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92)
- 2023(14220)
- 2022(11937)
- 2021(10680)
- 2020(8876)
- 2019(20046)
- 2018(19320)
- 2017(37721)
- 2016(19624)
- 2015(21382)
- 2014(20974)
- 2013(20531)
- 2012(18650)
- 2011(16769)
- 2010(16443)
- 2009(14834)
- 2008(13864)
- 2007(11671)
- 2006(9966)
- 2005(8622)
- 学科
- 济(103953)
- 经济(103851)
- 管理(58701)
- 业(52622)
- 企(43847)
- 企业(43847)
- 方法(43127)
- 数学(38811)
- 数学方法(38376)
- 中国(24027)
- 地方(22860)
- 财(21436)
- 农(20042)
- 业经(18872)
- 学(18459)
- 环境(16355)
- 地方经济(14083)
- 制(13926)
- 农业(13775)
- 务(13575)
- 财务(13540)
- 财务管理(13519)
- 贸(13375)
- 贸易(13370)
- 企业财务(12961)
- 易(12888)
- 技术(12861)
- 和(12641)
- 融(12572)
- 金融(12571)
- 机构
- 学院(278641)
- 大学(278217)
- 济(128142)
- 经济(125884)
- 管理(110568)
- 理学(97392)
- 理学院(96349)
- 管理学(94749)
- 管理学院(94222)
- 研究(92551)
- 中国(67046)
- 京(55247)
- 科学(54664)
- 财(54570)
- 财经(45483)
- 所(43875)
- 中心(42565)
- 经济学(41950)
- 经(41714)
- 农(40675)
- 研究所(40359)
- 业大(39561)
- 江(38193)
- 经济学院(37718)
- 财经大学(34396)
- 范(34332)
- 师范(33992)
- 院(33791)
- 北京(33225)
- 农业(31906)
- 基金
- 项目(199795)
- 科学(161249)
- 基金(150976)
- 研究(141917)
- 家(131764)
- 国家(130769)
- 科学基金(115067)
- 社会(97078)
- 社会科(92421)
- 社会科学(92396)
- 基金项目(80669)
- 省(76601)
- 自然(74630)
- 自然科(73062)
- 自然科学(73046)
- 自然科学基金(71752)
- 教育(64636)
- 划(64367)
- 资助(60231)
- 编号(53081)
- 重点(44971)
- 部(44881)
- 发(43218)
- 创(42091)
- 国家社会(42000)
- 成果(40138)
- 创新(39541)
- 教育部(39391)
- 科研(38670)
- 人文(38625)
- 期刊
- 济(133186)
- 经济(133186)
- 研究(79664)
- 中国(43386)
- 财(41969)
- 学报(40956)
- 管理(40505)
- 科学(39324)
- 农(34972)
- 大学(32003)
- 学学(31009)
- 技术(24265)
- 农业(23919)
- 经济研究(23553)
- 财经(23207)
- 融(22369)
- 金融(22369)
- 经(20140)
- 业经(19505)
- 教育(18607)
- 问题(18603)
- 技术经济(15050)
- 统计(14999)
- 策(13956)
- 商业(12798)
- 业(12517)
- 资源(12306)
- 现代(12276)
- 贸(12230)
- 决策(12165)
共检索到3875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孔令章 李金叶
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高铁开通对城市GEE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整体上还是核心-边缘视角下,高铁开通均有利于城市GEE提升。整体上,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是高铁开通促进GEE提升的中介机制,通勤频率是高铁开通促进GEE提升的调节机制。核心-边缘视角下,以上作用机制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核心城市不仅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促进GEE提升,还能借助通勤频率的正向调节效应提升GEE;而边缘城市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提升GEE,通勤频率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加强城市经济联系有利于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GEE提升,而强化网络中心性仅有利于边缘城市GEE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善浪 孟雪辰 朱小川
利用全国县(区)、市、旗层面2006~2016年数据,采用PSM-DID的方法,实证检验出高铁设站具有邻近效应。实证发现,对站点城市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周边地区的"负邻近效应",作用半径为距离站点30~110千米以内的地区;"负邻近效应"与城市异质性有关。站点周边地区市场规模较大,负邻近效应越小;进一步检验高铁设站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对于生产率处于中间区域的地区促进效应更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孟维福 刘婧涵
本文采用熵值法测度了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视角检验了绿色金融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和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据此,提出要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发挥绿色金融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正向作用,通过协调区域发展、提升消费水平和提高信息化程度增强绿色金融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凯 陈珂
文章从城市环境污染变动的视角,研究了中国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高铁开通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通过解释变量滞后、变换样本容量均得到一致性结论;高铁开通对东部城市与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对中西部城市与小城市的减排效应更为明显,从而加大了区域间、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差距。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污染水平下降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导致的移民与健康成本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馨月 孔繁利
文章通过梳理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区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利用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影响效应和机理进行了检验,以2005—2018年京沪高铁沿线18个城市和京广高铁沿线24个城市为样本,就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经济联系程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但同京广高铁相比,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程度更高。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引力值,同时两条高铁线对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引力值提升作用高于普通城市,从整体上看,京沪高铁引力值提升程度高于京广高铁。京沪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京广高铁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如果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
京沪高铁 京广高铁 引力值 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利晓 韩先锋
文章基于中国2011—2018年省级数据,运用变系数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剖析数字金融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反映了数字金融对绿色创新存在时空异质赋能现象的问题。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绿色创新具有积极影响,且赋能效果在东部地区及长期内更为明显;与互联网普及、城市化和政府研发资助等因素的融合,有助于强化数字金融的长期赋能效应;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是造成数字金融赋能绿色创新存在时空差异特征的重要动因,而数字支持服务带来的冲击相对较弱。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未来国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利晓 韩先锋
文章基于中国2011—2018年省级数据,运用变系数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剖析数字金融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反映了数字金融对绿色创新存在时空异质赋能现象的问题。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绿色创新具有积极影响,且赋能效果在东部地区及长期内更为明显;与互联网普及、城市化和政府研发资助等因素的融合,有助于强化数字金融的长期赋能效应;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是造成数字金融赋能绿色创新存在时空差异特征的重要动因,而数字支持服务带来的冲击相对较弱。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未来国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慧 佟孟华 张国建
实施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是我国自下而上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地区产业低碳转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0—2019年283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以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为切入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评估了实施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试点城市的工业碳排放总量和工业碳强度,且政策效果具有持续性和稳健性。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实施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减排产生积极影响,但施策过程中需防范污染产业转移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试点城市中呈现异质性。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主要通过发展绿色信贷、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促进地区碳减排。本文研究为我国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实证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叶阿忠 张碧兰
如何提高绿色创新水平是我国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实现绿色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发挥了作用。基于此,本文选取2011~2022年我国270个城市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进一步利用门限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绿色创新的非对称空间溢出。结果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本地和邻近城市的绿色创新。数字经济对本地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在较低的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以及我国中部地区更为明显。数字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在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我国东部地区得到更好体现。同时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本地和邻近城市的绿色创新质量和数量提升;(2)城市绿色创新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处于高水平的城市获得更大的正向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琰欣 屈小娥 董明放
本文基于时空异质性视角,采用2004—2013年中国29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和短期异质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对外直接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具有一定的长期促进效应,且这种影响随时间推移呈现波动增大态势;(2)对外直接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效应和滞后效应,其并非促进了所有省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部分省市甚至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3)在"走出去"过程中,充分注重对外直接投资与政府财政支出、产权制度以及市场化进程等因素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强化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绿色溢出效果,且这种交互效应也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4)对外直接...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胡浩志 孙立雪
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4个城市空间面板数据,本文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和环境转型三个层面构建了城市绿色转型指标体系,并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全国城市绿色转型总体具有收敛性;在高铁开通的影响下,东部城市的绿色转型明显受到抑制,而中部与西部城市则受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高铁开通主要通过人口流动对城市绿色转型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漫宇 余祖鹏 陈磊 赵曜
高铁作为中国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其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对于提升城市经济关联、促进绿色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在系统阐述高铁开通与城市绿色创新内在关联逻辑的基础上,基于2008—2019年中国26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本地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层面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铁开通为城市绿色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不仅会促进本地城市绿色创新,还会影响邻近城市绿色创新。(2)高铁开通不仅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的绝对水平,也提高了其相对水平;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空间效应会受到城市规模的调节,城市规模越大,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作用越明显。(3)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效作用范围为距离本地城市100~250 km半径内,250 km以外则不再明显。上述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铁开通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彭迪云 吴佳萍 陆文灿 李伊力
基于2011—2020年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数据探讨数字经济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标准差系数和Herfindal-Hirschman指数法构建高管团队异质性指标,并讨论其在驱动企业绿色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高高科技公司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的能力,高管团队异质性是数字经济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传导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绿色创新激励作用对非国有企业以及东部地区的影响更显著,且弱化了规模歧视现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万思齐 杨励雅
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经济集聚的影响迄今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基于我国255个地级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DID模型测算高铁建设对经济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未开通高铁城市相比,开通高铁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提高了9. 101个单位;产业异质性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更倾向于在高铁沿线城市集聚,且在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受到高铁影响较大;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城市的高铁经济集聚效应最强,其次是中部城市,西部城市经济集聚水平对是否有高铁开通不敏感;此外,大城市的高铁经济集聚效应强于中小城市。研究成果对于厘清有关高铁与经济社会关系的争议以及高铁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汪克亮 杨力 程云鹤
文章充分考虑到中国不同省份、区域绿色生产技术的异质性,运用2000-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非参数共同前沿理论和方向性距离函数对中国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同时,采用"共同技术率"衡量三大区域绿色生产技术与全国潜在最优水平之间的差距,并从"生产技术"和"管理"两个维度将共同前沿下不同区域各省份的绿色经济无效率分解为"技术差距无效率"与"管理无效率",以剖析效率缺失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严重偏低,仅为0.3411,距离全国最优绿色生产前沿存在65.89%的改进空间;三大区域的绿色生产技术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实现了全国潜在最优绿色生产技术的98%以上,而中西部地区则仅实现了1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