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3)
2023(10039)
2022(8336)
2021(7527)
2020(6112)
2019(13790)
2018(13360)
2017(24715)
2016(12981)
2015(13606)
2014(13069)
2013(12775)
2012(11589)
2011(10384)
2010(10282)
2009(9233)
2008(8786)
2007(7702)
2006(6565)
2005(5464)
作者
(37310)
(31248)
(30951)
(28960)
(19788)
(15004)
(13750)
(12049)
(11792)
(10631)
(10488)
(10187)
(9917)
(9665)
(9453)
(9348)
(9323)
(9260)
(8949)
(8814)
(7778)
(7377)
(7218)
(7128)
(7073)
(6717)
(6692)
(6687)
(6169)
(6141)
学科
(52078)
经济(52016)
管理(43052)
(41977)
(35591)
企业(35591)
方法(23013)
数学(20089)
数学方法(19977)
中国(17356)
技术(17070)
(15097)
贸易(15090)
(14783)
(13883)
技术管理(13235)
(12775)
业经(12210)
(11989)
地方(11273)
(10029)
农业(8954)
(8464)
环境(8404)
(8312)
出口(8311)
出口贸易(8311)
(8300)
产业(7857)
(7675)
机构
大学(181484)
学院(180402)
(77528)
经济(76105)
管理(74974)
理学(66275)
理学院(65556)
管理学(64704)
管理学院(64362)
研究(59110)
中国(42702)
科学(37130)
(36709)
(32459)
(31870)
业大(29709)
(28214)
中心(27198)
财经(26821)
研究所(26108)
(25820)
农业(25420)
(24695)
经济学(24267)
经济学院(22226)
(21887)
北京(21792)
(21707)
师范(21563)
商学(20946)
基金
项目(134171)
科学(108438)
基金(100944)
研究(92638)
(90060)
国家(89363)
科学基金(78134)
社会(63906)
社会科(61062)
社会科学(61051)
基金项目(55132)
(52894)
自然(51511)
自然科(50540)
自然科学(50526)
自然科学基金(49675)
(44619)
教育(41382)
资助(38036)
(34577)
编号(33827)
创新(31349)
重点(29868)
(29021)
(28707)
国家社会(27860)
(26212)
计划(25712)
科研(25679)
教育部(25124)
期刊
(74800)
经济(74800)
研究(49888)
中国(33195)
学报(30393)
科学(28431)
管理(27311)
(26839)
(23477)
大学(22687)
学学(21704)
农业(18061)
教育(14637)
技术(13818)
经济研究(13268)
(13040)
金融(13040)
财经(12612)
业经(12568)
科技(12130)
问题(12003)
(10918)
(10797)
(10137)
技术经济(9903)
(9080)
商业(8928)
现代(8339)
(8198)
国际(8170)
共检索到251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凌云  陶东杰  
研究目标: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基于知识生产"面对面交流"理论,构建实证模型,利用2003~2016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基准回归结果表明高铁开通显著地提高了高铁沿线非节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动态效应分析和工具变量估计仍然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高铁沿线非节点城市,与节点城市的距离越近、对应的节点城市创新水平越高,高铁开通对其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越大,且主要发生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表明高铁开通具有知识溢出效应。进一步排除竞争性假说,证实了知识溢出效应。研究创新:从知识溢出效应角度考察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工具变量方法缓解了已有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研究价值:有助于全面评价大规模高铁建设的经济效应,同时为高铁时代地区间如何创新协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政策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易明  王腾  吴超  
外商直接投资通常被认为是先进技术的源头,知识溢出是传播技术、实现区域创新的重要渠道。本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2000—2010年11年的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我国区域创新水平提高,知识溢出促进了区域创新产出,但影响较为有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五点建议: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力度优化引资结构,提升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加强区域开放协同创新,提高区域创新主体能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恩斌  
基于2000—2019年京沪高铁沿线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匹配差分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京沪高铁整体上提升了通车城市的创新能力,距离通车时间越近提升效应越大,对沿线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和金融越发达的城市创新能力贡献越大;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范围主要为邻近城市;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和创新活跃度对城市创新能力呈空间正溢出,人力资本、政府科技支持和外商投资呈空间负溢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黄新飞  李莹  张伟俊  
文章首先将中国专利引用数据库与298个城市间高铁连通数据进行匹配,构建了2001~2019年88506个城市配对的面板数据,考察了高铁网络对于国内城市间知识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没有直通高铁的城市相比,高铁直通之后,城市主动引用另一个城市专利的次数将提升22.7%。其次,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研究了高铁开通对于城市吸收国外知识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开通使得城市引用国外专利的次数增加了16.6%。机制研究发现,高铁不仅通过人才流动、举办学术会议和科技服务等渠道促进国内知识传播,还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外知识向国内溢出。最后,通过整理城市层面的发明专利和产学研结合专利数据,发现高铁开通的知识溢出效应带动了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易巍  龙小宁  林志帆  
本文通过匹配中国专利引用数据库、城市高铁开通数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构造2000—2015年12922个地级市配对面板数据,考察中国高校知识在城市间流动的特征。研究发现:(1)高校专利的被引可能性与被引次数随地理距离的增大而减小。"985"高校和"211"高校专利技术传播范围相对较广,化学、机械和电子类专利技术的传播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较大。与"高校对高校"的知识溢出相比,"高校对企业"的知识溢出呈现更强的本地化特征。(2)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可使本地引用两小时车程内的外地高校专利的可能性增加4%,引用数提升17%。从全国范围看,高校知识越来越集中于东部地区,导致西部地区高校知识的"流失"。(3)高铁开通通过促进学术会议举办、科技服务以及技术转让等渠道促进了高校技术知识的传播。本文为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以及平衡高校资源的地区间差异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岳龙  袁旺平  
地铁开通能有效促进人们的交流,本文使用2001—2016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地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地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能解释同时期城市创新水平变化的24.13%,且结果高度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地铁开通后导致的校企联系增加、诱使的人力资本和FDI流入,是解释其提高城市创新水平的重要机制,这种机制可能有助于缓解当前中国“西低东高”的区域创新格局。本文研究结论为政府如何利用地铁网络引导区域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提供了经验层面的证据,同时为缓解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永乐  许阳  吴然  
利用全国338个城市房价和创新水平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行了不同类型城市的比较研究。总体来看,城市高房价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分城市类型看,差异较为明显:一线城市的房价及上涨率对创新均起到抑制作用,房价对二线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在三四线城市为正;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上涨率与城市创新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即在低增长率情况下促进创新,高增长率情况下阻碍创新,但在四线城市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房价城市,房价涨幅过大会加剧对创新水平的抑制效应,涨幅较小则有利于创新水平的提升。因此,“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有利于不同类型城市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一线城市应实行房价和涨幅双控制,二三线城市主要把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四线城市可适度促进房地产发展,但应避免“脱实向虚”的现象发生。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漫宇  余祖鹏  陈磊  赵曜  
高铁作为中国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其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对于提升城市经济关联、促进绿色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在系统阐述高铁开通与城市绿色创新内在关联逻辑的基础上,基于2008—2019年中国26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本地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层面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铁开通为城市绿色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不仅会促进本地城市绿色创新,还会影响邻近城市绿色创新。(2)高铁开通不仅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的绝对水平,也提高了其相对水平;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空间效应会受到城市规模的调节,城市规模越大,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作用越明显。(3)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效作用范围为距离本地城市100~250 km半径内,250 km以外则不再明显。上述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铁开通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治国  欧国立  
基于多期双重差分(多期DID)方法并使用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七大城市群2003—2019年的数据,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群的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对七大城市群的城市创新总体上存在积极的影响;高铁开通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创新具有正面的影响,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创新则有负面的影响,对其他城市群的创新没有显著的影响;高铁对于城市创新的作用受到城市群中的城市在邻近区域地位的重要影响,用城市群划分城市比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更合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雨   宋福铁   张杰  
文章利用金融行业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测度金融网络,借助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城市创新效率,分析城市金融网络、知识溢出与城市创新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间金融联系广度和强度显著上升,金融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的“核心—外围”分布格局;金融网络的发育能够促进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且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核心区域城市受到的影响更大;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金融网络通过促进空间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网络邻近性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大于地理邻近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钰芬  范嵩盈  
在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合理评估区域知识创新水平并识别其“症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明晰知识创新内涵及其测度逻辑,构建知识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知识创新水平呈上升态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近年来我国知识存量快速增加,逐渐重视知识创新过程和环境,知识创新效应得以激活。第二,知识创新水平及特征在不同省份存在空间异质性,高水平省份的优势和短板不同,中低水平省份知识创新低效原因各异。第三,我国东、中、西部知识创新水平的演进态势迥异,区域知识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本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各区域知识创新水平及分析知识创新低效的原因,为合理利用知识要素进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叶德珠  潘爽  武文杰  周浩  
高铁拉近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重塑了人才这一创新第一要素的空间配置,为中小城市吸纳创新资源拓宽了空间。本文采用全国284个地级市2005—2015年面板数据,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PSM-DID模型对"距离与城市创新"命题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显著地提高了全国整体的城市创新水平;(2)高铁开通的城市创新效应呈现依"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而递减的特征,同时高铁开通对中心城市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创新提升效果不明显,表现出虹吸效应特征,综合这两种效应,最终高铁开通的城市创新效应在"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这个维度上呈现"∽"型结构特征,其作用的最优半径为距离中心城市200公里的范围;(3)高铁开通促进城市创新的机制之一是促进城市经济集聚;(4)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随着开通时长的增加而逐渐衰减的特征以及区域异质性。本文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工具变量等处理后依然成立,可为中小城市的差异化发展和战略定位提供借鉴。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思莹  李政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活动对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内在依赖性。从理论上讲,作为联接不同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高铁开通为城市创新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会促进高铁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快知识传播与溢出,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并缩小高铁城市之间创新差距。文章基于我国2003年至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提高了城市通达性,强化了高铁城市内部知识与技术溢出,带动了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并对区域创新空间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俱乐部效应",促进了高铁城市内部科技创新的均衡化发展,缩小高铁城市创新差距;另一方面,高铁开通也会强化高铁城市与非高铁城市科技创新的二元化发展趋势,拉大两者创新水平差距。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潘庆婕  
基于跨区域贸易成本和通勤成本的视角,以2001—2019年259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实现技术创新的“增量提质”,显著提升城市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在同一经济带中,高铁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公博  关成华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包含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在内的指标体系,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对中国城市的创新水平进行测度,并对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城市创新水平与行政级别之间密切相关,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往往是省会与副省级城市;城市创新水平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一致性,创新水平总体由东部向中西部城市递减;创新水平高的城市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的京津地区,水平低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珠三角和环渤海的周边城市成为"创新低值集聚区"值得关注,这与长三角地区周边多为创新活跃城市形成鲜明对比,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