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77)
2023(12706)
2022(11276)
2021(10485)
2020(8948)
2019(20243)
2018(19969)
2017(38658)
2016(21059)
2015(23176)
2014(22836)
2013(22598)
2012(20446)
2011(18383)
2010(17970)
2009(16346)
2008(15745)
2007(13510)
2006(11730)
2005(9764)
作者
(62428)
(51789)
(51594)
(48751)
(32805)
(24978)
(23186)
(20375)
(19639)
(18172)
(17683)
(17282)
(16413)
(16112)
(16007)
(15834)
(15625)
(15533)
(14864)
(14654)
(13222)
(12510)
(12226)
(11660)
(11620)
(11490)
(11376)
(11289)
(10496)
(10304)
学科
(79698)
经济(79610)
管理(61599)
(57152)
(47627)
企业(47627)
方法(39617)
数学(33794)
数学方法(33439)
(21216)
(19931)
(19088)
中国(18902)
业经(17874)
环境(16968)
地方(16164)
(15178)
贸易(15173)
(14732)
农业(14536)
理论(13530)
(13337)
技术(13291)
财务(13278)
财务管理(13261)
(13190)
(13127)
企业财务(12585)
(12212)
(10311)
机构
大学(296121)
学院(295584)
管理(119835)
(110985)
经济(108589)
理学(105532)
理学院(104332)
管理学(102454)
管理学院(101946)
研究(96914)
中国(68899)
科学(65319)
(62665)
(53884)
业大(50356)
(48934)
(48108)
研究所(45546)
中心(43477)
农业(42854)
(40574)
财经(40120)
北京(39130)
(38949)
师范(38454)
(36619)
(35324)
(33576)
经济学(32026)
商学(31306)
基金
项目(215153)
科学(167615)
基金(156318)
研究(149827)
(139013)
国家(137894)
科学基金(117659)
社会(93894)
社会科(88985)
社会科学(88960)
基金项目(84916)
(84806)
自然(80136)
自然科(78231)
自然科学(78208)
自然科学基金(76805)
(71577)
教育(67623)
资助(63897)
编号(59782)
重点(47770)
(45848)
成果(45835)
(45405)
(44712)
科研(42015)
创新(41654)
计划(41233)
课题(40378)
大学(39069)
期刊
(113865)
经济(113865)
研究(77770)
学报(54843)
科学(47971)
中国(47891)
(47764)
管理(40314)
大学(39984)
学学(38131)
(34388)
农业(33413)
教育(27101)
技术(22517)
业经(20278)
(19050)
金融(19050)
经济研究(18205)
财经(18150)
(16971)
科技(16202)
(15302)
图书(15228)
问题(15136)
(14893)
业大(14884)
资源(14281)
理论(13806)
商业(13487)
技术经济(13333)
共检索到402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潘海莹  栾晓帆  刘泉  李志刚  
高铁站是旅客实现跨地域交通联系的重要节点,其建成环境特征对旅客的出行行为和时耗具有重要影响。以常州市和无锡市的高铁站为研究对象,探索影响旅客换乘时耗的主要空间因素。研究得出三点主要结论:高铁站换乘时耗是旅客单程出行时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旅客的出行质量;旅客在不同类型的高铁站换乘,所需的换乘时耗具有差异,体现出"同一城市中,中心区高铁站换乘时耗短,边缘区高铁站换乘时耗长"的特征,旅客单程出行时耗有待进一步压缩;高铁站站区整体空间布局和站房空间内部设计,是影响旅客换乘时耗的间接因素,并且目前我国的高铁站设计仍然以"等候式"为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琼  甄峰  唐佳  
作为高铁出行的重要空间载体,高铁候车空间建设深刻影响着居民的跨城流动体验。候车空间规划逐渐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乘客候车活动需求为导向,建设与管理候车空间。目前,关于乘客候车活动缺乏精细化的实证研究,也忽视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居民流动模式的转变。本文尝试建立"活动—需求—建设"的人本规划思路,基于沪宁高铁乘客候车活动问卷调查数据,了解高铁乘客的候车活动与空间需求,梳理空间建设的现存主要问题,提出高活力、智慧化、人本化的高铁候车空间优化策略。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花伟  
高速铁路线的开通以及快运网络的形成方便了旅客的长途出行,但目前旅客在高速铁路和城市地铁间换乘时,会由于换乘不便增加出行时间,降低旅客的总体满意度。通过调研,从高速铁路车站选址、不同交通系统间换乘设计、安检与购票等方面分析了旅客当前出行换乘的条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一规划与管理、实现联程售票、建立联检通道、明晰导引标识等建议与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燕萍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依赖性强、企业地域空间聚集特征明显、易形成网络式发展格局、旅游企业之间存在合作竞争关系等特点。高速铁路的建设与投入运营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被充分挖掘出来,使旅游市场需求变得多元化,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区位可达性与产业链条的拓展。文章通过对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点—轴"空间结构中"轴"与"点"的选择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促进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应该从构建基于高铁沿线的区域旅游协作组织,政策引导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发挥与处理区域旅游的梯度发展与系统效益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宁坚  
高铁开行将使沿线城市间的旅游业产生产业联动效应、产品互补效应、布局优化效应、市场拓展效应、散客化效应,为沿线城市深化合作创造了条件。沿线城市应根据高铁旅游的效应、特点和线路覆盖区域,构建跨城市联动的长中短旅游线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作机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珩  佟琼  
根据2008-2017年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可达性模型和DID模型,刻画京沪高铁对各沿线站点城市出行机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京沪高铁的开通对京沪沿线城市出行机会公平与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和提速减少了沿线站点城市的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平均旅行时间的差距,促进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间出行机会的公平;虽然京沪高铁的开通很大程度促进了沿线站点城市GDP的增长,但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产生了虹吸效应,出现了工作城市与居住城市的分离,使人才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移动,加大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GDP的差距,京沪高铁的开通不利于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公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将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利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方法测度武广高铁对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可达性影响,结果表明:武广高铁开通前,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各等时圈基本上呈同心圆状,且连续紧凑;高铁开通后各等时圈由同心圆状变为带状,表现出稀疏性和不连续性。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一日游"所辐射范围的城市数量由高铁开通前不足一半到高铁开通后超过一半;且只需在4~5h以内辐射到三大都市圈的最远城市。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通过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原理,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晨伊   侯若依   程程   李红昌  
绿色高铁具有快捷、环保、安全、舒适等诸多优点,不仅体现当代社会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增强了乘客的幸福感。本文以绿色高铁出行幸福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京张高铁旅客的出行幸福感进行研究,构建了由情绪因素和认知因素构成的理论解释框架,认为乘客乘坐高铁时对绿色高铁的情绪反应以及对绿色高铁车站和车厢设施的认知水平会综合影响消费者的幸福感水平,实证研究发现:顺利程度、乘坐心情、能耗设备智能管控等因素对出行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绿色高铁的改进措施,包括优化绿色高铁换乘流程、提升旅客在高铁乘坐过程中的综合体验质量、针对不同群体的诉求改进服务等,以更好地提升旅客的出行满意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晓言  李明真  
高铁作为最具效率的现代化交通出行工具,其形成的交通网络对沿线地区和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基于粤桂地区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ID模型检验高铁对城市科技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和高铁服务强度促进了粤桂地区沿线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但对核心城市(广州、南宁)的影响更大,同时经济发展和产业格局对城市的科技创新也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果具有稳定性。因此应当重视高铁对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积极意义,但也要注意到高铁沿线与非沿线城市之间的创新差距,加大对非高铁沿线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恩斌  
基于2000—2019年京沪高铁沿线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匹配差分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京沪高铁整体上提升了通车城市的创新能力,距离通车时间越近提升效应越大,对沿线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和金融越发达的城市创新能力贡献越大;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范围主要为邻近城市;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和创新活跃度对城市创新能力呈空间正溢出,人力资本、政府科技支持和外商投资呈空间负溢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海龙  谢亚林  王虎  郭鹏军  李曼  
高铁开通使原有列车时间、通车频次等发生变化,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出行方式不得不由普铁改为高铁,从而产生"被高铁"现象。基于京广高铁沿线城市的小时工资和小时经济额度,测算了"被高铁"程度,结合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对京广高铁沿线城市"被高铁"指标进行了系统聚类,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京广高铁沿线城市居民小时工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除北京、广州和深圳的居民不会受到"被高铁"的影响,其他城市居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被高铁"影响;"被高铁"程度的聚类结果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联系密切,且在空间上呈现"南北为零,中部较高"的格局;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和普铁价格时间比是影响"被高铁"程度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苏萍  李燕  
高铁对强化城市群科技创新系统并提升其向外辐射能级具有重要作用,但现有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内开通高铁的20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使用可达性度量潜力模型法分析高铁对沿线城市科技创新潜力演变的影响,发现高铁开通前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科技创新潜力值差异不大,高铁开通后则差异凸显,部分城市科技创新潜力因高铁影响出现重新排序。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双重差分法检验高铁对沿线城市群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表明高铁对沿线城市群科技创新有促进效应,但该促进效应需要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人力资本、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初楠臣  姜博  吴相利  张余  鲁承琨  
以环渤海高铁沿线城市为对象,研究高铁通车前后的可达性状况及其空间分异格局,预测未来沿线空间格局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环渤海高铁的开通大大提升了沿线的可达性,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呈以高铁轴带为核心、轴带外围为边缘的"核心-边缘"格局,高铁轴带内部呈现线路"中间高、首末低"的分异特征,可达性最优要素由京、津向环渤海高铁线路两侧扩散;(2)环渤海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性的提升加速沿线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和重塑,表现在环渤海高铁"C"形轴带空间极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沿线的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三大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显现,产生1+1+1>3的组合效应;环渤海港口群对接铁路线,空间分化与组合日趋复杂;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通道的融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覃成林  郑海燕  
文章从旅游经济增长和区域旅游合作两个方面,分析了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对粤湘鄂沿线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首先,以广州为例,在旅游收入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中引入高铁开通与否这个虚拟变量,分析发现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其次,通过对武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合作的分析,发现武广高铁的开通不仅促进了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显著地促进了区域旅游合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有效利用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粤湘鄂沿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馨月  孔繁利  
文章通过梳理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区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利用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影响效应和机理进行了检验,以2005—2018年京沪高铁沿线18个城市和京广高铁沿线24个城市为样本,就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经济联系程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但同京广高铁相比,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程度更高。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引力值,同时两条高铁线对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引力值提升作用高于普通城市,从整体上看,京沪高铁引力值提升程度高于京广高铁。京沪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京广高铁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如果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