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23)
- 2023(8180)
- 2022(6912)
- 2021(6142)
- 2020(5023)
- 2019(11141)
- 2018(10513)
- 2017(20532)
- 2016(10491)
- 2015(11400)
- 2014(11285)
- 2013(11253)
- 2012(10612)
- 2011(9827)
- 2010(9932)
- 2009(9259)
- 2008(8576)
- 2007(7721)
- 2006(7289)
- 2005(6753)
- 学科
- 济(72753)
- 经济(72717)
- 管理(26327)
- 方法(23168)
- 业(21897)
- 地方(20963)
- 数学(19832)
- 数学方法(19714)
- 企(16127)
- 企业(16127)
- 贸(14418)
- 贸易(14413)
- 中国(14094)
- 地方经济(14077)
- 易(13996)
- 农(12748)
- 业经(12685)
- 学(12097)
- 出(11428)
- 财(10053)
- 环境(9677)
- 农业(9647)
- 口(8186)
- 出口(8184)
- 出口贸易(8184)
- 发(8020)
- 经济学(7820)
- 和(7671)
- 产业(7611)
- 制(7472)
- 机构
- 学院(160698)
- 大学(159318)
- 济(79349)
- 经济(77941)
- 研究(59289)
- 管理(58950)
- 理学(50390)
- 理学院(49673)
- 管理学(48912)
- 管理学院(48588)
- 中国(43537)
- 科学(34611)
- 财(33321)
- 京(33105)
- 所(28829)
- 财经(26899)
- 经济学(26794)
- 研究所(26078)
- 中心(26023)
- 经(24431)
- 江(24252)
- 经济学院(23945)
- 范(23416)
- 师范(23263)
- 院(21678)
- 北京(20838)
- 农(19985)
- 财经大学(19853)
- 州(19196)
- 师范大学(19113)
- 基金
- 项目(105940)
- 科学(86061)
- 基金(80233)
- 研究(76562)
- 家(69695)
- 国家(69261)
- 科学基金(60427)
- 社会(54211)
- 社会科(51731)
- 社会科学(51723)
- 基金项目(42958)
- 省(40517)
- 自然(37183)
- 自然科(36319)
- 自然科学(36314)
- 自然科学基金(35665)
- 划(33314)
- 教育(33086)
- 资助(32450)
- 编号(28374)
- 发(25628)
- 国家社会(23948)
- 重点(23811)
- 部(23205)
- 成果(21615)
- 发展(21237)
- 创(21196)
- 展(20981)
- 人文(20578)
- 教育部(20268)
共检索到2462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伟 曾祥静 张鑫
文章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将核心解释变量之一确定为高铁开通线路数,构建旅游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估计2007—2016年期间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在高铁网络下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Moran’s I检验证实京津冀区域各旅游经济影响因素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铁开通线路数对城市本身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负向影响;旅游经济距离比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更适合用来测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强 杨东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线城市旅游交通的可达性;(2)兰新高铁带来了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兰州为高铁线路东翼核心、嘉峪关为中翼核心、乌鲁木齐为西翼核心、东中西三翼相互抱团的空间特征;(3)兰新高铁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受高铁带动明显;(4)兰新高铁缩短了起止点城市的距离,更拉近了沿线比邻城市间的距离,催生同城效应,形成多个1 h旅游经济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金金
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旅游经济自身特性,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是最佳研究模型;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是典型的生产要素、内生技术、制度质量驱动型;旅游资源禀赋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旅游从业人员数、地区环境氛围的"截流效应"显著;旅游从业人员数、地区环境氛围、旅游企业固定资产的负向扩散效应远大于其直接效应。旅游专利数、地区价格水平的作用均不显著。据此,提出实现旅游经济持续、高效增长,以及区域旅游协调、联动发展的对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红 李国平
本文从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入手,结合产业发展理论,探讨了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以西安市为案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旅游外汇收入对GDP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旅游业对GDP的溢出效应显著。这为西安市解决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最后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业 区域经济增长 区位优势 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
关键词:
区域关联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伟 曾祥静 许天骏
文章以“整体—局部”为研究思想,通过ArcGIS可视化工具对京津冀2007—2018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使用旅游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计算,同时结合非参数估计方法研究京津冀高铁发展对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非均衡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京津冀旅游经济和高铁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但高铁发展对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作用不显著。Kernel密度估计结果显示,京津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不断提高,但空间差距依然显著。Markov链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流动性较低,且其长期均衡状态将处在高水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玉鸣
文章首次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在检验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的基础上,估计了资本和劳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检验了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2001~2009年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和集群趋势加强,邻近省域的经济增长及旅游资本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资本和劳动的旅游产出弹性系数均为正,前者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后者,我国省域尺度的旅游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要素投入驱动,呈现出资本密集型特征,劳动力要素的贡献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政府在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方成 吴向明
针对传统经验研究文献忽视空间相关性而导致的研究结论偏颇问题,文章采用经济学较为前沿的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9~2009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大部分省份处于高-高和低-低类型区;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传统面板回归模型没有考虑空间相关性,高估了这一作用;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震 杨勇 眭霞芸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强化了地区间的关联,引发了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系统性变革。然而,前沿研究主要关注互联网与本地旅游经济间的关系,却忽视了互联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结合我国2004—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指标体系测度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观察期内,互联网与旅游经济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地区间旅游经济呈现均衡化的发展态势,而互联网发展的空间格局则相对稳定。第二,互联网不仅有利于本地旅游经济增长,而且也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三,互联网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加剧市场竞争及提升市场吸引力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进而带动了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第四,互联网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阶段性差异,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在2009年后开始显现。同时,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部”地区间最为突出,但在“中-西部”地区间却不显著。以上结论为科学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强市场主体间的跨区域协作,建立一体化的旅游业发展格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互联网发展 旅游经济 市场活力 空间溢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伟光 敬莉
本文在外部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下,通过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对1995年以来新疆14地州全域和局域两个层面上的区域关联进行研究,并通引入表征区域关联的新经济地理变量"市场潜能",对区域联系效应和空间外溢对于新疆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进行计量分析。结论表明,新疆区域关联性逐渐加深。市场潜能提高1%,区域经济提高0.29个百分点,同时在忽视区域关联效应,会造成过度高估资本投资对于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键词:
区域关联 空间溢出 Moran指数 新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百胜 杨晓勤
运用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与效应。理论模型表明,提高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会引起其他区域生产要素流入,产生负的溢出效应,但也可以改善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促进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产生正的溢出效应。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不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区域经济综合效率提高及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均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雨飞 倪鹏飞
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溢出进而实现经济增长,而结构效应则是交通发展对经济空间格局的改变。两种效应并存且都是交通发展的结果,高铁的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两种效应。本文梳理了交通发展产生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将高铁开通后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分别用空间计量模型和超制图学的方法检验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计量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确有提高,同时也证明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存在增长效应。基于包括高铁在内的不同交通方式时速绘制的时间距离地图表明,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结构效...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 空间优化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茂国 陈影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区域间资本流动加速,资源流动范围扩大,其中金融行业的集聚效应最为明显,一些地区高度集中形成金融中心。通过建立金融产业集聚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定。并进一步研究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影响途径。通过搜集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结合地理位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我国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各省(区、市)金融集聚对该省经济及周边省份经济都有显著的影响,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金融集聚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不同区域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在金融行业发展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