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29)
2023(14597)
2022(12223)
2021(11133)
2020(9411)
2019(21606)
2018(20931)
2017(39645)
2016(21266)
2015(24032)
2014(23845)
2013(23834)
2012(22377)
2011(20671)
2010(20503)
2009(19272)
2008(18957)
2007(16822)
2006(14900)
2005(13504)
作者
(65579)
(55080)
(55046)
(52286)
(35046)
(26420)
(24860)
(21562)
(20779)
(19211)
(19073)
(18045)
(17625)
(17262)
(17204)
(17154)
(16591)
(16393)
(15967)
(15752)
(13828)
(13435)
(13269)
(12636)
(12530)
(12262)
(11891)
(11838)
(11034)
(10933)
学科
(110988)
经济(110883)
管理(59936)
(54919)
方法(43844)
(43260)
企业(43260)
数学(39272)
数学方法(39004)
中国(29644)
(24409)
地方(24138)
(22157)
(21617)
(20972)
贸易(20965)
业经(20379)
(20358)
(17274)
农业(16413)
环境(15910)
地方经济(14760)
(14528)
(14486)
金融(14484)
银行(14476)
(14277)
(13894)
(12901)
财务(12878)
机构
大学(325298)
学院(321287)
(146963)
经济(144257)
管理(120649)
研究(118388)
理学(104432)
理学院(103171)
管理学(101619)
管理学院(101023)
中国(88042)
科学(71922)
(68786)
(62210)
(60849)
(58924)
研究所(55715)
中心(52529)
财经(50736)
业大(49803)
经济学(47167)
农业(46913)
(46249)
(46107)
北京(43436)
经济学院(42475)
(41682)
(40584)
师范(40106)
财经大学(37724)
基金
项目(216096)
科学(170456)
基金(161027)
研究(149967)
(143167)
国家(142085)
科学基金(120571)
社会(100405)
社会科(95338)
社会科学(95308)
基金项目(85342)
(81520)
自然(78289)
自然科(76586)
自然科学(76557)
自然科学基金(75238)
(70177)
教育(67086)
资助(65445)
编号(56475)
重点(49193)
(48446)
(47705)
成果(44971)
(44741)
国家社会(43279)
创新(42141)
科研(41959)
教育部(41303)
计划(40447)
期刊
(159931)
经济(159931)
研究(95768)
中国(58949)
学报(56029)
(52565)
科学(50143)
(46619)
管理(42616)
大学(40971)
学学(39147)
农业(35372)
经济研究(27882)
(27478)
金融(27478)
财经(26079)
技术(24669)
教育(23118)
业经(22996)
问题(22635)
(22574)
(19863)
(19217)
技术经济(17480)
世界(17111)
国际(16993)
统计(16077)
(15492)
商业(14976)
(14540)
共检索到474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启清  杨建飞  
高铁网络的演化是伴随着内源性与外源性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城市群的演化则是城市演化及城市间产业关联的两个过程。高铁网络通过实现生产要素快流动与高效配置、加深城市间分工与合作水平两大路径推动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结果表明,平均来看,高铁开通使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提高了1.96%。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协同性,应该加快高铁建设,优化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布局,进一步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构建一个高效的流通体系,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横向合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康杰  吴亚君  
加快高铁网络建设,改善区域经济网络联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省域中心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时空演进特征,并对其协同互动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高铁网络的整体密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整体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化,而城市经济网络随时间演进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高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之间要素的流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QAP相关分析验证了高铁网络与城市经济网络正相关关系,表明二者之间能够起到相互推动的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存在着双向影响,经济网络对高铁网络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杨艳飞  韩佳宾  
人口空间集聚是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在对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即在人口集聚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效益,而当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群的经济效益将会被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城市群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发挥城市群人口集聚红利的同时,减少城市群人口空间过度集聚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促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兰秀娟  张卫国  李春艳  
文章利用2008—2018年9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了城市群高铁网络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oran'I研究了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与空间相关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处于高度耦合阶段,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中原城市群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哈长、北部湾城市群尚处于低度耦合阶段。城市群的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东部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高度耦合协调转变,中部、西部城市群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转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强  杨东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线城市旅游交通的可达性;(2)兰新高铁带来了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兰州为高铁线路东翼核心、嘉峪关为中翼核心、乌鲁木齐为西翼核心、东中西三翼相互抱团的空间特征;(3)兰新高铁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受高铁带动明显;(4)兰新高铁缩短了起止点城市的距离,更拉近了沿线比邻城市间的距离,催生同城效应,形成多个1 h旅游经济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鑫颖  王亚红  王春杨  
利用城市间铁路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基于2008年和2017年城市经济和人口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可达性系数计算城市可达性,分析高铁网络下中国城市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铁网络的建设显著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全国城市的可达性水平,特别是对那些高铁从无到有的城市更为明显;当前建成和运营的高铁网络并未带来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收敛,反而加大了城市间可达性的非均衡程度。高铁对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城市规模越大可达性的增长幅度也越大,呈现铁路网络下城市可达性的"马太效应";东南地区可达性的提升更为明显,使得可达性的空间重心由我国北方向南方偏移。总体上,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受益远高于无高铁城市,高铁强化了区位条件在可达性中的重要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庞钰凡  
文章采用2013—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代替传统GDP统计指标重新度量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首先通过核密度估计法与椭圆标准差法分析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然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子群分解的方法探究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来源,最后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开展空间依赖机制识别。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东密西疏”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主要由群间差异与超变密度的交叉重叠现象引起,总体差异水平虽逐年下降,但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马太效应”标志着未来城市群间的经济发展分化将愈加明显;(2)除哈长、天山北坡与晋中城市群外,其余城市群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层级”空间依赖特征;(3)按“地理区位”制定的城市群经济发展政策并不能对城市群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增大起到显著遏制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永恒  梁丽娟  杨兰桥  
文章选取中国十一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和Tobit模型对十一大城市群2001—2018年的经济运行效率进行动态和静态分析,并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整体上,中国各城市群的运行效率在稳步提升,但近几年城市群的效率差异有所扩大;城市群效率提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的贡献偏低,技术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强;劳动生产率、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是影响中国城市群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和科技创新等因素并未产生应有的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伟肖  孙桂平  马秀杰  靳立霞  
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网络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综合经济实力和交通联系2个方面分析了经济网络的节点与线路,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经济网络的结构,以剖析其经济网络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网络处于起步阶段,中部联系紧密区的经济网络最为紧密,南部联系稳定区的经济网络初具雏形,北部联系薄弱区的经济网络尚未形成。基于经济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经济网络的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华军  贾文星  彭莹  裴延峰  
基于19个城市群1992~2013年的DMSP/OLS城市夜间灯光数据,从同步性、差异性、空间集聚性、空间溢出性四个维度刻画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协同性,以期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准确的定量测量。研究发现:城市群间同步性指数整体差别不大,各城市群内城市间均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各城市群差异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天山北坡城市群差异性指数最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差异性指数最低;只有长三角、海峡西岸、辽中南、长中游、呼包鄂榆5个城市群空间集聚性指数显著为正,其他城市群不存在空间集聚现象;无论是单向溢出指数还是双向溢出指数,兰州-西宁城市群溢出效应最显著,宁夏沿黄城市群溢出效应最弱。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种照辉  覃成林  叶信岳  
借助大数据时代下获得的海量数据,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网络特征,重点研究了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增长效应。首先,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流动网络、企业组织网络与电子商务网络,对其各自的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其次,将网络分析方法与空间计量模型结合起来,使用扩展的J检验方法对不同网络结构下的模型设定方法进行了识别,考察了经济网络带来的溢出效应对于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经济网络下长三角城市群均呈现出了"中心-外围"的网络结构,其中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及无锡市位于城市群经济网络的核心圈层。对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娜   杨世伟   陈文晖  
交通系统是地区间要素流通的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2014—2019年城市间高铁列车运营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在对高铁双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分析高铁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期内,三个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性明显提升,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相对松散;高铁服务强度逐年提升,逐渐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放射式网络格局;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普遍较高,城市间差异相对较小,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呈现出两极分化特点,省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高铁网络连接性的提升整体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服务强度改善对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客流集聚能力差异是影响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中心度差异的作用强度逐年递减。建议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实施差别化服务改善策略,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苑  聂长飞  张东  
本文将经济韧性界定为应对冲击的抵抗力和冲击后的恢复力,以中国11个城市群15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度了2008-2010年抵抗期和2010-2017年恢复期城市群经济韧性,并进一步运用shift-share分解方法探索了经济韧性的由来。结果显示:抵抗期和恢复期中国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分别为0.515和0.026,均强于全国层面经济韧性;经济韧性可分解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分量,且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大小均主要由竞争力决定;不同时期各产业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抵抗期经济韧性主要由二、三产业竞争力共同决定,而恢复期经济韧性的决定因素转变为第三产业竞争力为主、第二产业竞争力为辅。最后就如何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思宇  
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和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城市经济韧性、流通效率协调发展水平以及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韧性和流通效率水平地区分布不均衡,其中东部城市发展水平较高,西部较低,核心区域城市耦合协调度较高,其次是中心区,外围区较低,磨合耦合和中度协调类型城市占比较大。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正相相关,整体显著性逐渐减弱,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热点区域城市多于冷点区域,极化效应减弱。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推动流通业创新技术和绿色经济转型、加强社会参与和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方能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圆  陈爱华  
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进入“伴险增长”通道后,探索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路径显得更具价值。本文聚焦中国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高速铁路,探讨其对沿线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高铁网络的建设,城市可达性和连通性不断改善,促进经济韧性有所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韧性受到高铁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城市;高铁网络建设使得中心城市的“相对区位”进一步优化,经济韧性提升更多,而外围城市则可以通过“借用”效应顺势获得韧性提升,因此表现出空间上的距离衰减规律;相较于一般城市,位于城市群内的城市在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后,经济韧性提升的幅度更大;从行业层面来看,高铁网络建设所带来的区域优势提升,对城市服务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则表明,高铁网络所引致的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主要通过集聚经济效应、产业协作和分工、创新溢出和合作等影响城市经济韧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