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12)
2023(17162)
2022(14758)
2021(13821)
2020(11577)
2019(26510)
2018(26251)
2017(49846)
2016(26840)
2015(30444)
2014(30131)
2013(30101)
2012(28010)
2011(25511)
2010(25414)
2009(23321)
2008(22531)
2007(19399)
2006(17285)
2005(15476)
作者
(77872)
(64946)
(64300)
(61616)
(41622)
(31113)
(29326)
(25489)
(24829)
(22963)
(22162)
(22138)
(20724)
(20536)
(19978)
(19796)
(19230)
(18839)
(18530)
(18527)
(16113)
(15934)
(15619)
(14784)
(14603)
(14491)
(14168)
(13974)
(12918)
(12721)
学科
(127398)
经济(127265)
管理(73927)
(66848)
(53857)
企业(53857)
方法(50042)
数学(43733)
数学方法(43307)
中国(34034)
地方(30711)
(30224)
(26879)
业经(25622)
(24760)
(21824)
贸易(21812)
(21051)
农业(20518)
(19952)
环境(19000)
(18283)
理论(17568)
地方经济(16906)
(16752)
金融(16748)
(16302)
银行(16260)
技术(15670)
(15650)
机构
大学(389218)
学院(384908)
(163926)
经济(160486)
管理(149820)
研究(138568)
理学(129572)
理学院(127983)
管理学(125880)
管理学院(125177)
中国(102928)
科学(84657)
(83886)
(70812)
(69556)
研究所(63680)
中心(61430)
(59704)
财经(57336)
(55515)
业大(55282)
北京(53514)
(53082)
师范(52679)
(52223)
(50696)
经济学(50382)
农业(46441)
经济学院(45143)
(44814)
基金
项目(264776)
科学(209353)
基金(193855)
研究(193474)
(169141)
国家(167809)
科学基金(143870)
社会(124359)
社会科(117715)
社会科学(117682)
基金项目(103314)
(101218)
自然(92665)
自然科(90482)
自然科学(90462)
自然科学基金(88821)
教育(87282)
(85742)
资助(79185)
编号(77457)
成果(62640)
重点(59476)
(58854)
(57899)
(54285)
课题(53579)
国家社会(51642)
创新(50802)
教育部(50432)
科研(50179)
期刊
(183170)
经济(183170)
研究(118509)
中国(73887)
学报(59690)
科学(57076)
管理(54545)
(53645)
(51048)
大学(45142)
学学(42284)
教育(39980)
农业(37375)
技术(32605)
(31395)
金融(31395)
经济研究(29921)
财经(28195)
业经(27270)
问题(24871)
(24271)
图书(20742)
(19856)
资源(19806)
技术经济(19467)
(19039)
世界(18198)
科技(17885)
理论(17706)
现代(17493)
共检索到573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康杰  吴亚君  
加快高铁网络建设,改善区域经济网络联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省域中心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时空演进特征,并对其协同互动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高铁网络的整体密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整体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化,而城市经济网络随时间演进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高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之间要素的流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QAP相关分析验证了高铁网络与城市经济网络正相关关系,表明二者之间能够起到相互推动的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存在着双向影响,经济网络对高铁网络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启清  杨建飞  
高铁网络的演化是伴随着内源性与外源性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城市群的演化则是城市演化及城市间产业关联的两个过程。高铁网络通过实现生产要素快流动与高效配置、加深城市间分工与合作水平两大路径推动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结果表明,平均来看,高铁开通使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提高了1.96%。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协同性,应该加快高铁建设,优化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布局,进一步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构建一个高效的流通体系,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横向合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剑磊  明庆忠  史鹏飞  骆登山  
构建旅游经济效率及旅游经济网络优势度评价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揭示云南省内部旅游经济效率和外部旅游经济网络优势度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云南省的旅游经济效率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各州市效率水平差异在逐渐拉大,各地域单元旅游效率正由"要素投入拉动型"转向"结构优化促进型"模式。(2)云南省旅游经济网络整体态势演化相对稳定,呈现先集聚后发散、双核中心特征突出的空间格局,且出现网络高优势度区域东移态势。(3)经济效率与网络优势度二者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上升,有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4)云南省旅游"势—效"耦合发展受到的内、外部环境影响程度和影响趋势具有明显的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剑磊  明庆忠  史鹏飞  骆登山  
构建旅游经济效率及旅游经济网络优势度评价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揭示云南省内部旅游经济效率和外部旅游经济网络优势度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云南省的旅游经济效率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各州市效率水平差异在逐渐拉大,各地域单元旅游效率正由"要素投入拉动型"转向"结构优化促进型"模式。(2)云南省旅游经济网络整体态势演化相对稳定,呈现先集聚后发散、双核中心特征突出的空间格局,且出现网络高优势度区域东移态势。(3)经济效率与网络优势度二者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上升,有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4)云南省旅游"势—效"耦合发展受到的内、外部环境影响程度和影响趋势具有明显的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思思  逯苗苗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是否开通高铁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基于高铁网络的相对优势地位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分布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高铁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在不同地区独立集聚的分离式集聚现象。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主要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布关系产生显著的分离式集聚效应。研究结论为政府利用高铁网络引导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层面的参考。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娜   杨世伟   陈文晖  
交通系统是地区间要素流通的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2014—2019年城市间高铁列车运营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在对高铁双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分析高铁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期内,三个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性明显提升,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相对松散;高铁服务强度逐年提升,逐渐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放射式网络格局;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普遍较高,城市间差异相对较小,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呈现出两极分化特点,省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高铁网络连接性的提升整体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服务强度改善对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客流集聚能力差异是影响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中心度差异的作用强度逐年递减。建议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实施差别化服务改善策略,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牛树海  张可欣  
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高速铁路网络化也是国家交通建设重点推进的内容。采用2006—2017年中国8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高速铁路网络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对未形成高速铁路网络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并不显著;高速铁路网络化明显提高了网络节点地区经济增长,即高速铁路网络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高速铁路网络化对网络节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中部地区影响明显,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牛树海  张可欣  
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高速铁路网络化也是国家交通建设重点推进的内容。采用2006—2017年中国8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高速铁路网络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对未形成高速铁路网络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并不显著;高速铁路网络化明显提高了网络节点地区经济增长,即高速铁路网络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高速铁路网络化对网络节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中部地区影响明显,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春林  翁钢民  
随着"双一流工程"的实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明确一流学科内涵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多个一流学科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表明,一流学科的演进特征表现为:适应性战略引领学科发展、内部资源整合促进学科内生性成长、外部资源整合助力学科突破性成长三个方面,一流学科内外部知识网络在发展中协同演进,其演化趋势从点对点到点对面,再到网对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春林  翁钢民  
随着"双一流工程"的实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明确一流学科内涵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多个一流学科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表明,一流学科的演进特征表现为:适应性战略引领学科发展、内部资源整合促进学科内生性成长、外部资源整合助力学科突破性成长三个方面,一流学科内外部知识网络在发展中协同演进,其演化趋势从点对点到点对面,再到网对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胡蓓蓓  徐爱荣  高姗  
我国现代高铁网络发展迅猛,系统日臻完善,全国"八纵八横"骨架贯穿大江南北,预计到2035年,我国现代化铁路网率先建成,实现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铁路覆盖,这将极大地改善我国中远程旅游市场的通达性和流动性,并深刻地改变我国的旅游格局,可以预见,高铁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的主力军。现代高铁网络化发展进一步凸显快速交通的时空压缩效应和网络规模效应,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的大众化、生活化和全域化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世杰  李俊峰  
高速铁路的开通给沿线城市的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可达性测度以及修正的经济潜力模型,利用GIS对安徽省高铁可达性以及经济潜力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高铁开通后安徽省可达性显著提高,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淮南、芜湖等地为副中心的"多核心"模式。池州、铜陵两城市可达性上升幅度最大,黄山紧随其后,芜湖、滁州变化最小。高铁开通后,滁州可达性排名下降5名,下降幅度最大,合肥、淮南、黄山最为稳定,其他城市均有小幅变化。(2)可达性的提升对城市经济潜力造成了一定影响,总体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的外围扩展模式。池州、铜陵经济潜力增长最为显著,黄山位列第3,可达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池州、铜陵、黄山三市的经济发展。高铁开通后,合肥、芜湖经济潜力排名始终位于前二,传统经济中心地位不变。马鞍山排名上升4名,幅度最大,池州、黄山两市处于末端,经济潜力仍然较为薄弱。(3)高铁开通后,时空收敛效应明显,可达性的提升令城市经济潜力增长显著,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达性与经济潜力呈现不完全契合关系。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马廷玉  郑辽吉  刘亚臣  
城市网络构建对于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空间载体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区域间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的方向及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呈现不均衡性特征,随着城市网络密度加大,这种不均衡性降低;沈阳与鞍山及抚顺市经济联系最为密切;沈阳的度数中心性值最高,居于网络中心地位进而影响其他度数中心性值较低的城市;阜新的度数中心性值最低,居于网络的边缘,接收度数中心性值较高城市的经济辐射。通过增建新城镇为城市群经济联系的节点,促进城市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升级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增强经济区城市网络的经济联系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