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07)
2023(6702)
2022(5697)
2021(5303)
2020(4501)
2019(10636)
2018(10314)
2017(19657)
2016(10576)
2015(11726)
2014(11398)
2013(11316)
2012(10470)
2011(9307)
2010(9529)
2009(8593)
2008(8582)
2007(7403)
2006(6841)
2005(6266)
作者
(29986)
(25050)
(24466)
(23568)
(15960)
(11999)
(11174)
(9604)
(9472)
(8894)
(8516)
(8398)
(8028)
(7755)
(7638)
(7587)
(7227)
(7189)
(7164)
(7148)
(6119)
(6095)
(6047)
(5842)
(5506)
(5493)
(5432)
(5342)
(4998)
(4855)
学科
(41874)
经济(41815)
管理(26979)
(23289)
(18203)
企业(18203)
中国(14827)
地方(13419)
方法(12345)
(12196)
数学(10491)
数学方法(10172)
(9965)
(9661)
业经(8584)
(8329)
农业(8056)
城市(7220)
理论(6763)
环境(6560)
(6367)
贸易(6360)
(6351)
(6042)
税收(5879)
(5817)
地方经济(5746)
(5703)
(5697)
(5694)
机构
大学(140650)
学院(140256)
研究(52247)
(52204)
经济(50605)
管理(50251)
理学(41961)
理学院(41295)
中国(40741)
管理学(40309)
管理学院(40028)
科学(33533)
(32004)
(26599)
(26380)
中心(24498)
研究所(23776)
(23299)
(23117)
(21992)
师范(21842)
北京(20598)
业大(20147)
财经(19862)
(19787)
(18911)
师范大学(17984)
(17827)
农业(17753)
(17131)
基金
项目(93257)
科学(73359)
研究(67740)
基金(66866)
(59027)
国家(58526)
科学基金(49929)
社会(41730)
社会科(39350)
社会科学(39335)
(36572)
基金项目(36087)
自然(33293)
自然科(32505)
自然科学(32501)
自然科学基金(31851)
(31570)
教育(30343)
编号(27850)
资助(26572)
成果(23034)
重点(21438)
(20881)
课题(20046)
(19357)
(18438)
科研(17775)
创新(17242)
计划(17117)
大学(16962)
期刊
(64805)
经济(64805)
研究(46504)
中国(30827)
学报(21319)
(21192)
(20939)
科学(20737)
管理(18677)
教育(17224)
大学(16220)
学学(14850)
农业(13870)
(13201)
金融(13201)
技术(12140)
业经(10355)
问题(10352)
经济研究(9390)
资源(9212)
(9099)
财经(8995)
城市(8445)
图书(7983)
(7851)
(7536)
现代(6992)
(6781)
(6711)
会计(5993)
共检索到226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韦胜  徐海贤  
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出现了一个城市多个高铁站点布局的现象,这既存在有利城市发展的一面,但也产生了诸如客流稀少、可达性差、建设规模超前等问题。同时,高铁网络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高铁"一城多站"现象将会进一步显现,并可能加剧相关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国内外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存在较大空白,本文以沪宁沿线城市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对高铁"一城多站"的现状和规划特征进行梳理;其次,剖析了现状"一城多站"选址和未来规划能否与现状高铁站点之间"并站"等重点问题:最后,针对"一城多站"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与启示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琼  甄峰  唐佳  
作为高铁出行的重要空间载体,高铁候车空间建设深刻影响着居民的跨城流动体验。候车空间规划逐渐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乘客候车活动需求为导向,建设与管理候车空间。目前,关于乘客候车活动缺乏精细化的实证研究,也忽视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居民流动模式的转变。本文尝试建立"活动—需求—建设"的人本规划思路,基于沪宁高铁乘客候车活动问卷调查数据,了解高铁乘客的候车活动与空间需求,梳理空间建设的现存主要问题,提出高活力、智慧化、人本化的高铁候车空间优化策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宁坚  
高铁开行将使沿线城市间的旅游业产生产业联动效应、产品互补效应、布局优化效应、市场拓展效应、散客化效应,为沿线城市深化合作创造了条件。沿线城市应根据高铁旅游的效应、特点和线路覆盖区域,构建跨城市联动的长中短旅游线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作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海龙  谢亚林  王虎  郭鹏军  李曼  
高铁开通使原有列车时间、通车频次等发生变化,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出行方式不得不由普铁改为高铁,从而产生"被高铁"现象。基于京广高铁沿线城市的小时工资和小时经济额度,测算了"被高铁"程度,结合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对京广高铁沿线城市"被高铁"指标进行了系统聚类,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京广高铁沿线城市居民小时工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除北京、广州和深圳的居民不会受到"被高铁"的影响,其他城市居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被高铁"影响;"被高铁"程度的聚类结果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联系密切,且在空间上呈现"南北为零,中部较高"的格局;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和普铁价格时间比是影响"被高铁"程度的主要原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牛玉  汪德根  
高铁的开通极大缩短了高铁沿线城市外部范围的交通出行时间,产生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带来了大量客流的涌入,同时极大刺激了人们的出行需求,城市交通与高铁站的接驳面临巨大挑战。为承接高铁对远位移带来的快速便捷效应,实现城市交通与高铁站的高效对接,文章以中等城市苏州和大城市上海为例,研究大中城市的接驳结构特征和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在接驳结构特征上,大中城市以公共交通为主、出租车为辅,此外,快速公共交通有取代普通公共交通的趋势;在接驳时间特征上,大中城市共同特征在于非公共交通比公共交通更为敏感,其可承受时间范围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方  王莹  张文新  
鉴于已有研究多关注高铁对社会经济的宏观影响,高铁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不足,对中小城市的关注不足,本文以京沪高铁13个地级站点城市为对象,采用特征选择模型,研究了高铁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站点的位置、等级与开发范围是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受高铁影响显著的行业类型有: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通过对比中国案例与欧洲案例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高铁对中等城市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但由于中外城市在宏观区域背景、经济发展阶段、地方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类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高铁对城市产业的影响效应也有较大差别。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亚洲  李祥妹  王君  
文章以沪宁高铁沿线6市30个制造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法,评估2002-2011十年间制造业发展状况,定量分析沪宁高铁沿线城市制造业竞争力区域差异,对6市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发展优势空间分异进行探讨。最后针对产业优势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卓君  郑伯红  
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是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载体,但二者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均面临困境。研究发现,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之间空间区位耦合、发展阶段契合、产业功能互补,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高铁站区为枢纽,构建园—站—城三元互动体系,促使二者协同发展形成高铁产业新城区,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但运用系统分析模型对京沪、京广高铁沿线的高铁站区与城郊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时发现,二者普遍处于弱协同阶段。为此,文章从物质空间、产业空间和交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空间对策,以期为二者的开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卓君  郑伯红  
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是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载体,但二者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均面临困境。研究发现,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之间空间区位耦合、发展阶段契合、产业功能互补,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高铁站区为枢纽,构建园—站—城三元互动体系,促使二者协同发展形成高铁产业新城区,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但运用系统分析模型对京沪、京广高铁沿线的高铁站区与城郊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时发现,二者普遍处于弱协同阶段。为此,文章从物质空间、产业空间和交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空间对策,以期为二者的开发建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董瑶  孟晓晨  
随着高铁网络建设全面展开,高铁这一新兴交通方式已在旅客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出行交通方式的选择。为研究高铁车站影响范围与结构,本文选取京广沿线14个高铁站为研究对象,引入"客流腹地"与"商务客流腹地"的概念,分别从总客流和商务客流的角度研究高铁站腹地的范围与结构,并结合相关理论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京广沿线高铁站客流腹地的平均腹地半径约为151 km,大于其商务客流腹地(139 km);高铁站客流腹地范围大小与高铁站服务能力、乘客外部出行距离呈正相关,与乘客内部交通出行成本呈负相关;而高铁站商务客流腹地范围大小与高铁站服务能力、商务乘客外部出行距离呈正相关,与商务乘客内部交通出行成本呈负相关。高铁站客流腹地与商务客流腹地均具有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其中客流腹地的"核心—外围"结构与人口分布结构呈正相关,与乘客内部出行时间结构呈负相关,而商务客流腹地的"核心—外围"结构则与城市GDP结构呈正相关,与商务乘客内部出行时间结构呈负相关。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曾轩芩  韩天尧  康乐乐  李江  
[目的/意义]以高铁对科研合作的影响为例,探讨技术进步拉近时空距离之后产生的社会影响。[研究设计/方法]基于微软学术数据收录的中国京沪高铁沿线城市发表于2000—2016年间的论文,采用对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与非参数假设检验,比较了京沪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合作强度的变化。[结论/发现]京沪高铁开通之后,沿线城市的学术合作强度发生了显著提升,中小城市从中受益更大。此外,论证了这种提升并非经济发展与人力投入等因素所致。[创新/价值]文献数据与交通数据的结合显示高铁线路正在改变城市时空格局,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科研成果在交通发展中得到更大的提升。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珩  佟琼  
根据2008-2017年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可达性模型和DID模型,刻画京沪高铁对各沿线站点城市出行机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京沪高铁的开通对京沪沿线城市出行机会公平与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和提速减少了沿线站点城市的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平均旅行时间的差距,促进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间出行机会的公平;虽然京沪高铁的开通很大程度促进了沿线站点城市GDP的增长,但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产生了虹吸效应,出现了工作城市与居住城市的分离,使人才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移动,加大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GDP的差距,京沪高铁的开通不利于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公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苏萍  李燕  
高铁对强化城市群科技创新系统并提升其向外辐射能级具有重要作用,但现有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内开通高铁的20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使用可达性度量潜力模型法分析高铁对沿线城市科技创新潜力演变的影响,发现高铁开通前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科技创新潜力值差异不大,高铁开通后则差异凸显,部分城市科技创新潜力因高铁影响出现重新排序。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双重差分法检验高铁对沿线城市群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表明高铁对沿线城市群科技创新有促进效应,但该促进效应需要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人力资本、地
[期刊] 改革  [作者] 游士兵  郑良辰  
通过对湖南省除省会外12个中型城市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京广高铁的开通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结果表明:高铁的开通对湖南省中型城市GDP增长发挥了显著正面效应,促进了沿线中型城市的经济增长;高铁带来的经济拉动作用对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城市更为显著,对于人口规模不同的城市作用没有显著差异,带来的虹吸效应在中型城市里并不明显;高铁可能通过吸引游客、促进旅游消费的方式影响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珊珊  翟国方  
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突飞猛进,城市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全球化下,城市要实现更快发展,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针对城市国际竞争力驱动因子的变化,提出了要素贡献率和要素贡献弹性的分析方法。并建立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从1995年、2000年、2005年、2006年四个时点上,对长三角25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做出评价,运用要素贡献率和贡献弹性方法分析了沪宁杭甬沿线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变化情况,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构建评估结果与制定战略措施之间的桥梁,为沪宁杭甬乃至我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