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77)
- 2023(8466)
- 2022(7400)
- 2021(6756)
- 2020(5889)
- 2019(13835)
- 2018(13495)
- 2017(26749)
- 2016(14623)
- 2015(16377)
- 2014(16637)
- 2013(16618)
- 2012(15596)
- 2011(14185)
- 2010(14196)
- 2009(13134)
- 2008(13291)
- 2007(12134)
- 2006(10199)
- 2005(9239)
- 学科
- 济(63860)
- 经济(63793)
- 管理(41063)
- 业(39972)
- 企(32569)
- 企业(32569)
- 方法(31646)
- 数学(28049)
- 数学方法(27774)
- 中国(17437)
- 财(16220)
- 农(15295)
- 学(14208)
- 地方(13438)
- 业经(12142)
- 贸(11562)
- 贸易(11561)
- 易(11191)
- 制(11073)
- 务(10768)
- 财务(10746)
- 财务管理(10720)
- 企业财务(10227)
- 农业(10114)
- 理论(9699)
- 和(9455)
- 银(9064)
- 银行(9039)
- 环境(8960)
- 技术(8897)
- 机构
- 大学(219450)
- 学院(216854)
- 济(87996)
- 经济(85934)
- 管理(83322)
- 研究(73737)
- 理学(72460)
- 理学院(71522)
- 管理学(70234)
- 管理学院(69812)
- 中国(53680)
- 科学(47845)
- 京(46388)
- 财(39810)
- 农(39508)
- 所(38063)
- 研究所(34917)
- 中心(34506)
- 业大(34468)
- 财经(32587)
- 江(32160)
- 农业(31617)
- 经(29627)
- 范(29026)
- 师范(28720)
- 北京(28609)
- 经济学(27597)
- 院(26097)
- 州(25841)
- 经济学院(25135)
- 基金
- 项目(148401)
- 科学(117482)
- 基金(110105)
- 研究(102728)
- 家(97411)
- 国家(96707)
- 科学基金(82858)
- 社会(66303)
- 社会科(62899)
- 社会科学(62877)
- 基金项目(59494)
- 省(57249)
- 自然(55778)
- 自然科(54559)
- 自然科学(54540)
- 自然科学基金(53604)
- 划(49207)
- 教育(47255)
- 资助(44470)
- 编号(40278)
- 重点(33689)
- 部(33084)
- 成果(32395)
- 发(31392)
- 创(30380)
- 科研(29070)
- 创新(28510)
- 计划(28367)
- 教育部(28068)
- 国家社会(27721)
共检索到305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永奎 常诚 郭英 李彪
文章从网络视角出发,构建高铁网络以及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引力网络,对网络演化特性进行分析,探讨高铁网络与城市群引力网络的相关性并研究高铁网络与城市关联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高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但具有小世界性,网络节点间的沟通效率较高;高铁的建设增加了第一位城市和高等级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导致高等级城市更加集聚;随着时间变化,高铁网络的密度和聚类系数降低,各城市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不断变化。上海、苏州及其周边区域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力中心;长江中游地区逐渐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和以长沙为核心的城市群。对高铁网络与城市群引力网络的QAP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城市群 引力网络 演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吕爽 孙铁山 张洪鸣
本文使用2008—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对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铁路出行时间数据集以及城市间合作专利数据集,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讨论高铁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如何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创新。研究发现,高铁网络通达性提高了城市间的合作创新产出;在城市关联视角下,高铁网络通达性通过促进城市间技术关联和市场关联程度的提升,作用于城市间合作创新产出;但高铁带来的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对城市间合作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以及城市是否直接接入高铁网络均会对此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完善区域创新格局、优化高铁沿线城市分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雪薇 宗刚 赵蓉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中国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关系,并对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基于QAP模型检验了可达性、经济集聚和科研投入等因素与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关联性、稳定性、等级性等特征,各个城市在创新空间关联网络中占据不同的地位,可以归为"经济人"、"双向溢出"、"受益"三种聚类板块;地理空间邻近效应、可达性、经济集聚和科研投入是影响创新网络关联的主要因素,可以借助创新呈现的溢出效应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创新战略规划,并实现创新空间联动。
关键词:
创新网络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 QAP模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鑫颖 王亚红 王春杨
利用城市间铁路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基于2008年和2017年城市经济和人口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可达性系数计算城市可达性,分析高铁网络下中国城市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铁网络的建设显著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全国城市的可达性水平,特别是对那些高铁从无到有的城市更为明显;当前建成和运营的高铁网络并未带来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收敛,反而加大了城市间可达性的非均衡程度。高铁对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城市规模越大可达性的增长幅度也越大,呈现铁路网络下城市可达性的"马太效应";东南地区可达性的提升更为明显,使得可达性的空间重心由我国北方向南方偏移。总体上,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受益远高于无高铁城市,高铁强化了区位条件在可达性中的重要程度。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时空压缩效应 异质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启清 杨建飞
高铁网络的演化是伴随着内源性与外源性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城市群的演化则是城市演化及城市间产业关联的两个过程。高铁网络通过实现生产要素快流动与高效配置、加深城市间分工与合作水平两大路径推动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结果表明,平均来看,高铁开通使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提高了1.96%。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协同性,应该加快高铁建设,优化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布局,进一步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构建一个高效的流通体系,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横向合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圆 陈爱华
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进入“伴险增长”通道后,探索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路径显得更具价值。本文聚焦中国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高速铁路,探讨其对沿线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高铁网络的建设,城市可达性和连通性不断改善,促进经济韧性有所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韧性受到高铁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城市;高铁网络建设使得中心城市的“相对区位”进一步优化,经济韧性提升更多,而外围城市则可以通过“借用”效应顺势获得韧性提升,因此表现出空间上的距离衰减规律;相较于一般城市,位于城市群内的城市在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后,经济韧性提升的幅度更大;从行业层面来看,高铁网络建设所带来的区域优势提升,对城市服务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则表明,高铁网络所引致的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主要通过集聚经济效应、产业协作和分工、创新溢出和合作等影响城市经济韧性。
关键词:
经济韧性 可达性 连通性 高铁网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昆仑 李文兴
高铁网络的时空压缩效应对创新要素流动和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不同规模城市的异质性特征对创新要素的筛选效应并没有引起重视。基于新经济地理异质性假设,采用2008—2019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基于连续型DID估计方法研究高铁网络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网络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但这种促进作用需要在城市规模达到一定门槛时才能显现,且这种异质性城市创新效应在城市的创新禀赋上也得以体现,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越易于将高铁网络传送的创新要素快速转化为创新产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门槛值后,城市才能基于高铁网络改善的连通性从周边中小城市获得人才集聚、金融资本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红利效应,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的目标。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创新激励政策,将促进创新的路径从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向人才和产业吸引转移,充分发挥城市对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作用,通过客观准确地进行差异化城市功能定位加强产业协作,扩大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城市创新。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城市创新 城市规模 异质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娜 罗艳妮
本文以2009-2015年我国发生重组并购活动的所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分析了政治关联、高管持股比与企业重组并购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非政治关联企业,政治关联企业发生相关行业重组并购活动的概率更高;企业的高管持股比与非相关行业重组并购活动显著相关;政治关联能正向调节企业高管持股比与重组并购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政治关联 高管持股比 并购战略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梅林 王丽艳
以城市为空间单位,利用DEA-Tobit模型考察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特征以及城市通达性、产业结构对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是:(1)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表现呈现"中心-外围"式递减特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规模效益随城市化率呈"S"型曲线特征;(2)土地供应结构是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随着距省会城市距离增加呈现倒"U"型变化;(4)产业结构越高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越高;(5)城市通达性的改善对于不同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调节效应;(6)城市通达性、产业结构对于城市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世杰 李俊峰
高速铁路的开通给沿线城市的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可达性测度以及修正的经济潜力模型,利用GIS对安徽省高铁可达性以及经济潜力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高铁开通后安徽省可达性显著提高,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淮南、芜湖等地为副中心的"多核心"模式。池州、铜陵两城市可达性上升幅度最大,黄山紧随其后,芜湖、滁州变化最小。高铁开通后,滁州可达性排名下降5名,下降幅度最大,合肥、淮南、黄山最为稳定,其他城市均有小幅变化。(2)可达性的提升对城市经济潜力造成了一定影响,总体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的外围扩展模式。池州、铜陵经济潜力增长最为显著,黄山位列第3,可达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池州、铜陵、黄山三市的经济发展。高铁开通后,合肥、芜湖经济潜力排名始终位于前二,传统经济中心地位不变。马鞍山排名上升4名,幅度最大,池州、黄山两市处于末端,经济潜力仍然较为薄弱。(3)高铁开通后,时空收敛效应明显,可达性的提升令城市经济潜力增长显著,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达性与经济潜力呈现不完全契合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治国 欧国立
基于多期DID和空间杜宾模型并使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和关中平原等城市群2003—2019年的数据,分析了高铁网络对城市群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FDI流入有积极的影响,对其他城市群FDI流入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开通高铁对长三角、中原、成渝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定距离范围内其他城市引资存有虹吸效应,但对珠三角城市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溢效应;去掉一线城市或重点城市后,高铁开通的虹吸效应或外溢效应不复存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强 杨东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线城市旅游交通的可达性;(2)兰新高铁带来了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兰州为高铁线路东翼核心、嘉峪关为中翼核心、乌鲁木齐为西翼核心、东中西三翼相互抱团的空间特征;(3)兰新高铁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受高铁带动明显;(4)兰新高铁缩短了起止点城市的距离,更拉近了沿线比邻城市间的距离,催生同城效应,形成多个1 h旅游经济圈。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益希卓玛 李蕊
以食品饮料行业70家企业为例,通过对政治关联和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各维度社会责任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拥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有更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并且政治关联程度越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政治关联对企业各维度社会责任的影响略有差异,政治关联对公共责任的影响尚待确定;对于其他维度的社会责任来说,政治关联企业比非政治关联企业在股东责任、债权人责任、雇员责任和政府责任方面的表现更好,而且政治关联程度越密切,相应维度的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贤文 白建军 唐尚红
文章以陕西省高速铁路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方法,用以测算最小时空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可达性及可达性潜力四个指标,并对陕西省有无高铁以及未来"米"字型高铁网络建成后的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评价,分析陕西省不同时期高铁网络扩张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法计算结果能较为真实反映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②陕西省高铁网络降低了最小时间可达性,"时间收敛"效应变化显著,但最小空间可达性无明显变化,"空间收敛"效应不突出;③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络建成以后,省会西安的中心枢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1 h可服务人口增加到1 751.61万人,提升66.17%,2 h可服务人口为2 890.8万人,提升44.93%;④随着高速铁路的扩张,陕西省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出"核心—边缘"形态到"廊道"形态再到"核心—廊道"形态的演化趋势,全省可达性整体提升,地区可达性差距缩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书平 应虹存 罗辑
网络搜索指数反映了用户的社会活动信息和行为趋势,为研究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网络搜索指数与CPI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PI与网络搜索指数的相关性较高;CPI与网络搜索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两者在短期时间内互为因果;网络搜索指数的增加对CPI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效应需要一段时间内的传递,CPI的变化对网络搜索指数的变化影响程度更大。从长期发展情况看,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对公众的购买决策产生一定影响,经济形势的发展会为公众的网络搜索行为创造稳定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