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48)
- 2023(11072)
- 2022(9823)
- 2021(9199)
- 2020(7407)
- 2019(17374)
- 2018(17150)
- 2017(33391)
- 2016(18008)
- 2015(20135)
- 2014(19912)
- 2013(19742)
- 2012(17937)
- 2011(16098)
- 2010(15830)
- 2009(14148)
- 2008(13609)
- 2007(11499)
- 2006(9957)
- 2005(8336)
- 学科
- 济(72441)
- 经济(72356)
- 管理(51506)
- 业(47546)
- 企(39591)
- 企业(39591)
- 方法(34550)
- 数学(30169)
- 数学方法(29853)
- 中国(21449)
- 农(17572)
- 财(16825)
- 地方(16278)
- 学(16266)
- 业经(15484)
- 环境(12326)
- 农业(12026)
- 理论(11898)
- 贸(11874)
- 贸易(11869)
- 和(11512)
- 易(11449)
- 技术(11201)
- 制(10891)
- 务(10777)
- 财务(10719)
- 财务管理(10705)
- 划(10262)
- 企业财务(10180)
- 教育(9155)
- 机构
- 大学(255093)
- 学院(252179)
- 管理(104369)
- 济(98035)
- 经济(95736)
- 理学(92025)
- 理学院(90952)
- 管理学(89333)
- 管理学院(88881)
- 研究(83939)
- 中国(59060)
- 京(54347)
- 科学(54002)
- 财(42532)
- 所(41457)
- 业大(38602)
- 研究所(38302)
- 农(38073)
- 中心(37134)
- 财经(35618)
- 范(34306)
- 北京(34116)
- 师范(34033)
- 江(33984)
- 经(32597)
- 院(31095)
- 农业(29909)
- 经济学(29116)
- 州(28253)
- 师范大学(27949)
- 基金
- 项目(184498)
- 科学(146093)
- 基金(135448)
- 研究(132545)
- 家(118247)
- 国家(117315)
- 科学基金(101921)
- 社会(84081)
- 社会科(79711)
- 社会科学(79689)
- 基金项目(73608)
- 省(71015)
- 自然(67989)
- 自然科(66449)
- 自然科学(66439)
- 自然科学基金(65209)
- 划(60328)
- 教育(59871)
- 资助(54707)
- 编号(53324)
- 成果(41616)
- 重点(40670)
- 部(40175)
- 发(38644)
- 创(37937)
- 课题(35993)
- 创新(35365)
- 科研(35274)
- 国家社会(34436)
- 教育部(34404)
- 期刊
- 济(100215)
- 经济(100215)
- 研究(73956)
- 中国(41013)
- 学报(40099)
- 科学(38313)
- 管理(35881)
- 农(33263)
- 大学(29993)
- 财(29645)
- 学学(28316)
- 教育(25287)
- 农业(23833)
- 技术(20319)
- 融(16615)
- 金融(16615)
- 业经(16427)
- 财经(16217)
- 经济研究(15949)
- 问题(14791)
- 经(13711)
- 图书(13692)
- 科技(12856)
- 理论(12748)
- 资源(12410)
- 业(11971)
- 实践(11907)
- 践(11907)
- 现代(11813)
- 技术经济(11719)
共检索到347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明志 余东华 孙媛媛
文章将高铁开通视为外生冲击事件,研究其对城市人口分布的重塑效应,提出了高铁开通对城市人口分布格局实现重塑的总体效应、异质效应和产业效应的假设,并以1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模型验证了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城区人口密度;(2)高铁开通对省会城市人口密度的降低效应不明显,非省会城市则较为明显;重塑效应随城市规模等级呈"反N"形演进,其中尤以Ⅱ型大城市效果最为显著;(3)高铁开通会显著促进城市第二产业就业密度的下降。另外,文章还讨论了高铁开通产生的预期效应,并解释了城市第二产业"就业稀释"和"集聚加剧"的矛盾现象。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利用高铁开通这一事件缓解城市城区人口拥挤压力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高铁 人口密度 就业密度 人口分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彦光 单纬东
以河南省北部为研究区,研究了城市(镇)分布的分形测度,间接地证明了学者们关于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多分形猜想
关键词:
城市人口 多分形 分维 河南省北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肖洪 田怀玉 朱佩娟 于桓凯
城市人口分布变化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系统,掌握其规律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用相互作用的多智能体系统(MAS)、元胞自动机(CA)环境及城市人口密度模型构建精确到街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型,并以长沙为例,分析城市人口分布的演变过程,为相关的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其模拟的城市人口分布格局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长沙市将形成"市中心人口快速增长,近郊区人口缓慢增长,沿湘江畔、沿五一大道及岳麓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口密集"的发展格局。与以往的模型进行相比,所获得的模拟结果精度更高,更接近于实际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志伟 宋佳
通过构建包含地理距离、发送能力和开通时间三要素的高铁空间权重矩阵,文章对高铁开通是否会重塑中国283个样本城市的经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整体上高铁的开通并不会显著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溢出,但却会对中国城市间经济分布格局产生深远的结构化影响。首先,高铁开通使经济资源进一步回流到枢纽城市,由此强化了经济空间分布的极化水平;其次,高铁开通后非枢纽城市经济更多地向枢纽城市"看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同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最后,对于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会造成"孤岛效应",进一步割裂他们与最为重要的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政策层面,应该深挖资源向高铁枢纽城市回流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增强枢纽城市向其他城市"涓滴"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和加快高铁向中小城市的延伸,避免一些非中心城市被"交通边缘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耀军 任正委
经济社会越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力度越大,同时,沿海地区聚集的人口也越多。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变化的市别差异较大,个别城市出现了人口自然负增长的态势,总体上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显著高于内陆城市,人口迁移流入集中于24个沿海城市,约占沿海城市总数的一半。借助GIS技术,应用空间聚类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重心向西南略微移动;人口分布趋于均匀,从人口密度方面看,2010年较2000年在空间上人口聚集程度有所下降。提出了优化沿海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GIS 沿海城市 人口 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杨振
基于1990~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格局分异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圈域人口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可划分为1990~1999年剧增阶段、1999~2006年滞涨阶段和2006~2010年稳步增长3个阶段;(2)圈域人口格局表现为东西向的交通廊道(宜黄-黄黄-黄小高速)指向且不断得到强化;(3)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异系数先升后降,圈域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但空间差异的绝对水平即空间异质性特征仍较为突出;(4)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格局表现为"圈层式"空间分异,圈域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向为西北-东南向,且在进一步的往东南方向...
关键词:
人口分布 时空格局 动力机制 武汉城市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饶品贵 王得力 李晓溪
高铁开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从而降低企业获取信息的机会成本、直接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这使得企业有动机调整现有的供应商分布。本文利用中国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D)的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所在城市开通高铁后,企业与供应商的平均地理距离明显增加,供应商的分布也更为分散;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基于城市地理特征构造工具变量,并发现了一致的结果。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行业竞争程度较高、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和供应商集中度较低的样本中,高铁开通对供应商分布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其具体作用机制,本文发现高铁开通的影响主要见诸于有机场、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以及铁路货运量增加的地区,表明高铁开通强化了信息环境对供应商分布的影响。经济后果方面,本文发现高铁开通后,企业经营绩效出现显著上升。本文还进一步提供了交通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研究证据。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理距离 信息成本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丽华 岳文泽
运用空间自相关的全域指标和局域指标,分析1990年和2000年上海市域及中心城区两个年份的人口密度的Moran's I和Getis's G*值。结果表明:从市域的尺度上看,10年间,人口集聚增强,即城市高密度集聚、农村低密度集聚,中心城区及其内部出现的人口密度相对分散的趋势只是表现在城市内部,而市域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仍在不断扩大,表现为一种从农村向城市的向心型城市化过程,而且城市化还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从中心城区的尺度看,10年间,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不断降低,城区核心人口绝对量持续减少,城区外缘绝对量持续增加,上海市城区具有明显的郊区化特点,空间上表现出一种离心型城市化的特点。研究结果的可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华 张炜 宋辉 袁智勇 周国华 李秋泓 陈奕璋 朱佩娟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人口结构指数、人口密度与标准差椭圆,解析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特征,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与POI地理大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队列因素法、FLUS-Markov模型与多源信息融合方法,预测未来人口规模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未来长沙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呈现“集聚—离散”的双重特征、“圈层—分异”的空间结构、“单中心+多组团”有机疏散的分布格局,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从“中心高度集聚”逐渐向“边缘迅速发展”转变,人口重心向西南侧迁移,呈现“内疏外扩”的发展趋势。(2)2021—2035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常住人口规模将稳步增长,增速逐年下降。利用FLUS-Markov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总体Kappa系数为0.91,建设用地的向外扩张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强化未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圈层式结构与向外拓展趋势。(3)未来长沙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核心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街道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显著,逐渐形成4个人口密度高集聚区和2个次集聚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莉 陈可怡
城市规模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和表现,城市规模分布是否合理,关键在于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能否形成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这需要对城市规模的分布、变化进行准确度量,并探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此,运用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六普与七普人口数据,检验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上的适用性,并比较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在2010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总体不满足Gibrat定律,而Zipf定律的适用度在提高,从十年间的对比来看,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从中国十九个城市群内城市规模分布的情况来看,十年间绝大多数城市群内城市集中度上升,城市间规模差距变大。第一档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量突出,第二档城市群的规模体系较为平均,第三档城市群建设初见雏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邓智团 樊豪斌
文章利用中国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数据,通过多参数模型的比较与检验,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并不遵循幂律分布,不适合采用帕累托分布或齐夫定律分析;与简单的对数正态分布相比,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更符合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且拥有对数正态分布的中间主体,上下尾部更接近幂律分布,从2000年开始上尾比下尾更厚重;从模型拟合变化来看,过去20年里的5个年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增长速度不同,发散式增长显著,与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拟合的最佳分布或适度分布相比,2000年后处于上尾的大中城市的数量和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处于下尾的中小城市数量多但人口规模增长动力相对不足。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检视当前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政策,并对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储金龙 王志强
利用1978、1991、2000和2004年人口统计数据和城市用地现状图,在ArcGIS8.3软件支持下,以街道和社区为研究单元,对合肥市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和人口空间分布形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目前仍然是单核心城市,城市化正处于由早期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时期;城市人口增长经历了从1978年以后的均衡增长到集聚增长模式的转变,2000年以来则呈现出扩散增长的态势;人口空间分布逐渐由1978年前的“风扇型”分布形态转变为“同心圆”式分布形态;人口郊区化趋势初步显现。
关键词:
人口空间分布 人口密度 空间分析 合肥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耀军 刘沁 韩雪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属于城市空间结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因此,城市人口空间的分布状态是否合理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多年来,北京市在注重人口规模调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口空间分布的优化。文章应用北京市第三、四、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通过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技术对数据转换与处理,模拟结果显示,从1982年至2010年间,北京城市核心区人口分布趋于疏散和合理,城市功能拓展区变化趋于集中和不均衡。这样的趋势必将引起城市功能拓展区交通拥堵,教育、医疗资源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影响北京的和谐发展与世界城市建设。优化北京人口空间分布需要综合措施。
关键词:
人口 空间分布 ArcGIS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叶东安
人口分布问题是近几年来人口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着人口分布的定义、影响因素、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未来人口分布的预测等重要课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现将主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徐可
高铁能够促进人口流动速率从而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而城镇化进程反过来又对人口流动与分布造成影响。中原城市群高铁交通轴线与小城镇密集发展沿线高度重合,构成了"高铁—人口—城镇"三者正反馈系统。当前郑州及周边城镇人口集聚趋势明显为中原城市群储蓄了潜在"势能",应汲取个别地方"高铁造城"中盲目开发的教训并按照人口流动与分布趋势做好小城镇规划与交通规划,将潜在"势能"转换为发展"动能"。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人口流动 高铁造城 城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