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55)
- 2023(14040)
- 2022(11998)
- 2021(10964)
- 2020(9471)
- 2019(21584)
- 2018(21166)
- 2017(41082)
- 2016(22188)
- 2015(24988)
- 2014(24892)
- 2013(24575)
- 2012(22183)
- 2011(19808)
- 2010(19279)
- 2009(17775)
- 2008(17293)
- 2007(15171)
- 2006(12679)
- 2005(10697)
- 学科
- 济(95743)
- 经济(95639)
- 管理(63893)
- 业(61837)
- 企(50723)
- 企业(50723)
- 方法(46516)
- 数学(41788)
- 数学方法(41306)
- 中国(24851)
- 农(24503)
- 财(23312)
- 业经(20745)
- 地方(20083)
- 学(18432)
- 贸(17758)
- 贸易(17755)
- 易(17234)
- 农业(15968)
- 务(15537)
- 财务(15474)
- 财务管理(15440)
- 技术(14764)
- 制(14577)
- 企业财务(14430)
- 环境(14031)
- 产业(13686)
- 和(13068)
- 理论(12663)
- 银(11904)
- 机构
- 学院(318231)
- 大学(315549)
- 济(130612)
- 经济(128071)
- 管理(126272)
- 理学(111111)
- 理学院(109898)
- 管理学(107929)
- 管理学院(107364)
- 研究(102704)
- 中国(74053)
- 科学(66609)
- 京(65018)
- 农(58802)
- 财(55357)
- 业大(53021)
- 所(51498)
- 中心(48328)
- 研究所(47650)
- 农业(47094)
- 财经(46079)
- 江(45069)
- 经(41959)
- 经济学(40113)
- 北京(39378)
- 范(38538)
- 师范(37989)
- 院(37182)
- 经济学院(36692)
- 州(35931)
- 基金
- 项目(227627)
- 科学(179241)
- 基金(167134)
- 研究(156392)
- 家(148334)
- 国家(147182)
- 科学基金(126631)
- 社会(101121)
- 社会科(96201)
- 社会科学(96174)
- 省(90281)
- 基金项目(90086)
- 自然(85651)
- 自然科(83769)
- 自然科学(83743)
- 自然科学基金(82225)
- 划(76256)
- 教育(71384)
- 资助(67572)
- 编号(60505)
- 重点(51527)
- 发(49353)
- 部(49286)
- 创(47970)
- 成果(45609)
- 创新(44924)
- 科研(44912)
- 计划(44666)
- 国家社会(42266)
- 教育部(41846)
- 期刊
- 济(129812)
- 经济(129812)
- 研究(80332)
- 学报(55161)
- 农(51371)
- 中国(50086)
- 科学(49204)
- 财(43009)
- 管理(42670)
- 大学(40674)
- 学学(39263)
- 农业(34807)
- 技术(28881)
- 业经(22886)
- 财经(21975)
- 融(21901)
- 金融(21901)
- 教育(21688)
- 经济研究(21612)
- 问题(19415)
- 业(18932)
- 经(18914)
- 统计(16495)
- 版(16148)
- 技术经济(15939)
- 商业(15827)
- 科技(15455)
- 策(15439)
- 业大(14150)
- 资源(14146)
共检索到431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万春 田景仁 刘芸
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物流产业集聚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DID估计模型,运用EG指数分析了高速铁路的开通对沿线城市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进行了分类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高铁的开通对沿线城市的物流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中、西部地区的效应要低于东部地区。对此,本文在探讨物流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对构建高速铁路快速物流产业基地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馨月 孔繁利
文章通过梳理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区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利用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影响效应和机理进行了检验,以2005—2018年京沪高铁沿线18个城市和京广高铁沿线24个城市为样本,就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经济联系程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但同京广高铁相比,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程度更高。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引力值,同时两条高铁线对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引力值提升作用高于普通城市,从整体上看,京沪高铁引力值提升程度高于京广高铁。京沪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京广高铁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如果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
京沪高铁 京广高铁 引力值 溢出效应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红梅 郝美竹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基于集聚租金的视角重新探讨了高铁建设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及内在机制。首先,将中国高铁开通视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85个地级市2007—2016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铁的开通积极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借助构建最小生成树作为工具变量排除了潜在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次,引入交通可达度、市场准入以及市场一体化指标作为集聚租金的替代变量,发现高铁开通直接提高城市交通便利度,继而提高市场准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终增加了集聚租金,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在高铁沿线城市的集聚。最后,高铁开通对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着极大的助推效果,而对于原本就具备趋近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特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来说,交通可达度所带来的集聚效果一般。此外,当高铁站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超过30公里时,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影响消失。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夏帅 谭黎阳 笪远瑶
研究将高铁开通因素纳入多区域空间经济模型与垂直关联模型,阐明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将高铁开通视作准自然实验,选取2004—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强度具有时滞效应,总体上呈现出倒U型特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时滞效应更强;高铁开通对东部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无显著影响,对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三重产业集聚均不存在显著影响。针对上述结论,基于规范分析方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振宇 吴立春
本文以京沪高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京沪高铁对其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发展同时具有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虹吸效应促进了高铁沿线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极化发展,溢出效应则表现为沿线一线城市第二产业明显地向沿线其他城市的溢出。京沪高铁建设推动了沿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对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影响差异化相对显著,端点大城市的房价增幅快于中间非端点城市房价的增幅,成交面积恰好相反。
关键词:
虹吸效应 京沪高铁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引入高铁变量,构建了高铁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基于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对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拉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高铁数量的增加而加强;高铁的工业集聚效应只在市辖区人口规模小于50万的城市显著,作用也最强;高铁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工业集聚,对国有企业的工业集聚则有反向作用;高铁通过影响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改变沿线城市工业集聚程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引入高铁变量,构建了高铁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基于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对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拉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高铁数量的增加而加强;高铁的工业集聚效应只在市辖区人口规模小于50万的城市显著,作用也最强;高铁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工业集聚,对国有企业的工业集聚则有反向作用;高铁通过影响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改变沿线城市工业集聚程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唐红祥
采用西部地区2003~2011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数据,从行业细分角度实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并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交通基础设施对劳动密集型行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最小。这与全国层面的研究结论有差异,反映出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特殊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燕萍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依赖性强、企业地域空间聚集特征明显、易形成网络式发展格局、旅游企业之间存在合作竞争关系等特点。高速铁路的建设与投入运营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被充分挖掘出来,使旅游市场需求变得多元化,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区位可达性与产业链条的拓展。文章通过对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点—轴"空间结构中"轴"与"点"的选择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促进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应该从构建基于高铁沿线的区域旅游协作组织,政策引导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发挥与处理区域旅游的梯度发展与系统效益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宁坚
高铁开行将使沿线城市间的旅游业产生产业联动效应、产品互补效应、布局优化效应、市场拓展效应、散客化效应,为沿线城市深化合作创造了条件。沿线城市应根据高铁旅游的效应、特点和线路覆盖区域,构建跨城市联动的长中短旅游线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
高铁沿线城市 旅游产业链 共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明志 孙婷 姚鹏
以高铁开通为一外生冲击事件,将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实验组和处理组,研究了高铁开通事件对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呈现由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演进的态势;高铁开通可以显著地增进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并通过城市规模、投资效应、人力资本作为中介机制实现效率提升。服务业集聚规模提升不构成中介机制,优化结构、合理分布是高铁开通促进集聚效应正向释放的根本原因。高铁开通的站点数量对服务业集聚和生产率具有加速作用,高铁站点的分散化、郊区化应成为规划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
高铁 服务业集聚 集聚不经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晓言 李明真
高铁作为最具效率的现代化交通出行工具,其形成的交通网络对沿线地区和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基于粤桂地区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ID模型检验高铁对城市科技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和高铁服务强度促进了粤桂地区沿线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但对核心城市(广州、南宁)的影响更大,同时经济发展和产业格局对城市的科技创新也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果具有稳定性。因此应当重视高铁对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积极意义,但也要注意到高铁沿线与非沿线城市之间的创新差距,加大对非高铁沿线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珩 佟琼
根据2008-2017年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可达性模型和DID模型,刻画京沪高铁对各沿线站点城市出行机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京沪高铁的开通对京沪沿线城市出行机会公平与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和提速减少了沿线站点城市的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平均旅行时间的差距,促进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间出行机会的公平;虽然京沪高铁的开通很大程度促进了沿线站点城市GDP的增长,但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产生了虹吸效应,出现了工作城市与居住城市的分离,使人才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移动,加大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GDP的差距,京沪高铁的开通不利于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公平。
关键词:
京沪高铁 区域公平 可达性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苏萍 李燕
高铁对强化城市群科技创新系统并提升其向外辐射能级具有重要作用,但现有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内开通高铁的20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使用可达性度量潜力模型法分析高铁对沿线城市科技创新潜力演变的影响,发现高铁开通前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科技创新潜力值差异不大,高铁开通后则差异凸显,部分城市科技创新潜力因高铁影响出现重新排序。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双重差分法检验高铁对沿线城市群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表明高铁对沿线城市群科技创新有促进效应,但该促进效应需要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人力资本、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海龙 谢亚林 王虎 郭鹏军 李曼
高铁开通使原有列车时间、通车频次等发生变化,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出行方式不得不由普铁改为高铁,从而产生"被高铁"现象。基于京广高铁沿线城市的小时工资和小时经济额度,测算了"被高铁"程度,结合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对京广高铁沿线城市"被高铁"指标进行了系统聚类,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京广高铁沿线城市居民小时工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除北京、广州和深圳的居民不会受到"被高铁"的影响,其他城市居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被高铁"影响;"被高铁"程度的聚类结果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联系密切,且在空间上呈现"南北为零,中部较高"的格局;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和普铁价格时间比是影响"被高铁"程度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