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81)
- 2023(11073)
- 2022(9098)
- 2021(8257)
- 2020(6808)
- 2019(14939)
- 2018(14267)
- 2017(27890)
- 2016(14778)
- 2015(15957)
- 2014(14824)
- 2013(14525)
- 2012(13079)
- 2011(11538)
- 2010(11103)
- 2009(10417)
- 2008(10098)
- 2007(8868)
- 2006(7314)
- 2005(5992)
- 学科
- 济(61037)
- 经济(60960)
- 业(49048)
- 管理(47836)
- 企(40036)
- 企业(40036)
- 方法(31700)
- 数学(28521)
- 数学方法(28376)
- 财(17749)
- 中国(17002)
- 农(16582)
- 技术(14716)
- 业经(13814)
- 贸(13026)
- 贸易(13022)
- 易(12661)
- 农业(12010)
- 务(11593)
- 财务(11588)
- 财务管理(11569)
- 企业财务(11121)
- 技术管理(11081)
- 制(10834)
- 地方(10196)
- 融(9940)
- 金融(9940)
- 银(9919)
- 银行(9883)
- 学(9873)
- 机构
- 大学(204006)
- 学院(203053)
- 济(90302)
- 经济(89003)
- 管理(83169)
- 理学(74029)
- 理学院(73293)
- 管理学(72367)
- 管理学院(71981)
- 研究(63459)
- 中国(47801)
- 财(40431)
- 京(39689)
- 科学(37340)
- 农(34992)
- 财经(33844)
- 业大(31789)
- 经(31304)
- 中心(29914)
- 所(29904)
- 经济学(29826)
- 江(27996)
- 农业(27801)
- 研究所(27426)
- 经济学院(27414)
- 财经大学(25762)
- 商学(24474)
- 商学院(24257)
- 北京(23746)
- 范(23241)
- 基金
- 项目(147705)
- 科学(119301)
- 基金(112396)
- 研究(104111)
- 家(99298)
- 国家(98476)
- 科学基金(85996)
- 社会(72387)
- 社会科(69008)
- 社会科学(68995)
- 基金项目(60138)
- 省(56450)
- 自然(55514)
- 自然科(54398)
- 自然科学(54382)
- 自然科学基金(53518)
- 划(47844)
- 教育(47489)
- 资助(43664)
- 编号(37999)
- 创(34510)
- 部(33489)
- 重点(33103)
- 创新(32343)
- 国家社会(31738)
- 发(31130)
- 教育部(29603)
- 人文(29052)
- 成果(28865)
- 科研(28792)
共检索到277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旭 俞峰 闫林楠 钟昌标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是分析交通设施经济效益的必经过程。从迁移的视角,以城市便利性为中介因素,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结合条件Logit模型分析劳动力个体迁移决策过程,探讨高铁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能够通过提升城市便利性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但存在区域异质性;高铁能够促使劳动力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但并没有流向一、二线城市;城市高铁的这种吸引对高人力资本、家庭背景良好、对现状不满的年轻劳动力尤为有效。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銮淏 夏杰长
全球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互联的日益加深为劳动力要素跨境流动提供公开透明、广阔庞大机会的同时,也形成了限制较少、高效便捷的“线上转移”新渠道。文章以2011~2021年86个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东道国(地区)为研究样本,立足于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数据事实,基于移动电话普及率、中国和东道国双边网址数量的视角,系统全面地考察数字技术对劳动力跨境流动以及其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东道国的数字技术通过“信息平台效应”“业态创新效应”“时空压缩效应”对中国对外劳务输出规模产生普遍且稳健的促进效应;第二,数字技术依托中国向东道国的数字可交付服务出口途径,对劳务合作项目下劳动力跨境流动呈现出“线上转移效应”;第三,东道国数字技术有利于提高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尤其是对外工程承包领域的综合效益和效率质量。文章提出,应重视数字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网络空间国际规范标准的构建完善,追踪把握国际劳务合作新内容、新趋势,加速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切实提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芸 冯秋北
促进共同富裕,医疗保障不可或缺。本文聚焦北京市流动劳动力,运用计量回归方法探究医疗保险对其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北京市流动劳动力家庭消费倾向远低于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北京市流动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参与情况显著影响其家庭消费水平且影响关系逐年显著。相对于参加公费医疗的北京市流动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其家庭消费水平更高,而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其家庭消费水平更低;在流入地参保的比在户籍地参保的家庭消费水平高。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设置专人专管、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等举措提升流动劳动力医疗保险参保率,以挖掘流动劳动力家庭消费潜力。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家庭消费 流动 劳动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选明 张炜 陈汐菡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受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这一结果在利用工具变量回归、处理效应模型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保持稳健:互联网使用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互联网使用对不同性别、学历和代际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影响机制上,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信息搜寻机制与工作获取机制作用于劳动力的流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努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互联网使用技能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莉 何晶 马润泓
中国房价持续增长,远远超过工资的增长。那么房价有没有抑制外来劳动力的流入呢?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在理论上,本文论证了房价的拉力作用和阻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房价作为备择城市的城市特征信号降低了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拉力,另一方面是房价作为居住成本压缩可支配收入所产生的阻力,两种作用最终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先吸引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在实证上,本文使用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2000—2012年250个地级市的房价数据匹配出一个房价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库,发现房价对劳动力流动确实存在"倒U型"影响。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控制了房价测量误差、流出地特征、流动动机等因素后结果依然稳健。并且,本文重点考察了劳动力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家庭阶层、户籍等各种异质性的影响,发现高技能劳动力的倒U型拐点更小,对房价更敏感,原因在于其购房需求更强;倒U型影响主要作用在大城市,且沿海城市劳动力流动的倒U型拐点更大。当前除部分一线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房价表现出对劳动力的拉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莉 何晶 马润泓
中国房价持续增长,远远超过工资的增长。那么房价有没有抑制外来劳动力的流入呢?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在理论上,本文论证了房价的拉力作用和阻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房价作为备择城市的城市特征信号降低了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拉力,另一方面是房价作为居住成本压缩可支配收入所产生的阻力,两种作用最终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先吸引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在实证上,本文使用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2000—2012年250个地级市的房价数据匹配出一个房价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库,发现房价对劳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世军 陈博文
首次将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地级市层面“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相匹配,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跨地市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够显著吸引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入,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主要是通过提供创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预期收入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此外,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跨地市流动影响具有显著地区异质性,表现为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入,而在中部地区则相反,在其他地区该影响不明显;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边际流动倾向更高,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益贫性;且劳动力更偏好于流入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部门。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吸引人才和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配置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力配置 流动人口 就业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潘启娣 肖峻
本文以2011-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对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金融供给增加、消费水平改善来增强劳动吸引力、促进劳动力流动;其影响在中部地区、人口非连续净流入地区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就业水平,尤其是提高非农产业的就业率,且会增强常住人口流动,但对户籍人口流动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凯 黄容霞
通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业保护程度指标,可以构建适合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弹性体系。利用2003—2016年相关数据验证,中国劳动力市场弹性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劳动力市场弹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弹性均会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用大小依次为中、东、西部;从时间效应来看,短期作用大于长期。此外,劳动力市场弹性通过工资效应和社会保障效应对中国创新型人才产生影响作用,因此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以及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都有利于吸引创新型人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明生 郑玉璐 姚笛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本文以“高铁开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分别作为传统、新型基础设施升级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3-2019年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基础设施升级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础设施升级(高铁开通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其中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大,在缓解内生性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2)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升级引致的劳动力流动会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且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更为有效;(3)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中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会显著缩小东部城市的区域经济差距。上述结论为如何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波 王紫绮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间窗口,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至关重要。将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理论分析表明,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改善劳动力的空间配置效率、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这两个方面影响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实证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进一步地,高铁开通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对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不断扩大的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城市表现出波动影响。从城市特征来看,高铁开通对中小规模城市、非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证明,高铁开通主要通过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且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海峰 林细细 梁若冰 蓝嘉俊
中国民众对美好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决策,而地方政府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本文首次从微观个体角度研究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将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与城市生态健康指数数据进行匹配,利用条件Logit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城市生态健康对吸引劳动力流入有显著促进作用,劳动力倾向于流向生态建设好的城市。从异质性结果看,流动年份较近、教育水平较高、年龄较小、男性和室内工作的流动人群对城市生态环境更敏感;内陆、秦岭淮河以北、大中小型和高工资水平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作用更明显。最后,本文利用双层随机截距模型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结合实证结论与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劳动力资源竞争中开辟一条新途径,为加快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储备优质"燃料"。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俪娜 罗必良 胡新艳 张同龙
地权稳定性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受到学界关注,但是,已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利用广东省雷州市祖宗地现象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土地调整频次低和地块持有期限长为特征的祖宗地,相较于普遍的家庭承包地,所引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更高,且该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这意味着,祖宗地现象为稳定地权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典命题提供了新证据。基于此,在现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下,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加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对保持和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权稳定性 非农就业 农村劳动力 祖宗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慧洁 李銮淏 夏杰长
采用2011—2019年50个中国跨境劳务输出东道国(地区)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构建“法律环境差异”及其分别同“霍夫斯泰德社会文化距离”“语言差异”“信仰文化多样性”“民族多样性”交乘的五维文化差异测度体系,实证检验文化差异对劳动力跨境流动的显性和隐性壁垒作用。研究发现,社会文化、语言、信仰、民族及法治环境五方面的文化差异均会显著抑制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规模,且该抑制效应在洲际市场和劳务合作类型两方面均存在异质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现有文献较少关注环境污染的就业效应,并且忽略了环境污染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基于2003-2013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根据2005年底环保问责制政策引起的两控区城市与非两控区城市SO_2排放的外生变化,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识别了SO_2排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SO_2排放量每增加1%,劳动力就业人数则减少0.3345个百分点;SO_2排放显著制约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但增加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SO_2排放的就业抑制效应在高经济发展和高人力资本的子样本中更为显著;环保问责制政策的减排效应具有"周期性波动"特征,短期效果明显,而长期效果则大打折扣。就经济成本看,SO_2排放每年导致的就业损失超过250万人,经济损失年平均在540亿元左右,且成本逐年上升。文章的研究结论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寓意,从劳动力就业视角为环境政策的成本效益评估提供了新证据。
关键词:
环境污染 SO_2排放 劳动力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