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92)
- 2023(7630)
- 2022(6406)
- 2021(5536)
- 2020(4598)
- 2019(10660)
- 2018(10178)
- 2017(20354)
- 2016(10386)
- 2015(11785)
- 2014(11579)
- 2013(11698)
- 2012(11364)
- 2011(10631)
- 2010(10835)
- 2009(10093)
- 2008(9560)
- 2007(8450)
- 2006(7772)
- 2005(6876)
- 学科
- 济(79398)
- 经济(79331)
- 管理(32034)
- 方法(30101)
- 数学(27918)
- 数学方法(27819)
- 业(27622)
- 企(21985)
- 企业(21985)
- 地方(20512)
- 中国(17913)
- 地方经济(13444)
- 财(13306)
- 业经(11536)
- 农(11114)
- 学(10777)
- 环境(9619)
- 制(8886)
- 融(8512)
- 金融(8512)
- 贸(8341)
- 贸易(8335)
- 务(8067)
- 财务(8059)
- 财务管理(8039)
- 农业(8018)
- 易(7846)
- 企业财务(7812)
- 发(7626)
- 经济学(7566)
- 机构
- 大学(164792)
- 学院(162373)
- 济(86015)
- 经济(84570)
- 管理(63011)
- 研究(57394)
- 理学(54608)
- 理学院(53975)
- 管理学(53355)
- 管理学院(53038)
- 中国(42913)
- 财(36813)
- 京(36541)
- 财经(30089)
- 科学(30068)
- 经济学(29665)
- 经(27557)
- 所(27028)
- 经济学院(26652)
- 中心(25449)
- 研究所(24163)
- 北京(23555)
- 江(22737)
- 财经大学(22565)
- 院(20655)
- 业大(19709)
- 范(19495)
- 农(19379)
- 师范(19373)
- 商学(18404)
- 基金
- 项目(106346)
- 科学(86457)
- 基金(82117)
- 研究(76454)
- 家(69917)
- 国家(69427)
- 科学基金(61824)
- 社会(55221)
- 社会科(52762)
- 社会科学(52751)
- 基金项目(43612)
- 自然(38078)
- 省(38042)
- 自然科(37294)
- 自然科学(37289)
- 自然科学基金(36653)
- 资助(34048)
- 教育(33992)
- 划(32535)
- 编号(27348)
- 部(24780)
- 国家社会(24373)
- 发(23803)
- 重点(23500)
- 教育部(22359)
- 人文(21834)
- 创(21356)
- 成果(21295)
- 大学(20439)
- 发展(20290)
共检索到245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春芳 韩清
本文将高铁运营视为一项"准实验",在PSM&DID的方法下,运用2006-2013年夜间灯光数据检验高铁运营对城市经济活动是否存在"集聚阴影"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高铁运营对城市经济活动存在"集聚阴影"效应,"集聚阴影"的范围为远离高铁站点车程时间距离80-260分钟。高铁运营对距离高铁站点80分钟车程以内的城市经济活动有积极影响,而对80-260分钟车程内城市经济活动有抑制影响,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其负向影响逐渐消失。此结论表明,高铁运营改变了周边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距离高铁站80分钟以内的城市经济活动是以削弱"集聚阴影"范围内的地区经济为代价而增长的。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应用夜间灯光数据检验中国高铁运营对城市经济活动是否存在"集聚阴影"效应。高铁对城市经济活动"集聚阴影"效应的研究有助于缩小城市间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馨月 孔繁利
文章通过梳理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区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利用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影响效应和机理进行了检验,以2005—2018年京沪高铁沿线18个城市和京广高铁沿线24个城市为样本,就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经济联系程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但同京广高铁相比,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程度更高。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引力值,同时两条高铁线对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引力值提升作用高于普通城市,从整体上看,京沪高铁引力值提升程度高于京广高铁。京沪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京广高铁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如果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
京沪高铁 京广高铁 引力值 溢出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雪梅 张伟 熊凯源
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栅格数据,测算了2008—2019年我国281个地级市的经济韧性,并研究了服务业产业多样化类型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产业无关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城市经济韧性相对越强,而相关多样化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部分负向作用。多种检验表明上述结果稳健。不同城市规模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关系具有一定区别,但总体上同质性大于异质性。利用中介效应检验进行作用机制分析后发现,服务业无关多样化可通过提高服务业就业水平和产出水平提高城市的经济韧性。因此,城市经济规划建设中应将提升经济韧性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结合服务业产业多样化特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规模适度提高城市产业多样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振宇 吴立春
本文以京沪高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京沪高铁对其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发展同时具有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虹吸效应促进了高铁沿线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极化发展,溢出效应则表现为沿线一线城市第二产业明显地向沿线其他城市的溢出。京沪高铁建设推动了沿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对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影响差异化相对显著,端点大城市的房价增幅快于中间非端点城市房价的增幅,成交面积恰好相反。
关键词:
虹吸效应 京沪高铁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先明 肖挺
通过对杭州湾跨海大桥两端的宁波与嘉兴两市在大桥通车前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化进行的研究,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沿线城市消费的影响。通过合成控制法对控制组城市进行赋权,从而模拟出假设在未通车的反事实状况下两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研究发现大桥通车后的宁波与嘉兴两市的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没有达到理论上未通车时本应达到的水平,即出现了消费流出的问题。大桥通车使得宁波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流失4.1%,嘉兴为7.7%。这表明交通设施完善的"虹吸效应"存在。
关键词:
跨海大桥 虹吸效应 消费流失 合成控制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芳梅
根据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共23个城市的多指标数据,应用TOPSIS评价法计算城市综合质量,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空间联系作用,绘制空间联系图直观考察城市群整体空间联系特征与空间结构。研究发现,粤港澳内部城市的综合质量、联系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粤港澳网络联系呈现出由港深穗向周边梯度衰减态势,且表现出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此外,通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网络密度分析、中心度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进一步验证空间联系分析所得结论。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锐波 吴云峰 马小毅
经济韧性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城市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水平,这使城市更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还是有利于城市利用外部资源抵御冲击,是亟需解答的问题。在测算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基于2007-2020年高铁开通数据和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这种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和不同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城市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活跃创新创业、提升人力资本和促进产业集聚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此外,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产生显著的间接扩散作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扬 余壮雄 舒元
本文利用我国232个地级市1999-2006年的数据,探究我国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试图考察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Williamson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表明,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该假说成立,即城市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集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伴随经济增长,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进一步集中将阻碍城市经济的增长。实证结果表明实际人均GDP水平28283元为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临界值。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韦锋 张岚 杜在超 李涵
本文利用京沪高铁开通及其后发生的温州动车事故自然实验数据,分析了需求冲击下的航空公司价格反应。我们发现,京沪高铁沿线航空公司票价在高铁开通后下降显著,而在温州动车事故后又有显著的回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需求冲击对双寡头市场的价格冲击最大,对多寡头市场的价格冲击。其次,对垄断市场最小的价格冲击。随后的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确立了需求冲击同市场结构间的非单调性关系。
关键词:
需求冲击 价格效应 市场结构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晶 陈海山
通过使用中国2007—2016年的县级面板数据,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证实集聚阴影的存在。利用高铁通车作为准自然实验,我们发现,高铁通车后,县的人均GDP下降2.6个百分点。机制分析表明该作用在与中心城市距离大致在97—195千米内的县最为明显,这正是"集聚阴影"的体现。我们还发现具有较好禀赋的县会凭借高铁实现经济增长,考虑到常住人口变动,高铁通车对县域经济的负面效应会减弱。这些都表明高铁通车有可能促进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关键词:
高铁通车 集聚阴影 区域平衡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丹丹 沈菊琴
以30个省份为研究单元,整合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测度中国省级区域经济集聚水平,构建环境绩效PSR指标体系测度各省份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中国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中国省域经济集聚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绩效整体较低,从时间上表现为阶梯式上升态势。中国省域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度在2008-2018年均值为0.431,在区域布局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结构,冷热点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在影响要素分析中,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口密度、外商投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万思齐 杨励雅
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经济集聚的影响迄今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基于我国255个地级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DID模型测算高铁建设对经济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未开通高铁城市相比,开通高铁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提高了9. 101个单位;产业异质性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更倾向于在高铁沿线城市集聚,且在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受到高铁影响较大;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城市的高铁经济集聚效应最强,其次是中部城市,西部城市经济集聚水平对是否有高铁开通不敏感;此外,大城市的高铁经济集聚效应强于中小城市。研究成果对于厘清有关高铁与经济社会关系的争议以及高铁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珩 佟琼
根据2008-2017年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可达性模型和DID模型,刻画京沪高铁对各沿线站点城市出行机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京沪高铁的开通对京沪沿线城市出行机会公平与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和提速减少了沿线站点城市的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平均旅行时间的差距,促进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间出行机会的公平;虽然京沪高铁的开通很大程度促进了沿线站点城市GDP的增长,但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产生了虹吸效应,出现了工作城市与居住城市的分离,使人才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移动,加大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GDP的差距,京沪高铁的开通不利于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公平。
关键词:
京沪高铁 区域公平 可达性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冬筠 郑莉峰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的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1998-201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发现如下结论:在控制了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制度变迁因素后,产业集聚并不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增长;创新集聚的强弱成为产业集聚是否对一个城市的经济绩效产生显著作用的前提;高质量的创新集聚与城市的产业集聚相作用后,对经济产生持久正向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创新集聚 城市经济动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春雷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既有对周边城市发展带动的扩散效应,也有对其剥夺的"汲取效应"。通过对重庆市周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查分析,随着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周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呈抛物线形。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其距离与房地产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本文对此的解释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同时存在扩散效应和"汲取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扩散效应衰减的速率大于"汲取效应"衰减的速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