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39)
- 2023(16230)
- 2022(14055)
- 2021(13403)
- 2020(11123)
- 2019(25330)
- 2018(24944)
- 2017(47726)
- 2016(25609)
- 2015(28546)
- 2014(27897)
- 2013(27570)
- 2012(25213)
- 2011(22716)
- 2010(22501)
- 2009(20609)
- 2008(19608)
- 2007(16748)
- 2006(14551)
- 2005(12782)
- 学科
- 济(104183)
- 经济(104071)
- 管理(70699)
- 业(65886)
- 企(54569)
- 企业(54569)
- 方法(45986)
- 数学(40026)
- 数学方法(39608)
- 中国(29392)
- 农(27214)
- 财(25045)
- 学(23026)
- 业经(22875)
- 地方(22368)
- 贸(20862)
- 贸易(20851)
- 易(20295)
- 制(18994)
- 农业(18014)
- 和(16481)
- 环境(16122)
- 理论(15988)
- 银(15443)
- 银行(15399)
- 务(15354)
- 财务(15288)
- 财务管理(15264)
- 技术(15081)
- 融(14868)
- 机构
- 大学(358008)
- 学院(355564)
- 济(145458)
- 经济(142571)
- 管理(140154)
- 研究(123266)
- 理学(122146)
- 理学院(120740)
- 管理学(118689)
- 管理学院(118054)
- 中国(92255)
- 科学(76892)
- 京(76249)
- 财(64145)
- 所(61209)
- 研究所(56409)
- 中心(55139)
- 农(54946)
- 财经(52459)
- 业大(51597)
- 江(49411)
- 范(48558)
- 北京(48304)
- 师范(48120)
- 经(48070)
- 院(45488)
- 经济学(44673)
- 农业(42994)
- 经济学院(40362)
- 州(40035)
- 基金
- 项目(251024)
- 科学(199060)
- 基金(184606)
- 研究(183459)
- 家(161723)
- 国家(160477)
- 科学基金(137837)
- 社会(117022)
- 社会科(110827)
- 社会科学(110802)
- 基金项目(98010)
- 省(95270)
- 自然(89649)
- 自然科(87601)
- 自然科学(87581)
- 自然科学基金(86016)
- 教育(83587)
- 划(81615)
- 资助(75420)
- 编号(73796)
- 成果(59303)
- 重点(56830)
- 部(55937)
- 发(54131)
- 创(52287)
- 课题(50468)
- 创新(48829)
- 国家社会(48743)
- 科研(48175)
- 教育部(48059)
- 期刊
- 济(154484)
- 经济(154484)
- 研究(104965)
- 中国(63985)
- 学报(56552)
- 科学(53274)
- 管理(49881)
- 农(49361)
- 财(46324)
- 大学(42542)
- 学学(39977)
- 教育(38693)
- 农业(34728)
- 技术(28605)
- 融(28082)
- 金融(28082)
- 经济研究(26278)
- 业经(25085)
- 财经(25030)
- 经(21477)
- 问题(19925)
- 图书(19017)
- 业(18423)
- 科技(17107)
- 资源(16802)
- 贸(16501)
- 技术经济(16411)
- 理论(16343)
- 版(15717)
- 现代(15449)
共检索到509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俐锦 欧国立 范梦余 石柏源
高铁通过改变城市间的连接性和联系强度来影响城市网络的结构、功能和关系。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延伸与升级,基于高铁流来认识和解构城市网络成为了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高铁流出发,借助2008—2018年高铁客运班次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县域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进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密度逐年提高。东中部地区的中心度值较高,枢纽地位明显,多条高铁干线的核心交汇点易生成高中介度节点。(2)多重网络结构层级性辨识出具有演化分异的层级特征和复杂多样的联系格局。第一、第二层级节点效应显著,区位优势明显;第三层级是网络的延伸和细化。(3)地域邻近程度和空间联系强度决定了凝聚子群的构成,受高铁线路布局的影响,子群呈现"多核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延伸、合并和新增3种演化类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娜 张梅青
高铁的网络化发展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与重新整合,对城市关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基于高铁流逐渐成为探索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论文使用2014—2019年高铁客运班次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高铁线网的不断延伸和加密,城市网络整体上由东向西拓展,网络规模扩大、密度提升;②节点功能和地位的时序变动重塑了网络的空间格局,改变了由少数东部城市主导的网络格局,呈现出多中心、均衡化的发展趋势;③从关联形态看,全国尺度上的复杂网络结构取代了区域尺度上的轴带式联系形态,整体上与"八纵八横"网络相对应;④城市网络的关联强度逐年提升,形成了4个联系层级,城市间的关系复杂而多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敏 孙慧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敏 孙慧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童磊 王运鹏
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碳减排成为现阶段共识。测算2007-2018年中国省域碳排放量,构建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同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对省域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在碳排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关系,2007年以来网络形态较为稳定并具有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江苏省作为发达省份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选取的省份共分为四个板块,碳排放关联网络中各板块联系紧密,"全国一盘棋"的联动效应愈加明显;同时地理位置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碳排放的溢出效应。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斌
文章运用网络组织理论和知识存量理论,通过小世界网络特征分析方法,构建基于网络结构的知识存量势差演化路径模型。认为在网络密度、特征路径长度和聚集度作用下,知识存量宽度势差和深度势差进行组合,形成4种类型。得出知识存量势差是沿着两条非线性路径演化,从而促进了知识存量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知识网络 网络结构 知识存量 势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何琦 胡斌 庄清
依托创新网络理论研究范式,基于数字内容产业生态特色构建创意网络研究框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2~2019年间中国电影产业主体节点关系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创意网络内生结构呈现出小世界与无标度拓扑特征,整体格局嬗变呈现多极化、去中心化趋势;注重全产业链布局的头部平台微观节点彰显核心影响力与协同性,"跨界型、资源型、连通型、协同型"核心桥梁节点在不同创意子网络中更具竞争优势地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为构建数字内容发展新生态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孙亚男
本文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逐步提高,等级森严的空间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②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③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环渤海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和山西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④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紧密程度及稳定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会明 叶明确
以上海市215个街镇为研究单元,基于1979—2017年上海银行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分布数据,通过连锁网络模型、ArcGIS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上海市银行网络进行综合测度和结构分析。研究发现:(1)在网络结构上,银行网络中心从南桥镇移动到陆家嘴街道,历经"单中心—多中心—单中心"演化,马太效应明显,形成了"一核多翼"和"一超多强"的分布格局。(2)在网络特征上,由于网络内部联系在不断增强,在发展中后期,陆家嘴的集聚效应开始减弱,出现了"随机分布—空间集聚—空间扩散"演化路径。(3)通过QAP回归分析发现,人口数量和楼宇数量体现的集聚经济是银行网络的决定性因素,交通通达性和地理距离也是影响上海银行网络形成的重要原因,但地理距离的衰减效应在银行网络中要小得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韦胜 徐建刚 马海涛
采用12306网站的高铁班次数据,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根据优势度指数、站点始发班次数与班次时间分布等指标详细分析了长三角地区高铁网络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铁网络度分布具有2层等级结构特征,可分为"度大于60"和"度小于60"两类高铁站点;高铁对于上海、南京、杭州及其周边城市的通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区内站点等级差异较大,其中上海虹桥、南京南以及杭州东3个高铁站点占绝对优势;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内部联系较为紧密的社团,各社团的组织结构特征可分别归纳为多层级网络结构、稀疏联系的网络结构、组团式网络结构以及具有典型核心团体的组团式结构。最后,对上述研究结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
高铁网络 一城多站 长三角 站点选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黄颖利 娄国祎 么甲滨
研究碳排放约束下生态资本效率及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我国省域生态资本运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能源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约束,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生态资本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碳排放约束下省域生态资本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资本效率均值地区分布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格局,以江苏、山东、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在生态资本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传导机制中处于控制枢纽地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科技水平、地理空间邻接关系对现阶段生态资本效率网络结构特征及传导强度有显著影响。为提高生态资本效率,各地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发挥空间枢纽中心节点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幸丽君 杜赛南 孙桂英 陈全
本研究基于百度迁徙、百度指数、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元流数据,构建多维城市联系强度矩阵,从网络节点、层级及核心-边缘结构三方面综合测度多维流视角下的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关联性,并选取企业发展、交通可达、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五类影响因素构建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探析多维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不同要素作用下的城市网络中各节点层级分化明显,武汉均处于独立核心地位,天门、潜江、仙桃及神农架林区等均处于较低层级,且不同联系网络的整体联系密度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综合流>人流;②资金网络和其他网络之间关联性均较强,其中与物流网络在核心边缘城市的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共性,而信息网络和人流网络的关联度较小;③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是多维网络产生共性的主要原因;交通可达、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最显著,社会服务因素影响相对最弱。最后基于本研究结论,为湖北省域空间规划的重点方向提出了若干探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作志 张驰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物流网络化是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以京津冀13个中心城市组成物流引力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物流网络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空间层次结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作志 张驰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物流网络化是京津冀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以京津冀13个中心城市组成物流引力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物流网络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空间层次结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刘欢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