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78)
- 2023(15231)
- 2022(12896)
- 2021(12117)
- 2020(10537)
- 2019(24201)
- 2018(23909)
- 2017(45396)
- 2016(24352)
- 2015(27448)
- 2014(26890)
- 2013(26639)
- 2012(24249)
- 2011(21447)
- 2010(21371)
- 2009(20044)
- 2008(20264)
- 2007(18383)
- 2006(15622)
- 2005(13934)
- 学科
- 济(100204)
- 经济(100083)
- 业(99397)
- 企(95643)
- 企业(95643)
- 管理(92215)
- 方法(51431)
- 数学(41944)
- 数学方法(41444)
- 财(37492)
- 务(28760)
- 财务(28707)
- 业经(28696)
- 财务管理(28661)
- 企业财务(27364)
- 农(23281)
- 中国(23235)
- 技术(21691)
- 制(20873)
- 理论(19555)
- 和(18645)
- 贸(18129)
- 贸易(18116)
- 划(17731)
- 易(17662)
- 学(16427)
- 策(16287)
- 地方(16122)
- 农业(15856)
- 体(15040)
- 机构
- 学院(345070)
- 大学(342978)
- 管理(145418)
- 济(142052)
- 经济(139231)
- 理学(125427)
- 理学院(124269)
- 管理学(122395)
- 管理学院(121746)
- 研究(101133)
- 中国(80795)
- 京(70036)
- 财(69663)
- 科学(59739)
- 财经(55174)
- 江(52332)
- 经(50000)
- 中心(49721)
- 所(48370)
- 农(47714)
- 业大(47265)
- 研究所(43438)
- 北京(43341)
- 经济学(42645)
- 州(41297)
- 财经大学(41018)
- 范(40387)
- 商学(40245)
- 商学院(39922)
- 师范(39904)
- 基金
- 项目(228705)
- 科学(183244)
- 基金(168572)
- 研究(167770)
- 家(144801)
- 国家(143553)
- 科学基金(127287)
- 社会(108028)
- 社会科(102562)
- 社会科学(102535)
- 省(90852)
- 基金项目(89865)
- 自然(83740)
- 自然科(81848)
- 自然科学(81823)
- 自然科学基金(80466)
- 教育(79163)
- 划(74865)
- 资助(68290)
- 编号(67462)
- 成果(53466)
- 创(52660)
- 部(51175)
- 重点(50633)
- 创新(48371)
- 发(47099)
- 课题(45394)
- 教育部(44992)
- 国家社会(44409)
- 科研(44311)
- 期刊
- 济(152314)
- 经济(152314)
- 研究(93367)
- 中国(65309)
- 财(61835)
- 管理(61173)
- 学报(46905)
- 科学(45601)
- 农(40412)
- 大学(36683)
- 技术(35503)
- 学学(34720)
- 教育(33979)
- 融(29767)
- 金融(29767)
- 财经(28082)
- 农业(27047)
- 业经(25460)
- 经济研究(24066)
- 经(24065)
- 财会(20094)
- 技术经济(19887)
- 问题(19285)
- 会计(17578)
- 业(17538)
- 统计(16989)
- 策(16741)
- 商业(16381)
- 科技(16245)
- 理论(15944)
共检索到503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涛 常晓莹 黄印
本文将高铁建设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研究2007—2016年高铁站点开通对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融入高铁网络后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绩效,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此外,以城市历史上明代驿站数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结论也未有改变。(2)分样本机制验证结果说明,高铁开通对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对服务业的影响更强、更显著。(3)中介模型的回归结果说明,高铁开通对企业科研人员具有集聚作用,并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绩效。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吉赟 杨青
本文采集了2006-2016年中国200个地级市高铁开通站点的数据,并与1559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匹配,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通车之后,沿线公司的专利授权、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且主要由发明专利驱动。机制分析发现高铁开通提升了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技术员工在沿线企业的占比。此外,异质性研究发现,高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位于大中型城市的企业和属于高创新强度行业的企业。本文较细致地研究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且揭示了高铁对人力资本的运输效应。
关键词:
高铁 高技能劳动力 企业创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吕爽 孙铁山 张洪鸣
本文使用2008—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对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铁路出行时间数据集以及城市间合作专利数据集,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讨论高铁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如何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创新。研究发现,高铁网络通达性提高了城市间的合作创新产出;在城市关联视角下,高铁网络通达性通过促进城市间技术关联和市场关联程度的提升,作用于城市间合作创新产出;但高铁带来的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对城市间合作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以及城市是否直接接入高铁网络均会对此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完善区域创新格局、优化高铁沿线城市分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孟庆玺 宫晓云 林恺
已有研究表明,房地产热挤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不利。那么,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务能否带来技术创新的显著提升呢?文章基于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针对中央企业出台的"限房令"准自然实验,考察了企业退出房地产市场是否促进了技术创新。使用2005-2014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限房令"出台以后,相对于不受该政策影响的企业而言,受该政策影响而被强制退出房地产业务的中央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显著增加;然而,这一促进效应未能长期保持;"限房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企业此前涉入房地产业务的程度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分组检验和机制分析还发现,在政治晋升机会较高、公司治理较差的子样本中,"限房令"的效果更加明显;"限房令"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提高研发投入两个机制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文章不仅提供了"非房地产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务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证据,而且从微观视角拓展了对房地产热经济后果的研究,可为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限房令” 企业技术创新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诸竹君 黄先海 王煌
本文以高铁开通为背景研究了经济地理重构对工业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会通过竞争逃避效应、创新溢出(虹吸)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从企业和城市—行业层面变量影响当地企业创新水平。通过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检验表明:高铁开通城市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这一正向影响存在空间维度的"U型"曲线关系,距离创新中心相对更远的企业受到正向影响更大。行业层面异质性检验表明,接近技术前沿和更具比较优势的行业获得更大正向效应。本文揭示了高铁建设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的一种微观机制。
关键词:
高铁开通 企业创新 准自然实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窦智 韩永辉 王贤彬
关联担保是金融市场的一种重要信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和投资水平,但也会给担保企业带来债务风险,限制其创新和发展。通过关联担保风险管控对担保行为加以规范,是趋利避害、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文章依据“法与金融”的理论脉络,以《关于加强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作为准自然试验,使用2009-2019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微观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关联担保风险管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关联担保风险管控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该促进效应主要体现为除外观设计型专利外的各类专利申请量的增加;(2)关联担保风险管控能够通过规避债务违约风险、降低经营环境不确定性、防止管理层短视和推动企业联盟合作四个渠道促进企业创新;(3)关联担保风险管控能克服大股东代理成本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内部治理缺陷,从而激励企业创新;(4)担保圈法规的创新激励效应离不开司法保护,且在保险市场发展较好时,该法规更能提高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水平。文章为统筹金融风险防范和高水平企业创新、保障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
关联担保 风险管控 企业创新 法与金融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 夏宇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模式,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将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城市群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群内企业的绿色创新质量和绿色创新总量。基于宏微观层面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群政策通过在宏观层面减少行政垄断和政府干预,促进微观层面资金要素集聚和人才要素集聚,进而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探讨城市群政策的空间效应发现,城市群对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的企业绿色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相较于单核心城市群,多核心城市群内企业绿色创新受到政策的正向影响更强。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重点污染监控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城市群政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城市群政策评价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对于优化政府制度、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 夏宇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模式,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将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城市群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群内企业的绿色创新质量和绿色创新总量。基于宏微观层面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群政策通过在宏观层面减少行政垄断和政府干预,促进微观层面资金要素集聚和人才要素集聚,进而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探讨城市群政策的空间效应发现,城市群对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的企业绿色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相较于单核心城市群,多核心城市群内企业绿色创新受到政策的正向影响更强。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重点污染监控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城市群政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城市群政策评价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对于优化政府制度、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怀明 陈龙 魏珈玮
绿色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核心要素。借助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冲击,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了碳市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市场促进了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调节机制发现,碳市场运行状况越好、政府管控力度越大时,碳市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进一步分析发现,碳市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中。研究结论为如何充分发挥碳市场推动企业绿色创新、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碳市场 绿色创新 碳交易试点 政府管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宏斌 张玥杨 许晨辉
融通创新是新形势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实体企业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创新方式。当前,融通创新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3—2021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将2018年商务部等八部门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PSM-DID方法考察了供应链数字化对链上企业间融通创新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可降低协作成本和强化知识流动而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融通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紧密度越高、企业数字化转型力度越大,供应链数字化对链上企业间融通创新的促进越显著;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大,供应链数字化对链上企业间融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因此,要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发挥试点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企业应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集成应用,以更好地提升供应链上企业间的融通创新水平。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国强 张馨元 赵新宇
数据要素已成为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推动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对释放数据要素红利、加强绿色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各地陆续设立数据交易平台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通过风险承担效应、融资约束效应以及环境信息披露效应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开展,并且促进作用对于数字化水平和ESG表现较好的企业、高技术和重污染的行业以及人才集聚和金融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政府的科技支持和产权保护以及地区市场化水平能够强化数据要素市场化的绿色创新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仅能促进企业策略性绿色创新活动的开展,而未能实现企业绿色创新的提质增效。因此,应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对企业绿色创新的赋能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耀东 徐素波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行,有效提高了试点地区重污染公司的治污减排成本,还可能使其面临的经营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引发了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对离任审计试点政策进行讨论。因此,文章基于离任审计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事件,采用双重差分研究模型,系统探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试点地区重污染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试点对辖区内重污染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主要体现为策略性创新增加,并且这种影响还会因产权性质、公司规模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试点地区重污染上市公司增加研发费用投入是促进公司创新的一种可能机制。文章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也进一步丰富了公司创新相关领域的研究。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萍 姚子婷 李创
2015年实施的新环保法被誉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为此构建了双重差分(DID)模型,以2011—2018年中国沪深上市的A股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效果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环保法能够显著提高重污染行业的企业绩效,且这种影响通过了平行趋势假说、企业绩效变量替换等检验,这为解决环境与绩效双重红利问题提供了方向。通过虚假政策时间点的安慰剂检验、剔除产能过剩行业的干扰、剔除法规实施第一年数据等三种证伪检验,再次证明新环保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稳健性。进一步分析了新环保法实施后企业绩效的动态边际效用,发现从影响时间看,存在两年的滞后期,并且影响逐渐增强。最后,从企业内部特征(产权性质和企业规模)和外部特征(所在地区和市场化程度)两方面展开了异质性分析,总体认为,对于非国有企业、规模较小企业以及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新环保法的影响作用更显著,这一实施效果与新环保法"补短板、强弱项"的设计理念非常吻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振刚 户安涛 叶宝升
为探究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过程机理,揭示数字创新的协同效应、扩散效应和增值效应,以及数字化投入持续性的情境效应,将数字创新划分为效率型、新颖型和融合型3种类型,并将数字化能力划分为数字协同能力、数字创新扩散能力和数字价值化能力3个维度,以251家中国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第一,数字创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水平。第二,数字创新通过推动数字化能力重构促进企业绩效水平提升。第三,不同类型数字化能力在数字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表现如下:数字创新扩散能力在新颖型数字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数字价值化能力在融合型数字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第四,数字化投入持续性在企业数字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正向调节数字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关系,强化数字创新与数字化能力间关系,以及效率型数字创新与数字协同能力间关系。结论可为制造企业数字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郭丰 杨上广 柴泽阳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观体现,在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上市公司2011—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爬取企业年报中的“数字化转型”关键词,构造微观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标,从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来全面反映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还显著提高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上述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在作用机制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管理性交易成本机制并不显著。(3)异质性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企业,对不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效应没有显著差异。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结论为深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科技金融政策促进了地区创新水平提升吗?——基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限薪令与企业创新:一项准自然实验
人才激励、企业创新绩效与创新结构扭曲——基于城市人才引进的准自然实验
交通发展、要素流动与企业创新——基于高铁开通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卖空威胁能提升企业创新吗?——基于融券交易的准自然实验
绿色金融能否促进高环境风险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的证据
海归高管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经验证据
数字化转型能否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提高?——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
数字化环境监测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