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40)
2023(9725)
2022(7897)
2021(7102)
2020(6110)
2019(13223)
2018(13088)
2017(25207)
2016(13511)
2015(14914)
2014(14940)
2013(14688)
2012(13279)
2011(11632)
2010(12054)
2009(11731)
2008(11896)
2007(11051)
2006(9793)
2005(9424)
作者
(37681)
(31682)
(31672)
(30047)
(20390)
(14888)
(14227)
(12038)
(11837)
(11514)
(10911)
(10595)
(10466)
(10178)
(9901)
(9462)
(9424)
(9263)
(9142)
(8967)
(7819)
(7801)
(7614)
(7298)
(7202)
(7201)
(7120)
(6849)
(6247)
(6235)
学科
(79540)
(75121)
企业(75121)
管理(65396)
(60184)
经济(60064)
(27155)
业经(27016)
方法(23129)
(22692)
(20651)
财务(20634)
财务管理(20611)
企业财务(19538)
(18813)
农业(16795)
技术(16143)
数学(15384)
数学方法(15285)
(14660)
(14008)
(14005)
中国(13706)
体制(13103)
企业经济(12274)
(12260)
理论(12242)
经营(11840)
技术管理(10857)
决策(9448)
机构
学院(200777)
大学(194557)
(87728)
经济(86130)
管理(84162)
理学(71567)
理学院(70978)
管理学(70283)
管理学院(69905)
研究(59533)
中国(50017)
(46858)
(39873)
财经(35626)
(32550)
(32226)
(31862)
科学(31833)
(28624)
中心(27673)
业大(26338)
经济学(26057)
财经大学(26052)
商学(25104)
(24930)
商学院(24877)
研究所(24867)
北京(24718)
农业(24625)
经济学院(23470)
基金
项目(124488)
科学(100993)
研究(95323)
基金(92629)
(78129)
国家(77365)
科学基金(69600)
社会(63304)
社会科(60032)
社会科学(60018)
(49640)
基金项目(48883)
自然(43539)
教育(42931)
自然科(42595)
自然科学(42585)
自然科学基金(41928)
(39478)
编号(37971)
资助(36504)
(32132)
(31157)
成果(30429)
(29997)
(28204)
重点(27265)
创新(27025)
国家社会(26397)
(26265)
课题(25757)
期刊
(106887)
经济(106887)
研究(60841)
(42424)
中国(42400)
管理(39002)
(31874)
科学(24892)
学报(23789)
农业(21563)
(20758)
金融(20758)
技术(20121)
大学(20056)
业经(19796)
学学(19212)
财经(18855)
教育(16993)
(16238)
经济研究(15925)
(13431)
问题(13355)
财会(12964)
技术经济(12129)
现代(11189)
会计(11003)
世界(10465)
(10253)
经济管理(10069)
商业(10041)
共检索到313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鹏伟  
近些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却出现了“脱实向虚”的怪象,逐渐偏离实体经济的轨道,造成了资金在类金融体系内空转,如何抑制企业“脱实向虚”已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基于“高铁开通”这项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是否能够抑制企业的金融化。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旧保持不变。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主要是通过增加实体投资和提高公司治理产生抑制效应,且在国有企业和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中效应更明显。公司应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利用高铁治理效能,改善公司治理;政府应持续推进高铁网络建设,缩小地域发展差距。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超  郑军  
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推广与使用对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金融渠道收益占比,但对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无显著影响。当考虑行业和产权异质性时,数字金融仅对制造业和非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成本在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影响中具有明显中介作用。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需持续推进数字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数字金融长效融资机制,拓宽数字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田园  于馥榜  
本文利用中国高铁开通产生的准自然实验变量来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企业的成本性态,并以2007—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抑制企业费用粘性,信息透明度在其中起到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在调整成本高、管理者乐观预期、代理成本高等样本中,高铁开通对于企业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本文从微观的研究视角为高铁开通的经济后果提供了证据,不仅丰富了高铁开通影响企业费用支出的相关文献,且证实了“软信息”的传递对于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机制,验证了高铁建设所带来的正向经济效益。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苑泽明  芦欣媛  李萌  王桂平  
CEO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核心人员,对企业变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鲜有文献关注CEO权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本文基于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CEO权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CEO权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经多重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及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发现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及产品市场竞争均正向调节CEO权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研究结果明晰了CEO权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效应,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赋予CEO自主裁量权提供了经验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雪   潘爱玲   王慧  
本文基于2008—2022年的并购数据,探究了业绩压力对传统企业数字并购的影响,检验了传统企业实施数字并购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传统企业面临的业绩压力越大,越倾向于进行数字并购。机制检验显示,业绩压力主要通过激发企业的战略变革意愿和强化其风险偏好两条路径发挥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所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组织惯性越小,业绩压力下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并购的可能性越大。经济后果检验发现,数字并购能显著提升传统企业的短期市场绩效,从长期来看,随着整合持续深入,其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数字创新绩效也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从业绩压力角度佐证了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对破解传统企业的业绩困境、增强实体经济发展韧劲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知   李琪辉   姚巧妮  
企业是提供就业的主体,本文选取2012—2019年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行为显著缩减了劳动雇佣规模,而员工配置效率并未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未来主业业绩的提升有助于削弱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挤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通过增加融资成本和缩减实业投资,抑制企业劳动雇佣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劳动雇佣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水平较高的地区及中长期配置过多金融资产的企业。拓展性分析发现: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企业劳动雇佣意愿,扩大就业规模。本文通过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影响,结合监管外生冲击探讨企业“脱虚向实”所产生的就业促进效应,从企业实践和政府引导两个层面为缓解经济“脱实向虚”和稳定就业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杜兴强  彭妙薇  
本文利用准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手工搜集全国各城市开通高铁的年份数据,量化考察了高铁开通对企业高级人才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的开通能够通过扩大市场规模,进而增加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强城市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使该城市上市企业聘请的博士学历高级人才人数增加。进一步考察发现,高铁的开通对国有上市企业和非国有上市企业聘请博士学历高级人才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表现为,高铁的开通主要促进了非国有上市企业博士学历高级人才的增加,对国有上市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接着考察了高铁开通对不同类型城市和经济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亚洁  
企业避税严重损害股东利益并阻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因此,探寻抑制企业避税的手段成为公司金融与治理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以2013-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D&O保险")对企业避税的影响。研究表明,D&O保险减少了企业避税。进一步检验发现,税收征管强度的强化削弱了D&O保险对企业避税的抑制作用。同时,D&O保险对企业避税的抑制作用在地区法制环境水平低、外部监督机制薄弱(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媒体关注度低)以及国有企业中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D&O保险通过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减少避税行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土盛  孙瑞琦  王誉桦  王凯旋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是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2002—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购买董责险对企业税收激进行为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厘清董责险在中国使用的实际效果。实证研究发现,为管理者购买董责险后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税收激进程度,支持了董责险的风险承担效应占优。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我国法律环境日益完善,董责险对企业税收激进行为的影响愈加凸显。此外,机制分析表明,当企业所处地区税收监管强度更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以及产权性质为民营时,董责险对企业税收激进程度的影响更加明显。本文结论丰富了董责险和企业避税行为的相关文献,既有利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全面理解董责险的作用,也为税务机关对购买董责险的公司加强税收征管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太升   王玲莉  
选取2007—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上市企业认购董责险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是董责险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董责险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企业和非科技型企业中更明显。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和董责险经济后果的研究,对发挥董责险的外部治理作用、助力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陶爱萍   李英霄  
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成为政府部门、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2013-2021年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数字化转型对竞争性行业、传统产业和处于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缓解外部融资约束、提高研发创新意愿、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是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作用路径。根据以上研究结论,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红利”,协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融资支持、研发激励等政策的实施,完善企业治理和内控机制,促进制造业企业真正回归本业、聚焦主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钟昀珈  张晨宇  陈德球  
文章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从创新效率的视角考察了微观创新主体民营化前后创新行为的变化。研究发现,民营化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效率,企业的专利数量显著减少,这种影响在缺乏原国有大股东制衡、无系族的上市公司以及外部产权保护较弱的地区更加显著,而且相对于创业型企业,民营化企业的创新效率更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化抑制企业创新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关联交易显著增加、投资显著减少,民营化后非国有大股东更多地表现出掏空动机,减少了创新活动,降低了创新效率。文章的研究结论为理解民营化企业的效率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新兴转轨经济体的民营化行为,而且对于监管层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崔也光  刘思源  
本文将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深入探究环境规制对企业盈余管理具有促进还是抑制作用。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探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会因为股权性质、政府补助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同而存在差异,进一步拓展了环境规制对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最后,变换计算方法重新计算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相关数据,实证结果显示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