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30)
- 2023(13261)
- 2022(11540)
- 2021(10717)
- 2020(8893)
- 2019(20255)
- 2018(19918)
- 2017(38394)
- 2016(21062)
- 2015(23135)
- 2014(22794)
- 2013(22658)
- 2012(20577)
- 2011(18573)
- 2010(18178)
- 2009(16455)
- 2008(15845)
- 2007(13457)
- 2006(11650)
- 2005(9834)
- 学科
- 济(81531)
- 经济(81442)
- 管理(57816)
- 业(53924)
- 企(44130)
- 企业(44130)
- 方法(38551)
- 数学(33645)
- 数学方法(33304)
- 中国(22833)
- 农(20889)
- 学(19685)
- 财(18926)
- 地方(17803)
- 业经(17526)
- 贸(14972)
- 贸易(14967)
- 易(14465)
- 农业(14306)
- 环境(13967)
- 理论(13290)
- 和(12817)
- 技术(12816)
- 制(12372)
- 务(12110)
- 财务(12049)
- 财务管理(12034)
- 企业财务(11352)
- 划(11347)
- 银(10667)
- 机构
- 大学(297552)
- 学院(294056)
- 管理(117802)
- 济(112691)
- 经济(110150)
- 理学(103825)
- 理学院(102577)
- 管理学(100713)
- 管理学院(100214)
- 研究(100023)
- 中国(70102)
- 科学(66554)
- 京(63614)
- 农(53426)
- 所(50520)
- 业大(50112)
- 财(47711)
- 研究所(46892)
- 中心(44301)
- 农业(42507)
- 江(40221)
- 财经(39821)
- 北京(39610)
- 范(39381)
- 师范(38917)
- 院(36598)
- 经(36392)
- 经济学(33130)
- 州(33051)
- 师范大学(31980)
- 基金
- 项目(214276)
- 科学(167413)
- 基金(156073)
- 研究(148725)
- 家(138975)
- 国家(137884)
- 科学基金(117710)
- 社会(93708)
- 社会科(88874)
- 社会科学(88849)
- 基金项目(85041)
- 省(83489)
- 自然(80154)
- 自然科(78292)
- 自然科学(78269)
- 自然科学基金(76828)
- 划(71459)
- 教育(67145)
- 资助(62923)
- 编号(59124)
- 重点(47786)
- 部(45888)
- 成果(45621)
- 发(45087)
- 创(44502)
- 科研(41584)
- 创新(41526)
- 计划(41145)
- 课题(40227)
- 大学(38861)
- 期刊
- 济(115941)
- 经济(115941)
- 研究(83041)
- 学报(54490)
- 中国(48639)
- 科学(47738)
- 农(46961)
- 管理(39958)
- 大学(39731)
- 学学(37703)
- 财(33299)
- 农业(32632)
- 教育(28361)
- 技术(22533)
- 业经(19339)
- 融(19325)
- 金融(19325)
- 经济研究(18880)
- 财经(18179)
- 问题(16646)
- 业(16533)
- 科技(16533)
- 图书(15582)
- 经(15452)
- 业大(14782)
- 版(14638)
- 资源(14103)
- 理论(13944)
- 技术经济(13429)
- 现代(13088)
共检索到404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丽 曹有挥 姚士谋
高铁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正逐渐对城市空间产生深刻影响,其节点、线路及网络的属性作用于城市空间所对应的地域规模分别为高铁站区、所在城市、区域3个层次。按照以上思路总结评析国内外关于高铁对城市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高铁站区层面,着重分析圈层用地布局与站区重建;在沿线城市层面,着眼于城镇化与轴线集聚的分析;在区域层面,分析通达性与区域一体化联动效应。在以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铁对城市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廷智 杨晓梦 赵星烁 梁进社
自第一条高速铁路开通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其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观点和研究方法,并进行总结。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高速铁路通过影响可达性、要素流动、区域发展等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产生影响,但学者对影响的方向仍存在争议。现有研究主要从实证角度进行,采用对比分析、回归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度量与定量化描述高速铁路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和区域 空间发展 研究综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柳泽 杨宏宇 姚涵
高速铁路的出现被视为第二个铁路世纪的到来。当前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入高峰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高速铁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以下角度开展国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高速铁路对区域、城市和站点地区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等。分析结果表明:(1)各国研究内容和方法具有显著差异;(2)实证化、定量化研究方法得到普遍重视;(3)研究发展中呈现新趋势。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鹏 汪建丰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运输的改良最为有效"。实践证明每一次交通技术的变革都会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速铁路作为交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正深刻的影响城市的发展。随着世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高速铁路的跨越式发展,世界已然进入高铁时代。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高铁作为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高铁研究热。本文梳理国内外关于高铁对城市化影响方面的各类文献的基础上,从高铁对城市人口流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变
关键词:
交通运输 高铁 城市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祥妹 刘亚洲 曹丽萍
作为快速交通流线的主要形式,高速铁路建设能有效拓展区域人口流动空间、增强区域联系度。本研究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为例,基于宏观经济联系及问卷调查,通过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以及产业人口联系指数,定量分析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探讨沪宁地区"一轴双核"经济结构运行机理。研究发现:①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设有效拓宽了城市间人口流动时空,缩短了区域经济距离,以南京市和上海市为核心的人口、产业以及经济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和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一体化程度增加,并且上海市与苏锡常地区相互联系增强,人口、产业、经济发展均质化程度提高;②高速铁路建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学珍 徐敏 李杰
选择京沪高速铁路沿线72个城市为样本,从效率与公平两个角度探讨了京沪高铁的开通给不同规模、不同区位条件的站点城市和非站点城市带来的可达性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提高了沿线城市,尤其是站点城市的可达性效率,增强了高铁沿线的"廊道效应";同时,高铁的开通增大了站点城市和非站点城市之间以及非站点城市内部的差异,加剧了样本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但减小了站点城市内部的差异,促进了其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海兵 祁毅 李传武
基于全国高速铁路班次数据,通过传统重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探讨中国城市高铁客运空间联系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高客运量城市集中于东部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东部城市群高客运量城市扎堆,而西部地区高客运量城市稀疏。全国城市高铁客运量与城市等级体系、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对应。局部区域高铁客运量格局包括中心城市极化型、多核心均衡型和低水平发展型的三种典型类型区。(2)城市高铁客运量具有显著的时间距离衰减特征,高铁客运量集中于城市4 h范围内,高铁出行更适合中心城市密度较高的城市群地区。(3)高强度联系网络主要分布于东部城市群内部和东中部地区"四纵两横"沿线部分区段,中心城市密集地区的高铁联系网络的强度普遍较高。(4)经济因素是高铁客流生成的根本动力,高铁可达性和城市等级也是影响城市客运格局的主要因素。与传统铁路相比,城市吸引力和时间距离对高铁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正负影响程度均有明显的削弱。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山 范红忠 张誉航
以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连续时间双重差分模型对我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沿途站点城市的生产率;高铁开通对西部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对中东部城市;高铁开通对城市生产率提升的促进效应主要作用于非区域中心城市。认为高铁建设在促进城市生产率提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
基础设施 高速铁路 城市生产率 双重差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婷
自1964年日本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诞生以来,世界范围内先后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作为现代化的运输工具,高速铁路对于国家,区域,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中国正面临后大工业时期,高速铁路成为促进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加速器,本文从城市经济,区域影响,空间格局,环境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高速铁路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邓涛涛 王丹丹 程少勇
中国正步入高铁时代,时间距离逐渐取代传统的空间距离成为影响服务业布局的关键因素。长三角高速铁路大规模兴建和网络化布局,削弱了生产要素流动的空间壁垒,使得能在更广的范围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文章利用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统计数据和列车实际运营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引入经济地理学中引力模型量化了高铁引致的"时空收敛"效应,定量分析了长三角高速铁路由线成网推进对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1)长三角高速铁路开通初期(2007年-2011年)对沿线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从2012年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邓涛涛 王丹丹 程少勇
中国正步入高铁时代,时间距离逐渐取代传统的空间距离成为影响服务业布局的关键因素。长三角高速铁路大规模兴建和网络化布局,削弱了生产要素流动的空间壁垒,使得能在更广的范围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文章利用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统计数据和列车实际运营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引入经济地理学中引力模型量化了高铁引致的"时空收敛"效应,定量分析了长三角高速铁路由线成网推进对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1)长三角高速铁路开通初期(2007年-2011年)对沿线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从2012年开始,随着长三角高速铁路网络的日益完善,高速铁路对服务业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有逐渐增强的趋势。(2)长三角高速铁路网建成后沿线城市市场区位均获得了提升,但提升幅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长三角高速铁路网引致的非均衡时空收敛效应使高铁沿线城市市场区位等级发生了重构,加剧了大城市和小城市区位条件的不均衡。(3)高速铁路引致的空间效应每提高1%,高铁沿线城市服务业就业密度约提高0.3%-0.4%。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晓红 吴杰
以中国25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倍差法(PSM-DID)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同时运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经济增长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高铁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从人口规模的视角看,常住人口大于600万的城市受到高速铁路的影响更大且方向为正,小于600万的城市受到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在高速铁路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广义中介效应,且占直接效应的6.37%。其中,东部城市的广义中介效应最为明显,占直接效应的8.64%,而其他城市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金月 张永庆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再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对武广高铁沿线城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武广高铁的建成确实能够推动沿线城市住宅价格的上升,并且作用显著;从不同城市规模的角度来看,武广高铁的建成对中小型城市住宅价格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大型城市,其中小型城市的作用最明显;从不同区域城市的角度来看,武广高铁的建成对东中部城市的住宅价格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对东部城市的住宅价格促进作用更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九生
高速铁路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多种城市功能集聚。本文利用全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统计数据以及高铁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高速铁路网络发展对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城市金融集聚产生了促进作用。(2)高速铁路对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具有多维性,既有“高速铁路—城市金融集聚”的直接效应,也有通过产业集聚所体现出来的中介效应。(3)高速铁路对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高铁发展对西部地区的促进效应要强于对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而高铁发展对中部地区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最弱。基于此,应继续推进高铁建设,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关注高速铁路发展产生的区域间资源分配效应,充分利用高铁的集聚效应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金融集聚 区位熵 DID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华雄 孟晓晨
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力,对城市经济及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了探讨高铁对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修正了市场潜力模型并识别出可能利用高铁的产业,计算2012年基于普铁及基于高铁城市各产业市场潜力及变化值,分析高铁对城市产业市场潜力的规模及空间影响特征。得到:1)高铁对制造业的市场潜力规模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批发零售业、交通邮政业、租赁商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科研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对金融业市场潜力影响最小;2)城市规模越大,高铁对其产业市场潜力的影响越大;3)高铁使得制造业、交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产业结构 市场潜力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