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12)
2023(16748)
2022(14267)
2021(13555)
2020(11420)
2019(26236)
2018(25774)
2017(49197)
2016(26287)
2015(29422)
2014(28881)
2013(28459)
2012(25879)
2011(23351)
2010(23040)
2009(21425)
2008(20915)
2007(18195)
2006(15362)
2005(13587)
作者
(73845)
(61905)
(61738)
(58728)
(39228)
(29892)
(28144)
(24060)
(23295)
(21878)
(20988)
(20920)
(19456)
(19252)
(19209)
(18968)
(18832)
(18332)
(17958)
(17824)
(15165)
(14976)
(14973)
(14121)
(14021)
(13862)
(13628)
(13480)
(12398)
(12277)
学科
(107612)
经济(107497)
管理(71690)
(68076)
(55449)
企业(55449)
方法(51749)
数学(45309)
数学方法(44739)
中国(30847)
(27860)
(27124)
(22194)
业经(22048)
(22029)
贸易(22021)
(21469)
地方(19452)
(18963)
农业(18492)
(17496)
财务(17443)
财务管理(17406)
理论(17036)
企业财务(16492)
(15967)
银行(15935)
环境(15879)
(15741)
(15229)
机构
学院(370507)
大学(369568)
(152661)
经济(149560)
管理(142433)
研究(124893)
理学(123615)
理学院(122182)
管理学(119898)
管理学院(119201)
中国(94127)
科学(77547)
(77364)
(68302)
(61949)
(59656)
中心(58044)
研究所(56865)
财经(55836)
业大(54003)
(52430)
(50974)
(49416)
师范(48913)
北京(48255)
经济学(47845)
农业(47173)
(45352)
经济学院(43201)
(42578)
基金
项目(255050)
科学(202407)
基金(188843)
研究(182231)
(165582)
国家(164322)
科学基金(141672)
社会(117693)
社会科(111648)
社会科学(111622)
基金项目(99957)
(97959)
自然(93222)
自然科(91157)
自然科学(91131)
自然科学基金(89515)
教育(84472)
(83403)
资助(77850)
编号(72374)
重点(57706)
成果(57202)
(56827)
(54633)
(52921)
科研(49913)
国家社会(49638)
创新(49542)
课题(49424)
教育部(48832)
期刊
(158379)
经济(158379)
研究(102433)
中国(64604)
学报(58066)
科学(54814)
(53122)
(52837)
管理(49263)
大学(43758)
学学(41487)
农业(36688)
教育(34374)
技术(30930)
(29261)
金融(29261)
经济研究(27058)
财经(26960)
业经(26115)
(23260)
问题(22331)
(20420)
(18498)
统计(18200)
(17672)
技术经济(17257)
资源(16763)
商业(16559)
(16536)
图书(16140)
共检索到5261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鑫颖  王亚红  王春杨  
利用城市间铁路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基于2008年和2017年城市经济和人口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可达性系数计算城市可达性,分析高铁网络下中国城市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铁网络的建设显著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全国城市的可达性水平,特别是对那些高铁从无到有的城市更为明显;当前建成和运营的高铁网络并未带来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收敛,反而加大了城市间可达性的非均衡程度。高铁对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城市规模越大可达性的增长幅度也越大,呈现铁路网络下城市可达性的"马太效应";东南地区可达性的提升更为明显,使得可达性的空间重心由我国北方向南方偏移。总体上,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受益远高于无高铁城市,高铁强化了区位条件在可达性中的重要程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萌萌  孟晓晨  
近10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本文从市场潜力角度研究这一影响,根据《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2012.07》统计获得的城市之间平均旅行时间和发车频次数据重新定义市场潜力函数,对比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通铁路和叠加高速铁路之后的市场潜力特征,探讨高铁对城市市场潜力的提升作用,并从中分离出时间压缩效应和频次效应。研究发现:1普通铁路市场潜力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市场潜力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镇群内,以及京广、京沪、京哈等重要铁路线沿线;2叠加高速铁路之后城市市场潜力整体上仍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且多中心结构更为突出;3京沪、沪杭铁路沿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宁波—厦门段客运专线沿线城市的高铁效应最大;4高铁连接的109个城市时间压缩效应的平均值为31.3%,频次效应的平均值为68.7%,频次效应是高铁效应的主要形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业喜  傅钰  冯兴华  
为探究铁路网络时空压缩效应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基于2009年和2014年铁路列车时刻表数据,结合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及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可达性及其格局演变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铁路客运的数量和类型上均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始发列车及动车组的大幅增加及高铁的开通运行,中国城市可达性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但城市可达性改善地域差异性显著。(2)北上广三大核心城市在城市可达性等级体系中第一层级地位稳固,交通区位条件的差异使得城市可达性等级体系产生一定变化。(3)中国城市可达性绝对及相对差距均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列车停靠数量的极化效应显著、新增加的高速客运更多地向高等级中心城市集聚,铁路基础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业喜  郭卫东  毛炜圣  王晓静  冯兴华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闽新轴带高质量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达性方法对闽新轴带铁路网络密度与层级、可达性及一日交流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新轴带的网络密度由12.89%增长至29.94%,武汉、西安、南昌的规模分列前三;铁路网络区外联系密度与强度均显著提升,多层级铁路网络结构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区扩张演化及其结构拓展细节,高层级网络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吻合;闽新轴带城市可达性均获得较大提升,区域、省域及城市尺度间可达性提升差异明显;高铁网络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分析了闽新轴带铁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世杰  李俊峰  
高速铁路的开通给沿线城市的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可达性测度以及修正的经济潜力模型,利用GIS对安徽省高铁可达性以及经济潜力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高铁开通后安徽省可达性显著提高,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淮南、芜湖等地为副中心的"多核心"模式。池州、铜陵两城市可达性上升幅度最大,黄山紧随其后,芜湖、滁州变化最小。高铁开通后,滁州可达性排名下降5名,下降幅度最大,合肥、淮南、黄山最为稳定,其他城市均有小幅变化。(2)可达性的提升对城市经济潜力造成了一定影响,总体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的外围扩展模式。池州、铜陵经济潜力增长最为显著,黄山位列第3,可达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池州、铜陵、黄山三市的经济发展。高铁开通后,合肥、芜湖经济潜力排名始终位于前二,传统经济中心地位不变。马鞍山排名上升4名,幅度最大,池州、黄山两市处于末端,经济潜力仍然较为薄弱。(3)高铁开通后,时空收敛效应明显,可达性的提升令城市经济潜力增长显著,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达性与经济潜力呈现不完全契合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贤文  白建军  唐尚红  
文章以陕西省高速铁路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方法,用以测算最小时空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可达性及可达性潜力四个指标,并对陕西省有无高铁以及未来"米"字型高铁网络建成后的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评价,分析陕西省不同时期高铁网络扩张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法计算结果能较为真实反映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②陕西省高铁网络降低了最小时间可达性,"时间收敛"效应变化显著,但最小空间可达性无明显变化,"空间收敛"效应不突出;③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络建成以后,省会西安的中心枢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1 h可服务人口增加到1 751.61万人,提升66.17%,2 h可服务人口为2 890.8万人,提升44.93%;④随着高速铁路的扩张,陕西省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出"核心—边缘"形态到"廊道"形态再到"核心—廊道"形态的演化趋势,全省可达性整体提升,地区可达性差距缩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娜  张梅青  
高铁的网络化发展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与重新整合,对城市关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基于高铁流逐渐成为探索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论文使用2014—2019年高铁客运班次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高铁线网的不断延伸和加密,城市网络整体上由东向西拓展,网络规模扩大、密度提升;②节点功能和地位的时序变动重塑了网络的空间格局,改变了由少数东部城市主导的网络格局,呈现出多中心、均衡化的发展趋势;③从关联形态看,全国尺度上的复杂网络结构取代了区域尺度上的轴带式联系形态,整体上与"八纵八横"网络相对应;④城市网络的关联强度逐年提升,形成了4个联系层级,城市间的关系复杂而多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倩倩  张志斌  师晶  陈龙  张亚丽  
以西北地区4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4个时间节点的城市间铁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ArcGIS可视化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域面、轴线、节点三个层面对西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城市网络密度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整体结构仍较松散,铁路客运联系网络仍处于弱连接状态,且区域差异明显;城市联系轴线不断发育,稠密化发展趋势明显,城市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初步形成了"一横三纵"的网络结构模式;节点城市的中心度服从帕累托分布,两极分化明显,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少数城市在网络体系中具有绝对主导性与控制力,中心度演变呈现出由非均衡向相对均衡的发展趋势。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薛红木  冯长春  张剑锋  
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百度地图中288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修正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研究我国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及高速公路网路对我国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高速公路网络下,可达性格局为以湖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高速公路网络下,转变为以湖北—河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向北方向拉伸显著;高速公路时空压缩效应显著,城市之间总通行时间距离压缩效应达46.76%;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影响显著,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多中心(西南省份、新疆、华北、河南)向外围递减的阶梯式格局;高速公路网络下我国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均衡度下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吕爽   孙铁山   张洪鸣  
本文使用2008—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对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铁路出行时间数据集以及城市间合作专利数据集,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讨论高铁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如何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创新。研究发现,高铁网络通达性提高了城市间的合作创新产出;在城市关联视角下,高铁网络通达性通过促进城市间技术关联和市场关联程度的提升,作用于城市间合作创新产出;但高铁带来的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对城市间合作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以及城市是否直接接入高铁网络均会对此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完善区域创新格局、优化高铁沿线城市分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启清  杨建飞  
高铁网络的演化是伴随着内源性与外源性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城市群的演化则是城市演化及城市间产业关联的两个过程。高铁网络通过实现生产要素快流动与高效配置、加深城市间分工与合作水平两大路径推动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结果表明,平均来看,高铁开通使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提高了1.96%。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协同性,应该加快高铁建设,优化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布局,进一步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构建一个高效的流通体系,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横向合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德友  范况生  陆玉麒  高超  
作为我国省际间最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交通的便捷度提升对于改善省际社会经济联系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铁路交通网络把各省区省会城市抽象为网络中的节点,以2003、2007年省会城市间铁路客运加权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度量指标,探讨我国第五、六次铁路客运提速前后省际可达性的时空变化及空间格局。研究发现,经过第五、六次铁路客运提速,全国各省区的省际可达性整体上获得了较高的提升,尤其是西部地区省区的可达性提升幅度更高;省际可达性水平表现出自东部沿海省区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圈层式阶梯状空间格局,可达性中心区的范围在逐步扩展,干线指向性越来越强;而省际可达性变动幅度则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大的圈层式阶梯状地域格局,兰新沿线地区构成全国省际可达性变动的极值区。经过对2003、2007年省际可达性时空变化及空间格局的深入探讨,从客观上论证了铁路客运提速对提升全国各地区省际可达性、加强地区经济联系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博  初楠臣  王媛  于晓雷  赵映慧  薛睿  
利用可达性模型并结合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技术综合测度了哈大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研究表明:哈大高铁通车前后,时空压缩效果显著,城市可达性得到大幅提升;可达性改善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位于高铁线路中间的城市提升较大,首末城市提升较小;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加速了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分化与重构现象日趋复杂,辽中南城市群分化成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吉林中部和哈尔滨都市圈重组成哈长经济区,哈大高铁轴带人口、经济的空间极化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扩散域突破传统的空间尺度甚至行政区划的范畴,部分城市空间隶属关系模糊。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云  李雪梅  
使用1998~2012年间的30个省份数据,由专利指标构成区域知识资本的度量。通过考虑区域间的个体异质性和省域可达性导致的空间自相关,使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知识溢出效应。研究证明:一方面,知识存量对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从一个新的维度分析了可达性提高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增加;另外一方面,高速铁路网络影响下各关键节点省份的外部知识存量都出现显著增加,我国知识溢出拓扑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唐承辉  
基于高铁客运流数据,综合运用GIS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格局、整体与局部联系以及节点属性进行了初步揭示。结果表明:(1)城市联系依托高铁轴带形成了"四纵四横"八条客流带以及多尺度城市网络,但受区位条件影响呈现出东中西地带性递减特征;(2)整体联系中,全国网络密度较低且具有一定核心边缘结构,连接性与集聚性指标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反映出不同的地域关联模式;(3)局部联系中,网络大致形成了以临近城市为主的八大子群且与城市群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耦合性;(4)个体网络中,节点度大致服从幂律分布且除了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有较强相关性外,城市行政等级也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