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96)
2023(17748)
2022(15302)
2021(14049)
2020(11886)
2019(26970)
2018(26506)
2017(51443)
2016(27602)
2015(30642)
2014(30394)
2013(29876)
2012(27161)
2011(24479)
2010(24208)
2009(22150)
2008(21052)
2007(18005)
2006(15743)
2005(13333)
作者
(80249)
(67036)
(66347)
(63293)
(42490)
(32139)
(30136)
(26393)
(25477)
(23329)
(22718)
(22431)
(21213)
(20790)
(20701)
(20361)
(19925)
(19889)
(19159)
(18959)
(16648)
(16192)
(16190)
(15279)
(15119)
(14731)
(14597)
(14467)
(13429)
(13199)
学科
(125502)
经济(125377)
管理(78378)
(72413)
(59189)
企业(59189)
方法(53594)
数学(47299)
数学方法(46736)
中国(30055)
(29274)
(27008)
地方(26784)
(26639)
业经(24934)
农业(20166)
(19745)
贸易(19737)
(19086)
环境(18422)
(18153)
理论(17613)
(17226)
(17010)
财务(16938)
财务管理(16907)
技术(16805)
企业财务(15953)
地方经济(15450)
(15183)
机构
大学(391582)
学院(390269)
(162202)
经济(158910)
管理(154612)
理学(135531)
理学院(133996)
研究(132119)
管理学(131488)
管理学院(130801)
中国(94845)
科学(83470)
(81894)
(69305)
(66591)
(65684)
业大(62154)
研究所(60556)
中心(59374)
财经(57133)
(54512)
农业(52553)
(52143)
北京(50635)
(49864)
经济学(49639)
师范(49272)
(48173)
经济学院(44629)
(44031)
基金
项目(277507)
科学(217736)
基金(202723)
研究(195618)
(178942)
国家(177511)
科学基金(152405)
社会(125559)
社会科(119070)
社会科学(119038)
基金项目(108256)
(107900)
自然(101196)
自然科(98872)
自然科学(98845)
自然科学基金(97045)
(91208)
教育(89414)
资助(82981)
编号(77638)
重点(62119)
成果(60491)
(60453)
(59114)
(57394)
创新(53668)
科研(53596)
课题(52897)
国家社会(52219)
教育部(51715)
期刊
(172486)
经济(172486)
研究(111322)
学报(66567)
中国(65860)
科学(59435)
(59172)
管理(55157)
(51953)
大学(49910)
学学(47771)
农业(40564)
教育(34799)
技术(33278)
经济研究(29147)
(28211)
金融(28211)
财经(27773)
业经(27317)
(23913)
问题(23533)
(20140)
技术经济(19724)
科技(19338)
(18598)
统计(17808)
商业(17621)
理论(17380)
业大(17355)
资源(17209)
共检索到550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晓红  吴杰  
以中国25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倍差法(PSM-DID)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同时运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经济增长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高铁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从人口规模的视角看,常住人口大于600万的城市受到高速铁路的影响更大且方向为正,小于600万的城市受到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在高速铁路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广义中介效应,且占直接效应的6.37%。其中,东部城市的广义中介效应最为明显,占直接效应的8.64%,而其他城市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勇政  李岩  
本文以中国在跨地区、跨年份的高铁建设为契机,通过运用2000年至2013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了高铁开通的时滞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内生性问题。本文发现,高铁建设不仅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相邻城市的经济增长。平均而言,高铁开通城市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未开通城市2.7个百分点;高铁开通城市的相邻城市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它未开通城市2个百分点。本文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高铁建设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并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辉  张天琦  
研究目的:探究高铁建设是否能显著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研究方法:基于中国223个地级市2003—2016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倾向匹配得分法与工具变量法探讨高铁站开通与否、高铁站数量和高铁线路数量对区域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高铁站开通、高铁线路和高铁站数量的增加都会显著促进区域城市用地面积的增长。其中,高铁站从无到有对二者影响最大,分别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均增长4.2%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6.1%;每新增一条高铁线路分别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2.5%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3.4%;每新增一个高铁站点分别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1.1%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1.3%。当人均生产总值大于17 008.74元/年,二、三产业比重高于82.36%或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大于185.29万人时,首次开通高铁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用地扩张。高铁站开通与否对东部地区城市用地面积增长有显著影响,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论:高铁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转换的影响不限于其所在的城市外围,而是扩大到所在的地级市区域,且依赖于城市本身的经济、产业与人口规模水平,具有区域异质性。高铁站点选址应考虑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高铁路网规划应从全国尺度上考虑其对土地利用效应的经济、产业、人口和区域异质性,以使资源配置最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宗明  刘敏  高兴民  
高速铁路作为交通运输服务的高级形式,促进了城市圈之间的文化旅游交流。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群旅游经济增长产生的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的旅游经济具有高度空间自相关,其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果;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周边,高铁运营里程及运行班次对武汉城市圈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速铁路网密度的加大,使各地区旅游出行成本逐渐降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可  张炳信  张安录  
经济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已成为理论界共识,但较少有文献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本研究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提升通过技术效率的改善与技术进步路径能够抑制城市用地的扩张。技术进步通过改变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改变土地的利用结构对城市用地扩张产生抑制作用,技术效率的改善通过规模经济效应、管理水平的提高、制定合理的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等途径抑制城市用地的扩张。研究利用辽宁省14市市辖区数据对经济增长质量抑制城市用地扩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于辽宁省14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每增加1%,有利于减少城市用地规模0.19%,技术进步状况每提升1%,能够抑制城市用地扩张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雨飞  倪鹏飞  
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溢出进而实现经济增长,而结构效应则是交通发展对经济空间格局的改变。两种效应并存且都是交通发展的结果,高铁的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两种效应。本文梳理了交通发展产生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将高铁开通后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分别用空间计量模型和超制图学的方法检验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计量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确有提高,同时也证明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存在增长效应。基于包括高铁在内的不同交通方式时速绘制的时间距离地图表明,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结构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年猛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区域间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空间格局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自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以来,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大多认为中国高铁的开通运行具有"虹吸效应",有助于促进相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但不利于相对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我们认为,未纳入更多类型的空间尺度和未考虑大型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的时间累积可能是产生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本文以一般县级行政区、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利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来考察2007—2013年高铁的时间累积效应和空间邻近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同时使用GDP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表明,高铁运行时间越长对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效应就越强,具有显著的时间累积效应;而距离高铁站点越近的区域受益于高铁的带动效应就越大,具有显著的空间邻近效应;高铁对连通的各类区域均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带动效应,但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带动效应具有显著差异,一般县受益最大,其次是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此外,本文通过构建高铁各线路沿途站点的基尼系数发现,高铁的运行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经济空间均等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覃成林  陈丹  
多极增长格局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以2003—2015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DID模型,分析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对我国多极增长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显著地促进了增长极内站点城市的经济增长,对非增长极站点城市的经济增长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体上,高速铁路建设有利于七大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是影响多极增长格局发展的积极因素。比较而言,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对长三角、关中、成渝、中原这四大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对环渤海、珠三角、长江中下游这3个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虽有促进作用但尚不明显。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发挥高速铁路对多极增长格局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全国形成多极支撑、相对平衡的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可  徐唐奇  张安录  
城市用地扩张不仅影响经济增长数量,还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生态环境变化和规模经济等路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城市用地扩张,促进市场范围扩大,有利于区域内与区域间开展分工合作,提升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与规模经济水平;但若城市用地扩张使区域突破最优规模经济状态后,因管理与服务成本、交通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效率会下降,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3个空间维度,城市用地扩张与规模效率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在东部地区此关系并不成立;在4个空间维度,城市用地扩张通过规模经济路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都为负,表明城市用地扩张已使各区域突破最优规模经济状态,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方大春  孙明月  
高速铁路建成是否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需要从实证角度验证。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运用2006-2013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人均GDP增长率和城乡差距的影响。单变量分析结果为:高速铁路建成后,对人均GDP增长率有显著性提高,可能对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双重差分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单变量分析结果:在当前中国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从短期来看,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高速铁路建成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铁城市城乡差距。基于部分控制变量在统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勇  高羽洁  
协调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2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引入脱钩指数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考察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大体上呈现出强脱钩、弱脱钩、增长连结、增长负脱钩4种状态,其中以弱脱钩状态为主;纵向视角,城市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相较于前期有所降低,近两年的城市脱钩状态呈现向强脱钩和增长负脱钩两级发展的微弱态势;横向视角,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间脱钩状态差异显著。基于测算结果,将25个城市归类为脱钩理想型、脱钩一般型和脱钩不理想型三类脱钩城市。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认为城市应该坚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合理界定城市边界,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持续减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丽  曹有挥  姚士谋  
高铁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正逐渐对城市空间产生深刻影响,其节点、线路及网络的属性作用于城市空间所对应的地域规模分别为高铁站区、所在城市、区域3个层次。按照以上思路总结评析国内外关于高铁对城市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高铁站区层面,着重分析圈层用地布局与站区重建;在沿线城市层面,着眼于城镇化与轴线集聚的分析;在区域层面,分析通达性与区域一体化联动效应。在以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铁对城市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可月  姜昱汐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哈大高速铁路、郑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京广高速铁路开通对站点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条高速铁路线路的时间效应基本一致,但各站点效应的符号不同。郑西高速铁路和武广高速铁路的站点效应为正,说明在相对不是很发达的东北和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京广高速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的站点效应为负,原因是选取的地级站点城市与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很近,高速铁路开通使生产要素和资源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集聚,虹吸效应明显。同一线路站点效应存在异质性,说明高速铁路效应需要依托于区域经济环境。东部地区存在虹吸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但并没有拉大高速铁路站点城市和非站点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但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增加高速铁路站点、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体来看,高速铁路开通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云  李雪梅  
文章以高速铁路建成运营为背景,统计了武广高速铁路主要节点城市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指标,并使用了近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基于高速铁路站点所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定义经济关联度,从而研究其在高速铁路建成于运营前后发生的变化,证明城乡经济结构受到了高速铁路站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经济关联度的变化量与城镇经济总量的关系,指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可以通过建设大容量交通枢纽的方式改变区域内经济发展协调性,同时在交通枢纽站点所在区域内,统筹分配社会经济资源改善区域内经济分布,也将有力促进枢纽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少华  黄缘罡  刘剑锋  
近年来研究城市增长问题,学术界主要从用地增长动力与规划管制两大领域展开,但其实践效果不明显。在我国政策主导的特殊体制下,忽视城市增长与政策实施的互动关系将会使城市增长研究束之高阁。首先从宏观政策分析入手,以政策收益与城市增长周期现象的新视角,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为载体的周期政策是我国城市增长的周期动力;然后进一步指出,由于政策投放路径单一,城市蔓延逐渐加重,直接或间接滞后了政策收益周期,使得政策调控能力迟缓,进一步促成蔓延增长;最后,提出亟需以政策与用地周期协调规律为核心,加强政策横向协调,完善公服政策,从而引导蔓延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提高政策调控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