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08)
- 2023(14031)
- 2022(11824)
- 2021(10713)
- 2020(8977)
- 2019(19479)
- 2018(18813)
- 2017(35859)
- 2016(19099)
- 2015(20394)
- 2014(19768)
- 2013(19186)
- 2012(17491)
- 2011(16261)
- 2010(16326)
- 2009(15261)
- 2008(14458)
- 2007(12797)
- 2006(11530)
- 2005(10102)
- 学科
- 济(96622)
- 经济(96542)
- 管理(52026)
- 业(46351)
- 企(37100)
- 企业(37100)
- 方法(34805)
- 数学(29726)
- 数学方法(29375)
- 地方(24000)
- 农(21905)
- 中国(21003)
- 学(20473)
- 业经(19730)
- 财(17983)
- 农业(15227)
- 贸(15197)
- 贸易(15192)
- 地方经济(15073)
- 易(14663)
- 制(14330)
- 环境(14307)
- 理论(12408)
- 产业(12249)
- 融(12006)
- 金融(12003)
- 和(11781)
- 银(11306)
- 银行(11251)
- 体(11193)
- 机构
- 学院(279877)
- 大学(276798)
- 济(118538)
- 经济(116341)
- 管理(102838)
- 研究(99284)
- 理学(89535)
- 理学院(88359)
- 管理学(86623)
- 管理学院(86112)
- 中国(71836)
- 科学(64604)
- 京(56895)
- 所(51097)
- 农(50813)
- 财(50359)
- 研究所(47225)
- 业大(43735)
- 中心(43514)
- 财经(41114)
- 江(40606)
- 农业(40226)
- 范(38307)
- 师范(37804)
- 经济学(37467)
- 经(37282)
- 院(35656)
- 北京(35144)
- 经济学院(33531)
- 州(32787)
- 基金
- 项目(193480)
- 科学(152750)
- 基金(142247)
- 研究(133380)
- 家(127331)
- 国家(126367)
- 科学基金(107534)
- 社会(88386)
- 社会科(83911)
- 社会科学(83891)
- 省(76988)
- 基金项目(75671)
- 自然(70837)
- 自然科(69229)
- 自然科学(69207)
- 自然科学基金(67984)
- 划(64354)
- 教育(59689)
- 资助(57361)
- 编号(51014)
- 重点(44420)
- 发(43830)
- 部(40812)
- 创(40140)
- 成果(39170)
- 创新(37686)
- 国家社会(37482)
- 科研(37249)
- 计划(37028)
- 课题(35626)
- 期刊
- 济(134806)
- 经济(134806)
- 研究(76787)
- 学报(50207)
- 中国(47494)
- 农(45961)
- 科学(45425)
- 管理(36811)
- 大学(36628)
- 财(36317)
- 学学(35392)
- 农业(31347)
- 经济研究(23488)
- 业经(22101)
- 技术(21462)
- 教育(21419)
- 融(21143)
- 金融(21143)
- 财经(20297)
- 经(17643)
- 问题(17078)
- 业(15754)
- 版(14357)
- 商业(14142)
- 技术经济(14118)
- 资源(13852)
- 科技(13340)
- 贸(13256)
- 统计(13202)
- 业大(12646)
共检索到401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新越 刘晓艳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重构了区域的旅游空间格局,成为助推黄河流域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关系”视角,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复杂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高铁影响下黄河流域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发展演变。结果表明:(1)2007—2019年黄河流域主要旅游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网络趋向均衡化,太原→晋中为旅游联系度最强的两地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极化特征突出;(2)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从多核心引领转向网络化发展,兰州、银川、西宁的网络“孤岛”状态被打破;(3)中心性态势优化,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增强;(4)“小世界”特征显著,五大社团演化为四大社团,济南—泰安、郑州—开封、太原—晋中、西安—渭南为主要发展轴链。最后,提出黄河流域主要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优化措施。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朝武 樊玲玲 吴贵华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年—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尊孟 李晓东 李偲
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模型,以2004,2010,2016年为时间截面,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并使用QAP分析,探讨旅游经济网络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经历了"非均衡—均衡—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向多核心协同发展的模式演变,核心-边缘结构渐趋弱化;旅游要素集聚与扩散、交通建设、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外开放、旅游资源禀赋共同驱动着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扩展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明月 王成新 赵金丽 李梦程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州、盟)为研究单元,选取2005、2009、2013、2017年截面数据,采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并结合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定量分析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呈现H-H和L-L集聚分布的空间态势,其中L-L集聚区范围不断缩小,H-H集聚区从黄河下游地区向黄河中游地区逐渐延伸;②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不断增强,东—西向成为其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方向;③交通区位条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黄河流域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胜鹏 乔花芳 冯娟 谢双玉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旅游业发展则对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理学视角,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方法等探索2000—2016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化轨迹,并运用VAR模型模拟旅游生态效率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区域差异有所减小,但极化现象逐渐凸显。②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方向性逐渐减弱,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态势。③多数省域旅游生态效率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脉冲响应都呈平滑响应态势,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各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生态效率的相互贡献程度整体上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建议未来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应当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推进省域间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因时制宜,以短期为主,长期为辅,把握互动响应峰值时期;各省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陈青青
城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科学分析黄河流域旅游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助力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基于空间自相关、马尔可夫链、空间马尔可夫链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2005~2018年黄河流域各地市旅游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其中陕西省能较好地保持在领先地位,山西省则极具旅游城镇化建设潜力,而内蒙古和宁夏两省区的旅游城镇化特征则不够显著;(2)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即黄河流域旅游城镇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展现出空间集聚特性,近邻效应突出;(3)黄河流域旅游城镇化水平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现象较为突出,不同类型城市转移存在显著的时空惯性与路径依赖;(4)产业结构水平、人均消费水平、旅游产业集聚程度是影响黄河流域旅游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征。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小宁 白永平 宋龙军 高祖桥
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测度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等级结构,从中心性、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各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内城市等级结构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和关中均分为3个等级,呼包鄂榆中缺少三级城市;各城市群市(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市(州)等级划分呈现一定协同性。(2)各城市群内经济联系总量及紧密程度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内市与市间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小,但联系最紧密,县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但联系最松散;关中则市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且联系最紧密。(3)各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存在差异,关中对外经济吸引辐射能力、中介能力均最强,宁夏沿黄最弱;网络密度上,呼包鄂榆和关中网络密度较高,兰西和宁夏沿黄较低。(4)对各城市群进行聚类分析,兰西、宁夏沿黄凝聚子群基本依赖行政区划分,呼包鄂榆、关中凝聚子群分割行政区较严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秀平 李秋辰 王睿
黄河流域历史悠久且旅游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产业结构视角,从七个维度界定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构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三种发展情景下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指数水平,利用GIS技术探究旅游产业结构综合水平变化趋势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存在较强的空间分异特征,但各省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2)2019—2025年,协调发展型情景下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指数均高于现状延续型和环境优先型情景;(3)2009—2025年,各省区旅游产业结构综合水平等级空间区域差异逐渐增大,呈现“东高—中低—西高”和“北高—中低—南高”的空间分布,通过比较,协调发展型情景下旅游产业结构综合水平等级效果较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秀平 李秋辰 王睿
黄河流域历史悠久且旅游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产业结构视角,从七个维度界定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构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三种发展情景下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指数水平,利用GIS技术探究旅游产业结构综合水平变化趋势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存在较强的空间分异特征,但各省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2)2019—2025年,协调发展型情景下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指数均高于现状延续型和环境优先型情景;(3)2009—2025年,各省区旅游产业结构综合水平等级空间区域差异逐渐增大,呈现“东高—中低—西高”和“北高—中低—南高”的空间分布,通过比较,协调发展型情景下旅游产业结构综合水平等级效果较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博 吴清 罗静
运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01、2007以及2012年为研究的时间截面,分析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呈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武汉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济网络整体联系密度较低,网络结构发育程度不成熟,且具有逐渐提升的趋势;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地区的地位突出,空间辐射效应逐步增强;旅游经济网络的核心节点已基本形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可达性对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网络结构 演化特征 武汉城市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慧娴 杨蓓 陈思静 刘筱喆 祁飞宇
[目的]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兼具共性与个性,对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以黄河流域9省(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7、Excel 2021、Nvivo 12、fsQCA 3.0软件分析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评估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提炼乡村旅游发展要素、归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结果](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点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核密度较高区域呈“Z”字型结构;(2)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水平较高,但9省(区)差异显著;(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包含产业共富、党建引领、教育筑梦、资金助力、科技开拓、人才带动、生态涵养、体育盘活、文化赋能和艺术助推10种核心范畴;(4)单一核心范畴难以推动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需以条件组态形式出现。[结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共有文化教育内拉型、文化人才外推型和人文党建三驱型3种发展模式。同时文化赋能发挥了普适性效应,艺术助推发挥了辅助性效应,人才带动和教育筑梦具有替代性效应,党建引领发挥了补充性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夏骕鹔 郭淑芬
依托2007—2018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面板数据,依托熵权法、DEA-SBM模型等方法对黄河流域旅游开发强度、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变化及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度分析,并采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研究探讨了旅游开发强度对生态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旅游开发强度的不断提升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效率;(2)旅游业设施建设对提升旅游业开发强度发挥关键作用;(3)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改善生态效率任务艰巨。为此建议,将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纳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予以考量,并加大对黄河中上游旅游业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鼓励技术创新、降低污染排放,加快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低效问题。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旅游开发强度 生态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俊远 梁静波 高翔
文章基于旅游发展绩效的内涵,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7—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的时空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旅游发展绩效等级呈现下游省份高于中游省份、中游省份高于上游省份的空间格局;单项指标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和环境是黄河流域旅游发展综合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新向 苗长虹
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地域差异明显、政策导向不同,缺乏旅游合作的机制。通过分析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对区域旅游合作的诉求,提出优化旅游产业模式,构建黄河旅游经济带和制度化的旅游协调机制等全流域旅游合作和互动发展模式。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旅游合作 政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