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60)
2023(18917)
2022(16175)
2021(14784)
2020(12646)
2019(28386)
2018(28082)
2017(54472)
2016(29801)
2015(32611)
2014(32266)
2013(32202)
2012(29475)
2011(26421)
2010(26266)
2009(24654)
2008(24437)
2007(21612)
2006(19281)
2005(17177)
作者
(87434)
(72784)
(72396)
(68662)
(46269)
(34927)
(32630)
(28406)
(27625)
(25902)
(24886)
(24721)
(23254)
(23120)
(22446)
(22168)
(21986)
(21719)
(20892)
(20825)
(18372)
(17760)
(17638)
(16669)
(16241)
(16211)
(16167)
(16078)
(14642)
(14351)
学科
(120528)
经济(120356)
(103412)
管理(97540)
(90339)
企业(90339)
方法(51978)
数学(42045)
数学方法(41627)
(37466)
(37052)
业经(34747)
中国(30052)
(27397)
地方(26510)
农业(25998)
(25292)
财务(25223)
财务管理(25191)
(23926)
企业财务(23909)
技术(21723)
(21204)
贸易(21191)
(20978)
(20536)
理论(20301)
(19420)
(19258)
环境(19029)
机构
学院(421756)
大学(420299)
管理(167703)
(167454)
经济(163756)
理学(144816)
理学院(143187)
管理学(140883)
管理学院(140118)
研究(139959)
中国(106058)
(89554)
科学(89018)
(79220)
(78163)
(71058)
业大(67617)
研究所(64581)
(64256)
中心(63700)
财经(62685)
农业(61490)
(56951)
北京(55735)
(53140)
师范(52550)
(51104)
(50803)
经济学(49441)
财经大学(46340)
基金
项目(289113)
科学(227079)
基金(209894)
研究(207326)
(184679)
国家(183100)
科学基金(157115)
社会(131503)
社会科(124551)
社会科学(124515)
(114966)
基金项目(112369)
自然(103733)
自然科(101300)
自然科学(101269)
自然科学基金(99458)
(95590)
教育(93153)
资助(84957)
编号(83809)
成果(66694)
重点(64746)
(62498)
(61798)
(61638)
创新(57121)
课题(57091)
科研(55351)
国家社会(53973)
(53827)
期刊
(188573)
经济(188573)
研究(120544)
中国(81154)
(72030)
学报(71266)
科学(63827)
管理(63364)
(62782)
大学(53319)
学学(50565)
农业(49023)
教育(39895)
(36467)
金融(36467)
技术(35149)
业经(33076)
财经(30734)
经济研究(28540)
(27051)
(26279)
问题(24838)
图书(21638)
科技(21193)
技术经济(21118)
(20892)
现代(19914)
理论(19351)
资源(19087)
商业(19061)
共检索到621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文涛  
基于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EG指数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在县级层面的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结果显示:从30个省份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走势来看,2009年左右中国制造业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呈现逐年下降特征,空间扩散态势明显,但具有省际异质性特征;在测度中国各省份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基础上,通过手工收集各省份高铁日出行频次数据,运用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服务供给对省域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高铁服务供给的增加对制造业空间集聚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分散;进一步通过分行业考察发现,高铁服务供给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空间集聚的负向影响,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通过分时段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对实证结论进行稳健性测试,发现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乔彬  张蕊  雷春  
基于我国高铁大发展的典型事实,本文将高铁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结合,运用2003-2016年中国27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对高铁开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高铁开通产生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高铁开通通过"同城化效应"促进区域市场潜力提升、通过"生产率增长效应"提高制造业部门生产效率以及通过"要素整合效应"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作用效果分别为0.076、0.051和1.183,印证了理论假说。进一步地,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强化了区域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负外部性进一步增强,而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则表现为正外部性得到了强化,这为各地区以高铁发展为契机,从供给规模、需求规模以及促进制造业自身生产率优化升级方面,制定适用于本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雪松  孙博文  
研究以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为观察样本,构建了高铁开通背景下的内生运输成本与工资的制造业集聚决定模型,利用2000-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探讨了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效应将逐渐经历集聚加速阶段(阶段Ⅰ)、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以及扩散阶段(阶段III)等三个阶段。高铁开通普遍提高了站点城市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对非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加速阶段(第Ⅰ阶段)。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雪松  孙博文  
研究以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为观察样本,构建了高铁开通背景下的内生运输成本与工资的制造业集聚决定模型,利用2000-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探讨了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效应将逐渐经历集聚加速阶段(阶段Ⅰ)、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以及扩散阶段(阶段III)等三个阶段。高铁开通普遍提高了站点城市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对非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加速阶段(第Ⅰ阶段)。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丽萍  吴玉鸣  马为彪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基于2006—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实证检验高铁开通以及高铁网络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讨论下依然成立。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大中型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高铁站距离市中心30公里以内城市的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高铁开通通过加快高素质劳动力流动、提升市场潜力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积极影响。高铁线路的不断开通形成日益加密的高铁网络,高铁网络中拥有较高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城市对“本地”和“邻地”产业协同集聚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究为评价高铁经济效应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证据,也为加快高铁建设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本文利用中国21个制造业行业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考察区域互动中的学习和竞争机制如何影响制造业集聚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区域互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区域互动减弱制造业集聚效应;区域互动减缓产业集聚在技术进步中的效果,但对集聚改善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竞争机制增进制造业集聚效应,提升行业效率;学习机制中的科研人员流动提升行业效率,而研发经费强度和研发效率减缓效率改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明  
基于修正的Ellision和Glaeser的γ指数分析以及利润状况分析均表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呈下降趋势。修正的γ指数还表明,制造业的30个子行业中,大部分行业的空间集聚度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设计的展示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增长之间关系的空间集聚效应模型研究显示:制造业的增长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相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亦促进了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资产份额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成反向变动关系;技术水平的变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资本是制造业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明  
基于修正的Ellision和Glaeser的γ指数分析以及利润状况分析均表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呈下降趋势。修正的γ指数还表明,制造业的30个子行业中,大部分行业的空间集聚度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设计的展示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增长之间关系的空间集聚效应模型研究显示:制造业的增长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相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亦促进了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资产份额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成反向变动关系;技术水平的变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资本是制造业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慧  周根贵  任国岩  
利用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分别对中部六省制造业、物流业及两大产业间的共同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细分行业里中、高集聚行业占多数,且以劳动密集型居多,资源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上升幅度较大。物流细分行业除航空运输业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装卸搬运、仓储和邮政业集聚指数上升较快。两大产业细分行业间多呈共同集聚态势,但低度集聚的产业组合仍占多数,仓储业、装卸搬运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最高,航空运输业、仓储业和装卸搬运的共同集聚水平上升变化最为明显,而铁路、道路、水路运输业与制造业分布趋于分散。最后,以马歇尔3个外部性理论为框架,结合产业转移的背景,解释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形成共同集聚的内在机理。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谭洪波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贸易成本对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集聚关系的影响。该模型刻画了生产者服务业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以及由于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应用其贸易成本大幅变化等特征,并运用数值方法模拟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在不同国家间的集聚关系。研究发现:两种产业的空间集聚关系更依赖于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服务业的贸易成本。相同条件下,生产者服务业的贸易成本较高时,两种产业在同一国家都有相当份额地分布和集聚,形成"协同式集聚"关系,反之,两种产业趋向于分别分布和集聚在不同的国家,形成"分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蔚  
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共同集聚指数对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均衡,外围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集中。单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并不完全呈现一致性。传统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两极化的空间集聚水平,而重化工业的集聚效应明显于扩散效应。最后,分别对基于资源禀赋、协作共生、规模经济和政府引导四种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炳汝  芮进松  
运用全局熵值法计算江苏2007—2017年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江苏物流业的空间演化。从制造业考虑,采用计量方法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物流业发展空间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近11年江苏物流业整体水平一直在提高,但各城市的发展不均衡,总体呈现南强北弱的局面。从整体看,江苏物流业发展趋于集聚分布;从局部看,形成了无锡、南通组成的高水平集聚区以及以淮安为中心的低水平集聚区。制造业的规模、人力吸引力、集聚能力、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开放性都对物流业的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制造业主要是通过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促进物流业发展,并对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谭洪波  
为分析中国不同产业的空间集聚变化对各种贸易成本的反应敏感程度,本文首先选取并测度了反映贸易成本的三个重要变量:信息通信技术(ICT)、地方保护主义和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并测度了中国制造业二位数行业和服务业一位数行业历年的的空间集聚系数,然后本文依次分析了各种贸易成本对不同类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对不同的细分贸易成本反应敏感程度不同: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时,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仅仅受贸易成本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将制造业和服务业按要素密集度分类后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空间集聚除了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之外,还受交通运输网络密度的影响;而技术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曦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检验方面着手,探究了流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的影响,利用流通成本的影响因素,使流通成本在制造业空间集聚中发挥积极作用,既要促进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又要催生出新的工业变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曹希广  
本文采用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运用Arellano-Bond GMM估计方法,考察了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制造业的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均缩小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而服务业的MAR和Porter溢出效应有扩大该差距的作用。(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MAR、Jacobs与Porter溢出效应均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存在非线性关系,当跨越门槛临界值后,知识溢出会产生相反的影响作用。(3)与沿海地区相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