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49)
2023(7602)
2022(6397)
2021(5660)
2020(4639)
2019(10481)
2018(10111)
2017(19939)
2016(10279)
2015(11274)
2014(11378)
2013(11309)
2012(10870)
2011(10230)
2010(10382)
2009(9598)
2008(9208)
2007(8355)
2006(7623)
2005(7049)
作者
(31858)
(26800)
(26713)
(25559)
(17319)
(12756)
(12081)
(10233)
(10153)
(9454)
(9438)
(8773)
(8747)
(8466)
(8319)
(8264)
(7863)
(7825)
(7705)
(7465)
(6667)
(6515)
(6414)
(6169)
(6092)
(5936)
(5847)
(5473)
(5423)
(5220)
学科
(70386)
经济(70326)
管理(29037)
(24768)
方法(21894)
(20308)
企业(20308)
数学(19133)
数学方法(18998)
地方(18955)
中国(16730)
(12860)
地方经济(12813)
业经(11844)
(9905)
(9830)
(9238)
环境(8553)
(8381)
金融(8380)
(8180)
贸易(8176)
(7801)
(7795)
(7660)
银行(7651)
(7600)
理论(7576)
(7406)
(7336)
机构
大学(161921)
学院(160454)
(78756)
经济(77167)
研究(61816)
管理(58986)
理学(50473)
理学院(49800)
管理学(49029)
管理学院(48699)
中国(44450)
科学(35696)
(34139)
(32964)
(31192)
研究所(28274)
财经(26833)
中心(26773)
经济学(26045)
(24406)
(23561)
(23307)
经济学院(23053)
(22011)
北京(21573)
(21023)
业大(20868)
师范(20850)
财经大学(20111)
(18925)
基金
项目(104987)
科学(84339)
基金(79450)
研究(73417)
(69881)
国家(69419)
科学基金(60036)
社会(51257)
社会科(48744)
社会科学(48729)
基金项目(42031)
(38969)
自然(38285)
自然科(37503)
自然科学(37495)
自然科学基金(36845)
(33122)
教育(32264)
资助(32156)
编号(26550)
重点(23713)
(23585)
(23329)
国家社会(22499)
成果(21422)
(21203)
教育部(20302)
创新(20012)
人文(19792)
科研(19530)
期刊
(92593)
经济(92593)
研究(52928)
中国(28926)
(24308)
学报(23982)
管理(23325)
科学(22989)
(20447)
大学(18063)
学学(17393)
经济研究(16511)
(15064)
金融(15064)
财经(14640)
农业(13605)
问题(13260)
(12878)
技术(12588)
业经(11694)
教育(10273)
技术经济(9442)
(8977)
统计(8912)
世界(8582)
(8069)
现代(8013)
国际(7924)
商业(7804)
(7509)
共检索到2465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圆  陈爱华  
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进入“伴险增长”通道后,探索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路径显得更具价值。本文聚焦中国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高速铁路,探讨其对沿线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高铁网络的建设,城市可达性和连通性不断改善,促进经济韧性有所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韧性受到高铁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城市;高铁网络建设使得中心城市的“相对区位”进一步优化,经济韧性提升更多,而外围城市则可以通过“借用”效应顺势获得韧性提升,因此表现出空间上的距离衰减规律;相较于一般城市,位于城市群内的城市在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后,经济韧性提升的幅度更大;从行业层面来看,高铁网络建设所带来的区域优势提升,对城市服务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则表明,高铁网络所引致的可达性和连通性改善,主要通过集聚经济效应、产业协作和分工、创新溢出和合作等影响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周文韬  杨汝岱  侯新烁  
本文探讨高铁网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首先以2008—2017年高铁线路数据为基础构建高铁网络指标体系,衡量地级市在高铁网络中的区位优势,并由此对接创新专利数据,进一步在模型中研究高铁网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高铁网络结构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相较于无权视角,加权视角下的网络指标能更好地刻画地级市位于高铁网络中的区位优势。地级市当期的各阶加权网络指标分别提高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地级市下期的每万人中发明申请数量提高0.16、0.10和0.05件。异质性分析表明,地级市区位优势的改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发挥不同作用。相较于人才要素,区位优势的改善显著影响资金和信息这两类创新要素集聚,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位优势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并存在"时滞效应"。本文提出将网络分析方法与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的新思路,为高铁网络建设规划以及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研究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硕硕  刘耀彬  骆康  
经济韧性是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而生态环境往往制约经济韧性的各个维度。构建环鄱阳湖区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指标和方法,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其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经济韧性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空间分布大体上呈现由环湖核心区向环湖外围区递减的环湖分布特征,表明生态安全约束下的湖域地区社会经济稳定性在增强,而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研究区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特征呈现一主多次的分布格局,成员联系愈加紧密,网络密度呈上升趋势,但中心城市核心地位逐渐减弱,次核心地位逐渐上升,表明生态安全约束下环湖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核心边缘模式”在逐渐减弱。(3)生态安全约束下环湖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具有地域分异特征,并呈现出“抱团取暖”的动态联系规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硕硕  刘耀彬  骆康  
经济韧性是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而生态环境往往制约经济韧性的各个维度。构建环鄱阳湖区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指标和方法,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对其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经济韧性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空间分布大体上呈现由环湖核心区向环湖外围区递减的环湖分布特征,表明生态安全约束下的湖域地区社会经济稳定性在增强,而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研究区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特征呈现一主多次的分布格局,成员联系愈加紧密,网络密度呈上升趋势,但中心城市核心地位逐渐减弱,次核心地位逐渐上升,表明生态安全约束下环湖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核心边缘模式”在逐渐减弱。(3)生态安全约束下环湖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具有地域分异特征,并呈现出“抱团取暖”的动态联系规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强  杨东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线城市旅游交通的可达性;(2)兰新高铁带来了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兰州为高铁线路东翼核心、嘉峪关为中翼核心、乌鲁木齐为西翼核心、东中西三翼相互抱团的空间特征;(3)兰新高铁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受高铁带动明显;(4)兰新高铁缩短了起止点城市的距离,更拉近了沿线比邻城市间的距离,催生同城效应,形成多个1 h旅游经济圈。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卢现祥   段扬睿  
基于2008-2019年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度各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水平,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抵御期和恢复期的城市经济韧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创新创业和匹配效应两方面机制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产业多样化表现出对数字经济的遮掩效应,这种遮掩效应主要来源于产业相关多样化;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与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数字经济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城市经济韧性形成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及是否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特质会影响数字经济的作用发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力更大,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也会对城市经济韧性形成差异性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对经济韧性提升作用越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度城市经济韧性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效应与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经济能激发新人才资源发展潜力,调动新经济部门发展动力,赋能新创新产出发展活力。并且,数字经济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作用于邻市的经济韧性,其总效应显著为正。城市特质也会影响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程度。应围绕推进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激发人才潜力、调动新经济部门发展动力及赋能创新活力,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郭爱君  张小勇  李菁  
基于“宽带中国”示范性城市建设政策构建多期DID模型,利用2011—2019年246个地级城市数据,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集聚和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城市经济韧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地区间、不同规模城市间和城市群与非城市群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   宋宝琳   宋凤轩  
伴随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打破,人口自由流动产生的人口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选取2012—2022年中国城市数据,在厘清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存在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人口集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升级和产业多样化来间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不同地区的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外溢性,能够间接提升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永飞  王振宇  
文章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各城市在2011—2020年所颁布的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以就业规模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人才新政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呈现先减后增的“U”型作用;政府、市场、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人才新政改善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就业规模的门槛效应,就业规模越高,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艳  张安伟  
疫情冲击以及内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提出新的要求,基于此现实背景剖析异质型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论如下:第一,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特征,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为促进作用。第二,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大城市中为促进作用,在中小城市呈“U”型曲线特征;在都市圈城市中呈现“U”形曲线特征,在非都市圈城市中的影响不显著。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大城市与都市圈城市中为促进作用,在中小城市与非都市圈城市中不显著。第三,利用shift-share分析法对城市经济韧性进行分解,发现教育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影响产业结构韧性与区域竞争力韧性作用于经济韧性,而健康人力资本只能通过影响产业结构韧性作用于经济韧性。第四,教育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协同创新效应与劳动力流动效应影响产业结构韧性与区域竞争力韧性,最终作用于经济韧性;健康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效应影响产业结构韧性,最终影响经济韧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奇珍  朱英明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城市在遭遇危机时受到了重创,从此萎靡不振,另一些城市则逆向反弹,表现出韧性增长的态势。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城市的经济韧性,又如何放大中国经济韧性强、后劲足的优势,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论文首先测度了中国城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韧性特征,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经济韧性做了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其次,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出影响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因子,对不同影响因子的解释力做了排序。最后,采用空间面板回归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做了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安伟   胡艳  
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结构变化和实施转型的能力,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空间结构是集聚经济发展过程中收益与成本在不同空间中差异化演变的结果,其作为资源要素多中心集聚的体现,对经济韧性具有何种影响?文章从城市形态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曲线特征,而且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第二,对经济韧性进行shift-share分解后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韧性与竞争力韧性来影响整体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在不同区间内存在差异;第三,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承载力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要素流动效应与网络外部性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且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竞争力韧性进行传导;第四,对不同规模城市而言,受到内部集聚程度差异与外部网络结构差异的影响,支撑经济韧性提升的最优空间结构也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建设具有韧性的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琳昊   冯烽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基于2012—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耦合度模型和敏感性分析测度城市数实融合程度和经济韧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数实融合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实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宜居性,扩大城市的市场规模,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增强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经济韧性。扩展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沿海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创新活跃度在数实融合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在进一步加强城市数实融合进程、创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应用场景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杜运苏   陈汉   陈小文  
本文在理论分析消费结构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经济韧性指标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消费升级在总体上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但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西部地区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呈现显著U型关系,东部地区所有城市均位于“拐点”右侧,加快消费升级有利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西部地区城市均匀分布于“拐点”两侧,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没有表现出一致特征,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而中部地区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城市创新能力提高不仅可以强化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U型关系,而且还会导致“拐点”左移。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从需求端因地制宜增强经济韧性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