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42)
- 2023(17464)
- 2022(15103)
- 2021(13964)
- 2020(11834)
- 2019(26957)
- 2018(26509)
- 2017(50748)
- 2016(27489)
- 2015(30551)
- 2014(30260)
- 2013(29609)
- 2012(26996)
- 2011(24173)
- 2010(23760)
- 2009(21276)
- 2008(20501)
- 2007(17781)
- 2006(15263)
- 2005(12511)
- 学科
- 济(105772)
- 经济(105652)
- 管理(78282)
- 业(72113)
- 企(59301)
- 企业(59301)
- 方法(51166)
- 数学(44898)
- 数学方法(44322)
- 中国(29759)
- 农(28810)
- 财(27503)
- 业经(23795)
- 学(23214)
- 地方(22263)
- 农业(19472)
- 贸(18941)
- 贸易(18933)
- 易(18348)
- 理论(17352)
- 制(17349)
- 环境(17264)
- 务(17207)
- 财务(17130)
- 财务管理(17098)
- 技术(16826)
- 和(16520)
- 企业财务(16201)
- 银(14645)
- 划(14585)
- 机构
- 大学(379287)
- 学院(377617)
- 管理(150467)
- 济(146044)
- 经济(142831)
- 理学(131751)
- 理学院(130275)
- 管理学(127697)
- 管理学院(127026)
- 研究(124746)
- 中国(90675)
- 科学(81051)
- 京(80346)
- 农(66760)
- 财(64883)
- 业大(62277)
- 所(61607)
- 中心(57589)
- 研究所(56887)
- 江(53481)
- 财经(53056)
- 农业(52680)
- 北京(49700)
- 范(49166)
- 师范(48555)
- 经(48524)
- 院(46095)
- 经济学(43630)
- 州(43425)
- 技术(40582)
- 基金
- 项目(273469)
- 科学(213733)
- 基金(198389)
- 研究(192933)
- 家(175684)
- 国家(174262)
- 科学基金(149355)
- 社会(121433)
- 社会科(115085)
- 社会科学(115053)
- 省(106977)
- 基金项目(106140)
- 自然(100270)
- 自然科(98002)
- 自然科学(97974)
- 自然科学基金(96162)
- 划(90774)
- 教育(88841)
- 资助(80981)
- 编号(77756)
- 重点(61292)
- 成果(60512)
- 部(59070)
- 发(57307)
- 创(56887)
- 科研(53230)
- 创新(53110)
- 课题(52862)
- 计划(51296)
- 大学(50419)
- 期刊
- 济(150659)
- 经济(150659)
- 研究(103723)
- 中国(68077)
- 学报(67049)
- 农(59054)
- 科学(58429)
- 管理(52746)
- 大学(50286)
- 财(48522)
- 学学(47396)
- 农业(40571)
- 教育(39658)
- 技术(32474)
- 融(27517)
- 金融(27517)
- 业经(25896)
- 财经(24659)
- 经济研究(24469)
- 图书(21126)
- 经(21097)
- 问题(20959)
- 业(20907)
- 科技(19454)
- 版(18794)
- 业大(17851)
- 理论(17191)
- 技术经济(17132)
- 资源(17123)
- 商业(16848)
共检索到531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燕燕
自1964年日本新干线开通以来,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了广泛关注。2008年京津高速铁路开通,我国开启了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时期,高速铁路给开通沿线城市带来了经济社会上的影响,而该影响是否深入到居民生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使用2007-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估计方法,来验证高铁的开通以及城市在高铁网中的地位对于城市居民消费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居民消费 固定效应 面板数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夏帅 谭黎阳 笪远瑶
研究将高铁开通因素纳入多区域空间经济模型与垂直关联模型,阐明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将高铁开通视作准自然实验,选取2004—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强度具有时滞效应,总体上呈现出倒U型特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时滞效应更强;高铁开通对东部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无显著影响,对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三重产业集聚均不存在显著影响。针对上述结论,基于规范分析方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维今 李凯
集聚经济产生的外部性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主要是MAR外部性还是Jacobs外部性起主导作用,学术界存在争议。利用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城市规模的角度入手,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外部性与城市产业发展中专业化和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均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样化和专业化不是完全对立的;对不同规模的城市来说,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小型城市中,劳动力的影响更显著,而城市规模越大,资本作用表现越明显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卫东 郭涛
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开通对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双重差分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在高铁建设和开通两个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即高铁效应。并引入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研究高铁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代表性行业的冲击和影响。结果表明:高铁修建和开通对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以建筑业和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高铁修建期向修建高铁的城市集聚和转移;以批发零售和房地产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高铁修建和开通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产业的拉动作用和虹吸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董艳梅 朱英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了高铁建设引致的区域就业增长概念模型,并采用PSM-DID方法对我国高铁建设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高铁建设显著提升了高铁城市的就业水平,但主要对其中大城市和东、中部城市的就业促进效应显著,高铁就业效应的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是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条件的;分行业分析发现,高铁建设显著降低了第一产业的就业水平,促进了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特别是对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消费性服务业及信息、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就业促进效应最强;在高铁走廊,高铁主要促进了就业密度处于中、低位,尤其是低位高铁城市的就业转移和增长,有利于高铁走廊就...
关键词:
高铁建设 就业密度 倾向匹配倍差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石敏俊 张雪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迅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空间阻隔,促进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6年26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多期DID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但对不同规模和地理区位的城市存在差异。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高铁开通对超大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影响不显著。在地理区位方面,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空间上的有效区间,高铁开通对距中心城市2小时圈层城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小时圈层的城市,对3小时及以上圈层的城市影响较小。未来高铁建设,应充分认识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的差异影响,科学布局高铁站点;加强城市群内部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发展空间形态;培育城市群内中心城市成为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馨月 孔繁利
文章通过梳理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区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利用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影响效应和机理进行了检验,以2005—2018年京沪高铁沿线18个城市和京广高铁沿线24个城市为样本,就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经济联系程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但同京广高铁相比,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程度更高。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引力值,同时两条高铁线对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引力值提升作用高于普通城市,从整体上看,京沪高铁引力值提升程度高于京广高铁。京沪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京广高铁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如果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
京沪高铁 京广高铁 引力值 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宫斐
伴随高铁的快速发展,广西城市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探讨高铁出行与城市居民旅游感知的关系,对广西高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北部湾广西区中心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通过定量分析高铁认知和高铁旅游感知状况,并以高铁认知度为指标进行群体划分,考察了不同认知群体的高铁旅游感知特征及行为差异,并提出了建设综合交通体系、高铁旅游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新媒体宣传等建议。
关键词:
高铁认知 高铁旅游 高铁旅游感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亚莉 刘友兆
以我国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建设用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7年-2009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差异明显,且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开发强度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郑州-洛阳为中心的高强度区域,西部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省会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高,且同一省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也较大;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启良 范红忠
巨额贸易顺差和收入差距扩大是目前中国经济的两大突出问题。为明确两者的关系,在理论上分析收入分配差距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后,使用1999—2014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总体上会减少进口,加剧贸易失衡。对中小型城市、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城市而言,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抑制其进口;而对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东部地区城市和发达地区城市而言,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促进其进口。相应地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与措施、刺激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有助于中国扩大进口、改变对外贸
关键词:
收入分配差距 进口贸易 面板数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戴永安
使用2001~2007年中国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数据,传统的DEA方法与超效率DEA方法相结合,分析了中国城市效率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重点探讨各种城市条件因素对城市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城市效率较低且空间差异明显,各城市效率类型不但统计特征十分明显,而且地域分布上存在很明显的集聚特征。各种城市条件因素通过影响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进一步地综合作用于城市效率,并且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于沛太
在影响房价的因素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占着相对重要的位置。以高铁建设为基础,以沪昆高铁为例,试图从高铁建设的三个时期(规划设计期、施工建设期、开通运营期)分析对城市房价的影响。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高铁是否影响城市房价,根据得出的相关结论进行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房价 沪昆高铁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卓丽洪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民航客运市场产生影响,对民航需求侧的研判有利于民航企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价策略,合理安排运力投放,推动民航客运市场高质量发展。基于我国44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我国民航客运需求的价格弹性、交叉价格弹性、交叉速度弹性,并研究铁路发展指标和高铁频率对民航需求的影响。结果发现:(1)我国民航客运需求受铁路加权平均速度和加权平均价格影响显著。(2)在800千米内的航线市场中,民航对铁路的价格和速度富有弹性;在铁路和民航竞争较为激烈的800-1500千米航线内,民航票价对需求的影响关系最显著,此距离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最高,铁路频率对客运需求影响显著。(3)在800-1500千米航线内,铁路加权平均速度和价格对民航需求价格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基于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在短途航线市场引入低成本航空公司竞争机制;在中途航线市场增加航班服务频次,提高供给水平;发展空铁联运,扩大民航客流覆盖范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金凤 赵勇
基于中国中西部地区16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就高铁建设对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内,高铁建设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开通高铁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利于该类城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的动态检验发现,在高铁开通后的前三年,高铁建设对中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明确,但在高铁开通后的第四年则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开通高铁城市的人口规模,并对其城镇化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德友 李小建
高铁建设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间的时间可达性,但其高票价导致的旅行费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高铁的消费预期。从费用可达性和居民对高铁的消费能力两个方面,基于省会城市间2008和2015年的铁路最短旅行时间及相应的票价、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数据,采用平均旅行费用、高铁消费能力指数和高铁消费预期指数等指标对省际费用可达性及居民对高铁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为:(1)高铁不同程度上抬升了省会城市间的旅行费用,费用可达性空间格局从以郑州、济南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转变为以呼和浩特、太原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2)大多数城市的居民高铁消费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高铁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都呈现出东中部优于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不均衡分布特征。本文可对优化高铁供给格局进而对提升高铁的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居民能耗碳强度测算及其空间影响研究——来自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
对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主因的研究——基于中国31个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房价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区域增长接力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稳增长吗?——基于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收入、住房对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2004-2014年城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土地市场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基于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交通基础设施、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支出--基于281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
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基于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基于城市面板数据
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