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04)
2023(13010)
2022(11212)
2021(10107)
2020(8763)
2019(19614)
2018(19187)
2017(37021)
2016(20068)
2015(22434)
2014(22233)
2013(22070)
2012(20609)
2011(18903)
2010(19457)
2009(18355)
2008(18018)
2007(16349)
2006(14444)
2005(13015)
作者
(59732)
(50240)
(50225)
(47717)
(32103)
(24026)
(22874)
(19465)
(18812)
(17788)
(17350)
(16786)
(16015)
(15950)
(15623)
(15610)
(15096)
(14911)
(14672)
(14357)
(12600)
(12562)
(12226)
(11608)
(11498)
(11241)
(11143)
(10892)
(10122)
(9945)
学科
(103603)
经济(103521)
管理(58053)
(53169)
(44016)
企业(44016)
方法(40266)
数学(35392)
数学方法(35036)
地方(24434)
(23331)
中国(22999)
(22506)
(21450)
业经(19722)
(17517)
地方经济(15461)
农业(15444)
(15327)
贸易(15318)
(14732)
环境(14231)
(13949)
(13666)
财务(13638)
财务管理(13606)
(13439)
金融(13436)
(13347)
银行(13308)
机构
学院(297867)
大学(297733)
(129791)
经济(127181)
管理(110970)
研究(104756)
理学(95771)
理学院(94578)
管理学(92848)
管理学院(92271)
中国(78353)
科学(64878)
(62227)
(57659)
(54468)
(50288)
研究所(49605)
中心(47381)
财经(46026)
(45745)
业大(43378)
(41572)
经济学(40996)
(39876)
农业(39609)
师范(39472)
北京(38785)
(37251)
经济学院(36745)
(35804)
基金
项目(195187)
科学(153902)
基金(142042)
研究(140779)
(124293)
国家(123333)
科学基金(104972)
社会(90672)
社会科(85896)
社会科学(85867)
(76747)
基金项目(74953)
自然(67223)
自然科(65648)
自然科学(65623)
教育(64625)
(64568)
自然科学基金(64472)
资助(57842)
编号(56365)
成果(45910)
重点(44993)
(43695)
(43198)
(40442)
课题(39456)
创新(37964)
国家社会(37596)
科研(37565)
教育部(36889)
期刊
(149354)
经济(149354)
研究(87755)
中国(54343)
学报(47559)
(45783)
(45590)
科学(44124)
管理(40140)
大学(35301)
学学(33606)
农业(30619)
教育(27435)
(26237)
金融(26237)
技术(25332)
经济研究(25114)
财经(23446)
业经(23005)
(20291)
问题(19120)
技术经济(16365)
(16106)
统计(15685)
(15017)
商业(14498)
(14460)
(14153)
资源(13550)
世界(13466)
共检索到443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欧国立  谢辉  
高铁通过改善沿线城市的可达性而增强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对沿线地区资源优化配置产生重要影响。但增强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同时是否会拉大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发展的差距,引起局部区域发展不协调,有待深入研究。从高铁网络枢纽节点分析入手,用聚类分析法将全国各主要城市分为四类:全国性枢纽城市、区域性枢纽城市、地区性枢纽城市和普通城市,用重力模型估算高铁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分析高铁枢纽层级结构下的区域经济联系结构特点。通过构建地区经济差异指数和区域一体化指数,分析区域经济联系结构绩效。结果表明:高铁枢纽层级结构下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欧国立  谢辉  
高铁通过改善沿线城市的可达性而增强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对沿线地区资源优化配置产生重要影响。但增强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同时是否会拉大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发展的差距,引起局部区域发展不协调,有待深入研究。从高铁网络枢纽节点分析入手,用聚类分析法将全国各主要城市分为四类:全国性枢纽城市、区域性枢纽城市、地区性枢纽城市和普通城市,用重力模型估算高铁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分析高铁枢纽层级结构下的区域经济联系结构特点。通过构建地区经济差异指数和区域一体化指数,分析区域经济联系结构绩效。结果表明:高铁枢纽层级结构下的区域经济联系呈现出等级差异化和空间集聚化特点,同时高铁网络化建设扩大枢纽城市经济规模,增强了核心枢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甘卫华  姚文珮  刘郑  
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背景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从区域物流业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区域经济活力的显性水平、潜在水平四个维度选取16个物流业对区域经济活力的影响因子,分析物流相关指标与经济活力之间的关联度。针对23个省份,运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建立区域经济活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先进、良好、中等、落后四个等级的划分,广东、江苏、山东位于区域经济活力前列,并针对不同等级分析影响其经济活力的成因。研究表明: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非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力存在着较大差异。最后为提高区域经济活力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立君  杨振轩  刘斐然  
文章从区域经济联系潜力、产业结构互补性、市场互通性和生产活动关联性四个维度构建了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评价体系,并测算了湖北省2000—2015年的区域经济联系指数。通过测算,识别了湖北省最为重要的区域经济联系伙伴。结果表明,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高,但在区域经济联系格局上呈现"远亲强于近邻"的现象和"┣型"格局,即与南北方向的省区和东部发达区域的联系较强,而与邻近的西部地区联系较薄弱。同时,高铁效应对区域经济联系格局及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尤宏兵  周珍珍  
中巴经济走廊的启动标志着中国与巴基斯坦进入全方位经贸合作阶段。继2013-2016年中巴国际产能合作进入高峰期后,2017年中巴合作进入充实拓展的新阶段,但其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中巴经济走廊的方向性指导下,中巴双边经贸合作使双方在多个领域双双受益,但中巴未来的经贸合作仍面临着诸如应对国际/国内安全问题、瓜达尔港建设问题,以及如何平衡中国驻巴企业与巴方企业发展,如何协调巴方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思路。为推进中巴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中方应从多角度出发,夯实民意基础、扩大与巴方的社会交流、壮大产业园区、完善双方企业合作发展机制、拓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方式。惟有如此,中巴经济走廊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晏克非  于晓桦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高铁枢纽车站的综合开发理念,分析了车站的功能定位,并从枢纽的"触酶—集聚"效应理论和"点—轴"空间结构理论方面分析了高铁枢纽车站集聚效应的体现。通过国内外典型枢纽车站综合开发的案例,对不同类型车站的开发模式、功能定位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提出高铁枢纽车站建设开发成功的条件,以此对我国新一轮高铁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晓荣  
交通枢纽的效率将影响运输网络的效率,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效率,必须保证枢纽体系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从运输业的产品、资源、网络经济特性出发,分析了对枢纽进行层级划分的必要性,指出构建完善的枢纽城市体系和城市枢纽体系的重要性。运用交通枢纽功能矩阵、交通枢纽功能细化比较指标等,构建一种基于功能的枢纽分类方法,并以广东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及实践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肖金成  
从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探索行政层级的调整。回顾了历朝历代行政区划的沿革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后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就,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调整的建议,将我国的行政层级从五级减为中央、市、镇三级,并将市改为州,将镇改为区,将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将县作为市或州的派出机构,将乡作为镇或区的派出机构。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行政层级多、公务员数量多、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加快实现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目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肖金成  
从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探索行政层级的调整。回顾了历朝历代行政区划的沿革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后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就,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调整的建议,将我国的行政层级从五级减为中央、市、镇三级,并将市改为州,将镇改为区,将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将县作为市或州的派出机构,将乡作为镇或区的派出机构。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行政层级多、公务员数量多、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加快实现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目标。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潘文卿  张润君  
区域间经济影响的反馈效应是多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对闭合反馈回路的研究则涉及到区域间相互关联的层级问题。本研究以中国首张8个区域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从区域间的反馈回路与层级分析角度对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发现,中国目前仍以区域内产业间的关联为基本特征,区域间联系仍较弱。从区域间相互影响的反馈效应看,存在着三个属于较高层级的大的闭合性反馈回路,它们占中国中间贸易流量的64.3%;而四个较低层级的反馈回路只占中间贸易流量的35.7%,而且它们都存在着两个更小的闭合性反馈回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伊力扎提·艾热提  林晓言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利用弗洛伊德算法计算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以此对经典经济联系指标进行修正,并研究2009—2019年间该区域高速铁路网产生的时空收敛现象及其对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证实:样本期间长三角区域呈现出了较强的时空收敛现象;纵向看,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总量和可达性值均表现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逐步增强的趋势,横向看,较早开通高铁的城市产生的时空压缩现象对其经济联系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阳  姚士谋  张落成  
高铁作为城市群内部物质与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扩展和城市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而城市群则是被高铁系统压缩了空间的众多城市空间。本文通过采集长三角城市群380个高速铁路客运数据建构20×20的矩阵,建立了基于高铁客流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联系的矩阵,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内外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间城市网络联系密度高于其他廊道城市间联系;(2)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外延伸的轴线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上海与镇江、嘉兴,南京与丹阳、湖州,苏州与常州、昆山等城市间联系紧凑;(3)在城市群"空间流"分层方面:第一层级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沪—苏—锡—常"及其沿线;第二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沪—宁"及其沿线路线构成;第三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沪—杭—甬"及其沿线路线构成;第四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上海—金华—义乌及其沿线路线构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侯雪  张文新  吕国玮  胡志丁  
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具有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两个基本属性,对周边区域产生节点效应和场所效应。这两种效应的发展关系存在着六种不同发展类型,即:过多节点效应发展、相互依赖发展、相互紧张发展、平衡发展、相互调整发展和过多场所效应发展。文章以北京南站为例,发现北京南站目前属于过多节点效应发展类型,北京南站过多的交通功能减弱了其对周边区域的城市功能,压制了其场所效应的发展。在北京南站后期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根据实际特点进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协调,寻求其节点效应和场所效应的最优平衡点,以发挥高铁枢纽站对周边区域发展影响的最大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童纪新  张奇  
本文利用泛长三角城市职能指标指数将各城市划分为3个等级中心城市,发现城市等级分布不均匀,高等级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为泛长三角的核心地区,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中心等级差异在不断减弱。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量,发现经济关联量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浙北与苏南城市经济关联量明显,安徽、苏北、浙南地区经济关联量较弱,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各个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中心地位,通过点入度与点出度分析经济扩散效应,利用ConCor法将泛长三角划分为8个凝聚子群,分析各个子群发展因素,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  
深圳发展过程是同全国、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等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过程。深圳发展的历史、现在与将来都同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密切相关。深圳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同珠江三角洲区域极为密切的资金、技术、人才 (包括劳动力 )以及市场方面的广泛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过去深圳经济发展的关键 ,更是深圳持续发展 ,实现第二次创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深圳的发展离不开它所紧密依托的区域即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本文从深圳同珠江三角洲及香港两个层面 ,通过区域经济联系强度量化指标以及投资及旅游联系等实际测度了深圳对外区域经济联系状况 ,进而提出深圳加强同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若干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