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28)
2023(8002)
2022(6795)
2021(6179)
2020(5057)
2019(11152)
2018(10703)
2017(20477)
2016(11223)
2015(11684)
2014(11460)
2013(11265)
2012(10353)
2011(9312)
2010(8940)
2009(8052)
2008(7929)
2007(6770)
2006(5728)
2005(4974)
作者
(34684)
(29204)
(28965)
(27473)
(18513)
(14434)
(12943)
(11281)
(11004)
(10186)
(10036)
(9636)
(9540)
(9229)
(9080)
(8989)
(8875)
(8586)
(8450)
(8262)
(7474)
(7101)
(6857)
(6575)
(6565)
(6474)
(6368)
(6227)
(5943)
(5915)
学科
(45241)
经济(45186)
(30813)
管理(29942)
(23368)
企业(23368)
方法(20579)
数学(18691)
数学方法(18519)
(13165)
(11763)
地方(11470)
中国(11043)
(10508)
业经(9648)
(9531)
贸易(9528)
农业(9416)
(9235)
(7956)
技术(7505)
(7466)
财务(7459)
财务管理(7443)
企业财务(7098)
环境(7013)
(6886)
金融(6885)
(6842)
银行(6802)
机构
大学(157756)
学院(157199)
(63998)
经济(62899)
管理(58428)
研究(57156)
理学(51983)
理学院(51304)
管理学(50339)
管理学院(50065)
中国(40505)
科学(38852)
(37341)
(32332)
(30267)
业大(30202)
农业(29983)
研究所(28342)
(27222)
中心(25589)
财经(22716)
(22034)
(20890)
(20534)
经济学(20165)
农业大学(19954)
(19445)
北京(19368)
师范(19062)
经济学院(18492)
基金
项目(118252)
科学(92409)
基金(88245)
(81723)
国家(81089)
研究(76442)
科学基金(67722)
社会(50992)
社会科(48477)
社会科学(48462)
基金项目(47663)
自然(46667)
自然科(45666)
自然科学(45647)
(45208)
自然科学基金(44864)
(39627)
资助(34879)
教育(34239)
重点(27293)
编号(27235)
(25702)
(25477)
(25022)
计划(24766)
科研(23723)
创新(23501)
国家社会(22290)
(21891)
科技(21808)
期刊
(62224)
经济(62224)
研究(40182)
学报(35571)
(32854)
科学(29921)
中国(27100)
大学(25311)
学学(24667)
农业(21889)
(20249)
管理(19241)
(13124)
金融(13124)
(12144)
经济研究(11252)
财经(11198)
业经(10390)
教育(10300)
业大(10283)
技术(10241)
(9592)
(9542)
问题(8841)
农业大学(8722)
科技(8560)
资源(7992)
商业(7324)
技术经济(6921)
林业(6848)
共检索到215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德根  章鋆  
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分析非高铁与高铁条件下长三角地区5大都市圈的最短旅行时间的可达性和一日交流圈等时圈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都市圈高铁站点城市成为时间收敛最大受益者,非站点城市可达性也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25大都市圈等时圈均沿高铁线呈轴向态势向外推移明显,表明高铁对都市圈空间拓展具有较强的轴向引导作用。3高铁扩展了5大都市圈一日交流圈范围,覆盖范围几乎达到100%,1h和2h等时圈覆盖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扩展,表明高铁条件下,都市圈内部城市以及都市圈之间重要核心城市的时间距离拉近,实现跨城市当日流动,形成"同城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卓霖  杨晓梦  梁进社  
在县级空间尺度下,采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经济潜力和到上海出行时间三种可达性指标,评估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陆路可达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可达性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进行比较分析,讨论高铁引起的可达性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提升了长三角地区整体可达性,且能缩小区域间可达性的差异;高速铁路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可达性的提升存在差异。整体上,高铁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和到上海的出行时间的提升更为明显,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接受其他区域尤其是上海的经济辐射和带动效应;但对经济潜力的提升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为明显,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的进一步极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新  丁楠  吕国玮  侯雪  
以长三角地区的南京、苏州、上海和杭州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际可达性变化的研究并结合针对旅客的消费问卷调查,分析了城际高速铁路对4个城市不同类型消费空间的影响。引入消费空间场强公式,探讨了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前后长三角地区消费空间的重构,即4个城市在长三角区域的消费吸引力变化。结果表明:城际高速铁路对城际文化娱乐、休闲消费空间有较大影响,对实物商品消费空间影响不大;苏州和杭州在区域中的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场强上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丹  张京祥  
交通网络体系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有重要作用,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也将发生深远的变化。引入可达性的概念,以现状2010年与规划2020年的长三角综合交通设施网络为基础,选取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加权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度量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未来演化的影响,揭示了高速铁路将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可达性水平,大大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通过都市圈、经济轴带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虽然高速铁路将推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但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在新的高铁格局下应探析符合自身特...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阿萌  肖翔  
针对目前关于高铁对不同城市影响差异的研究较为缺乏的状况,以长三角通高铁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比较2005年和2011年有无高铁两种情形下,城市经济联系度的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通高铁后,所有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均有明显提升,轴线联系更加明显,城市间联系网络化趋势增强,但区域经济联系格局差异加大,传统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更强。从集聚与扩散的角度来看,大城市的集聚能力更强,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成为区域经济联系度核心城市;同等级城市之间集聚和扩散更加平衡;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受到大城市扩散效应的影响而加快发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高铁反而加速小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出而进一步被"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兆钊  曹卫东  岳洋  张大鹏  任亚文  
为探讨高铁对泛长三角地区可达性造成的影响,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及日常可达性作为3个主要评价指标,分析有无高铁两种情形下,泛长三角地区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该变化所带来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高铁的运营使得各城市的可达性均得到了大幅优化,各城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平均缩减了50. 57%,经济潜力值平均增幅达到了99. 62%,省级行政中心的一日交流圈面积占比增长至95. 92%;高铁带来的时空效应、区位增强效应、同城化效应和一体化效应加强了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同时,还推动了区域空间格局的重塑;因高铁对各城市可达性的差异化提升,泛长三角地区的空间极化将进一步凸显,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发挥其区位优势,对周边城市产生强劲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宣城、阜阳等无高铁通过城市因相对区位的渐弱,将被日益边缘化,重组后的"核心-边缘"格局已初现端倪。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蒋丽芹  张丹  张丹丹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国内旅游业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高速铁路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高铁网络和格局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呈现,且高速铁路是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城市一体化、休闲一体化的基础和依托。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应抓住我国高铁网络格局完善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区域旅游业深度一体化发展,提升长三角区域旅游形象和旅游吸引力,促进区域旅游业全面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威  曹有挥  梁双波  
以1986、1994、2005年为时间断面,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长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交通网络及其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呈现如下特征:①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综合交通可达性的不断提升,且第二阶段(1994-2005)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第一阶段(1986-1994);三时间断面上海及环太湖地区均为可达性最优区域,1986及1994年可达性较优区域大致由沪宁沿线和沪杭沿线构成">"形,而2005则大致由沪宁沿线(含沿江地区)、沪杭沿线及杭甬沿线构成"Z"形;②可达性提升中节点获益具有明显区域差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初始值越高的节点其值下降幅度越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变化率中部地区低于南北边缘地区,但变化值及变化率在不同阶段均呈现不同特征;③从分省市角度,上海可达性最优,江苏板块次之,浙江板块较差,但上海的优势地位逐步下降,浙江板块与江苏板块间的差距正不断缩小;④综合交通可达性系数标准方差逐步下降,表明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发育日益成熟,但不同交通方式具有不同发展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蒋海兵   张文忠   余建辉   商硕   邹丽丽  
前瞻性地探讨交通一体化驱动下可达性对产业空间演化的作用规律,将为产业选址布局和功能定位及其相关政策体系制订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以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为例,构建可达性空间模型测算县区可达性值,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测度可达性对产业空间格局的作用强度及其变化趋势,揭示交通一体化驱动下可达性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变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 2010年和2020年全部和分行业生产性服务业高值区和高增长区呈现出等级分布和中心城市邻近分布。(2)在交通一体化驱动下,长三角地区外围地区城市和核心城市可达性水平大幅度提高,可达性格局呈现东西扁平化的“核心—外围”结构,它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产生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在直接作用中,综合交通可达性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作用加强,高铁可达性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影响显著;在间接作用中,可达性通过空间集聚、空间竞争和市场潜力等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3)邻近县区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竞争因素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正负向作用增强。市场潜力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选址布局的主导因素,县区只有在具备足够市场潜力的基础上,高水平可达性才能在吸引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落地上起到关键作用。(4)可达性不但具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扩散的“离心力”,也包含促进企业集聚的“向心力”,二者共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空间选址与区位迁移决策。据此,面对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的日趋提升,各地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对可达性的敏感程度和区位偏好差异,因地制宜地规划布局交通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春华  吴晋峰  周芳如  吴宝清  
采用2001—2016年铁路交通和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比研究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铁路通达性变化及其对各自区域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十五年来:(1)京津冀地区铁路静态通达性水平更高,长三角地区铁路动态通达性水平更高。(2)两区域铁路通达性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但长三角地区提升的幅度更大且更加均衡。(3)两个区域入境旅游接待量、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接待量、国内旅游收入的年增速与各自区域铁路通达性水平的年增速基本同步。铁路通达性水平越高的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越大。(4)根据回归方程预测,若区域铁路加权平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长春  丰学兵  刘思君  
中国高速铁路网"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规划至2015年建成,将覆盖所有省会及90%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铁路可达性因此成为近年可达性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研究高铁时代中国省际可达性及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传统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含中转及停留)数据得到的省际可达性呈中心—外围模式,以郑州—武汉为中心,其他省份按"距离衰减规律"成为圈层式阶梯状空间格局;②高速铁路建设带来省际联系时间缩短、可达性最优区域大幅增加等"高铁效应",空间结构仍以武汉—郑州为中心呈现中心—外围模式;③高铁运营使省际可达性均衡化,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呈中间凹四周高的"碗形"特点,位于客运铁路网络中心附近的省份变化幅度较小,外围地区如云南、福建等省可达性变化幅度较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洁怡  董平  陆玉麒  
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维度出发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生态韧性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从而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的提高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波动下降或停滞型城市数量占比小,波动低速上升型城市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生态韧性抵抗力高于适应力和恢复力,研究期间生态韧性抵抗力呈波动下降趋势,适应力和恢复力波动上升。(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韧性高指数区经历了“整体分散局部集聚——小集聚大分散——小集聚大分散程度加强——多地集聚”,中低韧性区覆盖范围始终较大,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GTW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不同区域内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波动方向各不相同。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先华  郭际  胡汉辉  
本文以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为基础,选择劳动力工资水平、市场容量、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制度变迁和进出口商品总值等关键变量,利用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面板数据对这些变量与FDI的流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简要推断了FDI的类型,得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家军  任怡  
文章从长三角地区电力资源需求现状入手,在回顾了相关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Panel Date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关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生产的长期规划和电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  
作为一种新型快捷交通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沪宁地区为例,探讨了高速铁路影响下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变化,采用了有效评价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三类分析指标,初步得出不仅沿线地区将产生深刻变化,且临近区域也受益匪浅的结论,从客观上论证了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