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96)
- 2023(20183)
- 2022(17088)
- 2021(15714)
- 2020(13084)
- 2019(29479)
- 2018(29120)
- 2017(55689)
- 2016(30320)
- 2015(33723)
- 2014(33582)
- 2013(33306)
- 2012(30862)
- 2011(28280)
- 2010(28404)
- 2009(26419)
- 2008(25732)
- 2007(22890)
- 2006(20415)
- 2005(18570)
- 学科
- 济(135582)
- 经济(135422)
- 管理(88656)
- 业(82534)
- 企(67322)
- 企业(67322)
- 方法(51454)
- 数学(44223)
- 数学方法(43809)
- 中国(36842)
- 农(34342)
- 财(32198)
- 地方(32035)
- 业经(30190)
- 学(29043)
- 制(27298)
- 农业(23275)
- 贸(22944)
- 贸易(22929)
- 易(22153)
- 银(21508)
- 银行(21434)
- 环境(21282)
- 融(20822)
- 金融(20818)
- 行(20566)
- 和(19478)
- 技术(19456)
- 理论(19099)
- 务(19055)
- 机构
- 大学(438520)
- 学院(436742)
- 济(181745)
- 经济(177928)
- 管理(165893)
- 研究(157056)
- 理学(142424)
- 理学院(140740)
- 管理学(138407)
- 管理学院(137618)
- 中国(117057)
- 科学(96970)
- 京(94630)
- 财(84146)
- 所(80703)
- 农(77095)
- 研究所(73249)
- 中心(69431)
- 业大(67001)
- 财经(66188)
- 江(65857)
- 农业(60326)
- 北京(60211)
- 经(60056)
- 范(57864)
- 师范(57208)
- 院(56752)
- 经济学(55606)
- 州(52483)
- 经济学院(49769)
- 基金
- 项目(293823)
- 科学(230058)
- 基金(212471)
- 研究(211520)
- 家(187414)
- 国家(185856)
- 科学基金(157798)
- 社会(134816)
- 社会科(127765)
- 社会科学(127734)
- 省(114735)
- 基金项目(112464)
- 自然(102240)
- 自然科(99781)
- 自然科学(99756)
- 自然科学基金(97966)
- 划(97122)
- 教育(96091)
- 资助(86772)
- 编号(84530)
- 成果(68973)
- 重点(66621)
- 发(66058)
- 部(64332)
- 创(60892)
- 课题(59436)
- 创新(56984)
- 国家社会(55904)
- 科研(55847)
- 教育部(54741)
- 期刊
- 济(209427)
- 经济(209427)
- 研究(134029)
- 中国(89735)
- 学报(74235)
- 农(70691)
- 科学(66533)
- 财(63686)
- 管理(63011)
- 大学(55523)
- 学学(52594)
- 农业(47980)
- 教育(47065)
- 融(41856)
- 金融(41856)
- 技术(36674)
- 经济研究(33893)
- 财经(33226)
- 业经(33215)
- 经(28567)
- 问题(26820)
- 业(24629)
- 技术经济(21666)
- 科技(21540)
- 版(20765)
- 贸(20522)
- 图书(20283)
- 理论(20133)
- 商业(19557)
- 现代(19481)
共检索到663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建丰 翟帅
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站点城市间的旅行时间,提高了连接城市之间的可达弹性,改变了原有的高铁沿线区域的经济空间分布,提升了高铁沿线区域的要素流动,使得区域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文章利用DID(倍差分)模型,选取沪杭高铁沿线区域的经济指标,以沪杭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沪杭高铁对沿线区域发展机制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产业转型、沿线城市的科技人才聚集、行业分工等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方面并没有表现出较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
高铁经济效应 区域发展机制 DID模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锦顺
高铁大规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收缩,提高了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流通速度,对刺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选择全国范围的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引入随旅行时间和票价增大而降低的可达性指数,从实证上研究了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对城市GDP和人口增长有正影响,高铁发展引起沿线周边地区投资增加。对于融入高铁网的城市,由于存在回流效应,高铁收缩了空间和时间,推进了城市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经济增长。对于周边城市也能够利用高铁的扩散效应改善区位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高铁建设 区域经济 回流效应 扩散效应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姚毅
高铁时代的到来是铁路枢纽经济区的涅槃重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革新。基于高铁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总结梳理了高铁经济的区域作用机制及经济社会效应,在广泛借鉴国内外高铁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高铁枢纽能级、流量经济平台、枢纽产业发展、区域枢纽经济圈建设四个方面,提出新时期高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高铁经济 区域经济 理论逻辑 对策研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志红 王利辉
本文将郑西高铁作为一项自然实验,选取1995年至2015年市级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项目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构造处理组的"反事实"状态,分析郑西高铁对沿线区域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1)合成控制法能够很好地拟合郑西高铁修建前西安、渭南、三门峡与洛阳的经济增长路径;(2)郑西高铁的经济效应存在1至2年的滞后期,虽伴随小幅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状态;(3)郑西高铁对四市的平均效应分别为0.083、0.115、0.116及0.111,人均产出分别增长了0.97%、1.37%、0.91%及1.23%;(4)采用安慰剂试验、排序检验及双重差分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其中双重差分法所得四市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0.091、0.141、0.104、0.159,这与合成控制法结果较为接近;(5)通过影响机制分析发现,郑西高铁能够提高沿线区域的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河南各市与西安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增幅较大,而陕西边界各市与郑州的经济联系强度相对较弱。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志红 王利辉
本文将郑西高铁作为一项自然实验,选取1995年至2015年市级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项目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构造处理组的"反事实"状态,分析郑西高铁对沿线区域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1)合成控制法能够很好地拟合郑西高铁修建前西安、渭南、三门峡与洛阳的经济增长路径;(2)郑西高铁的经济效应存在1至2年的滞后期,虽伴随小幅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状态;(3)郑西高铁对四市的平均效应分别为0.083、0.115、0.116及0.111,人均产出分别增长了0.97%、1.37%、0.91%及1.23%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灵 冯荣凯 蔡冬冬
基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具有方向性的时变人口流动权重矩阵与空间马尔科夫链,实证分析人口流动对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动态演进。研究表明:人口流动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发挥显著性中间作用;各区域内部存在显著性俱乐部收敛;按水平分组内流动人口作用显著,地域分组内不显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锦顺
高铁大规模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收缩,形成"收缩的大陆",提高了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流动速度,提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程度不均衡的问题。关注于2004年和2007年两轮高铁改造的大都市圈效应对县域经济的影响,采用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高铁改造是否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结果表明:高铁改造的大都市圈溢出效应受益最多的是城市地区。尽管高铁的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起着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差距。
关键词:
高铁改造 县域经济 DID 大都市圈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清华 何爱平
作为新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不仅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更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提出了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效应,包括空间溢出效应、技术泛化效应和驱动传导效应,以及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化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间接效应。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了我国2013—2019年284个地级市相关数据,主要运用系统GMM方法、中介效应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不仅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能够通过提高市场化水平和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在分地区回归中,数字经济均显著缩小了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且对东部城市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新光 黄安民 张永起
本文通过选取2001-2014年福建省5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市化水平3个方面来衡量高铁的开通是否对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形势趋于平缓的情况下高铁铁路建设在短期内对地区GDP总量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提升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速度有抑制趋势:同时,高铁建设在短期内对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水平均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高铁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城市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以尽快发挥高铁的经济效应,享受高铁建设带来的"红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建丰 李志刚
近年来中国高铁建设经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曲折发展历程,这对于我们客观冷静地全面分析和理性认识高铁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无益处。本文从研究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入手,着重运用"有无对比法"实证分析了沪杭高铁对浙江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浙江沿线区域必须实施共生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合作竞争,形成浙江与上海共生发展的新格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华星 石大千 余红伟
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本文将高铁开通当做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6年高铁、上市公司和地级市匹配得到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的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开通高铁和未开通高铁城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收敛趋势,这表明高铁开通存在较大的扩散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在城市层面,高铁开通的扩散效应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和非中心城市更加明显,在企业层面,高铁开通的扩散效应对民营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强;机制验证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可能通过促进开通城市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周边城市扩散和加工制造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进而产生了较大的扩散效应,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璐
高铁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在推动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高铁发挥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不容忽视。同时,高铁给乘客也带来了有形和无形的福利。本文以高铁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福利效应作为研究重点,分析高铁对提升我国市场经济效率发挥的作用,探寻高铁在全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社会福利进一步提高的内在影响机制。就我国居民福利受高铁建设的影响作深层次的阐释,明确高铁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过程中地位和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邓创 曹子雯
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深入研究区域联动效应及其转化机制,有助于理解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与联动规律,从而为科学调控区域联动效应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在量化识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联动效应的基础上,以四大板块为基本框架分析区域联动效应及其转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板块经济特征,东部板块与中部板块之间以及东部板块内部、西部板块内部的辐射拉动效应已经形成;人口流动、经济特区的设立以及绿色发展差距的缩小均有助于推进区域间联动效应由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转化。为使各板块内欠发达省份获取更多的辐射拉动效应,中部和东北板块可优先关注板块内部;西部板块可强化人口流动以及增长极对联动效应转化的推动效应;而东部和中部板块则应关注绿色发展差距对区域联动效应转化的约束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爱莲
高速铁路由于减少交通成本、改善可进入条件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种重要工具。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讨论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由于运输成本减少,旅游企业在交通廊道形成集聚与扩散效应,导致旅游地空间结构及旅游需求的变化。以武广高铁为例,通过研究武广高铁开通后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探讨高铁营运对旅游业的挑战,提出应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加强高铁沿线旅游的空间集聚,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铁 新经济地理模型 空间竞争 旅游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