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93)
- 2023(15276)
- 2022(13287)
- 2021(12246)
- 2020(10158)
- 2019(23455)
- 2018(22907)
- 2017(44939)
- 2016(23978)
- 2015(26814)
- 2014(26570)
- 2013(26026)
- 2012(23556)
- 2011(21189)
- 2010(20714)
- 2009(18723)
- 2008(18081)
- 2007(15362)
- 2006(13141)
- 2005(11048)
- 学科
- 济(102971)
- 经济(102862)
- 管理(70332)
- 业(65765)
- 企(55297)
- 企业(55297)
- 方法(52280)
- 数学(46041)
- 数学方法(45494)
- 财(25954)
- 农(24806)
- 中国(23933)
- 业经(21658)
- 地方(21467)
- 学(20710)
- 理论(17112)
- 贸(17062)
- 贸易(17058)
- 农业(17000)
- 易(16475)
- 务(16267)
- 财务(16196)
- 财务管理(16164)
- 环境(15757)
- 和(15531)
- 技术(15353)
- 企业财务(15350)
- 制(15214)
- 划(13584)
- 融(13537)
- 机构
- 大学(341500)
- 学院(339166)
- 管理(139787)
- 济(137884)
- 经济(135163)
- 理学(123581)
- 理学院(122299)
- 管理学(120135)
- 管理学院(119522)
- 研究(106026)
- 中国(76750)
- 京(70228)
- 科学(65754)
- 财(61543)
- 财经(51405)
- 所(50470)
- 业大(49685)
- 农(48854)
- 中心(48603)
- 经(47050)
- 研究所(46570)
- 江(45935)
- 范(44341)
- 师范(43949)
- 北京(43331)
- 经济学(43090)
- 院(39330)
- 经济学院(39215)
- 财经大学(38856)
- 农业(38300)
- 基金
- 项目(244964)
- 科学(194818)
- 基金(180557)
- 研究(178457)
- 家(156573)
- 国家(155336)
- 科学基金(135574)
- 社会(114743)
- 社会科(108952)
- 社会科学(108927)
- 基金项目(95990)
- 省(94530)
- 自然(88528)
- 自然科(86500)
- 自然科学(86482)
- 自然科学基金(84911)
- 教育(82569)
- 划(79700)
- 资助(74393)
- 编号(71855)
- 成果(56225)
- 部(54624)
- 重点(54537)
- 发(51555)
- 创(51003)
- 课题(48526)
- 国家社会(47809)
- 创新(47568)
- 教育部(47516)
- 科研(47049)
- 期刊
- 济(137306)
- 经济(137306)
- 研究(94449)
- 中国(53053)
- 学报(51655)
- 管理(48456)
- 科学(48065)
- 财(45498)
- 农(42373)
- 大学(39956)
- 学学(37795)
- 教育(34782)
- 农业(29882)
- 技术(29692)
- 财经(24709)
- 融(24274)
- 金融(24274)
- 经济研究(22672)
- 业经(22551)
- 经(21000)
- 问题(18077)
- 理论(16299)
- 技术经济(16250)
- 图书(16232)
- 统计(15961)
- 科技(15939)
- 商业(15348)
- 资源(15133)
- 版(14952)
- 实践(14914)
共检索到460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赵文 陈云峰
将扩展的"中心—外围模型"应用于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配效应研究,从理论上确立分配效应涉及通达性效应和中心—外围效应两个层面。文章对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的空间实证表明,商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等部门的就业增长较之非商业服务业受高铁带动的"通达性效应"影响较大,而"中心—外围效应"则使沿线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外围城市人口相应减少,其中以劳龄人口所受影响最为显著。因此,重视高铁的区域分配效应即高铁交通对人口与产业的要素配置作用,将有助于中央和地方在高铁设施发展进程中为平衡区域发展而采取更为有利的决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涛 张贵 李佳钰
高铁开通降低知识空间阻隔,有利于知识溢出,进而对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将时间距离纳入分析框架,研究高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时间距离,均对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高铁开通后,R&D人员投入对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消费需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分地区来看,高铁开通后东部地区收益最大,进一步增强了人才和消费需求对创新的贡献;对中部地区而言,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多依赖本地区R&D资本和消费需求,高铁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西部地区创新受高铁的影响较小,更多依靠R&D人员投入与政府财政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研究对不同地区充分利用高铁优势,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林晓言 罗燊 朱志航
本文定义高速铁路的建设时机与高速铁路建设时沿线区域的质量相关。本文基于"有无法"通过研究京广高铁对沿线城市产生的社会效用推演出沿线区域质量与高铁社会效用之间的关系,进而推断高铁最佳的建设时机。认为:区域质量为人均GDP20000元以下、第三产业就业及结构比例较为平均,高铁对于区域产生的社会效用最高,是高铁的最佳建设时机;区域质量为人均GDP20000元-50000元、第三产业就业及结构比例较为均衡时,高铁会带来一定的效用;对于人均GDP50000元以上的区域,高铁建设将使区域的发展得到二次提升。当区域质量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如贫穷没有特殊资源的地区,尽管高铁投资效应会对区域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效果,但因高铁作用的长期发挥需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契合,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的短期停滞。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垚 年猛
本文采用多期Differences in Differences(DID)估计方法分析了2007-2010年中国高铁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由2007-2009年的负效应转变为2010年的正效应,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充分发挥高铁的城市功能,必须与城市的服务业发展相结合;同时,为避免高速铁路对落后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应率先选择具有分工明确、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之间发展高速铁路网,从而构建协调、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格局。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规模 人口增长 DID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宋晓华 尹德斌 李然
选取京沪高速铁路为研究线路,首先以人口和GDP的乘积作为衡量标准,选取15个主要站点城市为辐射点;其次,选取京沪沿线4省辖域内45个地级城市为被辐射城市,运用重力模型理论,利用城市人均GDP和城市间交通距离构建了衡量城市间吸引力的重力模型,计算了京沪沿线主要站点城市对沿线四省45个地级城市的吸引力;最后,将京沪沿线主要站点城市对沿线四省地级城市的吸引力进行了三级划分,从而确定了各主要站点城市的不同等级的辐射区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梓利
文章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高速铁路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创新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集聚效应由增强到减弱的"倒U"型发展态势;高铁缩短了时空距离,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效应;在高铁探索建设初期,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表现为负向溢出;在大规模发展后期,对区域创新的集聚效应有所衰减;由于交往价值与市场范围扩张,高铁与人员流动对区域创新溢出具有交互效应。应重视高铁的外部经济效益,破除边界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关键词:
区域创新 高速铁路 空间溢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柳泽 杨宏宇 姚涵
高速铁路的出现被视为第二个铁路世纪的到来。当前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入高峰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高速铁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以下角度开展国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高速铁路对区域、城市和站点地区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等。分析结果表明:(1)各国研究内容和方法具有显著差异;(2)实证化、定量化研究方法得到普遍重视;(3)研究发展中呈现新趋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楠楠 徐逸伦
高速铁路诞生至今已40余年,世界各国高速铁路建设给国家和区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在高速铁路对于区域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并不系统,多集中于高速铁路的经济效益及交通方式之间竞争的研究,对于它怎样导致区域空间的演变则相对不足。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高速铁路对于区域交通系统、经济系统和区域空间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廷智 杨晓梦 赵星烁 梁进社
自第一条高速铁路开通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其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观点和研究方法,并进行总结。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高速铁路通过影响可达性、要素流动、区域发展等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产生影响,但学者对影响的方向仍存在争议。现有研究主要从实证角度进行,采用对比分析、回归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度量与定量化描述高速铁路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和区域 空间发展 研究综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
作为一种新型快捷交通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沪宁地区为例,探讨了高速铁路影响下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变化,采用了有效评价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三类分析指标,初步得出不仅沿线地区将产生深刻变化,且临近区域也受益匪浅的结论,从客观上论证了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沪宁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楠臣 吴相利 张平宇 张鹏 姜博 杨奇峰 王成
利用可达性模型、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广义交通成本和土地价值增值模型研究东北地区高铁通车前后城市的可达性变化、经济联系变化、土地价值变化,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高铁通车前后,东北地区南部可达性及其改善幅度大于北部,可达性“T”形断裂轴带格局演变为“哈大”单轴格局,可达性优势要素沿哈大轴带向东西两侧不规则递减,呈现新的“核心—边缘”特征;(2)高铁的运营加强了城际经济联系,哈大轴带是东北地区城际经济联系主轴带,经济联系增加量高值区分布于哈大轴带沿线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吉林省中东部、黑龙江省中东部,低值区分布在蒙东区北部,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特征。(3)高铁的运行带来多数城市土地价值的飙升,不同城市土地价值增长存在差异,部分高铁新城(新区)依托高铁新站推动了城市多中心网络化格局的演进,促进了城市形态更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甍娜 郭进利
从我国高速铁路信息中提取610个站点以及3 058个列车的信息,基于L空间建立高速铁路加权网络。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对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网络为小世界网络。当节点度大于等于6时,网络呈现无标度特征。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网络的可靠性试验发现,对边或节点进行蓄意攻击比随机攻击破坏性更大。其中,只要对极少的最大度节点或最大介数节点进行攻击,就能造成网络全局效率的急剧下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进 白俊红
本文基于知识溢出视角和Face-to-Face理论,指出高速铁路建设构成了信息和技术跨区域流通、扩散和再创新的高速通道,为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搜索面对面交流对象以发掘更多有用的异质性知识提供了途径。进一步地,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引入断点回归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效应和经济后果。本文指出高速铁路建设增强了企业间的技术外部性,不仅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专利产出水平,而且还显著地提升了专利产出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贡献,且在带宽敏感性和间断点安慰剂检验中依然稳健。但高速铁路的这一效应存在企业异质性差异,表现为对大企业创新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韦功鼎 李雪梅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为研究分析样本,利用2009-2016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基于知识可达性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建立包含知识溢出的空间滞后固定效应模型,对长三角高速铁路网络下知识溢出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溢出效应更依赖于高速铁路网络的广义距离,长三角高速铁路网络对区域第三产业集聚产生了空间效应,起到了显著正向促进作用;(2)在2009-2016年期间,长三角高速铁路网络影响下知识溢出对第三产业集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长三角城市群内,本地知识溢出效应要强于外地区的知识溢出效应,地区内与地区外的知识溢出对本地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取决于地区间的知识差距,本地知识存量对该地区的第三产业集聚以及对邻近地区的影响效应是重要而显著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爱莲
高速铁路由于减少交通成本、改善可进入条件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种重要工具。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讨论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由于运输成本减少,旅游企业在交通廊道形成集聚与扩散效应,导致旅游地空间结构及旅游需求的变化。以武广高铁为例,通过研究武广高铁开通后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探讨高铁营运对旅游业的挑战,提出应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加强高铁沿线旅游的空间集聚,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铁 新经济地理模型 空间竞争 旅游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