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13)
2023(18349)
2022(16042)
2021(14745)
2020(12637)
2019(29116)
2018(28713)
2017(55386)
2016(30473)
2015(34080)
2014(34134)
2013(33812)
2012(30948)
2011(27872)
2010(27541)
2009(25426)
2008(25034)
2007(22125)
2006(18892)
2005(16133)
作者
(91166)
(76376)
(75818)
(72131)
(48244)
(37030)
(34453)
(30096)
(28738)
(26985)
(25722)
(25613)
(24108)
(23854)
(23740)
(23663)
(23498)
(22719)
(21881)
(21756)
(19278)
(18698)
(18296)
(17258)
(17163)
(16909)
(16841)
(16785)
(15432)
(15382)
学科
(121733)
经济(121595)
管理(87474)
(83793)
(68772)
企业(68772)
方法(59792)
数学(52782)
数学方法(52127)
(33629)
(32647)
中国(31137)
(27809)
业经(25851)
地方(25604)
(22696)
贸易(22690)
农业(22201)
(21990)
(21215)
财务(21133)
财务管理(21091)
(19853)
企业财务(19841)
环境(19063)
理论(18961)
技术(18509)
(18248)
(16520)
银行(16434)
机构
大学(437468)
学院(436471)
管理(170789)
(170527)
经济(166816)
理学(149757)
理学院(148028)
管理学(145128)
研究(144984)
管理学院(144377)
中国(104115)
科学(95693)
(92246)
(80880)
(75561)
(74346)
业大(72958)
研究所(68685)
中心(66166)
农业(64410)
(62118)
财经(62058)
北京(57164)
(56507)
(56271)
师范(55560)
(52474)
经济学(51639)
(50493)
经济学院(47064)
基金
项目(309762)
科学(241295)
基金(224593)
研究(215308)
(199597)
国家(198034)
科学基金(168515)
社会(134867)
社会科(127816)
社会科学(127779)
(121904)
基金项目(120206)
自然(114229)
自然科(111609)
自然科学(111574)
自然科学基金(109545)
(103430)
教育(99125)
资助(92839)
编号(86219)
重点(69844)
成果(67854)
(67033)
(65348)
(63798)
科研(60606)
创新(59668)
计划(59591)
课题(59237)
大学(56702)
期刊
(174800)
经济(174800)
研究(117832)
学报(79713)
中国(72809)
(71954)
科学(69148)
(58501)
大学(58471)
管理(57977)
学学(55767)
农业(49290)
教育(40354)
技术(36324)
(30908)
金融(30908)
财经(29478)
业经(29387)
经济研究(28332)
(25613)
(25213)
问题(24706)
(22677)
科技(21808)
业大(21039)
技术经济(20895)
图书(20412)
统计(20146)
资源(19863)
商业(19562)
共检索到604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赟赟  陈宪  
高铁发展引起的通勤时间变化和劳动力流动,对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构建282个城市间的组对数据,实证分析了2007-2014年通勤时间对城市间收入差距的作用。研究发现:通勤时间减少1%,可以使得两个城市间的收入差距平均缩小约1.6%;特大城市的集聚效应依然影响着城市的增长趋势;高铁发展对城市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长距离上更加明显。据此,本文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韦胜  马海涛  
从通勤距离、城市房价、站点周边建设等角度对我国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案例分析,并与日本东京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距离方面,高铁通勤距离以30-50公里为宜;在建设模式方面,我国高铁通勤城市在建设时序上与日本的高铁新城有明显差异,未来建设可借鉴日本的TOD开发模式;在影响因素方面,高铁站点的周边建成环境,特别是站点在城市中的可达性水平对高铁通勤影响显著;在实际需求方面,高铁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人的通勤问题,未来需要结合其他交通方式共同应对区域内部的通勤出行需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韦胜  马海涛  
从通勤距离、城市房价、站点周边建设等角度对我国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案例分析,并与日本东京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距离方面,高铁通勤距离以30-50公里为宜;在建设模式方面,我国高铁通勤城市在建设时序上与日本的高铁新城有明显差异,未来建设可借鉴日本的TOD开发模式;在影响因素方面,高铁站点的周边建成环境,特别是站点在城市中的可达性水平对高铁通勤影响显著;在实际需求方面,高铁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人的通勤问题,未来需要结合其他交通方式共同应对区域内部的通勤出行需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石敏俊  张瑜  郑丹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探讨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单中心模式,城市群多中心化具有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为多中心结构的收入收敛效应提供了证据支持。中介效应检验证实,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主要通过扩大劳动力流动规模及深化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起到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效果。其中,频繁快速的劳动力流动发挥了相对更强的中介效应。因此,可积极发挥多中心空间发展策略的积极作用,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深化城市间功能分工,从而为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子江  张剑锋  冯长春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城市群集聚效应模型并对中原城市群最优规模进行测算。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为中间投入品市场,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192,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为2.700,规模外部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440;通勤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并不显著影响城市总产出,中原城市群目前并未存在明显抑制集聚的拥挤效应。最优规模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所有城市均低于城市最优规模,户籍制度造成了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市场化促进了城市群内的每个城市自发地向最优规模演进,差距年均缩小2.6%;2006—2011年,政府规划新城加速了这一差距的缩小,但同时郑州和洛阳的城市规模出现了"过载...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琛   俞晓波   林树  
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是关乎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大格局的核心环节。跨行政区划的城市群人口集聚是否会影响域内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仍需进一步探究。本文以2009年至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城市群人口集聚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人口集聚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缩小了一般薪酬差距,扩大了超额薪酬差距,为保证城市群人口集聚对收入分配的正效应,必须抑制高管超额薪酬。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考虑了知识交流和技术溢出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可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相关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丹  叶蜀君  
本文选取2004—2013年我国31个省区数据组成连续完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测算金融集聚与基尼系数的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衡量金融集聚程度的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股票市场筹资额、保费收入,金融集聚知识溢出及政府作用与基尼系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金融集聚规模、人力资本和市场开放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区域间金融资源的非均衡集聚是造成区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依据各地区差异化的资源禀赋优势设计匹配的金融集聚发展模式。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彭代彦  袁畅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中国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集聚和路径依赖现象;整体上,产业集聚会缩小本地区及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并且相关影响呈现出长期增强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和行业差异。基于此,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发展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城乡融合等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旭波  郑延平  
本文把人力资本分为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并以我国2001-2011年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综合考虑其它影响因素,运用面板GLS和GMM估计,实证分析异质型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不同发展水平的东中西地区作了收入差距的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异质型人力资本集聚将会扩大地区收入差距,而同质型人力资本集聚却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异质型人力资本就业人员的比例,加大中西部地区吸收培养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力度,对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赵磊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区①1999年~2009年面板数据,分别从线性和非线性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旅游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一方面,旅游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线性负向影响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检验了旅游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效应的门槛特征,具体而言,旅游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负向影响效应不仅存在基于旅游产业集聚的单一门槛特征,而且也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三重门槛特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沈毅俊  潘申彪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化发展,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程度逐渐加剧。文章用我国1987-2003年各主要省份的Panel数据,对地区开放与地区内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且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进行了因果检验,认为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是导致地区内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蒲红霞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已得到众多学者论证,但大多是研究第二产业集聚,研究服务业集聚与收入差距关系的文献并不多。文章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研究服务业集聚通过集聚经济对集聚地区工资收入、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影响,得出服务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并引用含有服务业集聚空间因素的生产函数得出的理论模型,选取1991年~2012年数据,分全国层面和东、中和西三大地区间层面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我国收入差距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程中华  于斌斌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空间相关性呈现波动性的递增趋势;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的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抑制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秀娟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3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全国和东、中、西部两个层面去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997年前,金融集聚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998年后,金融集聚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和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反方向影响不显著,但1998年后金融集聚显著缩小了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在1978—2013年和1978—1997年两个时间段都会明显地拉大其城乡收入差距。1997年成为金融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拐点,原因可能是源于1996年的农村金融改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伟  余峥  
利用城市群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首位度等指标,测度了我国18个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的动态趋势,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对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集聚辐射效应逐年增强,但区域差异明显,城市群间协同带动作用较弱;城市群内部人口集聚和GDP集聚形势趋同,龙头城市集聚度高,中、东部城市群尤甚;集聚辐射效应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城市群间整体经济效益的差异;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持续扩大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在不同阶段阻碍程度不同;外向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