遵循K>N>Ca>Mg>P的顺序,坡面植被对基质养分的吸收以N、Ca、Mg的利用率较高,且各养分元素的年归还量均大于...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少辉 马祥庆 傅瑞树 刘爱琴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 ,选择不同栽植代数 ( 1、2、3代 )、不同发育阶段 ( 5、10、15、2 0a)、不同立地 ( 14、16、18地位指数 )的杉木人工林 ,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变化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栽植代数对杉木林林下植被发育有较大影响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种类、频度及生物量均存在明显差异。 1、2、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分别为 69、54、59种 ,并未出现不同代数杉木林的特有种 ,但不同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出现的频度不同 ;随栽植代数增加 ,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养分积累均呈递增趋势 ,其养分浓度高于杉木凋落物 ,2、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的养分积...
关键词:
杉木 栽植代数 林下植被 地力衰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