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95)
- 2023(18917)
- 2022(16261)
- 2021(14790)
- 2020(12584)
- 2019(28490)
- 2018(27996)
- 2017(54602)
- 2016(29352)
- 2015(32768)
- 2014(32232)
- 2013(31943)
- 2012(29599)
- 2011(26966)
- 2010(27246)
- 2009(25423)
- 2008(25002)
- 2007(22323)
- 2006(19814)
- 2005(17688)
- 学科
- 济(136500)
- 经济(136329)
- 管理(91940)
- 业(85855)
- 企(72890)
- 企业(72890)
- 方法(55807)
- 数学(48053)
- 数学方法(47567)
- 财(34364)
- 中国(32751)
- 农(32212)
- 业经(29804)
- 地方(28694)
- 学(27984)
- 制(27278)
- 技术(21809)
- 农业(21466)
- 贸(21184)
- 贸易(21171)
- 务(21070)
- 财务(21000)
- 财务管理(20954)
- 易(20428)
- 理论(20222)
- 融(20176)
- 金融(20172)
- 银(20155)
- 银行(20099)
- 体(19984)
- 机构
- 大学(430752)
- 学院(426926)
- 济(183107)
- 经济(179520)
- 管理(167521)
- 研究(146373)
- 理学(144994)
- 理学院(143359)
- 管理学(141123)
- 管理学院(140322)
- 中国(108092)
- 京(90570)
- 科学(87070)
- 财(85992)
- 所(72915)
- 财经(68622)
- 研究所(66060)
- 农(65353)
- 中心(64724)
- 江(63219)
- 经(62300)
- 业大(60478)
- 经济学(57396)
- 北京(57112)
- 范(55291)
- 师范(54777)
- 院(53021)
- 经济学院(51586)
- 财经大学(51057)
- 农业(50864)
- 基金
- 项目(287315)
- 科学(228246)
- 基金(211328)
- 研究(211061)
- 家(183440)
- 国家(181980)
- 科学基金(157224)
- 社会(136991)
- 社会科(130016)
- 社会科学(129986)
- 基金项目(111611)
- 省(110806)
- 自然(100383)
- 自然科(98047)
- 自然科学(98025)
- 自然科学基金(96348)
- 教育(96135)
- 划(92878)
- 资助(86592)
- 编号(83550)
- 成果(68627)
- 部(64570)
- 重点(64392)
- 发(61556)
- 创(60823)
- 课题(57943)
- 国家社会(57313)
- 创新(56900)
- 教育部(56086)
- 制(55237)
- 期刊
- 济(205687)
- 经济(205687)
- 研究(131771)
- 中国(80031)
- 财(66045)
- 学报(65604)
- 管理(64011)
- 科学(61305)
- 农(59232)
- 大学(50481)
- 学学(47752)
- 教育(43140)
- 农业(40141)
- 融(39009)
- 金融(39009)
- 技术(36106)
- 财经(35175)
- 经济研究(33944)
- 业经(31455)
- 经(30249)
- 问题(26424)
- 技术经济(22456)
- 业(20486)
- 科技(20080)
- 理论(20056)
- 贸(19767)
- 现代(19401)
- 商业(19108)
- 版(19081)
- 统计(18924)
共检索到633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小龙 吴宗法
基于中国124个城市2001~2020年间的面板数据,结合双重差分与合成控制法,从城市产业结构角度探究了高铁经济效应差异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高铁经济效应存在较强的产业结构差异,城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会显著影响高铁经济效应。因此,高铁对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市的正经济效应逐渐减弱。进一步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对高铁经济效应产业结构差异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高铁的间接经济效应对不同城市形成了正面或负面经济影响,是导致高铁经济效应出现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高铁 经济效应 效应差异性 产业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万相昱 唐亮 张琦
基于2006—2016年中国高速铁路开通数据,以高铁开通为准自然实验场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促进了市辖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剧了产业结构不合理,推动了县级市的第二产业比重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这种影响并非从建设期开始;通过进一步研究,本文发现开通高铁的市辖区通过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引致产业结构高级化,市辖区位于城市集群中增强了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影响效果,而县级市位于城市集群中则推动了开通高铁的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
关键词:
高铁开通 产业结构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志红 王利辉
本文将郑西高铁作为一项自然实验,选取1995年至2015年市级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项目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构造处理组的"反事实"状态,分析郑西高铁对沿线区域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1)合成控制法能够很好地拟合郑西高铁修建前西安、渭南、三门峡与洛阳的经济增长路径;(2)郑西高铁的经济效应存在1至2年的滞后期,虽伴随小幅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状态;(3)郑西高铁对四市的平均效应分别为0.083、0.115、0.116及0.111,人均产出分别增长了0.97%、1.37%、0.91%及1.23%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志红 王利辉
本文将郑西高铁作为一项自然实验,选取1995年至2015年市级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项目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构造处理组的"反事实"状态,分析郑西高铁对沿线区域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1)合成控制法能够很好地拟合郑西高铁修建前西安、渭南、三门峡与洛阳的经济增长路径;(2)郑西高铁的经济效应存在1至2年的滞后期,虽伴随小幅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状态;(3)郑西高铁对四市的平均效应分别为0.083、0.115、0.116及0.111,人均产出分别增长了0.97%、1.37%、0.91%及1.23%;(4)采用安慰剂试验、排序检验及双重差分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其中双重差分法所得四市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0.091、0.141、0.104、0.159,这与合成控制法结果较为接近;(5)通过影响机制分析发现,郑西高铁能够提高沿线区域的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河南各市与西安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增幅较大,而陕西边界各市与郑州的经济联系强度相对较弱。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龙汉
数字经济发展是降低消费隐含碳排放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升级增加了居民消费隐含碳排放,但产业结构升级在上述影响路径中产生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从而抑制了消费隐含碳排放。为此,本文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分别从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角度提供减少消费隐含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玉龙 杨继东 黄阳华 Geoffrey J.D.Hewings
本文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土地出让的微观数据,运用结合特征价格模型的双重和三重差分法,考察了中国高铁建设对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多重影响。研究发现:(1)设有高铁车站的城市比未设站城市的地价平均提高约7.0%,且每多开设一个高铁车站,城市地价还会提高约1.3%;(2)高铁建设导致设站城市住宅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价格上涨22%和11%,但是工业用地价格下降约17%;(3)用地行业的平均收入越高,或离市中心越近的地块,土地价格受高铁建设的正面影响越大;(4)在城市层面,高铁显著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数量和出让金总额,为地方间的"高铁争夺战"提供了经验支持。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促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高铁的"引流"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在出让工业用地和非工业用地时采取"横向补贴"的策略。本文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视角,为高铁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分配效应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同时,在未来的高铁建设中,要谨防高铁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扩大、商住用地过度开发、强化土地财政而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照云
文章根据产业组织学的理论,分析了航天产业的结构特征,并对航天产业运行机制与完全竞争型市场运行机制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航天产业 产业结构 市场运行机制 差异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盈曦 郭其友
基于一般均衡模型,引入两个差异性出口退税率,重新构建差异性出口退税机制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1994~2011年间的差异性出口退税率和产业结构变动面板数据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出口退税率的差异性出口退税机制对产业结构能够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收缩中低技术行业的效应较大;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促进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效应较小。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的政策机制,以促进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建群 赵晶晶 王薇
文章基于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及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两者存在“倒U”型非线性特征,当前阶段主要表现为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稳健;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更突出;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等路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在其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田红宇 孟娜娜 关洪浪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应有之举,探寻其促进动能和赋能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1 659个县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内生性问题基础上,从产业融合视角考察数字金融对县域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县域内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具体地县域数字金融指数增长1个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提升0.083个点,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在不同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水平下呈现出显著差异,在中西部县域、农业大县、国家贫困县中数字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效果更明显。产业融合是数字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作用路径,但当前主要通过第一第三产业融合来实现,第一、第二产业融合的中介作用尚未凸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少甫 王伟 董登新
根据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以1995~2009年中国省级数据为对象,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考察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这种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化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与人力资本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转化可以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有助于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分位数回归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渝琳 林永强
运用含有噪声的甄别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东道国在引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其他引资国的政策制定符合本国福利增进的引资分割点,且东道国引资优惠额度越大反而越有可能损害本国福利。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1997-2009年引进FDI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1)整体FDI对我国福利效应的增加带来了积极作用,但FDI对收入福利指数的贡献较小,对生产福利指数贡献较大;(2)自2005年开始,制造行业FDI对我国福利增加的贡献率趋于减小且有恶化趋势;而处于农、林、牧、渔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的FDI对我国福利的贡献率却逐渐增加;(3)处于后危机时代的FDI在引资政策上更应该重视产业导向以提升FDI的正...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宋建 郑江淮
基于"服务业之谜"事实的存在,要验证Baumol非平衡增长模型提出的"效率-结构-速度"之间的关系,关键不在于对服务业需求价格弹性的核算,而是对生产率决定相对价格水平的证实。以"服务业之谜"的存在为前提,在服务业与工业部门间产品的消费行为中构造了互补的"里昂惕夫"效用函数,重构Baumol非平衡增长模型。采用我国31个省1984—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工业及工农业相对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服务业相对于工业及相对于工农业的价格水平、服务业占非农及占整个国民经济部门产出份额、服务业占非农及总就业人数比重等核心变量之间的关系。其内在逻辑是相对生产率决定相对价格水平,相对价格的提高导致了服务业部门份额的提升,进而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由此证实了我国基本存在Baumol非平衡增长模型所揭示的"效率-结构-速度"之间关系:工业生产率相对上升导致服务业价格相对提高和就业份额提升,进而引发经济增速放缓。在经济"新常态"下关注效率提升、结构调整与增速放缓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同时应理性看待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服务业成本病"现象,实现"结构"与"速度"之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宋建 郑江淮
基于"服务业之谜"事实的存在,要验证Baumol非平衡增长模型提出的"效率-结构-速度"之间的关系,关键不在于对服务业需求价格弹性的核算,而是对生产率决定相对价格水平的证实。以"服务业之谜"的存在为前提,在服务业与工业部门间产品的消费行为中构造了互补的"里昂惕夫"效用函数,重构Baumol非平衡增长模型。采用我国31个省1984—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工业及工农业相对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服务业相对于工业及相对于工农业的价格水平、服务业占非农及占整个国民经济部门产出份额、服务业占非农及总就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泊宁 杨栋旭 周菲
为探究高铁开通对工业集聚的具体效应,进而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对2008—2015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回答了以上问题。稳健性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城市人均GDP和城市基建水平等因素后,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沿线城市的工业集聚度,表现为城市开通高铁将对该地区的工业集聚产生抑制作用,且开通高铁车次每增加1%,工业集聚度将降低0.013%;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重工业城市和无港口城市,高铁开通对轻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工业集聚的抑制作用更大;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成本效应"而非"资源转移效应"对工业集聚产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经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来自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及其门限效应
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差异性、协调性视角
健康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来自OECD等国家的宏观证据
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来自中部地区的经验证据
产业结构变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高铁运营与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是否打破了城市群市场分割——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新疆南北疆沙产业发展差异性及对经济、环境影响研究
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行业差异性研究——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企业商业信用水平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