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15)
2023(15248)
2022(13063)
2021(12143)
2020(10441)
2019(23974)
2018(23713)
2017(46374)
2016(24759)
2015(27817)
2014(27373)
2013(26987)
2012(24908)
2011(22441)
2010(22335)
2009(20555)
2008(20188)
2007(18171)
2006(15141)
2005(13270)
作者
(69240)
(58247)
(57947)
(55251)
(37123)
(28072)
(26517)
(22645)
(21958)
(20613)
(19630)
(19549)
(18324)
(18199)
(18120)
(17790)
(17751)
(17276)
(16833)
(16723)
(14155)
(14123)
(14086)
(13387)
(13103)
(12945)
(12912)
(12849)
(11778)
(11570)
学科
(104778)
经济(104665)
管理(76225)
(74716)
(63144)
企业(63144)
方法(51734)
数学(45875)
数学方法(45342)
(27825)
中国(27794)
(25334)
业经(21583)
技术(21056)
地方(20179)
(19526)
(18923)
贸易(18915)
(18887)
(18306)
(18287)
财务(18240)
财务管理(18198)
企业财务(17364)
农业(17055)
理论(16607)
(15665)
银行(15631)
(15278)
金融(15275)
机构
大学(348675)
学院(347609)
(144026)
经济(141012)
管理(140302)
理学(122158)
理学院(120889)
管理学(118886)
管理学院(118221)
研究(110905)
中国(82789)
(71554)
科学(67120)
(65951)
(54925)
(53916)
财经(53407)
中心(53087)
(51640)
业大(51060)
研究所(49011)
(48696)
经济学(44514)
北京(44031)
(43676)
师范(43232)
农业(43123)
(41063)
(40590)
经济学院(40431)
基金
项目(239728)
科学(191699)
基金(177216)
研究(172606)
(154119)
国家(152901)
科学基金(133734)
社会(111861)
社会科(106227)
社会科学(106199)
基金项目(94233)
(94058)
自然(88081)
自然科(86211)
自然科学(86188)
自然科学基金(84714)
教育(81142)
(79041)
资助(72157)
编号(68311)
成果(54381)
(54029)
(53723)
重点(53583)
(50376)
创新(49879)
课题(46904)
国家社会(46760)
教育部(46720)
科研(46395)
期刊
(147624)
经济(147624)
研究(95717)
中国(65298)
(52332)
学报(52225)
管理(51359)
科学(49100)
(47579)
大学(40197)
学学(37972)
教育(35603)
农业(32005)
技术(31727)
(30527)
金融(30527)
财经(26342)
业经(24166)
经济研究(24126)
(22604)
问题(20900)
(18113)
技术经济(18100)
统计(17942)
(17436)
科技(17165)
商业(16114)
(15997)
理论(15941)
图书(15924)
共检索到497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吕爽   孙铁山   张洪鸣  
本文使用2008—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对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铁路出行时间数据集以及城市间合作专利数据集,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讨论高铁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如何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创新。研究发现,高铁网络通达性提高了城市间的合作创新产出;在城市关联视角下,高铁网络通达性通过促进城市间技术关联和市场关联程度的提升,作用于城市间合作创新产出;但高铁带来的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对城市间合作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以及城市是否直接接入高铁网络均会对此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完善区域创新格局、优化高铁沿线城市分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涛  常晓莹  黄印  
本文将高铁建设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研究2007—2016年高铁站点开通对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融入高铁网络后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绩效,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此外,以城市历史上明代驿站数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结论也未有改变。(2)分样本机制验证结果说明,高铁开通对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对服务业的影响更强、更显著。(3)中介模型的回归结果说明,高铁开通对企业科研人员具有集聚作用,并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绩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昆仑   李文兴  
高铁网络的时空压缩效应对创新要素流动和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不同规模城市的异质性特征对创新要素的筛选效应并没有引起重视。基于新经济地理异质性假设,采用2008—2019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基于连续型DID估计方法研究高铁网络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网络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但这种促进作用需要在城市规模达到一定门槛时才能显现,且这种异质性城市创新效应在城市的创新禀赋上也得以体现,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越易于将高铁网络传送的创新要素快速转化为创新产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门槛值后,城市才能基于高铁网络改善的连通性从周边中小城市获得人才集聚、金融资本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红利效应,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的目标。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创新激励政策,将促进创新的路径从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向人才和产业吸引转移,充分发挥城市对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作用,通过客观准确地进行差异化城市功能定位加强产业协作,扩大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城市创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永奎  常诚  郭英  李彪  
文章从网络视角出发,构建高铁网络以及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引力网络,对网络演化特性进行分析,探讨高铁网络与城市群引力网络的相关性并研究高铁网络与城市关联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高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但具有小世界性,网络节点间的沟通效率较高;高铁的建设增加了第一位城市和高等级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导致高等级城市更加集聚;随着时间变化,高铁网络的密度和聚类系数降低,各城市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不断变化。上海、苏州及其周边区域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力中心;长江中游地区逐渐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和以长沙为核心的城市群。对高铁网络与城市群引力网络的QAP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梅林  王丽艳  
以城市为空间单位,利用DEA-Tobit模型考察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特征以及城市通达性、产业结构对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是:(1)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表现呈现"中心-外围"式递减特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规模效益随城市化率呈"S"型曲线特征;(2)土地供应结构是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随着距省会城市距离增加呈现倒"U"型变化;(4)产业结构越高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越高;(5)城市通达性的改善对于不同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调节效应;(6)城市通达性、产业结构对于城市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周文韬  杨汝岱  侯新烁  
本文探讨高铁网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首先以2008—2017年高铁线路数据为基础构建高铁网络指标体系,衡量地级市在高铁网络中的区位优势,并由此对接创新专利数据,进一步在模型中研究高铁网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高铁网络结构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相较于无权视角,加权视角下的网络指标能更好地刻画地级市位于高铁网络中的区位优势。地级市当期的各阶加权网络指标分别提高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地级市下期的每万人中发明申请数量提高0.16、0.10和0.05件。异质性分析表明,地级市区位优势的改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发挥不同作用。相较于人才要素,区位优势的改善显著影响资金和信息这两类创新要素集聚,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位优势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并存在"时滞效应"。本文提出将网络分析方法与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的新思路,为高铁网络建设规划以及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研究基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鑫颖  王亚红  王春杨  
利用城市间铁路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基于2008年和2017年城市经济和人口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可达性系数计算城市可达性,分析高铁网络下中国城市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铁网络的建设显著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全国城市的可达性水平,特别是对那些高铁从无到有的城市更为明显;当前建成和运营的高铁网络并未带来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收敛,反而加大了城市间可达性的非均衡程度。高铁对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城市规模越大可达性的增长幅度也越大,呈现铁路网络下城市可达性的"马太效应";东南地区可达性的提升更为明显,使得可达性的空间重心由我国北方向南方偏移。总体上,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受益远高于无高铁城市,高铁强化了区位条件在可达性中的重要程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圆  陈爱华  
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进入“伴险增长”通道后,探索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路径显得更具价值。本文聚焦中国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高速铁路,探讨其对沿线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高铁网络的建设,城市可达性和连通性不断改善,促进经济韧性有所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韧性受到高铁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城市;高铁网络建设使得中心城市的“相对区位”进一步优化,经济韧性提升更多,而外围城市则可以通过“借用”效应顺势获得韧性提升,因此表现出空间上的距离衰减规律;相较于一般城市,位于城市群内的城市在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后,经济韧性提升的幅度更大;从行业层面来看,高铁网络建设所带来的区域优势提升,对城市服务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则表明,高铁网络所引致的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主要通过集聚经济效应、产业协作和分工、创新溢出和合作等影响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启清  杨建飞  
高铁网络的演化是伴随着内源性与外源性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城市群的演化则是城市演化及城市间产业关联的两个过程。高铁网络通过实现生产要素快流动与高效配置、加深城市间分工与合作水平两大路径推动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结果表明,平均来看,高铁开通使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提高了1.96%。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协同性,应该加快高铁建设,优化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布局,进一步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构建一个高效的流通体系,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横向合作。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冰  张纪海  
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攻克制约我国国防与经济发展科技难题的重要举措。为探索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采用北京市装备制造业2000-2019年军队单位、军工单位与民口单位联合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经历军民分离阶段、军民融合初步发展阶段,现正处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阶段初期。从结构特性看,创新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密度逐步降低,网络结构呈现"多核心"特征、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从空间分布看,北京与华东、中南地区合作频繁,逐渐形成以北京—陕西、北京—江苏、北京—河南为主的多条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连接渠道;从核心节点看,军工高校与军队院校仍是军民科技研究主力,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起重要带动和引领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治国  欧国立  
基于多期DID和空间杜宾模型并使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和关中平原等城市群2003—2019年的数据,分析了高铁网络对城市群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FDI流入有积极的影响,对其他城市群FDI流入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开通高铁对长三角、中原、成渝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定距离范围内其他城市引资存有虹吸效应,但对珠三角城市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溢效应;去掉一线城市或重点城市后,高铁开通的虹吸效应或外溢效应不复存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强  杨东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线城市旅游交通的可达性;(2)兰新高铁带来了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兰州为高铁线路东翼核心、嘉峪关为中翼核心、乌鲁木齐为西翼核心、东中西三翼相互抱团的空间特征;(3)兰新高铁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受高铁带动明显;(4)兰新高铁缩短了起止点城市的距离,更拉近了沿线比邻城市间的距离,催生同城效应,形成多个1 h旅游经济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贤文  白建军  唐尚红  
文章以陕西省高速铁路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方法,用以测算最小时空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可达性及可达性潜力四个指标,并对陕西省有无高铁以及未来"米"字型高铁网络建成后的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评价,分析陕西省不同时期高铁网络扩张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法计算结果能较为真实反映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②陕西省高铁网络降低了最小时间可达性,"时间收敛"效应变化显著,但最小空间可达性无明显变化,"空间收敛"效应不突出;③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络建成以后,省会西安的中心枢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1 h可服务人口增加到1 751.61万人,提升66.17%,2 h可服务人口为2 890.8万人,提升44.93%;④随着高速铁路的扩张,陕西省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出"核心—边缘"形态到"廊道"形态再到"核心—廊道"形态的演化趋势,全省可达性整体提升,地区可达性差距缩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文丽  杨鑫垚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和中国最为成熟的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创新联系为切入点,以城市间联合专利为分析变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创新网络总体特征、节点网络地位以及子群关系3个层面审视比较两大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组织以及节点网络关系,并对成渝城市群的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果  叶堃晖  
透视高铁网络对站点区域的影响机理,是科学引导站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系统的视角,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高铁网络对站点区域交通:人口、产业以及环境的影响机理模型。通过广州南站新城案例,对高铁网络影响站点区域发展进行动态仿真。研究发现:高铁网络对站点区域交通可达性、客流量影响显著;对常住人口、第三产业等高铁站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短期内影响不明显,负面的环境影响可阻碍高铁站点区域的发展。因此,高铁网络的多种影响要素的复合作用共同决定了高铁站点区域的发展,其中交通可达性是支撑其发展的基础,人口活力(客流量和常住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