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67)
- 2023(20172)
- 2022(16860)
- 2021(15597)
- 2020(13079)
- 2019(29913)
- 2018(29412)
- 2017(55251)
- 2016(30019)
- 2015(33743)
- 2014(33517)
- 2013(33129)
- 2012(30723)
- 2011(27832)
- 2010(27718)
- 2009(25423)
- 2008(25091)
- 2007(22263)
- 2006(19582)
- 2005(17807)
- 学科
- 济(129840)
- 经济(129703)
- 管理(82720)
- 业(80800)
- 企(63565)
- 企业(63565)
- 方法(54077)
- 数学(47597)
- 数学方法(47031)
- 中国(39214)
- 农(37086)
- 财(31660)
- 地方(30272)
- 业经(28962)
- 学(26099)
- 贸(25683)
- 贸易(25666)
- 农业(25013)
- 易(24939)
- 制(23924)
- 银(20943)
- 银行(20873)
- 融(20171)
- 金融(20167)
- 行(20043)
- 环境(19338)
- 务(18954)
- 财务(18894)
- 财务管理(18846)
- 技术(18744)
- 机构
- 大学(429773)
- 学院(428436)
- 济(179590)
- 经济(176127)
- 管理(161166)
- 研究(154150)
- 理学(138450)
- 理学院(136788)
- 管理学(134282)
- 管理学院(133488)
- 中国(117237)
- 科学(95770)
- 京(92579)
- 财(81086)
- 农(80484)
- 所(79349)
- 研究所(72305)
- 中心(70589)
- 业大(67214)
- 江(64479)
- 财经(64225)
- 农业(63325)
- 北京(58537)
- 经(58450)
- 范(56433)
- 师范(55746)
- 经济学(55389)
- 院(55183)
- 州(51138)
- 经济学院(49935)
- 基金
- 项目(289240)
- 科学(226898)
- 基金(210805)
- 研究(204870)
- 家(187444)
- 国家(185929)
- 科学基金(157533)
- 社会(131563)
- 社会科(124739)
- 社会科学(124706)
- 省(111870)
- 基金项目(110953)
- 自然(102948)
- 自然科(100639)
- 自然科学(100608)
- 自然科学基金(98815)
- 划(95750)
- 教育(93346)
- 资助(86313)
- 编号(81032)
- 重点(66134)
- 成果(65828)
- 发(65707)
- 部(63583)
- 创(59952)
- 课题(56331)
- 创新(56175)
- 科研(56079)
- 国家社会(55596)
- 计划(54163)
- 期刊
- 济(197554)
- 经济(197554)
- 研究(125058)
- 中国(87913)
- 学报(74318)
- 农(74214)
- 科学(66783)
- 财(62610)
- 管理(59614)
- 大学(55394)
- 学学(52212)
- 农业(50140)
- 教育(43099)
- 融(41160)
- 金融(41160)
- 技术(36512)
- 经济研究(32571)
- 业经(32338)
- 财经(31633)
- 业(27975)
- 经(27282)
- 问题(26623)
- 贸(22799)
- 版(21470)
- 图书(21142)
- 统计(21043)
- 技术经济(20942)
- 世界(20429)
- 国际(20351)
- 科技(20048)
共检索到647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金凤 赵勇
基于中国中西部地区16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就高铁建设对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内,高铁建设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开通高铁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利于该类城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的动态检验发现,在高铁开通后的前三年,高铁建设对中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明确,但在高铁开通后的第四年则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开通高铁城市的人口规模,并对其城镇化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慧
文章以2009-2013年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计量模型,采用软件stata12.0对数据进行处理,实证分析了城市区域内部及城市之间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空间计量Morans’I指数检验,结果显示文章所选取80个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对模型进行普通回归以及空间回归结果均表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对空间效应的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进行分解,发现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在区域内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能够显著的拉动当地经济增长1.0912%,而消费、政府支出的空间溢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明康 刘彦平
基于2010~2016年我国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全国与三大区域角度深入探究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直接推动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Moran’I检验证实地级市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如果忽略城镇化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就容易高估城镇化对本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作用;(2)我国总体与东部地区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具有显著的直接推动作用与空间外溢效应;西部地区城镇化对本区域旅游经济正向影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却不足;而中部地区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与外溢效应均不明显;(3)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及政府扶持水平均是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对外开放水平与政府扶持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宝礼 胡雪萍
文章以2000-201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实证计量模型,研究了不同金融发展评价指标对安徽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作用,结果发现: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人口城镇化速度,改善城镇化发展失衡的局面;银行对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的信贷支持能够促进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政府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占有会导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对农村的金融抑制不利于城镇化发展失衡问题的改善。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金融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薄文广 钱镱 屈建成 谭鑫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2003—2018年中国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随时间呈现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类型稳步优化趋势,空间上则呈现沿海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内陆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在当期就对新型城镇化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短期波动性,在长期表现为正向带动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发挥的带动作用要强于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低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更强,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弱。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交互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成坤
[目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经济基础、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等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基于2001—2021年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我国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1)样本期间,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呈增长趋势。(2)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3)新型城镇化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以及不同粮食功能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结论]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要想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必须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扶持力度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高立 王雪琪 李发志 邹伟
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动态修正的协调度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会城市2004—2015年的人口、土地数据测算出各省会城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实证分析了房地产经济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国省会城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虽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且协调度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协调度增长速度最慢,区域间协调度差距也最大;(3)不管在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增长都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这种促进效果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4)除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之外,房地产经济其余相关变量对东、中、西地区城镇化协调度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同,对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城镇化协调发展政策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孙敬水 赵倩倩
文章界定了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从初次分配公平和再分配公平两大方面构建了分配公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分配公平的测度方法,基于1985~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对中国收入分配公平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收入分配总体上处于相对公平状态,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初次分配处于比较公平状态,再分配处于相对公平状态,初次分配公平度大于再分配公平度。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总体上处于比较公平状态。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初次分配处于比较公平状态、再分配处于相对公平状态,中部地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依次处于非常公平和比较公平状态。从三大地区比较看,收入分配公平度总体上相差较小。其中初次分配公平度和再分配公平度,中部地区相对较高,东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这一研究结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德功 王建英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质量高低不仅体现在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水平上,更应体现在基础设施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活质量城镇化水平上。基于此,本文构建相应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评,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呈阶梯分布,内蒙古城镇化质量最高,贵州最低;在增速上新疆最高,贵州最低。并分4类对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屏 江鑫
创新影响经济增长,而房价是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理论机制分析发现,房价快速上涨导致工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相对滞缓,但房地产等服务性行业发展相对繁荣,在此消彼长过程中,城市产业和就业结构变化明显,同时房价快速上涨对最能提升城市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显著抑制性,这些均不利于提升城市创新发展能力。基于2005—2016年中国283个地级市样本数据,经计量检验及中介影响机制效应模型,证明上述命题假说成立。对城市地理空间分布和人口规模进行异质性检验,本文还发现城市房价上涨对城市创新发展能力提升的负向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本文的结论为制定从房价导向出发的政策推动城市创新实现健康可持续性提升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房价上涨 城市创新 影响机制 异质性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汪夏为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强劲。本文采用2007-2016年中西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中部地区的上升速度快于西部地区,可能将造成中西部地区的流通市场一体化动力不足。因此本文提出四条政策建议:第一,加快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提高商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第三,重视城镇化建设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来激活产业发展对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第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性,从一体化眼光推动产业发展,但也需适度降低区域一体化壁垒,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商贸流通 城镇化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江康奇 李锦然
本文基于2007~2016年的15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和空间面板模型,探究城市房地产投资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房地产投资总体上阻碍了城市技术创新。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缓解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创新的抑制效应;在引入空间因素之后,本文还发现城市房地产投资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城市的房地产投资会抑制周边城市技术创新。因此,地方政府应合理控制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政策沟通,协同规范房地产业的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谢童伟 余文韬
教育不但有经济功能,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以人为本的内涵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城镇化存在着全局收敛与局部收敛,而且四个区域城镇化收敛速度大致相近,因此20年来中国各省城镇化发展存在均衡趋势;教育发展对城镇化省际差距的收敛作用明显,全国模型中教育发展对城镇化省际差距收敛作用与经济增长相接近,东部、中部、东北模型中教育对城镇化省际差距收敛作用最大,西部模型中教育发展作用仅小于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交通条件对城镇化的区域收敛也都有正向作用,产业结构差异对西部和东北城镇化收敛有负面影响,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东北城镇化收敛。
关键词:
教育发展 人口城镇化 均衡 收敛模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晓华 柴玲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要求和急剧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各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产业多样化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机制为基础,利用熵指标法将产业多样化分解为相关和无关两部分,以中国2003—200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两个维度检验了相关与无关多样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相关多样化对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无关多样化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有助于提高经济稳定性。为进一步考察不同宏观经济形势下多样化在经济稳定功能方面的差异,以全球经济危机为分界点进行了分阶段回归,结果显示:当外部市场状况良好时,相关多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镇化、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中部地区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中西部地区引进内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
劳动力回流、产业承接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受教育程度差异研究
中国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居民能耗碳强度测算及其空间影响研究——来自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城镇化进程与西部地区能源强度──基于199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家庭视角下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形成逻辑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