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52)
2023(16454)
2022(13899)
2021(12636)
2020(10670)
2019(23962)
2018(23300)
2017(44674)
2016(23880)
2015(26272)
2014(25942)
2013(25472)
2012(23634)
2011(21376)
2010(21119)
2009(18972)
2008(18183)
2007(15991)
2006(13898)
2005(11848)
作者
(70476)
(59103)
(58777)
(55745)
(37531)
(28417)
(26515)
(22997)
(22615)
(20776)
(20258)
(19690)
(18909)
(18357)
(18325)
(18297)
(17520)
(17423)
(17078)
(16800)
(14638)
(14487)
(14325)
(13666)
(13400)
(13066)
(12997)
(12547)
(11984)
(11652)
学科
(115466)
经济(115344)
管理(67589)
(61089)
(49386)
企业(49386)
方法(47219)
数学(42258)
数学方法(41794)
中国(29292)
地方(26932)
(25616)
(24833)
(23142)
业经(22031)
(18148)
农业(17650)
(17239)
贸易(17230)
环境(16748)
(16656)
(15493)
银行(15441)
地方经济(15440)
(15383)
金融(15381)
(15229)
财务(15184)
财务管理(15154)
(14722)
机构
大学(338068)
学院(336878)
(146232)
经济(143437)
管理(127902)
研究(119152)
理学(111371)
理学院(110087)
管理学(107996)
管理学院(107399)
中国(87943)
科学(74595)
(70702)
(62889)
(61857)
(60037)
研究所(55094)
业大(54368)
中心(54272)
财经(51016)
(49152)
农业(49031)
(46659)
经济学(46386)
(43539)
北京(43404)
(41968)
经济学院(41633)
师范(41353)
(38848)
基金
项目(238478)
科学(187939)
基金(176025)
研究(164563)
(157429)
国家(156193)
科学基金(133453)
社会(108127)
社会科(102603)
社会科学(102578)
基金项目(93655)
(92249)
自然(89047)
自然科(87065)
自然科学(87037)
自然科学基金(85482)
(78731)
教育(75387)
资助(71518)
编号(62248)
重点(54494)
(52450)
(51785)
(49543)
成果(48095)
科研(46820)
创新(46502)
国家社会(46071)
计划(45545)
教育部(44776)
期刊
(156651)
经济(156651)
研究(96524)
中国(63029)
学报(59960)
(54610)
科学(53446)
(48470)
管理(47374)
大学(45113)
学学(43251)
农业(36737)
(29136)
金融(29136)
技术(29087)
教育(27922)
经济研究(26838)
财经(25995)
业经(23344)
(22560)
问题(21508)
(19494)
技术经济(17082)
统计(16675)
(16557)
科技(15558)
业大(15521)
(15252)
(15091)
资源(14823)
共检索到491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万思齐  杨励雅  
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经济集聚的影响迄今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基于我国255个地级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DID模型测算高铁建设对经济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未开通高铁城市相比,开通高铁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提高了9. 101个单位;产业异质性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更倾向于在高铁沿线城市集聚,且在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受到高铁影响较大;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城市的高铁经济集聚效应最强,其次是中部城市,西部城市经济集聚水平对是否有高铁开通不敏感;此外,大城市的高铁经济集聚效应强于中小城市。研究成果对于厘清有关高铁与经济社会关系的争议以及高铁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浩然  
文章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入手,基于2003-2012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取决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跨越了门槛的城市可以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及更好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匹配中提高效率,城市经济总量越大,集聚效益越显著;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在总体上并不显著,随经济体量的扩大呈现倒U形变化。此结果意味着不同等级的城市适合发展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需要鼓励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而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应避免盲目追求产业结...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文涛  顾乃华  谭周令  
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并结合各城市开通高铁的时间信息,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高铁建设对沿线中间站点城市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铁能显著提高沿线中间站点城市服务业就业水平,但高铁的服务业就业效应会因为地区和行业的不同而呈现异质性特征;(2)高铁建设对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业就业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其他服务业行业,但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公共服务行业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3)高铁能显著提高中间站点中市场化程度较高城市的服务业就业水平,而对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高铁的服务业就业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浩然  魏琳  
基于2003-2012年中国城市数据,利用工具变量法和门槛面板模型检验了金融集聚对于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经济总量跨越了门槛规模的城市,可以从金融业与其他行业更好的匹配中提高效率。城市经济总量越大,金融集聚对于城市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同时,随着金融集聚程度的提高,金融集聚收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这反映出过度的金融集聚将引发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监督成本的上升。因此,各级政府应重点关注与城市等级规模和经济总量相匹配的适宜金融集聚程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善浪  孟雪辰  朱小川  
利用全国县(区)、市、旗层面2006~2016年数据,采用PSM-DID的方法,实证检验出高铁设站具有邻近效应。实证发现,对站点城市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周边地区的"负邻近效应",作用半径为距离站点30~110千米以内的地区;"负邻近效应"与城市异质性有关。站点周边地区市场规模较大,负邻近效应越小;进一步检验高铁设站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对于生产率处于中间区域的地区促进效应更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春  康宽  孙英杰  
基于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就业的增加;普惠金融发展对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就业均具有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第二及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其中,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普惠金融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规模较高的城市就业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普惠金融发展对总体就业及第二产业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具有双重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斌斌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斯婕  张萃  
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切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生产率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通过自身来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有着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关联的其他行业生产率影响,来对城市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显然与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密切相关。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凡  罗良文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构建集聚模式多样化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对于降低城市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视角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基于集聚外部性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集聚类型异质性来看,制造业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均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但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更显著也更强烈,特别是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从集聚外部性异质性效应来看,相较于MAR外部性效应,制造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效应更能促进城市碳排放强度降低;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协同集聚的Jacobs外部性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且这种影响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更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各城市应培育差异化的主导产业,优化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培育制造与服务一体的多功能产业群,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航  
文章在梳理了人口集聚、异质性劳动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基于2004—2020年的数据样本,先利用豪斯曼检验确定以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为基础,再通过门限回归模型和“倒U”检验,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视角下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高技能人才集聚对各个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其过度集聚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提升作用,且这种提升作用随高技能人才集聚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李维露  吴庆帮  
本文以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同时验证了这一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门槛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城市经济效率依旧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的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减弱。进一步将全国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所在城市和相邻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可能性,为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于斌斌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FA)测算了中国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引入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部地区以及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这是由于中国城市以低端生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于斌斌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FA)测算了中国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引入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城市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部地区以及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这是由于中国城市以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会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从而阻碍了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从外部性效应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Jacobs外部性和MAR外部性分别对制造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影响则不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可以有效地改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不利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馨月  孔繁利  
文章通过梳理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区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利用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影响效应和机理进行了检验,以2005—2018年京沪高铁沿线18个城市和京广高铁沿线24个城市为样本,就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经济联系程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但同京广高铁相比,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程度更高。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引力值,同时两条高铁线对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引力值提升作用高于普通城市,从整体上看,京沪高铁引力值提升程度高于京广高铁。京沪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京广高铁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如果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力  刘宇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流通产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各区域禀赋条件差异诱发地区经济出现分化情况,流通产业集聚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化投射。就此,本文着重考虑区域空间异质性原则,基于行政规模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以及地理区位异质性,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深入探讨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级行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具有正向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城市正向效应最显著;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城市由于人口增加成本约束,很难形成正向促进作用;沿海城市产业集聚会对区域经济形成抑制性,但中部地区城市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减并中和了本区域的抑制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