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45)
2023(15322)
2022(13436)
2021(12473)
2020(10570)
2019(23968)
2018(23713)
2017(45267)
2016(25093)
2015(27785)
2014(27544)
2013(27290)
2012(24877)
2011(22300)
2010(21971)
2009(20020)
2008(19299)
2007(16647)
2006(14552)
2005(12172)
作者
(74081)
(61490)
(61235)
(58115)
(39120)
(29980)
(27755)
(24424)
(23457)
(21825)
(21243)
(20730)
(19750)
(19189)
(18994)
(18866)
(18667)
(18310)
(17672)
(17530)
(15684)
(14901)
(14839)
(14013)
(13894)
(13663)
(13649)
(13453)
(12564)
(12402)
学科
(98639)
经济(98538)
管理(69387)
(64161)
(52708)
企业(52708)
方法(45781)
数学(39461)
数学方法(39009)
(26689)
地方(24443)
中国(23777)
(23490)
(22656)
业经(21700)
环境(18544)
农业(18429)
(17143)
贸易(17137)
(16515)
(16058)
理论(15995)
技术(15126)
(14992)
(14411)
财务(14349)
财务管理(14327)
(14228)
企业财务(13492)
地方经济(12894)
机构
大学(349062)
学院(349044)
管理(137549)
(129391)
经济(126443)
理学(120426)
理学院(118940)
研究(118143)
管理学(116654)
管理学院(116062)
中国(84345)
科学(80171)
(74647)
(65045)
(60440)
业大(59325)
研究所(56153)
(56152)
中心(53243)
农业(51461)
(50058)
(48220)
师范(47646)
北京(46694)
财经(46249)
(43570)
(43157)
(42032)
师范大学(38760)
技术(37502)
基金
项目(252535)
科学(196277)
基金(180980)
研究(177036)
(161189)
国家(159856)
科学基金(135455)
社会(110087)
社会科(104107)
社会科学(104076)
(100820)
基金项目(98058)
自然(91551)
自然科(89297)
自然科学(89268)
自然科学基金(87628)
(85296)
教育(80465)
资助(73813)
编号(71386)
重点(57040)
成果(55448)
(54489)
(53628)
(52158)
课题(49374)
科研(48990)
创新(48638)
计划(48542)
大学(45353)
期刊
(137039)
经济(137039)
研究(93146)
学报(64510)
中国(61409)
(57421)
科学(57047)
大学(46863)
管理(45764)
学学(44435)
(40577)
农业(39972)
教育(36045)
技术(28129)
业经(24443)
(23397)
金融(23397)
经济研究(21192)
(20936)
财经(20730)
资源(19099)
科技(19079)
问题(18188)
(18021)
图书(17876)
(17587)
业大(17355)
技术经济(15927)
商业(15767)
理论(15460)
共检索到486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北明  李娅南  
区域旅游生态关系的核心是区域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竞合关系,研究区域内旅游地生态关系有利于打破旅游地各自为政的局面。文章首次采用定量方法来判断旅游地之间的生态关系,从资源价值、客源市场、交通区位、接待条件和资源类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判断矩阵测算指标权重,并利用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和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判断模型,总结出高铁开通前后研究样本的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旅游生态关系具有从竞争向寄生向互利共生方向转化的趋势,而高铁的发展加速了此种转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爱莲  
高速铁路由于减少交通成本、改善可进入条件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种重要工具。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讨论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由于运输成本减少,旅游企业在交通廊道形成集聚与扩散效应,导致旅游地空间结构及旅游需求的变化。以武广高铁为例,通过研究武广高铁开通后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探讨高铁营运对旅游业的挑战,提出应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加强高铁沿线旅游的空间集聚,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懿  汪洋周颖  赵子晨  
基于2000-2019年沪昆高铁沿线城市的面板数据,评估高铁开通对旅游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高铁开通促进了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收入的提升幅度大于旅游人次,即显著提高了人均旅游消费;高铁开通对我国旅游经济的促进程度总体呈现出西强东弱的趋势,旅游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相对落后的区域往往得到更快的发展;高铁开通有利于缓解旅游经济的马太效应,对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德根  牛玉  陈田  陆林  唐承财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分析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核心-边缘"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结合京沪高铁线6个都市圈基本特征以及高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和空间效应特征,通过节点优化,线状连接和面状拓展等空间优化路径,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通过一级核心旅游点和一级旅游地系统的核心扩散作用,将二级旅游板块和三级旅游板块由一、二、三级扩展轴融入一级旅游板块中,最终建构京沪高铁旅游带。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高铁旅游带的各都市圈空间联系增强,应加强都市圈区域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殷平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现。文章从高速铁路提高可达性、降低旅行成本以及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流动等三个方面,建立了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并以其他国家的高速铁路为例,归纳总结了高速铁路与旅游空间重构的实践经验。最后,文章以郑西高铁为例,对该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郑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的结果将是西安、洛阳和郑州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商务旅游中心;随着中原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洛阳将借助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成为区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覃成林  郑海燕  
文章从旅游经济增长和区域旅游合作两个方面,分析了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对粤湘鄂沿线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首先,以广州为例,在旅游收入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中引入高铁开通与否这个虚拟变量,分析发现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其次,通过对武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合作的分析,发现武广高铁的开通不仅促进了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显著地促进了区域旅游合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有效利用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粤湘鄂沿线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余泳泽  伏雨  庄海涛  
高铁以其高速、便捷的特征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可达性,高铁开通究竟对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基于2004—2013年中国287个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看,高铁开通促进了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相比未开通高铁的城市,开通高铁的城市旅游业收入呈现了更快速的增长;高铁开通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在开通后的第2—3年影响效应逐年增强;高铁开通对旅游业的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高铁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从东到西逐渐减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穆成林  陆林  
随着高速铁路网络化发展,旅游发展新要素的介入,目的地旅游发展产生新变化。以黄山市为案例地,京福高铁开通前后为时间分割点,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检索获取旅游者空间流动轨迹及相关出行属性数据,利用ExcEl、SPSS、SNA、GIS和corEl DrAw等方法,探析京福高铁对黄山市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铁开通后,国内客源市场半径向外延伸,且高铁沿线福建、山东、北京等省市客流量出现"逆衰减"现象。2)高铁开通后,旅游目的地区域节点数量改变,空间范围扩展。整体网络流量在高铁开通前后都呈现高频节点对以区域间组合(黄山+长三角、黄山+江西省域)为主、区域内组合为辅(黄山+合肥、池州、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卿  
在中国高铁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以大西高铁为例,使用城市间的矢量路网、高铁站点及各城市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大西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大西高铁的开通显著提升了各城市的可达性水平,但提升程度不均衡,致使研究区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公平性降低;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加,且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提升较为明显,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大幅提升;高铁的开通对高铁途经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的协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高铁未途经城市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协调度降低的情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泰  席建超  葛全胜  
高铁正成为影响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关键性因素,已有高铁旅游影响研究普遍存在供需分离的系统化视角缺位问题。立足多目的地-多客源地交互的旅游供需空间系统视角,利用GIS集成方法和旅游系统引力模型研究了有无高铁网络两种情境下的长三角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出游力格局,分析了高铁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影响的具体方向、程度和意义。结果发现:(1)高铁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影响增强,扩大了旅游竞争力、出游力等级差异,带来逆向均衡一体化效应;(2)高铁强化了长三角区域旅游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边缘地区非高铁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和出游力进一步被削弱,而核心高铁城市上海的中心性仍在增强;(3)高铁开通后,边缘地区新增开高铁城市的旅游格局变化最大,但固有劣势使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旅游整体的非均衡发展态势;(4)高铁时空压缩在削弱空间距离因素影响的同时,促进了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本位回归,规避旅游供给的同质化竞争、强调差异化发展是发挥高铁旅游一体化联动效应的根本路径模式。最后,指出高铁开通可以为边缘地区城市提供相对公平的交通发展平台,是防止边缘地区城市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必要条件,进而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金月  张永庆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再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对武广高铁沿线城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武广高铁的建成确实能够推动沿线城市住宅价格的上升,并且作用显著;从不同城市规模的角度来看,武广高铁的建成对中小型城市住宅价格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大型城市,其中小型城市的作用最明显;从不同区域城市的角度来看,武广高铁的建成对东中部城市的住宅价格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对东部城市的住宅价格促进作用更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宁坚  
高铁开行将使沿线城市间的旅游业产生产业联动效应、产品互补效应、布局优化效应、市场拓展效应、散客化效应,为沿线城市深化合作创造了条件。沿线城市应根据高铁旅游的效应、特点和线路覆盖区域,构建跨城市联动的长中短旅游线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作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将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利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方法测度武广高铁对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可达性影响,结果表明:武广高铁开通前,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各等时圈基本上呈同心圆状,且连续紧凑;高铁开通后各等时圈由同心圆状变为带状,表现出稀疏性和不连续性。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一日游"所辐射范围的城市数量由高铁开通前不足一半到高铁开通后超过一半;且只需在4~5h以内辐射到三大都市圈的最远城市。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通过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原理,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胡北明  
基于2010—2019年数据,采用DEA模型、Tobit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验证高铁开通对黔桂云39个市(州)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黔桂云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有区域差异化的促进作用,且作用大小与各地高铁开通时间相对应,而对旅游产业纯技术效率存在反向作用,暴露出无效性,表明高铁开通对综合效率的促进效应是通过规模效率的提升以及纯技术效率的下降共同作用的;高铁开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改善区域可达性的中介效应并没有得到完全验证,其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尤其是出现遮掩效应,说明高铁开通与旅游产业效率之间还存在更大的正向机制未纳入研究视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符莲  熊康宁  高洋  
在耦合协调及障碍度模型上,对贵州省2008—2016年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增幅达0.83;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稳步提高,由严重协调转变到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发展滞后演变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类型;协调障碍因子包含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总量、旅馆业年末客房床位数、铁路旅客周转量等。样本期间系统综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二者协调发展步调不一致,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能很好地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