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08)
2023(18763)
2022(16143)
2021(14881)
2020(12357)
2019(28263)
2018(27895)
2017(53245)
2016(28514)
2015(31964)
2014(32012)
2013(31444)
2012(29130)
2011(26450)
2010(26551)
2009(24067)
2008(23167)
2007(20516)
2006(18178)
2005(15952)
作者
(82237)
(68633)
(67919)
(64716)
(43539)
(32747)
(31016)
(26864)
(26144)
(24379)
(23305)
(23261)
(21827)
(21592)
(21219)
(20917)
(20322)
(19856)
(19591)
(19545)
(17111)
(16808)
(16551)
(15842)
(15423)
(15303)
(15097)
(14975)
(13900)
(13519)
学科
(132069)
经济(131947)
管理(80354)
(74040)
(59892)
企业(59892)
方法(51942)
数学(44943)
数学方法(44384)
中国(35588)
(33263)
地方(33095)
业经(28804)
(27564)
(26801)
农业(22702)
(22032)
(20046)
贸易(20030)
环境(19821)
(19289)
理论(19288)
(19221)
(18397)
银行(18355)
(18348)
金融(18345)
技术(18338)
地方经济(18118)
(17653)
机构
大学(402624)
学院(401899)
(166625)
经济(162925)
管理(157405)
研究(140281)
理学(135294)
理学院(133766)
管理学(131333)
管理学院(130608)
中国(104948)
(86826)
科学(85710)
(74164)
(70022)
中心(63974)
(63614)
研究所(63582)
(60366)
财经(58786)
业大(58255)
北京(55248)
(54751)
师范(54226)
(53510)
(51645)
经济学(50175)
农业(49112)
(48698)
经济学院(44798)
基金
项目(273843)
科学(215512)
研究(201970)
基金(197221)
(171644)
国家(170202)
科学基金(146354)
社会(127448)
社会科(120732)
社会科学(120701)
(107176)
基金项目(104306)
自然(94109)
教育(92832)
自然科(91903)
自然科学(91882)
自然科学基金(90176)
(90072)
编号(82960)
资助(81031)
成果(66840)
(61746)
重点(61586)
(59978)
课题(57355)
(56476)
创新(52721)
国家社会(52424)
科研(51980)
教育部(51520)
期刊
(191630)
经济(191630)
研究(121410)
中国(83496)
学报(61285)
管理(59394)
(57726)
科学(57226)
(55479)
教育(47947)
大学(47041)
学学(43911)
农业(40072)
技术(38219)
(35824)
金融(35824)
业经(30705)
经济研究(30368)
财经(28724)
(24689)
问题(24114)
图书(23476)
技术经济(20590)
(20368)
理论(18913)
科技(18889)
资源(18491)
统计(18410)
现代(17939)
商业(17846)
共检索到608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俊  
自2008年以来,由于高铁的开通;中国许多县告别了没有火车站的历史,这为研究高铁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本文选取2008—2013年首次开通高铁的县作为处理组,使用"匹配倍差法"考察了高铁开通对"高铁县"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发现,第一,高铁开通对县级市和县经济发展带来不同影响,高铁开通对有高铁的县级市经济增长贡献为34.64%,而对县级单位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第二,高铁开通促进了"高铁县"投资的增加,平均而言"高铁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37%,约合10.86亿元;第三,高铁开通对"高铁县"产业结构则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中,替换经济增长衡量方法、变换时间断点以及改变估计策略等均得到类似的结果。最后,文章从空间溢出的角度解释了高铁的差异性影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力维  鲁航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加强我国高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28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高铁车次流量和卫星灯光数据,研究高铁发展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上呈U型,但其对不同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高铁的积极作用更偏向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占优势的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条件,即那些距离大城市越近、区位优势越明显的中小城市,高铁发展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明显。最后,本文从加强高铁网络建设、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盛峰  王翀洋  
地方领导人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能够有多大的作用?文章整理了2000-2010年中国地市一级市委书记的教育背景、任职履历数据库,并使用校准后的DMSP/OLS中国城市夜间灯光数据度量经济发展绩效,研究了官员特征、地区经济禀赋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地区初始经济禀赋是影响城市夜间灯光总强度的最重要因素,并解释了29%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官员个体特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13%左右,其中官员晋升激励大致贡献2%。上述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保持稳定,但是如果考虑到上级政府可能根据城市禀赋来选任官员,市委书记的个体特征贡献可能更低。这一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及理清地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子英  彭飞  刘冲  
自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部委集中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和项目审批权限,因此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关联会显著影响地方获得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进而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增长。本文采用校准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方的经济增长,基于2003年部长更换的自然实验,利用倍差法研究了1998—2007年期间政治关联的变化对部长来源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任部长对其出生地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当于在平均水平上增加27%,而对其籍贯地和工作地的影响则不明显;上任部长和卸任部长的政治关联效应是非对称的,部长的卸任在短期内没有产生"人走茶凉"的效应;部长主要是通过增加其来源地的投资水平来促进增长,政治关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申  倪何永乐  
交通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创新性地采用卫星灯光数据构造了省内地区收入差距指标,依托2003-2017年中国266个地级市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考察了高速铁路的运营对省内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高铁的运营有利于缩小省域内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在进行了一系列识别性假设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内在机理在于,高铁改善了外围城市的市场可达性,提高了外围城市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承接能力,从而有助于省内收入差距的收敛;高铁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还会随着城市所在城市群的发育水平而有所区别,随着城市群发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铁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会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规律。结论为高铁改善经济福利提供了相关证据,同时也为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若冰  蓝天  
撤县设区是我国城市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推动城市化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较少研究关注该政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夜间卫星灯光数据测算了城市蔓延与平均灯光亮度指标,并以此探讨了通过土地出让进行城市扩张的政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撤县设区总体上导致了城市蔓延面积的增加与平均灯光亮度的下降,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过于关注通过土地出让获取财政收入与进行引资竞争,从而导致了扩张效率与质量的下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胡春阳  张文佳   刘晓艳  
南北经济差距事关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大局。为明确南北经济差距时空演化情况,基于空间格局统计思想和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1 784个县域单元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SDE)、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图等方法和工具,分析和比较经济密集性、方向性、关联性等。结果发现:南北经济均为倒丁字型分级结构,南方经济密集性高于北方且呈上升趋势;南北经济均呈东西方向空间分布格局,南方经济方向性在减弱而北方经济方向性有所强化;南方经济具有更强的关联性,南北经济主要表现为低值集聚和高值集聚,集聚结构单一。南北经济密集性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解释了南北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而倒丁字型分级结构和LISA集聚演化情况表明,地区内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推动南北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须在明确南北经济低水平协调、方向性一致、重心距离缩短等现状的基础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要推动南方地区依托优势区域构建一体化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加快北方地区增速换挡与城市群、增长极建设,提升南北地区内的经济密集性;二要打造倒三角型经济发展水平分级结构,夯实南北经济协调基础;三要通过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建设,加强南北地区内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四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南方地区平衡发展和提高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着力破解倒丁字型分级结构和空间两极分化难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才华   田玲娟   信超辉  
随着我国经济要素呈现不断在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分类集聚的态势,城市群内部分工由传统的产品分工逐渐转变为空间功能分工。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卫星灯光数据构建收入差距指标,探讨城市功能分工的协调发展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功能分工能显著缩小大湾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收入差距,考虑不同指标测算方法和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是城市功能分工缩小大湾区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基于此,应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加强产业协作,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城市府际协同合作,破除要素流动障碍。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贤彬  黄亮雄  徐现祥  李郇  
本文采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公开的全球夜间灯光亮度数据,重新评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动态趋势。基于增长理论的趋同分析框架,实证发现,在1992—2012年间,中国无论是在省层面还是在地级城市层面,初始夜间灯光亮度较低的地区,随后都呈现出更快的夜间灯光亮度增长。这一变化趋势与人均GDP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本文进一步发现,夜间灯光亮度与电力消费密集型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在行政空间维度上呈现出显著的互动追赶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3)空间Markov转移概率估计结果表明,空间因素在中国地区经济动态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高水平地区为邻能够显著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孟禹  蔡之兵  王小华  
城市规模是城市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伴随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空间变化更具多样性。城市体系内原有的城与乡、新区与旧区、先进与落后、核心区与边缘区等内部异质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为更好地反映城市空间变化带来的其所承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活动变化,促进经济技术转型升级,需以新方法识别城市规模变动类型与空间联系变化。使用夜间卫星灯光光斑来衡量城市规模,将灯光光斑和地级市数据匹配后的研究结果显示,光斑衡量的城市规模与人口、土地总量显著正相关,表明在分析城市规模空间联系时,其作为城市规模的替代变量有一定合理性。将光斑分为亮、暗两区,根据相对变化方向和速度,识别城市规模变动类型,主要有"内聚型"和"蔓延型"两类,多数城市属后者。比较两类城市的空间联系,发现蔓延型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比内聚型城市间要强,而分别用光斑和亮区衡量城市规模时,两类城市空间联系并不一致。结论印证了城市蔓延是普遍的空间现象,同时证实了城市蔓延"空间组织"能力强,是城市规模空间关系演化的主导力量。研究结论对新时期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有一定参考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华忆迪  陈海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要素加速向大城市集聚,武汉市作为湖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这种集聚特征更加明显。为了更好的衡量区域协调发展,将卫星灯光数据亮度值作为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并将武汉市边界以10km为范围划分为内圈和外圈。研究发现,2002年以前武汉市城市发展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表现为武汉市内圈灯光亮度增加明显快于外圈;2002年以后这种"虹吸效应"逐渐演化为"扩散效应",表现为武汉市外圈灯光值增长更快。这说明,武汉市城市扩张的经济溢出效应逐渐显现,因此立足于武汉市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将会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并识别随机收敛俱乐部。研究方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对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它们的经济发展存在向局部均值随机收敛的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