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90)
- 2023(13680)
- 2022(11382)
- 2021(10130)
- 2020(8142)
- 2019(18035)
- 2018(17267)
- 2017(32765)
- 2016(17445)
- 2015(18823)
- 2014(18497)
- 2013(18320)
- 2012(17327)
- 2011(16232)
- 2010(16317)
- 2009(14950)
- 2008(14242)
- 2007(12671)
- 2006(11523)
- 2005(10610)
- 学科
- 济(96560)
- 经济(96476)
- 管理(46877)
- 业(44468)
- 企(32543)
- 企业(32543)
- 方法(30340)
- 地方(28206)
- 数学(26899)
- 数学方法(26756)
- 中国(26201)
- 农(23782)
- 业经(19812)
- 学(18115)
- 农业(16930)
- 地方经济(16858)
- 财(16797)
- 贸(15620)
- 贸易(15609)
- 环境(15276)
- 易(15001)
- 制(14435)
- 融(14124)
- 金融(14122)
- 银(13532)
- 银行(13491)
- 发(13461)
- 行(13123)
- 技术(12073)
- 产业(11474)
- 机构
- 学院(256839)
- 大学(254806)
- 济(118896)
- 经济(116770)
- 研究(98380)
- 管理(93606)
- 理学(80446)
- 理学院(79419)
- 管理学(78237)
- 管理学院(77762)
- 中国(73518)
- 科学(59882)
- 京(54010)
- 所(50839)
- 财(50211)
- 农(49351)
- 研究所(46266)
- 中心(43314)
- 财经(39929)
- 业大(39789)
- 江(39018)
- 农业(38630)
- 经济学(37981)
- 经(36376)
- 院(35397)
- 北京(34235)
- 经济学院(34096)
- 范(34064)
- 师范(33636)
- 科学院(30957)
- 基金
- 项目(172828)
- 科学(136559)
- 基金(126384)
- 研究(121968)
- 家(112780)
- 国家(111841)
- 科学基金(94632)
- 社会(82102)
- 社会科(78027)
- 社会科学(78011)
- 省(67773)
- 基金项目(67088)
- 自然(59967)
- 自然科(58577)
- 自然科学(58561)
- 自然科学基金(57517)
- 划(57313)
- 教育(53502)
- 资助(49838)
- 编号(46100)
- 发(44134)
- 重点(39730)
- 部(37419)
- 创(36212)
- 成果(35866)
- 国家社会(35218)
- 发展(35177)
- 展(34618)
- 创新(34019)
- 课题(32965)
- 期刊
- 济(139777)
- 经济(139777)
- 研究(79598)
- 中国(53669)
- 农(45459)
- 学报(43780)
- 科学(40246)
- 财(35992)
- 管理(35198)
- 大学(32422)
- 学学(31206)
- 农业(30775)
- 融(26650)
- 金融(26650)
- 经济研究(23987)
- 业经(22265)
- 教育(22013)
- 技术(20723)
- 财经(20369)
- 问题(18198)
- 经(17750)
- 业(16208)
- 贸(14385)
- 技术经济(14103)
- 商业(13244)
- 世界(13226)
- 资源(13003)
- 国际(12880)
- 科技(12393)
- 统计(11785)
共检索到396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锦顺
高铁大规模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收缩,形成"收缩的大陆",提高了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流动速度,提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程度不均衡的问题。关注于2004年和2007年两轮高铁改造的大都市圈效应对县域经济的影响,采用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高铁改造是否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结果表明:高铁改造的大都市圈溢出效应受益最多的是城市地区。尽管高铁的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起着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差距。
关键词:
高铁改造 县域经济 DID 大都市圈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国平
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以上海为龙头,以苏南、浙北的14个城市为两翼,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5.9%的人口,2002年创造出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8%,外贸出口的28.4%,利用外资的32.3%,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长三角的都市经济已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潜力、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经济带。近几年来,德清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把融入杭州、接轨上海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主动接受大都市辐射,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作为全国百强县德清由2000年的第93位上升到2001年的59位,前移了34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建
九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王建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三个国土大国,幅员面积比美国还要辽阔,但我国又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国土资源条件与日本类似。鉴此,我国应采取哪种区域发展模式最有利呢?随着我国高速增长时代的到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与日俱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陶希东
交通技术革新始终是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更是影响不同区域政府间关系的助推力。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和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我们迎来了一个高铁化的城市区域时代跨界大都市圈将纷纷崛起,同城化将成为某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现象,在大大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的同时,也将对区域跨界治理提出新的挑战。文章主要针对如何应对高铁时代的大都市圈跨界治理、战略重建等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高铁时代 大都市圈 战略重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圣军
经济整合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而大都市圈发展同样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功能。文章通过探讨经济整合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功能特征,指出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经济整合是大都市圈发展的最终归宿;大都市圈发展推动了经济整合;差异性造就了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的特色。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我们理解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关键词:
经济整合 大都市圈 发展研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琪
本文以2002-2011年我国三大都市圈各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三大都市圈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溢出效应,并对溢出效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大都市圈流通业的溢出效应都比较显著,但程度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长三角都市圈流通业的溢出效应最高,而环渤海都市圈流通业的溢出效应不及其他两大都市圈。
关键词:
都市圈 流通业 溢出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非嵌套空间权值矩阵的检验方法,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城市化效应及经济的集聚与扩散所产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区域存在各自独特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城市化进程道路,应继续提升城市集中度,通过发展中心城市缩小区域内收入差距,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其中珠三角地区已达到城市最优集中度,应通过扩张区域辐射范围来均衡区域的最优城市集中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蕾 王桂新
改革开放30年来,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共同力量,即沿海的地理优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优惠政策。进而运用数据对比,挖掘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中差异化的主导力量,京津冀都市圈是政府干预主导下的经济发展;长三角都市圈是市场力量主导下的经济发展;珠三角都市圈是由政策引导和外向型经济等外在力量作用下政府干预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经济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圣军
大都市圈经济整合是大都市圈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大都市圈功能的具体反映。通过对大都市圈经济整合中的"囚徒困境"分析,得出了中国大都市圈经济整合中所产生的"囚徒困境"是制度缺陷造成的。因此,破解"囚徒困境"的方法就是寻求制度创新。
关键词:
囚徒困境 大都市圈 经济整合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圣军
政府机制是推动大都市圈经济整合的重要机制,是加速我国三大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推动力。然而,政府机制在三大都市圈经济整合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行使怎样的职能,目前还存在很多困惑。为此,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能,破解地方城市本位论思想导致的各自为政局面,还得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有效协调,这样,政府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
大都市圈 经济整合 政府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俞涵
本文选取我国8大都市圈的样本,实证研究了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处于较高水平,单核心都市圈的空间结构特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相对较高;而且在我国,当都市圈规模较小时,空间结构特征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更能得到发挥。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结构特征 经济效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俞路 蒋元涛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分析来探索我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首先,从空间尺度来看,全国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在持续拉大,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典型代表——三大都市圈内部的经济差异却在逐步减小。这充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近距离的区域趋同效应显著,内部的核心地区(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近距离的经济扩散作用明显,导致其内部经济差异大幅缩小。但对远距离的内陆地区影响作用很小,全国其他地区与三大都市圈的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其次,文章探索了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与空间依赖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区域经济越不平衡,那么区域经济的空间依赖程度将会上升,空...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彭劲松
伴随着地区工业化、经济现代化和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些大城市迅速崛起,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乡日益交融,显现出连绵成片、跨界发展的都市圈。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一级流域经济带,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刺激了大都市圈不断发展而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有力地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大都市圈协调发展还需要注意提升首位城市能级,增强都市圈城市集聚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区域统筹能力。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大都市圈 发展格局 竞争力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廖元和
重庆大都市圈是重庆市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中心,在空间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重庆大都市圈也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长江上游核心经济区的建设是影响重庆大都市圈功能定位的最大的外部环境因素,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则是重庆大都市圈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庆大都市圈的新发展战略就是将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新型开发区的发展促进重庆大都市圈的形成。
关键词:
重庆大都市圈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开发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臧淑英,吕弼顺,李继红
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几年来 ,有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圈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多。本文从哈尔滨大都市圈发展的实际出发 ,揭示其发展所具备的条件、背景和机遇 ,提出建设大都市圈的预期模式及主要战略措施
关键词:
大都市圈 城市化 哈尔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