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78)
- 2023(8935)
- 2022(7559)
- 2021(6752)
- 2020(5434)
- 2019(11664)
- 2018(11288)
- 2017(21229)
- 2016(10903)
- 2015(11804)
- 2014(11351)
- 2013(10908)
- 2012(10000)
- 2011(9217)
- 2010(9252)
- 2009(8787)
- 2008(7862)
- 2007(6753)
- 2006(6126)
- 2005(5498)
- 学科
- 济(65610)
- 经济(65557)
- 管理(31084)
- 业(25675)
- 企(21238)
- 企业(21238)
- 方法(18711)
- 地方(18144)
- 数学(16304)
- 数学方法(16147)
- 中国(13929)
- 地方经济(12928)
- 业经(12656)
- 农(12247)
- 学(12070)
- 财(10599)
- 环境(9372)
- 制(8668)
- 农业(8470)
- 贸(8189)
- 贸易(8182)
- 易(7835)
- 融(7621)
- 金融(7620)
- 经济学(7400)
- 发(7389)
- 和(7322)
- 体(7112)
- 银(6968)
- 银行(6952)
- 机构
- 学院(156406)
- 大学(152786)
- 济(73987)
- 经济(72730)
- 研究(56789)
- 管理(56240)
- 理学(48501)
- 理学院(47882)
- 管理学(47073)
- 管理学院(46772)
- 中国(42214)
- 科学(33264)
- 财(31488)
- 京(30811)
- 所(28105)
- 研究所(25521)
- 财经(25303)
- 中心(25021)
- 经济学(24342)
- 经(22950)
- 江(22874)
- 经济学院(21616)
- 农(21526)
- 范(20921)
- 师范(20755)
- 院(20719)
- 业大(19634)
- 北京(18932)
- 财经大学(18697)
- 州(18158)
- 基金
- 项目(104408)
- 科学(83559)
- 研究(77169)
- 基金(76720)
- 家(66857)
- 国家(66365)
- 科学基金(57355)
- 社会(52052)
- 社会科(49395)
- 社会科学(49386)
- 省(40692)
- 基金项目(40302)
- 自然(35436)
- 自然科(34622)
- 自然科学(34617)
- 教育(34497)
- 自然科学基金(33962)
- 划(33917)
- 编号(30380)
- 资助(29824)
- 发(24478)
- 重点(24344)
- 成果(23302)
- 部(22418)
- 国家社会(22166)
- 创(22078)
- 课题(21281)
- 创新(20702)
- 发展(20229)
- 展(19932)
共检索到236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伊力扎提·艾热提 林晓言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利用弗洛伊德算法计算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以此对经典经济联系指标进行修正,并研究2009—2019年间该区域高速铁路网产生的时空收敛现象及其对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证实:样本期间长三角区域呈现出了较强的时空收敛现象;纵向看,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总量和可达性值均表现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逐步增强的趋势,横向看,较早开通高铁的城市产生的时空压缩现象对其经济联系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春萌 杨珍 谷人旭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的相关数据,采用产值密度、产业专业化系数、行业相对专业化指数测度服务业空间分工特征,并通过服务业与外界经济活动密切交流产生的城市流强度考察城市间经济联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的空间演化效应开始显现,形成"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杭州-宁波-舟山"的"Z"形走廊地带;服务业分工专业化程度提高,空间分工愈加明确;各城市服务业优势行业出现变化,但存在一定的产业同构现象,未来要打破行政壁垒,着力培育新发展方向,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各城市均具有一定的外向辐射能力,但差异较大,要通过发挥高城市流强度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实施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有效集聚、强化交通网络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群内部的合理分工和功能互补。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服务业 空间分工 经济联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阿萌 肖翔
针对目前关于高铁对不同城市影响差异的研究较为缺乏的状况,以长三角通高铁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比较2005年和2011年有无高铁两种情形下,城市经济联系度的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通高铁后,所有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均有明显提升,轴线联系更加明显,城市间联系网络化趋势增强,但区域经济联系格局差异加大,传统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更强。从集聚与扩散的角度来看,大城市的集聚能力更强,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成为区域经济联系度核心城市;同等级城市之间集聚和扩散更加平衡;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受到大城市扩散效应的影响而加快发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高铁反而加速小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出而进一步被"边...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集聚与扩散 长三角 小城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童纪新 张奇
本文利用泛长三角城市职能指标指数将各城市划分为3个等级中心城市,发现城市等级分布不均匀,高等级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为泛长三角的核心地区,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中心等级差异在不断减弱。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量,发现经济关联量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浙北与苏南城市经济关联量明显,安徽、苏北、浙南地区经济关联量较弱,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各个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中心地位,通过点入度与点出度分析经济扩散效应,利用ConCor法将泛长三角划分为8个凝聚子群,分析各个子群发展因素,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旭亮 宁越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不仅对长三角地区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经济联系、经济隶属度和国际化程度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上海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但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构,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组团和与上海的联系不断加强,这种趋势将不断扩大。城市国际化异军突起,中小城市国际化充分彰显,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及辐射区、次级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三重城市国际化的空间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为彪 吴玉鸣 许丽萍
高速铁路的发展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因素之一。基于2003—2019年的面板数据,将城市是否开通高铁作为准自然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铁网络,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系统考察了高铁开通对长三角中心与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长三角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保持不变。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对大城市影响不明显;高铁网络中拥有度数中心度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缩小其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机制表明,高铁开通加速了劳动力流动进而加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极化效应,且该机制对外围小城市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高铁开通降低了外围小城市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拉大了其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研究表明,多中心、网络化的高铁网络有利于缓解因高铁开通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此外,高铁开通明显扩大了距离中心城市300-400公里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本研究为从多中心、网络化的中心—外围视角理解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政府推动高铁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彭婷婷 贾震
采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了宁杭高铁对长三角物流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发展影响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及风险,提出了若干相应对策,为高铁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提供借鉴,以期促进全国物流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宁杭高铁 长三角物流发展 SWOT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邹德玲 蒋天颖 刘程军 徐明
文章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因子分析获得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以此为基础,结合引力模型探讨了区域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根据区域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和最大引力线数量确定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分级区域,并利用断裂点公式分析了中心区域与二级节点的旅游经济辐射范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2006年相比,2012年长三角各区域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和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明显增加;长三角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呈现出以上海为一级节点区域,以苏州和杭州为二级节点区域的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的密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无锡、杭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穆成林 陆林 黄剑锋 汪莹 邓洪波
以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运营频次及2010—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赫希曼—赫芬达尔、集中化等指标测度高铁网络下区域铁路旅游交通可达性和交通流的空间格局。利用高铁下区域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修正引力模型,综合测度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总量、方向,识别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经济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的建设完善,整体提升各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产生了区位叠加、时空收敛的效应,可达性空间格局趋于均衡。区域铁路交通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北翼较密集南翼较稀疏的特征,北翼交通门户功能突出,上海为连接南北翼的枢纽,南翼得到高铁交通流的补给,交通功能提升。2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出上海为主核心,南京、杭州为副核心的特征。总量上呈现出上海为中心北密南疏的特征。方向上呈现出核心城市指向性和空间区位邻近指向性的特征。研究表明,高铁网络下长三角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上海为主核心,南京、杭州为副核心,南北两翼各自相互抱团的空间分布特征,构成"一主两副双翼"的经济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琳 蔡丽娟
基于经济实力和城市产业互补性视角修正引力模型,结合GIS可视化,对1998-2012年中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中三角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间经济联系差异扩大,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基本维持以武汉为中心以及以长沙、新余组团为中心的两大圈层式扩散形态,呈北部与中南强、东部弱的空间分异特征;武汉城市圈、泛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跨界联系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互动集群式发展结构尚未形成;产业互补性在城市经济联系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新余、益阳、萍乡等城市在非中心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中表现突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三角城市群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坚
基于中心职能强度及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中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及其结构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中三角城市群初步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极点的"多心组团"的空间格局。城市集聚功能依然是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功能,城市辐射功能欠缺,中三角城市群目前还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城市流的动态变化来看,近五年来,中三角三大城市群均表现出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快于第三产业的特征,制造业的增长是促进中部城市群城市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中三角城市群 城市流 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兆钊 曹卫东 岳洋 张大鹏 任亚文
为探讨高铁对泛长三角地区可达性造成的影响,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及日常可达性作为3个主要评价指标,分析有无高铁两种情形下,泛长三角地区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该变化所带来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高铁的运营使得各城市的可达性均得到了大幅优化,各城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平均缩减了50. 57%,经济潜力值平均增幅达到了99. 62%,省级行政中心的一日交流圈面积占比增长至95. 92%;高铁带来的时空效应、区位增强效应、同城化效应和一体化效应加强了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同时,还推动了区域空间格局的重塑;因高铁对各城市可达性的差异化提升,泛长三角地区的空间极化将进一步凸显,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发挥其区位优势,对周边城市产生强劲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宣城、阜阳等无高铁通过城市因相对区位的渐弱,将被日益边缘化,重组后的"核心-边缘"格局已初现端倪。
关键词:
高铁 可达性 泛长三角 空间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英浩 陈江龙 高金龙 蒋伟萱
经济转型背景下,研究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等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基于2000-2015年长三角地区各地区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研究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特征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两阶段波动上升的趋势。(2)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高值区沿"沪宁—沪杭—杭甬"交通线分布,且这一空间特征较为稳定。(3)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全球化因素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市场化因素的总效应呈现减弱趋势;财政分权在第一阶段对本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对临近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消极作用,但到了第二阶段,这两种作用均变为不显著;土地财政在第一阶段对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第二阶段随着土地的资本化加强,反而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4)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人口密度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也愈发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学良
本文运用非参数DEA分析方法,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四部分,利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技术,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了长三角经济增长与这四类因素的收敛效应。结果表明,物质资本所贡献的经济增长主导着长三角各县市区的实际经济增长;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这种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产生明显影响;物质资本积累是惟一使得长三角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因素,主导着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的方向;人力资本、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等使得长三角经济增长趋异,对长三角的经济差距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婷
商贸流通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发展的空间分布信息,就必须对商贸流通业在当前空间布局下的收敛趋势进行研究。笔者将发展对象选定为2008-2017年的长三角地区商贸流通业,从中探究其空间分布的收敛特征。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空间分布 收敛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