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29)
- 2023(9711)
- 2022(8023)
- 2021(7293)
- 2020(5980)
- 2019(13172)
- 2018(12792)
- 2017(24503)
- 2016(13268)
- 2015(14180)
- 2014(14007)
- 2013(13737)
- 2012(12691)
- 2011(11402)
- 2010(11138)
- 2009(9904)
- 2008(9888)
- 2007(8951)
- 2006(7585)
- 2005(6167)
- 学科
- 济(54488)
- 经济(54436)
- 业(36930)
- 管理(35947)
- 企(28348)
- 企业(28348)
- 方法(23179)
- 数学(20074)
- 数学方法(19931)
- 农(17019)
- 中国(14462)
- 业经(13952)
- 财(13355)
- 地方(12814)
- 农业(11854)
- 产业(11442)
- 学(11385)
- 贸(10486)
- 贸易(10483)
- 易(10201)
- 技术(10153)
- 制(9805)
- 环境(8498)
- 银(8007)
- 银行(7964)
- 务(7916)
- 财务(7895)
- 财务管理(7883)
- 融(7651)
- 金融(7649)
- 机构
- 学院(185385)
- 大学(184121)
- 济(76895)
- 经济(75530)
- 管理(70459)
- 研究(64653)
- 理学(61911)
- 理学院(61209)
- 管理学(60146)
- 管理学院(59827)
- 中国(46210)
- 科学(41982)
- 农(40320)
- 京(37962)
- 业大(33580)
- 所(33016)
- 财(32764)
- 农业(32132)
- 研究所(30549)
- 中心(29507)
- 江(27217)
- 财经(26659)
- 经(24440)
- 经济学(23913)
- 院(23497)
- 北京(23021)
- 范(22466)
- 师范(22062)
- 经济学院(21831)
- 州(21658)
- 基金
- 项目(134793)
- 科学(105734)
- 基金(98263)
- 研究(92191)
- 家(89180)
- 国家(88419)
- 科学基金(74635)
- 社会(60663)
- 社会科(57725)
- 社会科学(57709)
- 省(53925)
- 基金项目(53018)
- 自然(49665)
- 自然科(48540)
- 自然科学(48523)
- 自然科学基金(47712)
- 划(45467)
- 教育(41189)
- 资助(38617)
- 编号(34511)
- 重点(30867)
- 发(29981)
- 创(29084)
- 部(29056)
- 创新(27239)
- 计划(26750)
- 科研(26260)
- 成果(26178)
- 国家社会(25813)
- 业(24823)
共检索到262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毛广雄 蒋武 曹蕾
高速铁路能够缩短区域旅行时间,提升区域交通可达性,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促进要素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常可达性和经济潜能三个方面了分析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高铁建成后将对淮安可达性和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淮安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由通车前的221.89min降低为通车后的79.23min;日常可达性范围的扩大,将形成以淮安为中心的苏北"0.5h都市圈",淮安也将纳入南京的"1h都市圈"和上海的"2h都市圈"内;淮安经济潜能指标由通车前的79.23上升为324.03。受新建高铁可达性改善的影响,淮安承接产业集群化转移将在要素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等方面将发...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产业集群化转移 淮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长春 丰学兵 刘思君
中国高速铁路网"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规划至2015年建成,将覆盖所有省会及90%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铁路可达性因此成为近年可达性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研究高铁时代中国省际可达性及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传统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含中转及停留)数据得到的省际可达性呈中心—外围模式,以郑州—武汉为中心,其他省份按"距离衰减规律"成为圈层式阶梯状空间格局;②高速铁路建设带来省际联系时间缩短、可达性最优区域大幅增加等"高铁效应",空间结构仍以武汉—郑州为中心呈现中心—外围模式;③高铁运营使省际可达性均衡化,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呈中间凹四周高的"碗形"特点,位于客运铁路网络中心附近的省份变化幅度较小,外围地区如云南、福建等省可达性变化幅度较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德友 陈文峰 陆玉麒
以省会城市为网络中的节点,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对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城际客运系统建成前后省际可达性及演变态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建设使东中西地带内、地带间及省区的总体可达性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可达性中心区的范围沿骨干客运专线向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拓展,圈层状空间格局依然很突出,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剧,高速铁路网建设对各地区的空间经济效应还存在很大差异。经过对高速铁路建成前后各省区的地带内、地带间及总体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对比分析,从客观上论证了高速铁路建设的必要性及加强省际经济联系的重要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云 李雪梅 韦功鼎
随着高速铁路网络不断完善及其社会经济影响逐渐凸显,高速铁路影响力的评价与预测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与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分析了高速铁路站点对沿线各个区域可达性的影响,并以可达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为基础,建立了高速铁路站点影响力动态评价模型,并对京沪沿线高速铁路站点的影响力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的影响力可以分为3个层次,其中北京、上海作为中心城市所受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所受影响较大。同时,通过分析高速铁路站点影响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高速铁路线路的拓扑结构,发现高速铁路站点的影响力与其所处拓扑位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靠近线路两端...
关键词:
高速铁路站点 可达性 影响力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
作为一种新型快捷交通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沪宁地区为例,探讨了高速铁路影响下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变化,采用了有效评价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三类分析指标,初步得出不仅沿线地区将产生深刻变化,且临近区域也受益匪浅的结论,从客观上论证了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沪宁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萌萌 孟晓晨
近10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本文从市场潜力角度研究这一影响,根据《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2012.07》统计获得的城市之间平均旅行时间和发车频次数据重新定义市场潜力函数,对比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通铁路和叠加高速铁路之后的市场潜力特征,探讨高铁对城市市场潜力的提升作用,并从中分离出时间压缩效应和频次效应。研究发现:1普通铁路市场潜力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市场潜力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镇群内,以及京广、京沪、京哈等重要铁路线沿线;2叠加高速铁路之后城市市场潜力整体上仍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且多中心结构更为突出;3京沪、沪杭铁路沿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宁波—厦门段客运专线沿线城市的高铁效应最大;4高铁连接的109个城市时间压缩效应的平均值为31.3%,频次效应的平均值为68.7%,频次效应是高铁效应的主要形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丹 张京祥
交通网络体系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有重要作用,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也将发生深远的变化。引入可达性的概念,以现状2010年与规划2020年的长三角综合交通设施网络为基础,选取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加权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度量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未来演化的影响,揭示了高速铁路将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可达性水平,大大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通过都市圈、经济轴带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虽然高速铁路将推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但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在新的高铁格局下应探析符合自身特...
关键词:
长三角 高速铁路 可达性 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卓霖 杨晓梦 梁进社
在县级空间尺度下,采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经济潜力和到上海出行时间三种可达性指标,评估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陆路可达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可达性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进行比较分析,讨论高铁引起的可达性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提升了长三角地区整体可达性,且能缩小区域间可达性的差异;高速铁路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可达性的提升存在差异。整体上,高铁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和到上海的出行时间的提升更为明显,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接受其他区域尤其是上海的经济辐射和带动效应;但对经济潜力的提升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为明显,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的进一步极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蒋海兵 刘建国 蒋金亮
世界旅游强国离不开良好交通的支持,而作为交通中非常重要的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文章探讨了2020年全国高铁网络影响下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市场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在全国尺度下定量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可达性的影响。测度2020年规划高铁通车前后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景点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日"字形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的增加值最高,将成为我国重要旅游经济带,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是高铁网络效应的主要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旅游景点 可达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丹 杨犇
区域交通可达性的改变是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最直接影响。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皖北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时间等指标分析了在有无高铁两种情景下皖北地区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皖北区域内部可达性和区域外部可达性均获得了较大提升,但区外可达性的改善要优于区内可达性;皖北整体可达性空间格局没有因高铁发生大的改变,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现的区域交通主干道指向性特征在高铁通车后更为明显;可达性改善的地区分布并不均匀,不同地区可达性受惠程度不一,皖北整体以及各城市内部的可达性均衡性程度都在降低,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剧。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皖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德根 章鋆
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分析非高铁与高铁条件下长三角地区5大都市圈的最短旅行时间的可达性和一日交流圈等时圈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都市圈高铁站点城市成为时间收敛最大受益者,非站点城市可达性也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25大都市圈等时圈均沿高铁线呈轴向态势向外推移明显,表明高铁对都市圈空间拓展具有较强的轴向引导作用。3高铁扩展了5大都市圈一日交流圈范围,覆盖范围几乎达到100%,1h和2h等时圈覆盖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扩展,表明高铁条件下,都市圈内部城市以及都市圈之间重要核心城市的时间距离拉近,实现跨城市当日流动,形成"同城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游士兵 肖莅蕊
针对我国关于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的高铁研究在省域层面上的空缺,本文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测算湖北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利用ArcGIS系统直观分析了省内区域空间可达格局和经济联系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铁显著地压缩了湖北地区的地理时空,提高了可达性水平,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向西北扩展。高铁的出现加强了空间集聚效应,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距离衰退效应对经济联系格局的影响,但集聚效果集中在以武汉市为中心沿高铁方向轴向延伸的地区,边缘地区与中心的差距扩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初楠臣 张平宇 李鹤
以俄罗斯远东联邦区的布拉戈维申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布符)沿边铁路为研究对象,在高速铁路情景下,利用可达性指标测度高铁运行前(普铁)后(高铁)沿线节点的可达性动态变化,探讨该线路升级提速后对沿线各个节点的贡献作用与空间效应。研究表明:未来布符高铁的建设运营使其沿线可达性得到大幅提升,时空收敛获益多,8 h交流圈覆盖全线,可达性最优要素由末端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向线路中间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自南向北、继而向首端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自东向西扩散,呈布符铁路首末可达性改善幅度大、部分中间线路可达性改善稍弱的空间特征。可达性的变化加速远东的西南沿边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与重塑,布符沿边高铁集散场的空间延拓、袭夺态势加剧;铁路轴带的空间极化加深,呈现新的"核心—边缘"格局;跨城流动性突显,加速空间对接与同城空间发展模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龙斌
产业集群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也是妨碍其产业转移和升级的主要阻力。博弈分析表明,西部地区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是双方的最优战略组合。因此,为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战略,认真规划集群产业;制定产业集群政策,稳步实施集群创导计划;认真贯彻产业链招商的思路,引进集群产业链上的企业;认真规划产业园区,打造有效的产业集群平台;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创造产业集群"生态圈"。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博 初楠臣 王媛 于晓雷 赵映慧 薛睿
利用可达性模型并结合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技术综合测度了哈大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研究表明:哈大高铁通车前后,时空压缩效果显著,城市可达性得到大幅提升;可达性改善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位于高铁线路中间的城市提升较大,首末城市提升较小;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加速了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分化与重构现象日趋复杂,辽中南城市群分化成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吉林中部和哈尔滨都市圈重组成哈长经济区,哈大高铁轴带人口、经济的空间极化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扩散域突破传统的空间尺度甚至行政区划的范畴,部分城市空间隶属关系模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