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73)
- 2023(15329)
- 2022(13188)
- 2021(12118)
- 2020(10335)
- 2019(23409)
- 2018(23100)
- 2017(44535)
- 2016(23988)
- 2015(26552)
- 2014(26139)
- 2013(26091)
- 2012(24002)
- 2011(21920)
- 2010(21766)
- 2009(19902)
- 2008(19070)
- 2007(16691)
- 2006(14783)
- 2005(12822)
- 学科
- 济(116323)
- 经济(116217)
- 管理(67172)
- 业(63509)
- 企(52226)
- 企业(52226)
- 方法(45766)
- 数学(39780)
- 数学方法(39422)
- 地方(26953)
- 农(26488)
- 中国(25158)
- 学(24720)
- 业经(24378)
- 财(22004)
- 贸(18401)
- 贸易(18394)
- 农业(18026)
- 易(17769)
- 制(16759)
- 环境(16415)
- 地方经济(16235)
- 技术(16026)
- 和(15944)
- 产业(15685)
- 理论(15205)
- 务(13587)
- 财务(13523)
- 财务管理(13504)
- 融(13425)
- 机构
- 大学(346863)
- 学院(345849)
- 济(145730)
- 经济(142932)
- 管理(136657)
- 研究(120580)
- 理学(119224)
- 理学院(117894)
- 管理学(115862)
- 管理学院(115278)
- 中国(85828)
- 科学(76851)
- 京(73684)
- 所(61370)
- 农(61307)
- 财(60794)
- 研究所(56640)
- 业大(55987)
- 江(53230)
- 中心(53203)
- 财经(49880)
- 农业(48465)
- 北京(45549)
- 经(45325)
- 经济学(44142)
- 范(44129)
- 师范(43577)
- 院(43500)
- 州(40024)
- 经济学院(39643)
- 基金
- 项目(243062)
- 科学(190195)
- 基金(176586)
- 研究(171456)
- 家(156220)
- 国家(155010)
- 科学基金(132203)
- 社会(109644)
- 社会科(104013)
- 社会科学(103984)
- 省(95843)
- 基金项目(94690)
- 自然(87568)
- 自然科(85476)
- 自然科学(85453)
- 自然科学基金(83909)
- 划(80079)
- 教育(76525)
- 资助(72127)
- 编号(67848)
- 重点(54543)
- 发(53084)
- 成果(53042)
- 部(52408)
- 创(50662)
- 创新(47324)
- 科研(46539)
- 课题(46489)
- 计划(45231)
- 国家社会(45180)
- 期刊
- 济(161265)
- 经济(161265)
- 研究(99132)
- 学报(60710)
- 中国(60522)
- 农(54605)
- 科学(53632)
- 管理(49830)
- 大学(44559)
- 财(43815)
- 学学(42542)
- 农业(37624)
- 教育(30205)
- 技术(28501)
- 经济研究(27020)
- 业经(26018)
- 融(25842)
- 金融(25842)
- 财经(24518)
- 经(21117)
- 问题(20707)
- 业(19064)
- 技术经济(18284)
- 科技(18019)
- 图书(16897)
- 商业(16389)
- 理论(16029)
- 版(16006)
- 资源(15599)
- 现代(15569)
共检索到496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王亚仓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8年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讨高铁网络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铁交通网络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升级,但这种影响存在区域(上、中、下游)的异质性特征,其中对非省会城市的影响显著高于省会城市;(2)劳动力要素流动和高铁网络的外溢效应是高铁交通网络影响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据此提出,完善长江经济带高铁交通网络、发挥高速铁路的“扩散效应”和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等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的建议。
关键词:
高铁网络 产业升级 要素流动 空间溢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喻开志 石瑶 冯佳晗
数字经济已成为长江经济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本文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环境三个维度衡量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产业聚集三个层面定量评价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数字经济优化了产业结构布局,提高了服务业聚集水平,促进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效能和吸引劳动力流入两大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为此,应当加快数字化转型,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绿色创新效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璐 殷李松
文章基于SDM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供需侧的空间溢出效应,确定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与空间序。实证表明:动力方面,供给侧上教育是第一内生动力;知识化、科技文化、交通便利是重要内生动力;社会安全、节能环保是竞争动力;需求侧上居民消费、老龄化是转换动力。空间序方面,依次为教育、知识化、交通便利、老龄化、居民消费、社会安全、科技文化、节能环保。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结构 空间溢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牛树海 张可欣
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高速铁路网络化也是国家交通建设重点推进的内容。采用2006—2017年中国8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高速铁路网络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对未形成高速铁路网络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并不显著;高速铁路网络化明显提高了网络节点地区经济增长,即高速铁路网络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高速铁路网络化对网络节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中部地区影响明显,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网络化 DID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牛树海 张可欣
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高速铁路网络化也是国家交通建设重点推进的内容。采用2006—2017年中国8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高速铁路网络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对未形成高速铁路网络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并不显著;高速铁路网络化明显提高了网络节点地区经济增长,即高速铁路网络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高速铁路网络化对网络节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中部地区影响明显,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网络化 DID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桢钰 吴杰 别凡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2003—2019年的数据,在嵌套矩阵下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文明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表现为正相关。因此,应当继续推动以提高能耗效率为主要内容的环境规制政策实施,稳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坚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以资源消耗为主向以科技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向转变;不断促进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强化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的合理分工和合作。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柳青 汪发元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金融、消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产生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消费升级。然而,这一显著变化是否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呢?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20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消费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消费水平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消费水平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受到消费水平的门槛效应调节。因此,应当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稳定发展,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提倡青年群体理性消费,积极参与创业创造;统筹协调生产要素资源禀赋,服务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晨露 张凡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态保护、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碳排放具有空间效应,生态保护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且两者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此,应当坚持优化生态保护措施,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做到低碳减排;严格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协同推进低碳循环。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何艳 陈凌云 王昕来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集群分别处于生命周期的萌芽期、成长期、成熟初期和成熟后期。不同阶段的物流集群对出口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萌芽阶段物流的影响较小,成长期集群拉动明显,但无法维持出口贸易的长期增长。成熟初期物流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强,而在后期因受离心力影响,作用会有减弱趋势。
关键词:
物流产业集群 长江经济带 出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林梅 邓玲
随着《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长江经济带战略正式进入筹划实施阶段,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成为长江经济带战略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运用泰尔指数法、Moore指数法和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及优化升级趋势及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强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4年数据,分别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城市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和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样本期间内长江流域城市产业升级综合得分显著低于生态环境优化综合得分,长江经济带城市属于产业升级滞后型;长江外围城市耦合度明显高于沿江城市,且纵向来看下游城市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而中上游城市却有所降低;对产业生态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研究与开发、制度质量是实现产业与环境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降低了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度,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跃升、经济增长、制度优化是提高产业与环境耦合发展的关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强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4年数据,分别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城市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和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样本期间内长江流域城市产业升级综合得分显著低于生态环境优化综合得分,长江经济带城市属于产业升级滞后型;长江外围城市耦合度明显高于沿江城市,且纵向来看下游城市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而中上游城市却有所降低;对产业生态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秋玉 曾刚 杨文龙 叶雷
技术转移是区域降低研发成本、创造新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来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从incoPat专利数据库获取1985~2018年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借助空间网络分析、模体挖掘、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网络结构及影响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在空间格局上,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网络中的创新高地与和核心区域,内部呈现组团式、多中心发展格局,且与外界联系紧密;上游区域中成渝技术转移非常活跃,在创新塌陷地呈"钉"式发展势头;中游城市分散式发展。在局部模体上,顶级城市的技术转移模式呈现规律性特征,均注重已有合作关系的维护,占据结构洞位置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在网络形成机制上,网络具有较强的自组织生长能力和弱聚敛性;城市创新质量、创新数量、经济水平越高的城市之间发生技术转移的概率越高,网络等级性将进一步强化,马太效应明显;技术认同比产业认同更有利于转移关系的建立,地理邻近效应微弱,省级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综上,重视高质量技术的研发、拓展技术转移关系有助于提升城市地位,针对性寻找技术邻近型合作伙伴以及政府有效引导均能促进技术转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朱月 李琪 刘莉 向文
以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模型测度其综合实力并划分实力等级,通过经济辐射场强模型和线性平均方向模型分别测度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揭示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最后采用加权Voronoi图模型划分城市影响区。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实力等级数量上呈"2+5+13+109"金字塔型,空间上核心、次核心、节点城市呈带状和点状集聚在长江干流沿线及干支流交汇处,边缘城市呈块状集聚在上中游,形成以上海为"火车头",以重庆、成都、武汉、苏州等为"动力车厢"的动车组式城市网络空间格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曾冰 邱志萍
研究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有利于揭示其内部经济联系规律,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0-2015年省际铁路货运交流数据,采用SNA方法刻画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时空特征,借助贸易网络引力模型和QAP回归方法实证研究省际贸易网络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演化成"苏-浙-皖-赣"和"川-渝-滇-贵"两大贸易联系核心圈;(2)网络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弱连结联系态势,圈层特征明显,子圈间联系较弱;(3)中心性水平呈现"下冷中上热"态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