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09)
2023(19469)
2022(16489)
2021(15307)
2020(12956)
2019(29496)
2018(29286)
2017(56134)
2016(30352)
2015(34150)
2014(34103)
2013(33293)
2012(30657)
2011(27096)
2010(27154)
2009(25095)
2008(24891)
2007(21829)
2006(19204)
2005(16732)
作者
(87774)
(73218)
(72554)
(69142)
(46751)
(34858)
(33068)
(28822)
(27971)
(25995)
(24901)
(24715)
(23275)
(23151)
(22504)
(22392)
(21899)
(21813)
(21023)
(21011)
(18041)
(17950)
(17808)
(16875)
(16334)
(16285)
(16156)
(16084)
(14778)
(14659)
学科
(121663)
经济(121508)
(103140)
管理(98853)
(90644)
企业(90644)
方法(55506)
数学(45264)
数学方法(44580)
(36598)
(35991)
业经(34292)
中国(33038)
(25275)
(25229)
农业(25125)
(24946)
财务(24856)
财务管理(24815)
地方(23893)
理论(23589)
企业财务(23476)
技术(22245)
(21296)
(20990)
贸易(20974)
(20332)
(19317)
(18718)
(18320)
机构
学院(429322)
大学(427885)
管理(171899)
(167256)
经济(163332)
理学(148419)
理学院(146753)
管理学(143941)
管理学院(143144)
研究(139127)
中国(106361)
(91700)
科学(88131)
(77996)
(73420)
(69438)
业大(65721)
(64696)
中心(64595)
研究所(63142)
财经(62242)
农业(57629)
北京(57151)
(56692)
(55850)
师范(55272)
(51955)
(51508)
经济学(49267)
财经大学(46217)
基金
项目(294360)
科学(231912)
基金(213579)
研究(213576)
(186537)
国家(184897)
科学基金(160074)
社会(134355)
社会科(127114)
社会科学(127077)
(115502)
基金项目(113234)
自然(105526)
自然科(103173)
自然科学(103143)
自然科学基金(101281)
教育(98108)
(96520)
资助(87470)
编号(87091)
成果(69764)
重点(65270)
(63949)
(62047)
(62042)
课题(59452)
创新(57485)
科研(56205)
国家社会(55018)
教育部(54688)
期刊
(186448)
经济(186448)
研究(122676)
中国(82203)
学报(69362)
(67176)
管理(66386)
科学(63265)
(62494)
大学(53141)
学学(50032)
教育(46975)
农业(46225)
技术(39661)
(35318)
金融(35318)
业经(32657)
财经(30323)
经济研究(28397)
(26115)
(25397)
问题(25351)
图书(24073)
技术经济(21793)
(21057)
科技(20680)
现代(20200)
理论(19536)
商业(19268)
统计(19159)
共检索到632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高翔  
本文基于中心地理论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高铁如何通过缩小市场范围下限和扩大市场范围上限的方式增加所有城市服务业的种类,从而扩大潜在市场范围。服务业市场存在交叉的城市之间会进行竞争,而自身服务业规模较大、聚集经济更明显的城市具有优势。本文以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对象,从实证角度支持了以上假说。将市辖区视为地级市服务业中心,在高铁连接的城市中,原本市辖区第三产业GDP较大的城市市辖区第三产业GDP占全市GDP比重更高,而自身市辖区第三产业GDP较小的城市该比重不变或更低。使用在建高铁信息进行安慰剂测试的结果支持了基本结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邓涛涛  王丹丹  程少勇  
中国正步入高铁时代,时间距离逐渐取代传统的空间距离成为影响服务业布局的关键因素。长三角高速铁路大规模兴建和网络化布局,削弱了生产要素流动的空间壁垒,使得能在更广的范围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文章利用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统计数据和列车实际运营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引入经济地理学中引力模型量化了高铁引致的"时空收敛"效应,定量分析了长三角高速铁路由线成网推进对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1)长三角高速铁路开通初期(2007年-2011年)对沿线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从2012年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邓涛涛  王丹丹  程少勇  
中国正步入高铁时代,时间距离逐渐取代传统的空间距离成为影响服务业布局的关键因素。长三角高速铁路大规模兴建和网络化布局,削弱了生产要素流动的空间壁垒,使得能在更广的范围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文章利用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统计数据和列车实际运营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引入经济地理学中引力模型量化了高铁引致的"时空收敛"效应,定量分析了长三角高速铁路由线成网推进对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1)长三角高速铁路开通初期(2007年-2011年)对沿线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从2012年开始,随着长三角高速铁路网络的日益完善,高速铁路对服务业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有逐渐增强的趋势。(2)长三角高速铁路网建成后沿线城市市场区位均获得了提升,但提升幅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长三角高速铁路网引致的非均衡时空收敛效应使高铁沿线城市市场区位等级发生了重构,加剧了大城市和小城市区位条件的不均衡。(3)高速铁路引致的空间效应每提高1%,高铁沿线城市服务业就业密度约提高0.3%-0.4%。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杨晴晴  
笔者使用2003年~2012年全国2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分析铁路交通发展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运营加强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如果一个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度高出平均经济联系水平1%,则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会高出平均集聚水平3%~6%;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时间越长,对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越大;高速铁路运营通过增强沿线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而显著地促进了这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沿线城市可以利用高速铁路这个有利因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非沿线城市则要更谨慎地评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机会。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晓红  吴杰  
以中国25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倍差法(PSM-DID)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同时运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经济增长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高铁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从人口规模的视角看,常住人口大于600万的城市受到高速铁路的影响更大且方向为正,小于600万的城市受到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在高速铁路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广义中介效应,且占直接效应的6.37%。其中,东部城市的广义中介效应最为明显,占直接效应的8.64%,而其他城市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鸿勇  尹爱田  曹源  钱东福  
在对初级医疗机构服务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医疗服务层级体系的结构与功能演化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尤其是在医疗费用、公平性和可及性以及配置效率等方面的负面后果,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合理构建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规范医疗服务层级体系的政策框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覃成林  杨晴晴  
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密集区与我国高速铁路网络高度耦合,呈现全国性集聚与省域集聚并存的特点。高速铁路的"廊道效应"促使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密集程度差异呈扩大趋势,而并未对非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密集程度产生明显影响。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基础上,引入城市每日高速铁路运营的频次,以此改进可达性的测度方法。结果显示,高级网络节点城市的向心集聚力在高速铁路"虹吸效应"的作用下呈规模递增趋势,并通过扩大与周边腹地差距,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城市。在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的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覃成林  杨晴晴  
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密集区与我国高速铁路网络高度耦合,呈现全国性集聚与省域集聚并存的特点。高速铁路的"廊道效应"促使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密集程度差异呈扩大趋势,而并未对非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密集程度产生明显影响。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基础上,引入城市每日高速铁路运营的频次,以此改进可达性的测度方法。结果显示,高级网络节点城市的向心集聚力在高速铁路"虹吸效应"的作用下呈规模递增趋势,并通过扩大与周边腹地差距,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城市。在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的基础上,运用动态VPM模型,分析了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各个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和扩散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密集区域的范围有向高速铁路沿线收缩与向高级网络节点城市收缩的态势,呈现局域的集聚和全域的分散状态。长期而言,生产性服务业有向多核心网络式结构演变的趋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伍先福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供给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层级体系,也因此基本实现了保障公民休闲权及通过休闲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供给目标。在这个层级体系中,地方政府是公共休闲服务供给的主要力量,其供给的主要方式是直接向公众提供休闲场地、设施与服务;州或省一级政府主要扮演立法授权者、支持引导者和直接供给者的角色;中央一级政府则主要扮演法律颁布者、政策制定者和直接供给者的角色。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勇  
消费中心是一个比消费中心城市更本质的概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转变内需激发思路,从投资驱动到更多依托消费,从短期刺激到长效发展,包括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消费中心。消费中心具有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增长级、体系化、国际化等多重层级内涵,各地可以依托具体区情分类推进不同层级的消费中心建设。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估计法等量化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晰的消费中心分布层级体系,结论和国家、各省区政策意见较为一致。针对客观存在的消费分布、消费中心建设区域不均衡,一方面需要从竞争、市场效率出发,依托城市化发展消费,从实际出发扩大消费,强化消费极化能力,在国内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际消费;另一方面需要从协作、社会福利出发,推动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区域消费一体化。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冯邦彦  谭裕华  
金融中心首先是信息中心,“非标准化信息”的地理分布决定了金融中心的空间布局,实体经济规模、金融制度、地理因素综合地决定了金融中心作为信息中心的竞争力。文章对全球金融中心的布局和我国目前金融中心的空间组织进行了描述,并对我国金融中心未来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层级分工进行了新的预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加大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投资,确立西部纵向关联轴带,加强省际边缘山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贫困山区中心城市的对外联系水平。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吴刚  宁得春  陈兰芳  邹泓瑶  
作为旅客重要的出行方式,高速铁路既面临着市场竞争,又面临着旅客不断增长的服务质量要求。基于服务接触理论形成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接触链,从理论上构建高速铁路旅客满意度模型,研究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关键接触点。运用SEM定量分析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对该理论模型的路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四个阶段的服务接触直接影响旅客满意度,间接影响旅客忠诚度;四个服务接触阶段对旅客满意度的影响效应从高到低依次是列车、候车、出站、进站;各服务接触阶段对旅客忠诚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胡晓明  
IT控制是适用于所有IT服务活动的控制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目标驱动的结构。本文将IT控制分为治理层、管理层和业务层等三个层级,基于层级结构、风险分解构建IT控制评价体系。评价过程包括业务层评价和企业层评价两大两部分,从低层级的IT流程到高层级的战略目标,逐级逐层迭代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