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45)
2023(15723)
2022(13664)
2021(12759)
2020(10703)
2019(24037)
2018(23744)
2017(45363)
2016(24918)
2015(27672)
2014(26869)
2013(26232)
2012(23607)
2011(21202)
2010(20817)
2009(19140)
2008(18081)
2007(15617)
2006(13542)
2005(11433)
作者
(73267)
(60592)
(60480)
(57288)
(38478)
(29302)
(27207)
(23910)
(23279)
(21288)
(20693)
(20608)
(19296)
(18974)
(18830)
(18812)
(18631)
(18080)
(17400)
(17365)
(15497)
(14656)
(14576)
(13862)
(13733)
(13449)
(13421)
(13204)
(12284)
(12189)
学科
(91225)
经济(91119)
管理(66938)
(62849)
(51488)
企业(51488)
方法(42502)
数学(37052)
数学方法(36569)
(25822)
中国(24788)
(23308)
(23015)
业经(20555)
地方(19473)
(17848)
贸易(17840)
(17292)
农业(17259)
(15530)
环境(15244)
理论(15070)
(14517)
技术(14350)
(14213)
财务(14134)
财务管理(14112)
企业财务(13238)
(12855)
银行(12777)
机构
大学(341362)
学院(340672)
管理(132094)
(128186)
经济(125296)
研究(117358)
理学(115502)
理学院(114123)
管理学(111792)
管理学院(111238)
中国(84013)
科学(79235)
(73112)
(65792)
(60374)
业大(59491)
研究所(55903)
(55869)
中心(52394)
农业(52043)
(48740)
北京(45674)
财经(45489)
(45217)
师范(44609)
(43683)
(41464)
(39475)
技术(37577)
经济学(37512)
基金
项目(246843)
科学(191682)
基金(177908)
研究(171442)
(159569)
国家(158300)
科学基金(133855)
社会(106352)
社会科(100669)
社会科学(100639)
(97645)
基金项目(95459)
自然(91218)
自然科(89066)
自然科学(89038)
自然科学基金(87440)
(83147)
教育(78136)
资助(72785)
编号(69109)
重点(55737)
成果(53683)
(52451)
(52143)
(51150)
科研(48398)
计划(48154)
创新(47747)
课题(47687)
大学(44520)
期刊
(136971)
经济(136971)
研究(93990)
学报(65515)
中国(60814)
(59023)
科学(56962)
大学(47974)
管理(45884)
学学(45665)
农业(40696)
(40242)
教育(35418)
技术(27306)
业经(24692)
(24225)
金融(24225)
经济研究(22559)
财经(20721)
(20596)
科技(18783)
业大(18197)
问题(18053)
(17962)
(17681)
图书(17329)
林业(16864)
资源(15556)
技术经济(15292)
商业(15269)
共检索到479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洋美娜  杨青山  刘鉴  江孝君  
基于吉林省2015年陆路交通网络,以8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为研究单元,从可达性和经济联系两方面对比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修建对吉林省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并提出空间优化对策。研究表明:高速铁路有明显的道路指向性,对沿线城市影响大,高速公路使城市得到均衡提高和发展,城市间差异减小,边缘化趋势逐步扭转。空间格局优化可以构建"十字"型点轴系统;以长春市为中心建设1h经济圈;加快构建省域城镇组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启平  李平  王建军  
本文在回顾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引进经过修正的重力模式和断裂点计算方法,对吉林省城市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吉林省9个地市(州)及2个样本市的人口经济规模排序及相互间的横向引力矩阵与纵向引力矩阵,分析了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现状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结构优化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白立敏  文玉钊  
识别流空间视角下的城镇地位及其发育状况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认知基础之一。基于县域公路客运班次数据,在Ucinet及Arc GIS软件支持下,从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及地理探测等三个方面对吉林省城镇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省域整体网络结构相对松散、核心网络实力偏弱,城镇间空间联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域内空间联系相对紧密、跨市域联系则明显不足,区域联动发展进程相对滞缓。(2)地级城市程度中心性普遍较高、省域边缘城镇的交往能力总体处于从属地位;城镇节点的空间链接效应具有地域差异特征、区内空间联系多通过地级城市中介作用完成;综合中心性视角下的城镇层级总体呈首位分布特征并形成"一极三核"的省域"中心—枢纽"格局,区内出现"八子群、四片区"的组团现象。(3)将地理探测器方法应用于城镇中心性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省域内城镇节点中心性的影响较小,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交通承载力等因子对城镇地位及角色影响明显,路网密度仍是影响城镇空间链接水平的因子之一。为此,应提升省域东西部地区核心城镇资源集聚能力,优化省域边缘城镇产业结构、增强市场活力,合理配置区域交通资源、完善边缘城镇交通基础设施,以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立芳  
本文运用翔实的资料和数据,通过贯穿于江汉平原的汉宜高速和318国道对沿线四个主要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较分析,揭示了高速公路与国道各自的优势和互补性,阐明了高速公路开口与否对沿线城镇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紧急停车带、人行天桥等的设置要科学合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丽  曹有挥  姚士谋  
高铁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正逐渐对城市空间产生深刻影响,其节点、线路及网络的属性作用于城市空间所对应的地域规模分别为高铁站区、所在城市、区域3个层次。按照以上思路总结评析国内外关于高铁对城市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高铁站区层面,着重分析圈层用地布局与站区重建;在沿线城市层面,着眼于城镇化与轴线集聚的分析;在区域层面,分析通达性与区域一体化联动效应。在以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铁对城市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祥妹  刘亚洲  曹丽萍  
作为快速交通流线的主要形式,高速铁路建设能有效拓展区域人口流动空间、增强区域联系度。本研究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为例,基于宏观经济联系及问卷调查,通过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以及产业人口联系指数,定量分析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探讨沪宁地区"一轴双核"经济结构运行机理。研究发现:①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设有效拓宽了城市间人口流动时空,缩短了区域经济距离,以南京市和上海市为核心的人口、产业以及经济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和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一体化程度增加,并且上海市与苏锡常地区相互联系增强,人口、产业、经济发展均质化程度提高;②高速铁路建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夏飞  陈修谦  
高速公路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辐射远、效益高的特点和优势,不仅带动了运输结构的改善和运输效率的提高,而且促进了沿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有效地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有着重要响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柳泽  杨宏宇  姚涵  
高速铁路的出现被视为第二个铁路世纪的到来。当前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入高峰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高速铁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以下角度开展国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高速铁路对区域、城市和站点地区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等。分析结果表明:(1)各国研究内容和方法具有显著差异;(2)实证化、定量化研究方法得到普遍重视;(3)研究发展中呈现新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廷智  杨晓梦  赵星烁  梁进社  
自第一条高速铁路开通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其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观点和研究方法,并进行总结。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高速铁路通过影响可达性、要素流动、区域发展等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产生影响,但学者对影响的方向仍存在争议。现有研究主要从实证角度进行,采用对比分析、回归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度量与定量化描述高速铁路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茂  王兆峰  孙姚  
交通是推动旅游空间合作的先决条件,对旅游合作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多种计量方法探讨高速公路发展对大湘西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公路交通发展影响区域旅游可达性,对旅游地空间布局产生聚集和扩散作用;高速公路交通布局驱动大湘西地区旅游经济质量的提升,影响旅游流的流向和流量;高速公路的发展驱动区域旅游空间合作效率的提升。针对研究结果,文章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高速公路交通网布局,注重高速公路交通质量提升,提高区域旅游合作水平等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丹  张京祥  
交通网络体系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有重要作用,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也将发生深远的变化。引入可达性的概念,以现状2010年与规划2020年的长三角综合交通设施网络为基础,选取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加权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度量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未来演化的影响,揭示了高速铁路将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可达性水平,大大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通过都市圈、经济轴带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虽然高速铁路将推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但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在新的高铁格局下应探析符合自身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苏  杨波  郑志华  王彬武  刘宇鹏  徐碧华  
利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对湖南省永吉高速公路沿线建设前后的景观进行分类和制图,结合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3.3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斑块和景观两个层次上研究高速公路建设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斑块层次指数中,沿线除公路用地外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均有所减少,2.57%的土地转换为公路用地,其中旱地面积减少最多,但是公路建设前后没有改变该区域的优势斑块类型;(2)景观层次指数中,斑块数目和斑块密度的增加与最大斑块指数的减少,都表明景观异质性增加;(3)不同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干扰突出表现在距公路较近的500m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海兵  祁毅  李传武  
基于全国高速铁路班次数据,通过传统重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探讨中国城市高铁客运空间联系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高客运量城市集中于东部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东部城市群高客运量城市扎堆,而西部地区高客运量城市稀疏。全国城市高铁客运量与城市等级体系、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对应。局部区域高铁客运量格局包括中心城市极化型、多核心均衡型和低水平发展型的三种典型类型区。(2)城市高铁客运量具有显著的时间距离衰减特征,高铁客运量集中于城市4 h范围内,高铁出行更适合中心城市密度较高的城市群地区。(3)高强度联系网络主要分布于东部城市群内部和东中部地区"四纵两横"沿线部分区段,中心城市密集地区的高铁联系网络的强度普遍较高。(4)经济因素是高铁客流生成的根本动力,高铁可达性和城市等级也是影响城市客运格局的主要因素。与传统铁路相比,城市吸引力和时间距离对高铁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正负影响程度均有明显的削弱。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雨飞  倪鹏飞  
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溢出进而实现经济增长,而结构效应则是交通发展对经济空间格局的改变。两种效应并存且都是交通发展的结果,高铁的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两种效应。本文梳理了交通发展产生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将高铁开通后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分别用空间计量模型和超制图学的方法检验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计量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确有提高,同时也证明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存在增长效应。基于包括高铁在内的不同交通方式时速绘制的时间距离地图表明,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结构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覃成林  杨晴晴  
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密集区与我国高速铁路网络高度耦合,呈现全国性集聚与省域集聚并存的特点。高速铁路的"廊道效应"促使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密集程度差异呈扩大趋势,而并未对非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密集程度产生明显影响。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基础上,引入城市每日高速铁路运营的频次,以此改进可达性的测度方法。结果显示,高级网络节点城市的向心集聚力在高速铁路"虹吸效应"的作用下呈规模递增趋势,并通过扩大与周边腹地差距,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城市。在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