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82)
- 2023(3729)
- 2022(3136)
- 2021(2748)
- 2020(2133)
- 2019(4971)
- 2018(4551)
- 2017(9005)
- 2016(4573)
- 2015(4903)
- 2014(4647)
- 2013(4588)
- 2012(4122)
- 2011(3820)
- 2010(3726)
- 2009(3293)
- 2008(3117)
- 2007(2706)
- 2006(2411)
- 2005(2062)
- 学科
- 济(22934)
- 经济(22903)
- 管理(14443)
- 业(12089)
- 企(10176)
- 企业(10176)
- 方法(9565)
- 中国(8716)
- 数学(8551)
- 数学方法(8470)
- 城市(6023)
- 地方(5975)
- 业经(4542)
- 城市经济(4360)
- 财(4314)
- 环境(4119)
- 贸(3785)
- 贸易(3785)
- 学(3742)
- 易(3640)
- 技术(3413)
- 农(3408)
- 产业(3343)
- 理论(3286)
- 发(3137)
- 划(3131)
- 信息(2957)
- 制(2806)
- 务(2540)
- 财务(2534)
- 机构
- 大学(69756)
- 学院(68670)
- 济(29567)
- 经济(28827)
- 管理(28514)
- 理学(25412)
- 理学院(25094)
- 管理学(24693)
- 管理学院(24551)
- 研究(22119)
- 中国(14676)
- 京(14213)
- 科学(13818)
- 财(12470)
- 财经(10942)
- 中心(10245)
- 经(10151)
- 经济学(9974)
- 所(9855)
- 业大(9519)
- 范(9262)
- 研究所(9197)
- 经济学院(9192)
- 江(9186)
- 师范(9180)
- 农(8634)
- 财经大学(8480)
- 院(8414)
- 北京(8369)
- 商学(7910)
- 基金
- 项目(52822)
- 科学(44014)
- 基金(41831)
- 家(36914)
- 国家(36706)
- 研究(35514)
- 科学基金(33242)
- 社会(26052)
- 社会科(24914)
- 社会科学(24908)
- 基金项目(22968)
- 自然(22280)
- 自然科(21923)
- 自然科学(21920)
- 自然科学基金(21527)
- 省(19385)
- 划(16838)
- 资助(15913)
- 教育(15832)
- 编号(12432)
- 国家社会(11842)
- 部(11611)
- 重点(11560)
- 创(11056)
- 发(10930)
- 创新(10400)
- 教育部(10357)
- 人文(10079)
- 科研(10005)
- 大学(9521)
共检索到90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治国 欧国立
基于多期DID和空间杜宾模型并使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和关中平原等城市群2003—2019年的数据,分析了高铁网络对城市群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FDI流入有积极的影响,对其他城市群FDI流入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开通高铁对长三角、中原、成渝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定距离范围内其他城市引资存有虹吸效应,但对珠三角城市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溢效应;去掉一线城市或重点城市后,高铁开通的虹吸效应或外溢效应不复存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柳卸林 王宁 吉晓慧 杨博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溢出效应,带动其周边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考虑空间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4—2018年全国31个中心城市和248个非中心城市的统计数据,对省域内经济增长极的虹吸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同一省域内的周边城市存在虹吸效应,产业同构强化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而经济距离对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没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战略参考。
关键词:
虹吸效应 中心城市 增长极 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兰秀娟 张卫国 李春艳
文章利用2008—2018年9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了城市群高铁网络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oran'I研究了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与空间相关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处于高度耦合阶段,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中原城市群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哈长、北部湾城市群尚处于低度耦合阶段。城市群的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东部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高度耦合协调转变,中部、西部城市群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转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范子英 张航 陈杰
以地铁为典型代表的公共交通便利性对沿线商品住房的价格溢出效应已经在既有文献中充分展示,但本文首次提出,地铁的出现还会对住房市场的全局产生结构性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阐述相关理论机制,地铁的溢出效应不仅体现为周边房价的上涨,也会带来周边新建住房面积的下降;地铁的出现还会对整个住房市场的需求进行空间再配置,特别体现为地铁临近的住房市场会对距离较远的住房市场产生虹吸效应。其后,基于2012—2015年上海市全部60万套新房成交的微观数据,使用渐进DID的方法考察了地铁的出现对周边住房价格和面积的溢出效应。本文的计量研究发现:新增的地铁会使得站点1公里范围内的新房价格上涨26.49%,套均住房面积平均缩小3.25平方米,这两种溢出效应均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弱;空间上产生了虹吸效应,表现为3公里之外的新房价格下降了35.56%,套均面积则平均增加了3.40平方米;虽然地铁的出现对周边住房面积的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对单价的正效应,但地铁导致的周边住房总价上涨幅度依然显著,1公里范围内住房总价平均上涨了24.82%。本文的研究对于公共服务资本化、公平合理地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都有很重要的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启清 杨建飞
高铁网络的演化是伴随着内源性与外源性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城市群的演化则是城市演化及城市间产业关联的两个过程。高铁网络通过实现生产要素快流动与高效配置、加深城市间分工与合作水平两大路径推动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结果表明,平均来看,高铁开通使城市间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提高了1.96%。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协同性,应该加快高铁建设,优化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布局,进一步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构建一个高效的流通体系,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横向合作。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娜 杨世伟 陈文晖
交通系统是地区间要素流通的物质基础与空间载体,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2014—2019年城市间高铁列车运营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在对高铁双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分析高铁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期内,三个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性明显提升,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相对松散;高铁服务强度逐年提升,逐渐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放射式网络格局;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普遍较高,城市间差异相对较小,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城市中心度与客流组织系数呈现出两极分化特点,省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高铁网络连接性的提升整体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服务强度改善对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客流集聚能力差异是影响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中心度差异的作用强度逐年递减。建议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实施差别化服务改善策略,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方方 李香桃
基于2009、2012、2016和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间高铁往来班次数据,运用中心性分析及凝聚子群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高铁网络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并使用QAP分析法对影响高铁网络建设的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经过2009-2018年近十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铁网络关联程度显著提高,网络密度大幅上升,关联网络中点入度均值、点出度均值和中心度均值均逐年上升;子群构成相对稳定,只有少数城市在子群中发生了位置变化,每类子群内部城市间通过高铁而形成的联系强且紧密,高铁全面开通缩短了各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强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了区域经济结构;地理相邻、地理距离、收入差距、经济距离对于高铁网络建设均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俊杰 徐淑云 周怡
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它不仅体现在区域间的不均衡,也存在于特定区域内,例如中部六省之间的差异。省会城市作为省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是推动省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其发展状况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部六省的发展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虹吸效应和囚徒困境现象。相对发达的省份,尤其是那些发展迅速的省会城市,会虹吸相对落后省份的资源。这导致人才、资金和物资等资源从落后地区省份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对后者的发展构成不利影响。此外,随着一些省份实施以强化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强省会”战略,地方政府之间开始显现出明显的“囚徒困境”特征。即当一个省份致力于扩大其省会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时,邻近省份为了不失去竞争力,也被迫采取相似的策略,以防止资源流失。基于中部六省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虹吸效应的存在。特别是江西省,其省会城市首位度在过去十年左右呈现下降趋势,在吸引人口、人才、金融和产业等关键资源方面的能力明显不如其他省份,这是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缩小与邻近省会城市的经济差距,那些省会城市首位度较低的省份需要加强省会城市的建设,以集聚更多资源于本省,并尽可能吸引邻近省份的资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吕爽 孙铁山 张洪鸣
本文使用2008—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对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铁路出行时间数据集以及城市间合作专利数据集,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讨论高铁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如何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创新。研究发现,高铁网络通达性提高了城市间的合作创新产出;在城市关联视角下,高铁网络通达性通过促进城市间技术关联和市场关联程度的提升,作用于城市间合作创新产出;但高铁带来的网络通达性的提升对城市间合作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以及城市是否直接接入高铁网络均会对此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完善区域创新格局、优化高铁沿线城市分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永奎 常诚 郭英 李彪
文章从网络视角出发,构建高铁网络以及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引力网络,对网络演化特性进行分析,探讨高铁网络与城市群引力网络的相关性并研究高铁网络与城市关联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高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但具有小世界性,网络节点间的沟通效率较高;高铁的建设增加了第一位城市和高等级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导致高等级城市更加集聚;随着时间变化,高铁网络的密度和聚类系数降低,各城市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不断变化。上海、苏州及其周边区域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力中心;长江中游地区逐渐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和以长沙为核心的城市群。对高铁网络与城市群引力网络的QAP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城市群 引力网络 演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圆 陈爱华
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进入“伴险增长”通道后,探索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路径显得更具价值。本文聚焦中国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高速铁路,探讨其对沿线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高铁网络的建设,城市可达性和连通性不断改善,促进经济韧性有所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韧性受到高铁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城市;高铁网络建设使得中心城市的“相对区位”进一步优化,经济韧性提升更多,而外围城市则可以通过“借用”效应顺势获得韧性提升,因此表现出空间上的距离衰减规律;相较于一般城市,位于城市群内的城市在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后,经济韧性提升的幅度更大;从行业层面来看,高铁网络建设所带来的区域优势提升,对城市服务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则表明,高铁网络所引致的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主要通过集聚经济效应、产业协作和分工、创新溢出和合作等影响城市经济韧性。
关键词:
经济韧性 可达性 连通性 高铁网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昆仑 李文兴
高铁网络的时空压缩效应对创新要素流动和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不同规模城市的异质性特征对创新要素的筛选效应并没有引起重视。基于新经济地理异质性假设,采用2008—2019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基于连续型DID估计方法研究高铁网络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网络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但这种促进作用需要在城市规模达到一定门槛时才能显现,且这种异质性城市创新效应在城市的创新禀赋上也得以体现,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越易于将高铁网络传送的创新要素快速转化为创新产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门槛值后,城市才能基于高铁网络改善的连通性从周边中小城市获得人才集聚、金融资本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红利效应,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的目标。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创新激励政策,将促进创新的路径从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向人才和产业吸引转移,充分发挥城市对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作用,通过客观准确地进行差异化城市功能定位加强产业协作,扩大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城市创新。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城市创新 城市规模 异质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强 杨东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线城市旅游交通的可达性;(2)兰新高铁带来了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兰州为高铁线路东翼核心、嘉峪关为中翼核心、乌鲁木齐为西翼核心、东中西三翼相互抱团的空间特征;(3)兰新高铁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受高铁带动明显;(4)兰新高铁缩短了起止点城市的距离,更拉近了沿线比邻城市间的距离,催生同城效应,形成多个1 h旅游经济圈。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邓荣荣 张翱祥 陈鸣
基于2006—2018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及高铁网络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高铁开通对节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应,且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越高的城市碳减排效应越明显;(2)高铁开通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降低了碳排放强度;(3)高铁开通提升了节点城市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在开通高铁的城市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更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产生了更显著的提升效果,这表明碳排放可能在高铁网络中发生了转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梁国萍 朱炳昇
科创板的建立对丰富我国证券市场层级,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推动创新战略的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短期来看,科创板与创业板之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虹吸现象,在壳资源估值、上市资源等方面对创业板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从长期来看,科创板有助于创业板实现"自我净化",维持市场稳定,对创业板的影响利大于弊。本文以创业板的现状和科创板的制度为基础,从完善民事诉讼制度、配套追责制度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为科创板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科创板 创业板 注册制 资本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